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

銅鼓山東西綿延僅五六裡、高僅百餘丈,但如蛟龍橫亙江畔,鎖江鎮湖,地理位置極佳,爲便於隨時掌握北岸廬江敵軍的動向,徐懷也將臨時行轅從銅陵城遷入銅鼓山頂的軍營裡。

彌寶乘輕舟登岸,在兩名侍衛的引領下登上銅鼓山。

這時候天氣已經沒有那麼寒冷了,拾階而上,聽着江風呼嘯而至,樹搖枝動;經過數重崗哨,彌寶走進山頂道觀充當的行轅之中。

這時候已經有好幾名今日參與楓沙湖水戰的軍將在廂房裡等候,其中秦彥、蘇其二人,與彌寶一樣,都是從建鄴水師殘部新編入荊州水軍的軍將。

彌寶也能從秦彥、蘇其二人眼裡看出難抑激動的心緒。

一名瘸腳武吏走進來,聽旁人介紹過彌寶等人的身份,熱切的走過來打招呼:

“你們今日這一仗打得真是漂亮啊——有今日大捷爲基礎,我估摸着使君有可能下決心直接從銅陵渡江,將????????????????兵鋒直指大礬山,可能再有十天半個月,大家可以坐進廬江城喝慶功宴了!”

瘸腳武吏自報家門,卻是軍情司僉事陳鬆澤。

“久仰久仰!”彌寶等人抱拳給陳鬆澤行禮,他們以往對京襄(楚山)懷以崇仰的心情,但對京襄(楚山)的行事風格不甚熟悉,此時又自恃將職低微,不敢輕易議論戰局。

卻是另幾名荊州水軍出身的指揮使、都將,聽了陳鬆澤的話,都很興奮的圍過來,問道:“真有可能直接進攻大礬山?那是不是接下來幾天還要反覆掃蕩楓沙湖裡的殘敵?”

考慮到楓沙湖裡的虜兵水師並沒有完全殲滅,楓沙湖上游地形也相當複雜,同時虜兵目前又牢牢控制楓沙湖及裕溪河沿岸地域,可以繼續調大量的器械從陸岸封鎖裕溪河,爲了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徐懷確認殲滅楓沙湖虜兵主力戰船的目標已經達成之後,就下令撤軍。

殺起性的水軍將卒,沒有徹底將楓沙湖裡的殘剩虜兵水師都掃除乾淨,心裡還是有那麼一丁點的不痛快、不爽利的。

他們當然希望後續直接進攻大礬山,方便將楓沙湖裡的殘剩虜兵戰船都徹底的剿滅乾淨。

“你們都已經聊上了?”

徐懷攜蕭燕函,與徐武江、韓圭、劉師望、王章、蔣昂、餘珙、凌堅等人走進來,見陳鬆澤與諸水軍將領聊得正熱火朝天,笑着問道。

“參見使君!”

衆人忙給徐懷行禮。

徐懷使衆人入座。

現在徐懷已經輕易不會有機會再到前陣督戰,今日他就站在銅鼓山之巔觀戰,雖說也能大體將十數裡外的楓沙湖口水戰看在眼底,但很多細枝末節還是觀察得不夠詳盡。

將水軍將領召來,除了進一步瞭解今日楓沙湖水戰的詳情,討論龜甲鐵殼子船編隊作戰如何進行更好的調整,同時也是嘉獎諸將英勇作戰。

徐武江、韓圭、劉師望等人也是振奮,龜甲鐵殼子船可以說是初次投入實戰,就取得如此實效,既是意料之中,又叫衆人喜出望外。

大家也很清楚楓沙湖口大捷的意義,將是何等的舉足輕重。

這意味着他們下一步徹底控制銅陵、廬江以西的長江水域,將不再是妄想。

這意味着他們可以在水軍的配合下,直接從廬江臨江地區登岸,兵鋒直指大礬山。

這意味着他們能比預計更早解除廬江之圍,使得持續大半年的淮西會戰,取得實質性的反攻戰果,從而真正的穩定住江淮局勢,提前吹響大反攻的號角。

當然這也意味着京襄軍戰無不勝的形象倍加深入人心。

這其實是京襄高層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情形,目前有所爭議或者說猶豫的,就是有沒有必要提前加強對銅陵以東長江水域的控制,有沒有必要通過封鎖濡須口水道,????????????????將虜兵水師在巢湖之中,或者說提前將其從長江水域驅逐出去。

龜甲鐵殼子船在淺淤水域的作戰表現極佳,但在長江深闊水域,能不能保持住這樣的優勢,在船陣及戰術安排上是否需要調整,徐懷還是想多聽聽一線將領的意見。

彌寶與秦彥、蘇其等人,剛纔還滿腦子想着進一步清剿楓沙湖裡的虜兵水師殘部,沒想到制司都已經在考慮對整個長江水域的控制問題了,還邀請他們討論其事,多少有些誠惶誠恐。

卻是荊州水軍出身的軍將早就習慣類似的戰術、戰局推演,頗爲振奮的暢所欲言。

目前虜兵水師主力駐泊在巢湖之中。

巢湖與長江並不直接相連,中間有長逾百里的濡須口水道(濡須水或稱郝溪河)相接,其間靠近巢湖的濡須山與七寶山夾峙之處最爲狹窄、險要。

大家都覺得荊州水軍有能力強攻濡須口水道,將虜兵水師主力徹底封堵在巢湖。

當然了,巢湖深闊,遠非楓沙湖能及,荊州水軍主力即便能提前封鎖濡須水,但短時間內還是不宜深入百餘里方圓的巢湖之中,與虜兵水師主力決戰。

徐武江、韓圭他們則擔心提前攻佔濡須口水道,會嚴重分散荊州水軍有限的兵力。

“使君可在青戈江設水營,駐以鐵甲戰艦,召鄂黃潤揚等地水軍聚於蕪湖,應能令敵軍坐臥難安……”彌寶聽衆人議論許多,主要還是擔憂水軍短時間內兵力不足,分兵反而有可能拖延戰事的進展,壯着膽子建議道。

既然暫時不宜分兵太多,彌寶建議在銅陵以西一百五六十里開外、蕪湖縣境內的青戈江口,仿效天井湖設置水營駐地,調派一部分龜甲鐵殼子船駐入其中,這樣就能有效遏制虜兵水師通過河口距離青戈江僅二十餘里的濡須水隨意進出長江——然後再召集潤州、揚州等地的水軍往蕪湖縣集結過來,共同加強對濡須水河口及外側江面的封鎖,也能在一定程度達到封鎖虜兵水師於巢湖的效果。

這樣一來,步騎主力也能更心無旁騖的在水軍的協助下,於大礬山以南的臨江地區登岸,儘早先解廬江之圍。

而以楓沙湖水戰的結果,相信虜兵已經徹底打消再次在長江以南登陸的妄想,青戈江水營與駐守蕪湖城的牛首山義軍互爲依託,也將足夠安全。

徐懷稍作沉吟,看向彌寶等人,問道:“我已下令鄂州水軍東進參戰,但鄂州水軍暫時並無獨立作戰的能力,我在考慮是不是從荊州水軍抽調數哨水軍精銳,各與兩哨鄂州水軍混編一營,於繁昌、蕪湖、當塗等地設立水營,你們可有信心出任統將?”

荊州水軍想要進一步擴編,無論是操練水軍,還是新造戰船,都不是三五天就能出成效的。

水軍編制與步騎略有不同,通常以兩百將卒、若干戰船爲一哨,兩????????????????哨編爲一營。

徐懷的打算,就是將目前有八哨總兵力的鄂州水軍直接拆散開來,從荊州水軍抽調四哨精銳,混編成四營水軍部署到銅陵以西的繁昌、蕪湖、當塗等地,在進行整編操練的同時,遏制虜兵水軍從濡須口出來進入長江活動。

這樣也是方便水步軍主力能心無旁騖的先解廬江之圍。

彌寶、秦彥、蘇其等將,有些猶豫的說道:“末將願往……”

他們在建鄴水師時都是指揮使一級的武將,內心還是希望能統領更大規模的水軍將卒與敵作戰,也以此進一步證明建鄴水師之潰,非是他們怯敵畏戰。

不過,他們同時又擔心制司未必就會放心讓他們獨立統領一部水軍。

徐懷與徐武江、韓圭商議片晌,說道:“荊州水軍也是這次開戰後緊急擴編到此等規模,能獨立統領一營水軍作戰的軍將還比較匱缺,你們願意站出來承擔重任,那是再好不過了!”

之前爲避免朝廷猜忌,荊州水軍合併南蔡水營,所編將卒一直以來都不超過兩千人,受荊州兵馬都監司及南蔡縣尉司統轄,以王章爲都虞侯,其下僅有五名營指揮使。荊州水軍進行緊急擴編,又吸納建鄴水師殘部,兵力擴編到六千餘衆,實際就是三廂十二營的規模,倘若還想進一步擴編,當務之急就是解決中高級統兵軍將極其匱乏。

徐懷還是很願意提拔、任用建鄴水師的將領,這也是當下快速補充水軍統將嚴重不足的捷徑。

除了彌寶、秦彥、蘇其等將外,徐懷還希望曾經擔任建鄴水軍統兵主將的凌堅,暫時也能與王章一道,協助徐武江統領荊州水軍,使荊州水軍的指揮體系進一步完善起來。

彌寶、秦彥、蘇其等將,也都是凌堅的舊部,凌堅出任荊州水軍主將之一,能叫彌寶等將卒更好、更快的融入荊州水軍,從而成爲京襄的一份子……

第一百四十三章 富貴送上門第一百二十七章 督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密詔第一百三十六章 借爾小命一用第十八章 故人相見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一百四十八章 部署第一百五十五章 部署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五十七章 火燒歇馬山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測第八十二章 入京第一百七十章 相候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一百八十四章 盤龍湖第一百零八章 狩獵第一百八十九章 解救第九十三章 出征第十六章 京襄第一百三十二章 鑄鋒堂第六十四章 馬鞍顛簸第九十五章 死訊第二百四十八章 高原第三十章 徐氏家主第七十九章 以山爲城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一百二十八章 勝負總有時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一百七十八章 武士齋舍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第四十九章 聯結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目第四十三章 飲宴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頭第九十八章 安排第十九章 援至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議(二)第五十六章 廟堂遠謀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十四章 調令第五章 駐與戍第二章 避禍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囚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蔡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二章 屠城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第五十三章 疏影橫斜藏蹤第四十四章 請守第九十六章 放歸第二百零八章 小童第一百一十章 初戰第五十七章 火燒歇馬山第一百七十八章 殘局第五十章 誘餌第一百一十八章 步步緊逼第七十二章 宗族第一百八十二章 晉家第一百九十章 脫鉤第七十六章 獻策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囚第一百零九章 俘虜第四章 景王第二百零八章 封國第一百五十九章 坐鎮雙柳莊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二百三十七章 交鋒第一百零二章 相疑第二十八章 良刀如美人第四十一章 焉無虎威第一百七十一章 會合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七十章 送別第五十六章 避實搗虛去第五十七章 投桃報李第一百六十七章 敘功第一百一十四章 定策第五十五章 鏖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割袍第九十二章 拯救大兵第一百五十六章 進城第九十四章 荊湖第二十五章 城池第四十一章 朝宴第一百三十八章 郎君何事憂煩第十四章 調令第一百零八章 防線第一百零一章 林中第十五章 制司第二十四章 緝拿第一百八十八章 歲旦第六十三章 戰書第五十二章 以啓山林第二十四章 緝拿第七十三章 密會第一百四十一章 傳詔
第一百四十三章 富貴送上門第一百二十七章 督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密詔第一百三十六章 借爾小命一用第十八章 故人相見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一百四十八章 部署第一百五十五章 部署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五十七章 火燒歇馬山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測第八十二章 入京第一百七十章 相候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一百八十四章 盤龍湖第一百零八章 狩獵第一百八十九章 解救第九十三章 出征第十六章 京襄第一百三十二章 鑄鋒堂第六十四章 馬鞍顛簸第九十五章 死訊第二百四十八章 高原第三十章 徐氏家主第七十九章 以山爲城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一百二十八章 勝負總有時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一百七十八章 武士齋舍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第四十九章 聯結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目第四十三章 飲宴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頭第九十八章 安排第十九章 援至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議(二)第五十六章 廟堂遠謀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十四章 調令第五章 駐與戍第二章 避禍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囚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蔡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二章 屠城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第五十三章 疏影橫斜藏蹤第四十四章 請守第九十六章 放歸第二百零八章 小童第一百一十章 初戰第五十七章 火燒歇馬山第一百七十八章 殘局第五十章 誘餌第一百一十八章 步步緊逼第七十二章 宗族第一百八十二章 晉家第一百九十章 脫鉤第七十六章 獻策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囚第一百零九章 俘虜第四章 景王第二百零八章 封國第一百五十九章 坐鎮雙柳莊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二百三十七章 交鋒第一百零二章 相疑第二十八章 良刀如美人第四十一章 焉無虎威第一百七十一章 會合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七十章 送別第五十六章 避實搗虛去第五十七章 投桃報李第一百六十七章 敘功第一百一十四章 定策第五十五章 鏖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割袍第九十二章 拯救大兵第一百五十六章 進城第九十四章 荊湖第二十五章 城池第四十一章 朝宴第一百三十八章 郎君何事憂煩第十四章 調令第一百零八章 防線第一百零一章 林中第十五章 制司第二十四章 緝拿第一百八十八章 歲旦第六十三章 戰書第五十二章 以啓山林第二十四章 緝拿第七十三章 密會第一百四十一章 傳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