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渡淮

這半個月來,大多數將吏都還沉浸在斬獲淠口大捷的喜悅之中,包括諸路勤王兵馬的統兵將吏也是如此。

不管他們以往對京襄所推行的新政,對出身低微、行事又不拘一格的京襄衆人有着怎樣的不爽,有多看不順眼,但誰都無法否認這次還是徐懷率領京襄衆人站出來,挽救了大越的亡國滅族之危。

汴梁淪陷時,很多人還沒有從泱泱上國的幻夢徹底驚醒過來,還以爲那只是一次偶然的歷史性失誤,還抱有赤扈人乃蠻夷之邦,地瘠人微不足以鯨吞天下,在中原劫掠一番就會撤兵而去的幻想。

然而這些年過去,看到河洛、河淮、陝西等地的反抗相繼被平滅,看到赤扈人在中原成立一座座兵馬總管府、都總管府建立軍政統治秩序,看到大越費盡心機,才勉強在秦嶺-淮河建立起相對穩固的防線,絕大部分人都意識到赤扈人的強大。

這一次建鄴水師覆滅,令赤扈鐵騎視長江天塹????????????????如無物,大越兩次遷都的京畿之地,在赤扈鐵騎面前再次有如無人之境,江淮荊湖等地的將臣士紳這一刻對亡國滅族危機的感受,才真正深刻起來。

徐懷率領京襄衆人再次力挽狂瀾,不僅使大越從亡國滅族的巨大危機擺脫出來,甚至還令世人看到徹底守住淮河一線的希望,這種危機感得以解除,如何不令人如釋重負、欣喜若狂?

不過,至少到這一刻,大部分將吏還沉浸在淠口大捷的喜悅中,還沒有多少人去想渡淮這個問題,但周良恭在夜宴上提及渡淮,席間驚愕者有之,不解者有之,但也有不少將領聽了,卻是熱血沸騰。

是啊,爲什麼不趁熱打鐵、乘勝追擊,渡淮繼續揪住士氣低迷的虜兵痛毆呢?

之前強攻淠口虜營,諸路勤王兵馬雖然也有機會殺入虜營繳獲首級,但基本上以都將、隊率統兵,首級功也都記到基層武吏及兵卒頭上,營指揮使以上的中高級軍將都還沒有機會建功立業呢。

膽氣就是這麼一回事,以往看虜兵凶神惡煞,畏之如虎,但看到虜兵有如牲口一般被殺戮,就眼饞起那一顆顆可以換作田宅、換作真金白銀,乃至平步青雲的首級軍功來了。

至於錢糧夠不夠,地方上還能不能承受更多壓榨,需不需要進行適當的休生養息,當世武將還真很少有去考慮的。

“周侯所言甚是,軍中當議渡淮之事!”也不用刻意安排,當即就有人站出來附和周良恭說道。

“這確實是本公有欠考慮,但今日諸公遠道而來,車馬勞頓,此時當以酒洗刷疲憊,明日再議渡淮之事不遲。”徐懷很虛懷若谷的接受周良恭等人的“批評”,舉杯邀衆人同飲。

顧藩、鄧珪、劉衍、孔昌裕、楊祁業等人都是午後才趕到澗溝鎮大營,很多事情都沒有事前溝通,徐懷也無意這麼倉促就談論這事,邀請大家盡情

暢飲,將煩心事留待明日再作考慮。

不過,周良恭拋出引子,徐懷即便岔開話題,想衆人不仔細思量也不可能。

酒宴過後,諸將臣皆往驛館休息。

鄧珪除了當年曾在剿平桐柏山匪亂時與楚山衆人並肩作戰過外,後來還是在守禦鞏義期間,強襲清泉溝一戰時,與徐懷錶露過心跡。

不過,當時徐懷也不清楚局勢會如何發展,只是要鄧珪耐心輔佐當時還是景王的建繼帝匡扶社稷、抵禦胡虜南侵。

之後除了暗中保持聯繫外,鄧珪與京襄(楚山)一直保持距離,晃眼間這些年過去,鄧珪這次纔算是公開回歸到京襄(楚山)麾下。

酒宴過後,鄧珪也沒有急着回驛館休息,徐懷將他挽回在行轅說話。

行轅後宅花廳之內,除了史軫、徐武磧、徐武江、劉師望、韓圭、董成、蕭燕菡、撒魯合等人外,主持軍務沒有參加夜宴的範宗奇、張雄山、王????????????????峻、烏敕海、史琥、姜平等將也都脫身過來與鄧珪見面。

將衆人送往驛館區安頓之後,鄭屠拉着朱桐趕回行轅,看到鄧珪也是一頓激動,說道:

“我就知道鄧郎君是性情中人,怎麼可能輕易忘卻當年攜手誅匪之情?我這些年在背後說過你不少怪話,但這隻能怨使君瞞我們好緊,這些年半點口風都沒有漏,鄧郎君你可不能怨我。”

“你倒好,輕飄飄就把自己撇乾淨了?”徐懷笑道,“鄧侯在澗溝鎮還會住上幾日,罰你每日在鄧侯面前先飲三杯,這事才能揭過。”

“當罰,當罰,只要使君不怕我醉酒誤事就行,”鄭屠熱切的坐到鄧珪身邊,說道,“其實我一直都在想啊,老潘、鴉爺、陳將軍他們都識得使君的好、識得使君的妙,鄧郎君怎麼可能是眼拙之人嘛?看來我的感覺還是對的……”

與衆人熱切寒暄過,鄧珪將話題轉到周良恭提及的渡淮之事上,問道:“就目前而言,京襄有多大的把握在淮河以北站住腳,還是說使君另有打算?”

“除了這次軍議,以及要求魏楚鈞將五路度支使司行轅北遷澗溝鎮外,我也沒有其他表示,但周鶴與韓時良都猜到我有渡淮之意,這世間還真是不缺聰明人啊,”徐懷輕輕嘆道,“渡淮終究要渡的,而且當下士氣可用,我也不想輕易放諸路勤王兵馬回去,但最關鍵的還是要說服韓時良、葛鈺讓出壽春,我希望是劉衍或楊祁業來坐鎮壽春,以使側榻無後顧之憂……”

從戰略防禦到戰略反攻的轉變,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或者說漫長。

京襄據汝蔡抵擋住赤扈人從中路發起的進攻,以及這次獲得第二次淮南大捷,看上去戰果不是特別的明顯,甚至大越累積傷亡也大,更不要說戰爭的消耗,但赤扈人在河淮一帶的戰爭潛力,也被嚴重削弱。

較爲關鍵的一點,就

是京襄在第二次淮南會戰中糧秣消耗極爲有限不說,甚至在軍事實力上得到進一步加強,具備了展開局部反攻的條件。

考慮到補給線以及京襄精銳兵馬進攻的便利性,徐懷當然希望是將蔡州作爲前進基地,集結大軍發起反攻。

然而這除了需要解除汝潁之間的洪泛水災之外,同時需要淮西作爲穩定可靠的側翼,爲中路發起的反攻給予堅定的支持、支撐;必要時,還需要淮西兵馬渡過淮河,佔據北岸的潁上、下蔡等城,兵鋒直指北面的渦陽、阜陽等地,牽制住一部分虜兵。

而佔據淮河北岸的潁上、下蔡等城之後,還可以調兩江、兩浙等地的地方兵馬過來參與輪戍,可以進一步緩解兵力的欠缺。

不過,潛邸系所掌控的淮西,很顯然不是徐懷所希望看到的,也是放心不下的。

倘若潛邸系再與虜兵暗中媾和,到時候將直接威脅到京襄反攻兵馬的側翼安危。

此????????????????外,靖勝軍以及鄧珪所部將卒的積極性需要進一步激發起來,要想從根本上解除將卒以往受歧視、壓制的遺留問題,對立下軍功之將卒,還是進行授田最爲直接有效。

雖說紹隆帝繼位之後,駐戍分置解決了隨軍家屬致使軍營過於龐大、臃腫等問題,但數十萬軍眷遷往建鄴、江東、浙東等地進行安置,主要還是集中居住於建造的一座座軍寨之中,並沒能從地方獲得足夠的田地進行耕種,平時主要依賴將卒所得的兵餉維持生計。

軍屬即便能從當地租種一些田地,但除了忍受高額佃租的盤剝外,也存在跟地方佃戶爭耕的矛盾。

徐懷暫時並不想過深的觸及江浙、荊湖等地的田制,但經歷兩次大規模會戰後的淮西,人口損失嚴重,有大量的無主之田可以徵爲官有,從根本上解除宣武軍、驍勝軍以及靖勝軍將卒的授田難題。

僅僅光州四縣,人口可以說損失殆盡了,僅光州四縣就有五六百萬畝田地可以直接用於授田。而此役過後,也不用再擔心虜兵會有侵入淮河以南的可能。

所以說,真正要展開反攻,首先要解決的乃是淮西的換駐。

“倘若潛邸一系不願讓出淮西,使君就打算直接從壽春、霍邱等地渡淮,進攻盤踞下蔡、潁上之敵?”鄧珪問道。

徐懷點點頭,說道:“壽春守軍,有功於社稷,不到萬不得已,我也不願如此……”

他並不確定潛邸系一定會讓步,但倘若潛邸系堅持不將壽春兵馬換駐到他地,那他目前也只能直接調壽春守軍,與靖勝軍、驍勝軍以及淮東軍(右宣武軍)一起渡淮,在明年春季,在淮河以北的下蔡、潁水以及阜陽、渦陽之間,與東路虜兵進行會戰。

到時候會不會因此產生過大的傷亡,以及糧秣軍械的消耗會不會超乎預料,也就不是徐懷特別關心的事情了……

第四十三章 柳暗花未明第一百章 大捷第八十二章 入京第四十三章 南遷之議第一百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零八章 狩獵第七十八章 奪馬第二百四十章 計在東洲第一百五十二章 火龍第一百六十二章 堪輿第二百一十八章 新的目標第一百三十章 將計第三十章 西進第一百三十五章 不能承受之仇第一百一十五章 城外第八十五章 撤離第一百零五章 奪軍第一百八十四章 渡淮第六十七章 斬將(二)第二十八章 良刀如美人第九章 鐵棍攪得江海涌第七章 武技不鬥官技第十八章 故人相見第一百七十五章 傳捷第二百零六章 渡口第四十四章 軍虞候第一百一十八章 晉城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襲第二百三十七章 襄江別第八章 大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一百零八章 河灘第三十八章 定策第三十五章 安置第十九章 泌陽第一百三十三章 衝冠一怒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局第一百零九章 俘虜第一百三十七章 守如磐石第十二章 安排第八十章 我意任孤行第四十九章 山道真情第九十二章 籌劃第一百章 死士第二百零八章 封國第一百二十五章 割袍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十一章 節制第四十六章 截河第二十三章 掌燈傾訴第七十九章 司戶城第一百六十一章 怯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妥協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三十四章 瀘水第二百一十二章 密詔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四十四章 算兵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八十一章酒宴第一百零七章 歸去第九十五章 總攻第一百二十六章 大雪第六十章 作繭自縛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第一百八十七章 縱虎歸山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要你以爲第一百零六章 決意第二百三十一章 圍敵阻援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下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第四十三章 柳暗花未明第五十二章 大霧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五章 赴任第九十五章 大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暗計第一百零八章 狩獵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八十九章 奉旨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五章 留守新蔡第一百七十四章 分佔第十三章 辭行第一百九十三章 生煤熟煉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一百一十九章 桐柏山卒第六十九章 豈因女流不英雄第十二章 安排第九十五章 殘戰第一百零二章 相疑第一百一十七章 棄留第一百七十四章 識破第八十五章 捉將第一百二十四章 府中第八十二章 不甘第四十六章 藏身匿跡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一百二十五章 送信
第四十三章 柳暗花未明第一百章 大捷第八十二章 入京第四十三章 南遷之議第一百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零八章 狩獵第七十八章 奪馬第二百四十章 計在東洲第一百五十二章 火龍第一百六十二章 堪輿第二百一十八章 新的目標第一百三十章 將計第三十章 西進第一百三十五章 不能承受之仇第一百一十五章 城外第八十五章 撤離第一百零五章 奪軍第一百八十四章 渡淮第六十七章 斬將(二)第二十八章 良刀如美人第九章 鐵棍攪得江海涌第七章 武技不鬥官技第十八章 故人相見第一百七十五章 傳捷第二百零六章 渡口第四十四章 軍虞候第一百一十八章 晉城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襲第二百三十七章 襄江別第八章 大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一百零八章 河灘第三十八章 定策第三十五章 安置第十九章 泌陽第一百三十三章 衝冠一怒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局第一百零九章 俘虜第一百三十七章 守如磐石第十二章 安排第八十章 我意任孤行第四十九章 山道真情第九十二章 籌劃第一百章 死士第二百零八章 封國第一百二十五章 割袍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十一章 節制第四十六章 截河第二十三章 掌燈傾訴第七十九章 司戶城第一百六十一章 怯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妥協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三十四章 瀘水第二百一十二章 密詔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四十四章 算兵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八十一章酒宴第一百零七章 歸去第九十五章 總攻第一百二十六章 大雪第六十章 作繭自縛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第一百八十七章 縱虎歸山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要你以爲第一百零六章 決意第二百三十一章 圍敵阻援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下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第四十三章 柳暗花未明第五十二章 大霧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五章 赴任第九十五章 大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暗計第一百零八章 狩獵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八十九章 奉旨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五章 留守新蔡第一百七十四章 分佔第十三章 辭行第一百九十三章 生煤熟煉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一百一十九章 桐柏山卒第六十九章 豈因女流不英雄第十二章 安排第九十五章 殘戰第一百零二章 相疑第一百一十七章 棄留第一百七十四章 識破第八十五章 捉將第一百二十四章 府中第八十二章 不甘第四十六章 藏身匿跡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一百二十五章 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