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踏營

鑄鋒堂商隊年前從京襄出發時,護衛騎兵加上武士齋舍的見習武官總計四百餘精銳隨行。

從洮源出發南下,商隊護衛沒有承擔正面作戰任務,主要作爲大營守衛的補充,但鄔散榮、蕭泫所率主力騎兵僅三千五六百人衆,輾轉萬里根本沒有辦法將外圍守得滴水不漏,有好幾次被襲擾的敵騎殺到大營隊伍之前,張雄山、孫延觀也必然要率部一同奮力搏殺。

在進入吐蕃高地與橫斷山脈的過渡帶,鄔散榮、蕭泫麾下的騎兵部隊傷亡慘重已成強弩之末,商隊護衛則更爲頻繁的承擔突襲、掩護、斷後等作戰任務。

商隊護衛即便是千挑百選的精銳,特別是武士齋舍的見習武官,都有相當不弱的身手底子,但經歷近一年如此殘酷的行軍作戰,也損失上百人,另有百餘傷病,此時剩不到兩百人馬還能繼續持刃作戰。

孫延觀率領集結的兩百人馬趕到峽口待命,登上坡崗看到南側的援師在殺得蕃騎紛紛往兩翼敗退之後,既沒有追擊兩????????????????翼潰敵的跡象,也沒有稍退休整的意圖,而是分作三部:

一部以重甲騎兵居中,一部以輕騎遮掩兩翼,一部於重甲騎兵與兩翼輕騎之間下馬持盾而行——有一百多戰馬,直接遺棄在身後的戰場上。

“他們要做什麼?”孫延觀震驚問道。

在武士齋舍修習過,孫延觀當然清楚這是輕重騎與步甲混編的突擊陣型,問題是五百人馬編成鑿穿式突擊陣型,指向的是簡陋柵牆屏蔽、內有五千蕃兵峙守的敵軍大營,這怎叫他不驚?

“不知領兵主將是誰,狗|孃的,這是要直接踐踏敵營啊!”鄔散榮叫道,“莫非真是徐懷親至?”

雖然理智上叫鄔散榮認爲此時掌握整個京襄乃至大越命運的徐懷,不會在中路大敵壓境之際如此任性,但這種意圖鑿穿厚壁的突擊作戰風格,又是那樣令他熟悉。

“援師主將有可能是烏赦海,也有可能是徐憚!”

援兵正往敵營推進中,距離他們有三千餘步,也不可能認清面目,但張雄山作爲軍情司右參軍,對制司諸將以及年輕一代將領的作戰風格,還是頗爲熟悉的,猜測說道。

“鄔散榮、蕭泫,你們親領將卒下馬持盾步戰,隨時準備突入敵營!”蕭燕菡肅然下令道。

敵營在峽口一側填以大量的障礙物,他們原計劃是派出騎兵逼近敵營,將一部分敵兵吸引到峽口這一側以爲牽制,但援兵已經做出踏營的勢態,他們自然也要努力清除障礙物,爭取也儘快殺進去聯手踏營。

這也是先遣兵馬傷亡太慘重了,不多的能戰之兵也是太疲憊了,要不然他們現在就應該拼盡全力先撲上去。

現在嘛,只能讓援師承擔吸引敵軍主力的重任了。

不過,鄔散榮、蕭泫以及他們麾下諸多武將,此時皆是士氣大振;孫延觀則是請求率部打前陣從峽口殺出。

…………

…………

大營之中的蕃兵、布曲寺的喇嘛、上師,以及逃到兩翼坡地以避兵鋒的蕃騎,看到這一幕則面面相覷,好一會兒都不敢相信這點敵援就敢直接殺往他們的大營。

然而一步步發展下來的事實,證明了他們猜測無誤。

主導這次兵馬集結、圍剿契丹殘兵的幾名布曲寺上師,都想着派人對逃到兩翼坡地的散騎、潰騎下令,令他們到南側谷口,也就是繞往這支神秘援兵的背後集結,可能有前後夾擊這些神秘援兵的良機。

然而部落貴族出身的幾名千夫長,見這支神秘援兵直奔大營而來,則策馬在大營中奔走哇哇大叫,命令百夫長們快快率領所部到大營的南柵牆後列陣備戰。

地廣人稀的吐蕃高地分佈大量的草甸、草場,牧業要遠比農業發達,不缺戰馬;大理也主要是通過茶馬道,以茶鹽布匹跟蕃人交易馬匹、草藥等物資。

因此集結於神玉山這處平壩之中的七千蕃兵,絕大多數都是布曲寺從朵甘思北部諸部抽調的騎兵部隊。

不過,峽口外側的這處平壩看似開闊,最寬處十二三裡,最窄處乃是南北兩側的出口位置,僅有千餘步寬,南北通長二十餘里,容納七八千人紮營沒有一點問題,但將兩萬餘戰馬、犛牛(充當補給、馱運糧秣物資)等都拉進來,那就????????????????有些擁擠了。

更何況那麼多的馬匹、犛牛,需要數十萬畝的草甸放牧才能養活。

蕃兵總不可能學契丹先遣人馬,撤入深峽之中,就直接將一大批牲口屠宰曬成肉乾或醺制臘肉儲存起來,盡一切可能減少將有限的草料讓給戰馬食用。

因此七千蕃兵主要集結於峽口外的簡營裡,而馬匹、犛牛等牲口則分散於周邊的壩原、丘陵之間放牧。

也是看到蘇蕈、徐憚率領五百餘騎不聽勸阻,堅持從南面北上,蕃人才緊急調來兩千餘匹戰馬,以爲有兩千騎兵足以用來攔截、殘滅擅闖過來的商團武裝。

大部分蕃兵這時候戰馬都不在身邊,千夫長們看到這支殺散他們攔截騎兵部隊的神秘援兵徑直往大營這邊殺來,倉促間也只能讓更多的兵卒填到柵牆之後列陣備戰。

蕃兵對蘇蕈、徐憚他們的到來,除了在側翼集結兩千騎兵試圖攔截之外,再無別的防備。

南側柵牆也並非是那種用兩層密集柵木插地、中間填土夯實、上面可以站立將卒進行守禦、高逾丈餘、額外還有垛牆的堅固砦牆。

南側柵牆僅僅是一道長約四里,用手臂粗細原木搭建、中間縫隙大得小羊可以鑽過去、不足一人高的單層柵欄。

蕃兵將更爲堅固的柵牆,建在封堵峽口的一側。

南側倉促起拉過來的十數只拒馬,也是又矮又小,縱馬就能越過。

蕃兵平時主要也持刀弓在馬背上作戰,下馬作戰既談不上經驗豐富,也缺乏鋒利的長矛與堅固的盾牌,去抵擋騎兵陣列鑿穿式的突擊。

之前與蕭燕菡、張雄山他們統領的先遣兵馬作戰,蕃兵這種劣勢還不太明顯。

畢竟蕭燕菡、張雄山他們一直都極力避免大規模的正面交鋒。

同時在通天河中上游沿岸地形開闊,蕃兵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無需下馬結陣作戰,而是仗着以逸待勞的機動優勢在側翼進行纏鬥、遊鬥,又或者大規模的迂迴包抄圍堵,就足以令蕭燕菡、張雄山他們疲以應對。

然而在面對蘇蕈、徐憚所率的輕重甲騎及步甲混編鑿穿陣列,蕃兵的劣勢則徹底暴露出來。

兩百重甲騎居中,百名步甲持盾保護輕甲騎前翼,遮蔽蕃胡弓弩射擊——弓臂鬆軟的騎弓在十數二十步距離,對瘊子甲及馬鎧保護的重甲騎以及盾牌、鱗甲保護的步甲根本形不成威脅。

“開!”

左右數名力士,在重盾的保護下逼近柵牆,怒喝聲中持巨斧劈斬而下。

徐憚驅馬上前,隔着不足馬首高的柵欄,長槊橫掃,頓時叫兩名持刀從柵欄縫隙捅刺的蕃兵血濺當場,之後長槊劈斬,與兩側的持斧力士,三下五除二將一截柵欄劈倒,打開往敵營衝殺的缺口。

馬槊連桿帶刃,長逾一丈,徐憚高踞馬背之上,居高臨下攢刺劈斬、寒光四溢,叫手持長刀的蕃兵如何抵擋?左右甲騎多持重鋒長矛,攻擊範圍也遠在蕃兵之上——棄馬隨重甲騎兵殺入敵營的步甲,主要是保護戰馬以及封堵重甲騎之間的縫隙,防止蕃兵貼近,共同形成堅實的錐形陣列,往敵營縱深鑿穿。

蘇蕈率領輕騎,除了不斷擴大南側柵牆的缺口,攔截在他們後方重新集結的蕃騎,也同時跟隨????????????????前陣往敵營縱深移動,以弓弩與遠處的蕃兵對射。

輕騎將卒也基本以鱗甲或札甲爲主,主要是戰馬不披馬鎧,是容易爲蕃兵攻擊的弱點;戰馬在殺入敵營之後,速度也拉不起來。

不過,大營之中的蕃兵雖說高達五千人之多,是殺進來的援師的十倍,但有時候絕對多的人數未必就是優勢,甚至還是劣勢。

比如說現在。

被重甲騎與步甲混編的堅實陣列鑿穿,居前的蕃兵被殺膽喪心寒,忙不迭逃散,先就將蕃兵兩翼的陣列衝得混亂不堪。

南柵牆附近的蕃兵不僅沒有辦法有效組織進攻,去威脅援師相對薄弱的側後翼,甚至還爭先恐後往缺口處逃去,將南側重新集結起來的數百蕃騎阻攔住,沒有辦法死咬上來。

敵營地勢平坦,徐憚高踞馬背之上,將三四里方圓的敵營盡收眼底,沿路徑直往其中軍大帳方向殺去,所向披靡。

這時候鄔散榮、蕭泫、孫延觀也親率南下殘兵,從峽口處殺出。

一方面是蕃兵在峽口處所立柵牆較爲堅厚,又填充大量的障礙物,一方面南下殘兵各方面消耗太大。

他們逼近敵營後,前期主要拿弓弩列陣攢射。

待確認敵營已經徹底被攪動起來,峽口處的敵軍心思慌亂,無心防備,南下殘兵則直接繞開障礙物,攀附、翻越柵牆,往敵營縱深殺來。

孫延觀所率兩百人馬,還有較強的戰鬥力,兵甲也好,自然是一馬當先,結成前陣先往縱深處衝殺;鄔散榮、蕭泫各率其部結陣緊隨側翼往前移動。

兩支人馬,規模都不大,卻像兩頭惡龍,踐踏進蕃兵大營,攪起掀天波瀾。

蕃兵在慌亂中組織起來的孱弱攔截,都被毫不留情的一一絞碎。

兩支人馬前後腳殺到敵營中軍大帳,但沒有逮到要害人物,就見中軍大帳附近一片狼籍,所謂的上師、蕃人丞相以及數以百計的喇嘛都不知道早逃哪裡去了,他們這時候也發現大營中的蕃兵已經徹底陷入羣龍無首的混亂,只恨爹孃少生了兩條腿,拼命從缺口往平壩兩端逃命……

第二百零五章 奪帝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八十二章 入京第四章 望山津第八章 大戰第五十一章 破陣第一百三十章 調兵第一百九十二章 老蛇第一百一十七章 緩攻第十九章 知謀無良策第三十八章 誤會第二百七十二章 失敗的遊說第一百四十二章 自告奮勇第一百九十八章 不動如山第八十九章 最後時刻第二百一十五章 圍困第三章 未雨綢繆時第四十章 監軍使院第九十五章 總攻第一百六十九章 進宮第四十二章 老成謀國第十二章 無事也無非第一百一十三章 交易第二百四十五章 備戰第一百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九十一章 洛陽攻略第八十四章 憐香惜玉人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一百四十六章 朱芝第六章 粗魯非真貌第二百一十四章 返程第一百七十五章 國公爺第一百零四章 附從第三十六章 時不待人第一章 桐柏山中行道遲第二十八章 進退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四十五章 秘院相見第四十六章 截河第七十八章 訓子第五十六章 怯敵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一百八十一章 督戰來監第一百六十六章 潰兵第六十六章 暗夜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頭第二章 舊識第三十四章 瀘水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物大用第二十一章 人生不過一賭第二十八章 良刀如美人第八十八章 瑜亮相疑第一百六十一章 風雨將至第四十三章 飲宴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二十六章 家風傳統第一百九十七章 驚蛇第八十八章 隱患第一百六十七章 敘功第一百四十章 惡訊第三十一章 紙上得來總覺淺第七十三章 新寇第五十章 編軍第二百一十六章 潛伏第四章 徐徐圖之第七十六章 獻策第一百二十一章 風雪第二百七十章 出海第二百六十六章 盡殲第九十章 對質第九十九章 鑿穿第一百六十七章 敘功第四十五章 促膝廊前說恩義第二百六十三章 沂州第五十三章 強襲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棋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三十八章 奇功第一百五十一章 水戰第六十七章 巧辭善辯第二百一十四章 次日第四十章 監軍使院第八十四章 宣武殘卒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六十四章 示敵以弱第一百二十六章 定計第一百六十一章 拖延第九十七章 黨同者聯兵第九十九章 巨陵鎮第十二章 突襲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第一百八十九章 歸途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二十六章 家風傳統第七十六章 州衙第一百七十八章 殘局第八十五章 捉將第八十九章 遠客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
第二百零五章 奪帝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八十二章 入京第四章 望山津第八章 大戰第五十一章 破陣第一百三十章 調兵第一百九十二章 老蛇第一百一十七章 緩攻第十九章 知謀無良策第三十八章 誤會第二百七十二章 失敗的遊說第一百四十二章 自告奮勇第一百九十八章 不動如山第八十九章 最後時刻第二百一十五章 圍困第三章 未雨綢繆時第四十章 監軍使院第九十五章 總攻第一百六十九章 進宮第四十二章 老成謀國第十二章 無事也無非第一百一十三章 交易第二百四十五章 備戰第一百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九十一章 洛陽攻略第八十四章 憐香惜玉人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一百四十六章 朱芝第六章 粗魯非真貌第二百一十四章 返程第一百七十五章 國公爺第一百零四章 附從第三十六章 時不待人第一章 桐柏山中行道遲第二十八章 進退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四十五章 秘院相見第四十六章 截河第七十八章 訓子第五十六章 怯敵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一百八十一章 督戰來監第一百六十六章 潰兵第六十六章 暗夜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頭第二章 舊識第三十四章 瀘水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物大用第二十一章 人生不過一賭第二十八章 良刀如美人第八十八章 瑜亮相疑第一百六十一章 風雨將至第四十三章 飲宴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二十六章 家風傳統第一百九十七章 驚蛇第八十八章 隱患第一百六十七章 敘功第一百四十章 惡訊第三十一章 紙上得來總覺淺第七十三章 新寇第五十章 編軍第二百一十六章 潛伏第四章 徐徐圖之第七十六章 獻策第一百二十一章 風雪第二百七十章 出海第二百六十六章 盡殲第九十章 對質第九十九章 鑿穿第一百六十七章 敘功第四十五章 促膝廊前說恩義第二百六十三章 沂州第五十三章 強襲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棋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三十八章 奇功第一百五十一章 水戰第六十七章 巧辭善辯第二百一十四章 次日第四十章 監軍使院第八十四章 宣武殘卒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六十四章 示敵以弱第一百二十六章 定計第一百六十一章 拖延第九十七章 黨同者聯兵第九十九章 巨陵鎮第十二章 突襲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第一百八十九章 歸途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二十六章 家風傳統第七十六章 州衙第一百七十八章 殘局第八十五章 捉將第八十九章 遠客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