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章 天災人禍

羅昭雲微服私訪在長安裡坊內,發現偏離的主幹街道,裡坊內基礎設施陳舊,道路泥濘,瓦舍殘破,垃圾散落,狼藉不堪,與皇城、東西市、官員居住的裡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尤其是在淳和坊,這個靠近西城門的裡坊,比較偏僻。因大隋國祚過短,而長安城又太大,許多基建尚未完成,隋煬帝楊廣在大業年間就急着去修建洛陽城,所以長安城一半里坊荒廢掉了,沒有來得及大規模整修道路等,做出更細規劃。

城裡的豪門、官僚體系、鄉紳貴族等,在戰亂中,不少逃出了長安城,宅子多荒涼,城裡沒人多買地開發了,也使得裡坊和地皮沒有漲上去,甚至閒置許多,如今成了難民、流民、乞丐聚集地。

“關中華陰一帶發洪水了這是什麼時候的事?”

老翁抹着淚水道:“就是半個月前的事,華陰附近幾個縣鎮都遭了殃,萬畝良田啊,都被淹沒了,今番肯定要絕收了,人也死了不少。華陰縣令不救濟災民,我們只能從華陰潼關一帶向西逃難,至少京城是當今皇帝居住地,總不能見死不救吧。”

潼關以西,都是關攏之地,也是昔日周朝、秦朝的發源地,漢、晉、北周、隋、唐都在關攏盤踞,可謂朝廷根基所在,對關攏百姓,這些朝代都非常重視,如果百姓遭難,對朝廷的名譽和穩定,都是有着不小的衝擊影響。

羅昭雲問道:“當地的縣令、郡守,難道沒有組織救濟災民嗎?”

老翁搖頭,帶着一絲憤怒道:“沒有啊,華陰縣令裴昌,哪還敢出現,他貪墨了今年春季朝廷下撥的錢貫銀兩,自己購置了宅院,養歌妓、小妾,揮霍掉了,黃河的河工沒有修繕,才導致這次暴雨侵襲,河堤垮塌,一些被淹沒房產和家眷的漢子,去了縣衙門圍堵那裴昌,讓他還命,那狗官就藏匿起來,不敢露面了,鄉下村寨也沒了救援,我等流民才被迫往西來!”

羅昭雲聞言,頓時有一股怒火起來,又是貪官污吏誤事,竟然連修繕河工的錢都敢貪墨,填入私囊,導致河堤損壞沒有及時修理,經不住今年的黃河訊期的衝擊,釀出如此大禍害。

倘若這些流民死傷過多,沒有救援,及時開倉放糧,妥善安置,就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豈有此理,你們沒有去上面告官嗎?”羅昭雲詢問。

老翁苦嘆連連:“唉,怎麼沒去,有些鄉親去了馮翊城內郡守府衙那裡告,但裴昌與馮翊郡的太守柳佺,是連襟關係,據說那柳佺還是河東柳氏的人,知道嗎,那可是柳氏啊,據說當今陛下追封早逝的皇太后,就是出自柳氏的旁族,馮翊郡與河東郡相鄰,這片區域,柳氏的權力和威望很大,無人敢動啊,這個消息,恐怕被那郡守柳佺壓住,連朝廷還不知曉呢,直賊孃的!”

羅昭雲聽到這裡,臉色陰沉,已經怒不可遏了,既有貪墨藏私,也有官官相護,還牽扯到了外戚柳氏的勳貴家族,狐假虎威,在河東、馮翊一帶作威作福,欺上瞞下,實在可恨!

對於河東柳氏宗族,羅昭雲並沒有多少感覺,因爲他穿越回來後,就沒有見過那個死去的生母柳氏,也沒有什麼交流和感情。

這一路成長上來,河東柳氏大族跟他也沒有什麼接觸,只有一個柳述,還因爲發動宮變,在文帝末期,就被自己攪黃了那場奪權之變,成爲對頭,此後,柳族更加沒落,不曾再有交集,想不到竟然扯起皇親國戚的大旗,橫行一方了。

“你們到此之後,有沒有繼續上告朝廷,有沒有人來救濟你們,京兆尹、六部,有沒有人去找?”

老翁懊惱道:“還沒有,京城太大,比俺們那屯子、城邑大多了,人生地不熟的,而且裡坊內的捕吏,街道上金吾衛巡視,我們這些流民,出去一抹黑,也認不得六部衙門和京兆尹司在哪裡!不過這裡的坊正已經把事情記錄,據說要轉給上面的官人,並弄來一些糧食,還有一些附近裡坊大戶鄉紳,也過來救濟一番,勉強能夠餬口。”

羅昭雲臉色漸漸恢復,喜怒不顯於色,才能做到理智分析,合理出手整治,解決問題。

朝廷是官僚體制和利益團體的融合,看似這是特例現象,其實各地有很多的裴昌、柳佺這種人,如何使得官吏清明,在中原封建王朝,是十分困難的,哪怕千年之後,也不一定能夠很好解決。

“對了,華陰縣受災的地方多不多,沿途有沒有大傷亡,得病情況呢?”羅昭雲又試探詢問。

老翁答道:“馮翊郡治下有好幾個縣受災,因爲黃河古道和洪汛來臨,以華陰縣災害最終,天災加人禍嘛,逃難有上千人,沿途還有分散,應該過萬人受到了波及。”

羅昭雲點頭,讓大內侍衛拿出幾塊碎銀交給老翁,後者連忙感激道謝:“這如何使得?”

“拿着吧,這是朝廷虧欠你的!”羅昭雲心中感慨,這十幾兩銀子,只能解決了一個老翁短期內的燃眉之急,對災情於事無補,若要解決水災問題,需要朝廷儘快行動起來,六部配合,拿出救援方案。

老翁感恩戴德般揣着銀子走了,羅昭雲看着裡坊裡的災民屯聚景象,打算繼續往裡面深入瞭解下。

負責貼身跟隨的宦官總管鍾德全進言道:“陛下,這裡都是流民,不少人應該帶有疾病,時不時被送出去了屍體,擔心有瘟疫發生,陛下乃萬金之軀,肩負社稷之重,不可涉險!”

羅昭雲瞪了他一眼,道:“正是因爲朕肩負社稷之重,纔不能無視這些流民苦難,放心吧,朕武功早已超過化勁,普通風寒疾病,無法傳染,而且,我們只是走動一下,瞭解大概情形,並不直接接觸。如此回去纔好有的放矢,對症下藥。”

“可是,陛下…..”鍾德全仍然想要說服陛下不要冒險。

“沒有可是,流民遭受苦難,都是地方官吏不作爲,有天災,更有人禍,朕豈能退縮!”

鍾德全苦勸無果,只得遵從了。

半個時辰後,羅昭雲把這個裡坊的情況大致摸清,嘆息一身,帶人回了皇宮,也不休息,立即去寫一份密摺,派人帶出宮交給御史大夫魏徵,調動監察御史,開始調查此事;同時,派人去傳喚政事堂的同平章事和參知政事,進宮提前商議對策。

等京兆尹上朝會時,報奏出來,再羣策羣議擬定救援政策,就晚了一步。救人如救火,刻不容緩,提前把救援方案制定,到時候朝會上就能針對問題直接頒佈,讓六部執行了。而且,羅昭雲還連想到了黃河中下游,再進入汛期之後,是否也有災情出現,需要派監察御史去調查一番。

第三十二章 救人第六百零五章 贏得生前身後名第四百二十五章 補天閣傳人第七百六十四章 大反攻第五百一十九章 不關風與月第七百一十四章 唐政不穩第六百九十一章 野心暴漲第五十章 鐵甲鏘鏘雄威壯第八百五十二章 保持警惕第六十五章 夜宴第九百七十四章 敞開心扉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大軍渡過河第三百五十八章 兵臨遼水第六百五十章 佔七郡第八百八十一章 謀劃突厥第一百七十九章 兩軍對峙第七百五十四章 炸慘突厥第九十九章 招攬之意第八百四十六章 李密亡第六百五十六章 兵臨姑臧第九百零二章 一夜春風來第三百六十三章 鏖戰遼東城第三十一章 路見不平一聲吼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大局定第五百零八章 道不同不爲謀第三百四十八章 各揣心思第三百六十章 河灘之戰 下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軍匯合第五百五十四章 勝局已定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違反軍令第六百八十七章 黑死病第八百五十三章 儒之脈絡第四百八十五章 北巡第八百一十一章 內政與科舉第八百零六章 克澠池第二百五十六章 餘波第四百四十九章 意氣相投第三百二十六章 賽文會第二百六十九章 連環陣第四百八十四章 不戰而勝第三百一十七章 謀而後動第八百六十四章 留下的價值第兩百零一章 孟浪一回第八百七十一章 暗夜襲營第八百三十三章 一決雌雄(中)第八百一十一章 內政與科舉第六百八十四章 破局第一百二十五章 風波欲來第一千一十章 國庫不足第八百七十一章 暗夜襲營第九百七十八章 晉安侯第六百三十七章 圖謀隴右第二十六章 拼殺第五百五十章 出關平亂第七百八十二章 冊封百官第三百六十四章 一意孤行第九百八十三章 歸州大營第三百一十三章 蛛絲馬跡第五百三十三章 各自發展第六百六十三章 設樞密機構第五百四十章 戰事來臨第一千零三十章 君臣同力第八百七十一章 暗夜襲營第八十五章 畫舫聽琴第五百七十六章 代海寺之圍第三十八章 傳授經驗第八百一十六章 負隅頑抗第十三章 少當家第五百三十一章 渤海高氏第五百零八章 道不同不爲謀第一百一十五章 較量第四百六十二章 沉重打擊第九百五十章 主力初交鋒第三百八十三章 古老勢力第六百三十五章 恩威並重第二百一十六章 術士之言第九百五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三百八十八章 驟然夜襲第三百五十章 問罪第四十二章 伏擊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長安團聚第四百五十六章 周密計劃第二十二章 野心勃勃第四百零三章 再議計策第五百一十六章 佳人有約第九十七章 相言甚歡第九百五十一章 修羅戰場第三百五十七章 戰前總動員第二百七十一章 精心謀算第五百九十五章 長孫玲瓏心第七百三十二章 夜潛甕城第九百三十七章 揮師北上第二百三十九章 不敵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撤離第三百七十四章 北齊遺族第九百二十章 一夜晉陽破第五百三十章 用人不疑第五十九章 夜下傾談第六百六十八章 橫掃第二百四十八章 臨羌城
第三十二章 救人第六百零五章 贏得生前身後名第四百二十五章 補天閣傳人第七百六十四章 大反攻第五百一十九章 不關風與月第七百一十四章 唐政不穩第六百九十一章 野心暴漲第五十章 鐵甲鏘鏘雄威壯第八百五十二章 保持警惕第六十五章 夜宴第九百七十四章 敞開心扉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大軍渡過河第三百五十八章 兵臨遼水第六百五十章 佔七郡第八百八十一章 謀劃突厥第一百七十九章 兩軍對峙第七百五十四章 炸慘突厥第九十九章 招攬之意第八百四十六章 李密亡第六百五十六章 兵臨姑臧第九百零二章 一夜春風來第三百六十三章 鏖戰遼東城第三十一章 路見不平一聲吼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大局定第五百零八章 道不同不爲謀第三百四十八章 各揣心思第三百六十章 河灘之戰 下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軍匯合第五百五十四章 勝局已定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違反軍令第六百八十七章 黑死病第八百五十三章 儒之脈絡第四百八十五章 北巡第八百一十一章 內政與科舉第八百零六章 克澠池第二百五十六章 餘波第四百四十九章 意氣相投第三百二十六章 賽文會第二百六十九章 連環陣第四百八十四章 不戰而勝第三百一十七章 謀而後動第八百六十四章 留下的價值第兩百零一章 孟浪一回第八百七十一章 暗夜襲營第八百三十三章 一決雌雄(中)第八百一十一章 內政與科舉第六百八十四章 破局第一百二十五章 風波欲來第一千一十章 國庫不足第八百七十一章 暗夜襲營第九百七十八章 晉安侯第六百三十七章 圖謀隴右第二十六章 拼殺第五百五十章 出關平亂第七百八十二章 冊封百官第三百六十四章 一意孤行第九百八十三章 歸州大營第三百一十三章 蛛絲馬跡第五百三十三章 各自發展第六百六十三章 設樞密機構第五百四十章 戰事來臨第一千零三十章 君臣同力第八百七十一章 暗夜襲營第八十五章 畫舫聽琴第五百七十六章 代海寺之圍第三十八章 傳授經驗第八百一十六章 負隅頑抗第十三章 少當家第五百三十一章 渤海高氏第五百零八章 道不同不爲謀第一百一十五章 較量第四百六十二章 沉重打擊第九百五十章 主力初交鋒第三百八十三章 古老勢力第六百三十五章 恩威並重第二百一十六章 術士之言第九百五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三百八十八章 驟然夜襲第三百五十章 問罪第四十二章 伏擊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長安團聚第四百五十六章 周密計劃第二十二章 野心勃勃第四百零三章 再議計策第五百一十六章 佳人有約第九十七章 相言甚歡第九百五十一章 修羅戰場第三百五十七章 戰前總動員第二百七十一章 精心謀算第五百九十五章 長孫玲瓏心第七百三十二章 夜潛甕城第九百三十七章 揮師北上第二百三十九章 不敵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撤離第三百七十四章 北齊遺族第九百二十章 一夜晉陽破第五百三十章 用人不疑第五十九章 夜下傾談第六百六十八章 橫掃第二百四十八章 臨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