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二章 保持警惕

祁縣城,距離太谷城有百里,是一座小城邑。

羅昭雲暫時住進了城內,在這裡臨時修整,接受各方情報和奏摺,處理政事與軍事機要。

除了三萬禁衛軍外,其餘大軍全部駐紮城外,秦瓊、徐世績、薛萬仞、史大奈統領四軍在城外,分屬四個不同大營。

這些日子一直太原郡推進,離開朝中有些日子,諾大的後方,沒有他這個君王坐鎮,危險性還是比較大的。

好在他設置的三省六部、樞密院等,多是他的親信,加上長孫皇后、薛芷箐等人臨時處理一些政事,使得朝廷運轉正常,一些更大的舉措等,都需要他這個大華君王親自過目。

再沒有回京之前,羅昭雲不打算過多進行改革等,暫時維持朝廷機構現狀,讓他們從亂世紛爭的局面入手,先穩定地方再說,一切變革與大事決策,等他凱旋迴到長安,再做重要決策。

但即便如此,朝中的奏事,各地的情況,都有情報機構不斷抄寫送來,讓他這個君王過目,此時,他桌案上放着一堆密卷,心中對當前長安局勢和廟堂朝政瞭然於胸,各地開展的新政如火如荼,安撫流民,分田入戶,鼓勵農耕和興商,分郡縣鄉村層層管理,統計地區人口,編籍入戶等。

絕大地區大華臨時律法全部試推行,基本保持了開皇律,同時刪減很多重罪,也沒有了諸多條款,一切從簡,獲得廣大百姓的支持。

亂世之下,必須先讓流民接受,然後穩定下來之後,休養生息,再推行更全面的華朝新律。

關內軍事防禦方面,各鄉鎮徵兵服役,統一送往軍營進行操練,兵馬不斷擴大,夯實京城附近的護衛軍,西北、西南、正西等邊塞駐軍也都修好防禦工事,在要塞處築建關卡城牆烽火臺等,將戰亂後的殘局,逐漸恢復到隋國未亂前的狀態。

看完這些情報後,羅昭雲有些疲倦了,這時候,夜已經深了,卻又加緊情報被送入城內。

“陛下,來自太原一帶的加急情報。”

羅昭雲哦了一聲,太原乃是這次大華重點攻擊的目標,也是關乎天下統一的障礙,所以格外關注,他接過了情報信函,認真掃完之後,皺起了眉頭。

上面的寫的情報是,唐軍正在遷徙太谷城到晉陽城之間的百姓,似乎在進行清野行動。

“堅壁清野,歷來有之,唐國這是要跟我打持久戰,堅壁戰,不到最後滅亡時候不投降了。”

羅昭雲放下信函,通過此事,可以看出唐國死守到底的決心。

“咦,不對!”羅昭雲忽然冒出一個想法來,目光盯着太谷城與晉陽城之間的距離,還有地形輪廓等。

如今華軍的展現太長,從長安到洛陽,再從洛陽到河東,然後北上過臨汾郡、西河郡,攻入了太原郡的邊緣地帶,大軍劍指核心腹地晉陽城。

倘若唐國堅守晉陽,華軍長驅深入,那麼後方補給的問題,就變得尤爲重要了。

羅昭雲想通此點後,對補給和糧草,多少有些上心了,雖然可能是他自己的杞人憂天,但不得不防,還是得叮囑史大奈負責後軍,要保護好輜重隊伍,確保糧道的安全。

黃門侍郎蕭瑀這時候門外求見。

“讓蕭卿進來吧。”

須臾,蕭瑀走入房內,行君臣之禮後,道出自己的來意。

“陛下,河東之地,不少門閥大戶在這裡紮根,出過一些儒家、法家人物,曾在隋代任官,在南北晉時期,這裡也有不少的賢者志士,累世公卿,陛下既然來到此,是否要接見一下當地聚集而來的大儒士子們。”

“哦,最近有儒者過來嗎?”羅昭雲詢問。

蕭瑀拱手道:“是的,當地有位大儒,在組織附近郡縣有儒學大名的人,前來匯聚,一起求見陛下,希望陛下能夠重新重視儒學,在華朝推廣。”

“哦,他們有這種想法,你怎麼看!”沈洛雖然對封建中的儒學沒有太大的好感,但也無惡感,就是平常心看待,儒學的產生和發展,可以說跟中華幾年前的發展息息相關,根深蒂固在這片土地上,影響了幾千年的國人。

它究竟是對是錯,有多大的價值,衆說紛紜,甚至有批判,也有褒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儒學,都能發現不同的觀點。

羅昭雲是現代人的思維,跳出時代的框架,倒是能夠對儒學有更深的認識,至少比這些古人看的更遠。

其實儒學自春秋產生之後,對於春秋戰國的亂世,逐漸影響發釀,約束規範,推行仁義禮智信,對社會的穩定,人的品質等,發揮了極其重大的作用,也形成了獨特的國人性格。

但隨着漢代廢黜百家,獨尊儒術,過於偏激,完全被統治者當成了一種控制百姓思想的工具,將它僵固化、制度化、教條化,才使得儒學從此變樣、走形,那已經不是孔夫子時代所提倡的儒學本身了,能夠四五成就不錯了。

統治者看重的不是真正的儒學的經義和大道,而是這種文化能夠有助於他的長治久安,所以他纔會推行。秦國強調法制,也是因爲法制會使得弱秦變成強秦。出發點其實是一樣的,爲的是自己的國脈,自己的統治。

儒學後來經過朝代的變遷,亂世與盛世的起起伏伏,最後不斷有人跳出來修改,其實傳到後世的儒家文化,跟春秋時代孔夫子的提出的儒學,已經變質了,可以說隨着社會發展,時代變化,在不斷被人擠壓揉搓,弘揚的思想有好有壞,無法完全肯定,也無法完全否定,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了。

此時蕭瑀解釋道:“西晉滅亡,出現五胡亂華,永嘉之亂,晉人南渡,南北朝割據,隨後又是朝代更迭迅速,征戰不休,禮崩樂壞,導致儒家的文化和經義被拋棄、斷流,這裡面有戰亂的原因,也有胡人入主中原,推行胡人的習性,排斥儒學,導致仁義禮智信等這一套說辭和準則,被拋開、割裂,世風日下。儘管隋朝兩代,略有扶持,但力度過小,儒學也只是剛要冒頭,所以,這一次河東地帶的大儒聚集,其實想要納諫,讓陛下重新提倡儒學,推廣天下,從此國泰民安!”

第四百八十三章 三徵高句麗第七百八十八章 難得糊塗第二百零六章 小事化大第三百九十九章 攻洛陽第六百九十二章 江都宮變第一百三十一章 自投羅網第六百八十四章 破局第四百五十二章 熟悉的面孔第九百三十一章 坦誠交流第三百四十三章 是與非第五百六十七章 發展策略第三十四章 積累財富第七百零六章 交鋒難免第三百二十五章 元宵燈會第九百六十三章 阻擊不斷第五百八十五章 密謀第四百二十九章 半路截殺第二百二十一章 玄霸的去向第二百八十八章 西域來拜第二百三十四章 大運河第四百一十八章 下落不明第九百二十八章 接受降表第九百六十八章 捷報入宮第九百八十八章 朝堂利益之爭第四十三章 任斥候火長第四百七十七章 西苑風波第五百四十九章 定策破軍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渡江做說客第二百七十六章 接收伏俟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過隘口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一條鞭法第六百一十五章 離間計第七百二十四章 戰力銳減的驍果衛第三百七十八章 有備而來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伏擊得手第九百五十三章 慘烈之戰第四十九章 袍澤兄弟情第四十九章 袍澤兄弟情第五百九十八章 叛軍攔路第五百四十二章 固步自封第七百零一章 皇后人選第一百六十七章 謀算第一百四十一章 不死不休第九百二十二章 秦王突圍第九百四十九章 不屑交談第七百七十七章 一家人圍聚第九百六十二章 全線崩潰第四百四十五章 拔裡速對決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大難臨頭各自逃第五百五十二章 一場血戰第九百八十七章 科舉新制第六百九十三章 諡號煬第四十章 雖遠必誅第二百九十六章 班師回京第六百八十七章 黑死病第九十五章 見伊人第九百一十三章 熟悉的身影第五百零一章 堅守孤城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年之約第五百六十六章 父子圖天下第四章 既來之則安之第七百二十六章 回京訴苦第五百九十九章 反圍殺第六百三十一章 設立驛亭第三百一十八章 歲歲年年人不同第三百零三章 完璧歸羅第三百一十八章 歲歲年年人不同第一百零七章 技驚四座第三百四十八章 各揣心思第五百七十八章 被擒第五百三十九章 辦學院第一百七十九章 兩軍對峙第五百一十二章 君臣私聊第一百二十一章 越王壽辰第七百五十二章 迎戰突厥先鋒第三百七十三章 根基已固第六百四十章 話不投機第七百五十二章 迎戰突厥先鋒第一百三十章 護行出發第四百九十五章 破敵三策第二十一章 奪嫡謀事第二百一十六章 術士之言第四百二十六章 惺惺相惜第七百六十章 以假亂真第六十章 犒賞三軍第六百八十九章 霸王暴斃第二百三十五章 早有擇取第五百六十四章 驅狼逐虎第一千一十一章 交代措施第九十一章 拜臨長孫府第一百二十三章 紅拂侍女第七百二十四章 戰力銳減的驍果衛第一百二十三章 紅拂侍女第九百一十二章 微服出訪第三百六十五 舉步維艱第一百五十五章 出征北伐第一百一十六章 煙雨樓第七百九十章 相見不如懷念第八百三十六章 岌岌可危第一千零三章 任用欽差大臣
第四百八十三章 三徵高句麗第七百八十八章 難得糊塗第二百零六章 小事化大第三百九十九章 攻洛陽第六百九十二章 江都宮變第一百三十一章 自投羅網第六百八十四章 破局第四百五十二章 熟悉的面孔第九百三十一章 坦誠交流第三百四十三章 是與非第五百六十七章 發展策略第三十四章 積累財富第七百零六章 交鋒難免第三百二十五章 元宵燈會第九百六十三章 阻擊不斷第五百八十五章 密謀第四百二十九章 半路截殺第二百二十一章 玄霸的去向第二百八十八章 西域來拜第二百三十四章 大運河第四百一十八章 下落不明第九百二十八章 接受降表第九百六十八章 捷報入宮第九百八十八章 朝堂利益之爭第四十三章 任斥候火長第四百七十七章 西苑風波第五百四十九章 定策破軍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渡江做說客第二百七十六章 接收伏俟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過隘口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一條鞭法第六百一十五章 離間計第七百二十四章 戰力銳減的驍果衛第三百七十八章 有備而來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伏擊得手第九百五十三章 慘烈之戰第四十九章 袍澤兄弟情第四十九章 袍澤兄弟情第五百九十八章 叛軍攔路第五百四十二章 固步自封第七百零一章 皇后人選第一百六十七章 謀算第一百四十一章 不死不休第九百二十二章 秦王突圍第九百四十九章 不屑交談第七百七十七章 一家人圍聚第九百六十二章 全線崩潰第四百四十五章 拔裡速對決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大難臨頭各自逃第五百五十二章 一場血戰第九百八十七章 科舉新制第六百九十三章 諡號煬第四十章 雖遠必誅第二百九十六章 班師回京第六百八十七章 黑死病第九十五章 見伊人第九百一十三章 熟悉的身影第五百零一章 堅守孤城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年之約第五百六十六章 父子圖天下第四章 既來之則安之第七百二十六章 回京訴苦第五百九十九章 反圍殺第六百三十一章 設立驛亭第三百一十八章 歲歲年年人不同第三百零三章 完璧歸羅第三百一十八章 歲歲年年人不同第一百零七章 技驚四座第三百四十八章 各揣心思第五百七十八章 被擒第五百三十九章 辦學院第一百七十九章 兩軍對峙第五百一十二章 君臣私聊第一百二十一章 越王壽辰第七百五十二章 迎戰突厥先鋒第三百七十三章 根基已固第六百四十章 話不投機第七百五十二章 迎戰突厥先鋒第一百三十章 護行出發第四百九十五章 破敵三策第二十一章 奪嫡謀事第二百一十六章 術士之言第四百二十六章 惺惺相惜第七百六十章 以假亂真第六十章 犒賞三軍第六百八十九章 霸王暴斃第二百三十五章 早有擇取第五百六十四章 驅狼逐虎第一千一十一章 交代措施第九十一章 拜臨長孫府第一百二十三章 紅拂侍女第七百二十四章 戰力銳減的驍果衛第一百二十三章 紅拂侍女第九百一十二章 微服出訪第三百六十五 舉步維艱第一百五十五章 出征北伐第一百一十六章 煙雨樓第七百九十章 相見不如懷念第八百三十六章 岌岌可危第一千零三章 任用欽差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