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七章 科舉新制

晨陽初照,滿空朝霞,整個長安城,一百零八坊門處都停留不少人,有商販推車的,也有樵夫要出城耕作的,還有一些衙役要去部門當差勾當的,一些瓦子內也是待工着鼎沸,使得京城一大早就散發出生機勃勃的景象。

這一日,輪到三天一期的朝會,羅昭雲與文武大臣聚集在勤政大殿上,議論文武朝政之事。

主要圍繞的,無非是幾點,完善當朝頒佈的律令格式,徹底取代隋代的律法等,其次,郡州縣制,是否該取消,以州縣兩級爲主,但諸多州需要設置一道,建立道科提督,監督州縣。還有稅收問題,土地丈量問題一大堆。

羅昭雲算是發現了,在朝堂上沒必要讓大家事事討論,因爲人多了,反而不好擬定成事,每個人都有想法,東一句,西一句,觀點各異,而且有些官員有矛盾,儘管還沒形成黨爭,但是如果跟自己有私怨的官員提出觀點,那麼他不論正確與否,肯定會反對,故意拆臺。

所以朝堂之上,文武官員聚集在一起,要兼顧各方面利益,需要君王懂得平衡、掣肘的手段,絕非一言堂就能搞定的。

政治,從來都是交換與妥協。

付出一些東西,得到回報,賺取更大的利益,平衡各方的關係,共同把朝廷這個國家機器運轉好。

羅昭雲聽着大臣們相互議論,各抒己見,心中在默默想着,以後重要決策,要着急三省六部主要負責官員,與政事堂的同平章事、參知政事,共同決議,然後再拿到朝堂上走個參議過程,沒有重大問題,就拍板執行了。

這時候,吏部尚書杜如晦,兼翰林院下資政殿學士,站出來拱手道:“啓奏陛下,今年的春闈之後,衆多應試通過的進士們,共四十五人,已經在吏部登記在冊,學習新政一個月有餘,可以補實缺位,或在京城任官,或發放州縣擔任地方官員,名冊與職務已經在吏部擬定,請陛下過目。”

羅昭雲微微點頭,朝着宦官總管點了點頭,名冊被呈遞上來。

他快速掃了一眼名冊,這些中進士的生員們,有一半來自寒門,一半來自勳貴門閥,比例相差不大,雖然寒門士子在全國人數較多,但是由於這年頭沒有活字印刷術,紙張也昂貴,所以寒門的學子們在戰亂中,可能連諸子書籍都湊不齊,更別說複習到位了。

門閥的貴族子弟,既有私塾教喻的傳授,又大部分進入太學院進修,掌握時政,接觸上層社會的許多觀點,視野開闊,所以在考試中,還是能夠佔據許多優勢。

官職補缺任用方面,也大多是寒門子弟外放地方,勳貴子弟留置京師,雖然符合目前你的形勢,但是對於長久而言,不利於打壓門閥勢力,京城內的讀書人、後起之秀,還是多與出身勳貴有關係,這不是羅昭雲想要看到的。

“恩,從前十名裡,留下三個外地的進士,留在京師,進入翰林院任編修,瞭解一下朝堂規矩和新頒政令,日後再做它用,其它無疑義。”羅昭雲並不做大調整,因爲這是大華第一次科舉,不論是正規性,還是人數上,考試內容上,都沒有達到他的滿意,所以,沒必要在這裡面細扣了。

“臣明白。”杜如晦拱手施禮,退回了文官尚書班列。

羅昭雲掃過大殿衆官員後,目光看向禮部尚書溫彥博,詢問道:“溫尚書,上次朕交待的科舉新制,是否擬定出來了?”

溫彥博被皇帝點名了,立即站出來拱手道:“回陛下,基本擬定出來了,按照陛下出徵前所交待的聖意,新的科舉制度,打破前朝的慣例,擴大了招生比例,同時考試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在鄉試之前,各縣城的散戶讀書人、學府童生,舉行一次摸底考試,也是基礎考試,過線者稱爲秀才,有了進一步考試的資格。然後各縣城、州城的秀才,聚集在郡下治所的郡城參加考試,便是鄉試,定在每年八月份,也名‘秋闈’,考過者爲舉人。

“各地舉人需要再入京趕考,朝廷建立主考貢院,在開春二月進行‘春闈’考試,通過者可稱貢士。最後,所有貢士在殿前進行一次終極考試,角逐最終名次。朝廷會放三甲榜,第一甲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第二甲十七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八十人,賜同進士出身。選士共計百人,到時可陛下及吏部,可根據排名和性格、能力,委任官職!”

朝廷文武官員,聽到這些新的規矩,都有些莫名其妙,以前似乎並未聽過。

什麼狀元、榜眼、探花,什麼三甲放榜,進士及第等等,而且人數也增加不少,不過秀才之名,似乎被變低了,增加了舉人、貢士的身份。

不過,貌似更加嚴謹、繁瑣,比前朝的科舉考試,明顯更加重視,擴大人取士人選。

“甚好!”魏徵、房玄齡等人不斷點頭,認可了這種制度,其它朝廷官員也沒有出聲提出質疑。

在漢朝使用察舉制時,由各州推舉的民間人材稱之爲“秀才”。東漢時爲避漢光武帝劉秀之諱,將秀才改名茂才。茂才科主要是選拔奇才異能之士,所以通常稱“茂才異等”或“茂才特立之士”。秀才最初爲特舉,在西漢後期成了歲舉,舉主爲刺史,遂形成州舉秀才、郡舉孝廉的體制。

到了隋代,隋文帝開闢華夏科舉制度的先驅,他當時覺得,自漢代開始的舉薦制存在弊端,容易埋沒真正的人才,遂廢棄舉薦制,改革科舉制,用考試的辦法選拔優秀人才,因考試極爲嚴格,標準較高,隋代考取進士等級的秀才者,總共不過十人,但這充分體現了“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思想,算是歷史性進步。

在《北史·杜正玄傳》記載了當時“策論”的難度,主考官拿着杜正玄的《策論》給宰相楊素看,楊素質疑說:“即使周公、孔子轉世都不能考取秀才,你們怎麼能隨便私下舉薦人?”後經楊素親自考覈,也感嘆曰:“此真秀才,吾不及也!”

不過,隋煬帝等級之後,只有在大業年初,舉行過幾次科舉制,後來隨着他野心膨脹,四處北巡南巡,導致科舉工作擱淺了,特別是三徵高句麗,天下大亂等等,使科舉斷了數年,無暇再顧了。

如今,羅昭雲結合宋明清的科舉制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秀才、舉人、貢士、三甲狀元等,引入到這個時代,更加通俗易懂,同時把名額逐年增加,補充到官員隊伍中,打破門閥貴族的仕途壟斷地位。

第四百一十七章 擊殺強敵第六百一十一章 一抹柔情第一千零五章 裴宅小聚謀廟堂第六百三十章 西秦謀劃第二百七十五章 金蟬脫殼第四百九十三章 困龍消志第八百九十章 竇俠女的目標第四百五十九章 盡信書不如無書第九百零五章 白首不相離第五百零一章 堅守孤城第四百二十六章 惺惺相惜第八百一十九章 虎牢在手第三百七十二章 招募驍果衛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突來驟變第五百六十四章 驅狼逐虎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各有謀算第三百四十三章 是與非第六百零一章 一山難容二虎第六百四十三章 忽悠第四百九十四章 強勢歸來第二百九十五章 終止武鬥第八百九十二章 醒來交談第六百四十四章 聖女吃貨第九百七十二章 強求不得第五百八十三章 美人計第八百八十三章 駕馭羣臣第六百六十三章 設樞密機構第二百一十六章 術士之言第二百四十二章 情深重第五百三十一章 渤海高氏第四百九十七章 途中血殺第六百一十章 合作新項目第四百九十六章 出兵援救第四章 既來之則安之第八百七十三章 殺身成仁第八百五十章 雄關漫漫,堅厚如鐵第二百五十章 遣將布兵第五百八十六章 西北皆反第九十九章 招攬之意第七百零四章 佳麗齊聚第八百六十九章 佈局第六百六十九章 列陣交鋒第六百三十二章 撥亂反正第八百零五章 敘話第一千一十九章 美食爭議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大難臨頭各自逃第九百五十九章 開始收網第二百一十八章 李家有子初成長第五百八十二章 圖謀楊隋第八百七十六章 安定軍心第五百一十四章 想入非非第七百零九章 唐軍窘境第七百零五章 意外重逢第八百三十五章 一代梟雄隕第四百五十七章 回中原第四百零七章 落崖第九百四十一章 上陣父子兵第十八章 猜忌日重第五百二十三章 長兄逼婚第二百八十章 冠武侯第一千零四章 君臣坦誠第六百零二章 抵達西海郡第九百四十章 騎兵陣法第九十七章 相言甚歡第八百七十九章 宮內溫情第六百三十六章 大戰不停第七百五十三章 初戰大捷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鏖戰第三百六十六章 失利的陰影第四百一十九章 英雄末路第八百九十五章 情何以堪第九百零七章 春耕第五百六十章 樂極生悲第三百零八章 兌現承諾第六百一十三章 議出兵第兩百零二章 佳人吹玉笛第七百六十四章 大反攻第六十六章 美人帳下猶歌舞第一百七十九章 兩軍對峙第五百五十二章 一場血戰第二百七十七章 沒人想你第二百五十三章 勝利在望第五百三十三章 各自發展第三百三十四章 意外之亂第一百七十九章 兩軍對峙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來自江淮的戰報第三十一章 路見不平一聲吼第三百七十六章 各有籌備第五十八章 掩殺第五百九十章 接納秦瓊第二百五十八章 籌備兵力第五百四十六章 軍心凝聚第六百一十四章 做說客第一百二十二章 蒲山公第九百三十章 求情開恩第九百九十一章 華律新法第六百五十八章 西涼滅第六百三十三章 西北七豪族第五百二十一章 奇妙符號第四百一十五章 聯袂出谷
第四百一十七章 擊殺強敵第六百一十一章 一抹柔情第一千零五章 裴宅小聚謀廟堂第六百三十章 西秦謀劃第二百七十五章 金蟬脫殼第四百九十三章 困龍消志第八百九十章 竇俠女的目標第四百五十九章 盡信書不如無書第九百零五章 白首不相離第五百零一章 堅守孤城第四百二十六章 惺惺相惜第八百一十九章 虎牢在手第三百七十二章 招募驍果衛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突來驟變第五百六十四章 驅狼逐虎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各有謀算第三百四十三章 是與非第六百零一章 一山難容二虎第六百四十三章 忽悠第四百九十四章 強勢歸來第二百九十五章 終止武鬥第八百九十二章 醒來交談第六百四十四章 聖女吃貨第九百七十二章 強求不得第五百八十三章 美人計第八百八十三章 駕馭羣臣第六百六十三章 設樞密機構第二百一十六章 術士之言第二百四十二章 情深重第五百三十一章 渤海高氏第四百九十七章 途中血殺第六百一十章 合作新項目第四百九十六章 出兵援救第四章 既來之則安之第八百七十三章 殺身成仁第八百五十章 雄關漫漫,堅厚如鐵第二百五十章 遣將布兵第五百八十六章 西北皆反第九十九章 招攬之意第七百零四章 佳麗齊聚第八百六十九章 佈局第六百六十九章 列陣交鋒第六百三十二章 撥亂反正第八百零五章 敘話第一千一十九章 美食爭議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大難臨頭各自逃第九百五十九章 開始收網第二百一十八章 李家有子初成長第五百八十二章 圖謀楊隋第八百七十六章 安定軍心第五百一十四章 想入非非第七百零九章 唐軍窘境第七百零五章 意外重逢第八百三十五章 一代梟雄隕第四百五十七章 回中原第四百零七章 落崖第九百四十一章 上陣父子兵第十八章 猜忌日重第五百二十三章 長兄逼婚第二百八十章 冠武侯第一千零四章 君臣坦誠第六百零二章 抵達西海郡第九百四十章 騎兵陣法第九十七章 相言甚歡第八百七十九章 宮內溫情第六百三十六章 大戰不停第七百五十三章 初戰大捷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鏖戰第三百六十六章 失利的陰影第四百一十九章 英雄末路第八百九十五章 情何以堪第九百零七章 春耕第五百六十章 樂極生悲第三百零八章 兌現承諾第六百一十三章 議出兵第兩百零二章 佳人吹玉笛第七百六十四章 大反攻第六十六章 美人帳下猶歌舞第一百七十九章 兩軍對峙第五百五十二章 一場血戰第二百七十七章 沒人想你第二百五十三章 勝利在望第五百三十三章 各自發展第三百三十四章 意外之亂第一百七十九章 兩軍對峙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來自江淮的戰報第三十一章 路見不平一聲吼第三百七十六章 各有籌備第五十八章 掩殺第五百九十章 接納秦瓊第二百五十八章 籌備兵力第五百四十六章 軍心凝聚第六百一十四章 做說客第一百二十二章 蒲山公第九百三十章 求情開恩第九百九十一章 華律新法第六百五十八章 西涼滅第六百三十三章 西北七豪族第五百二十一章 奇妙符號第四百一十五章 聯袂出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