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背鍋王妃被賜死(58)
冀北邊疆,遼城,冀王府。
既收到了京城親信傳訊,也收到了正規朝廷詔書的冀王朱銨,此時正將自己的親信幕僚全部都召集過來商討着。
“王爺,我倒覺得完全無需顧慮。
大不了等上兩天就是了,如果京城那邊真的有什麼變化,您安插在京城的親信肯定會抓緊時間再送封信過來。”
幕僚之一姚宏很直接說道。
反正朝廷詔書又沒有要求必須在幾天之內趕到京城,稍微耽誤兩三天,說路上遇到了暴雨啊,又或者遇到了什麼天災之類,完全是正常且合理的事情。
天下這麼大,哪能沒點風雨。
“我知道了,王爺,您擔心的是京城那邊有些事可能早就塵埃落定,新太子人選已經從尚未就藩的京城皇子或皇孫中選定,朝廷詔書也是新太子擬定。
目的是爲了將地方藩王騙進京。
然後一網打盡,直接削藩?”
另一個幕僚荀懷,瞬間明白他們王爺真正擔心些什麼,並立刻說了出來。
冀王好歹在這經營了十年。
有些話還不至於畏畏縮縮不敢說。
“本王也時常懷疑,是不是太過於小心謹慎了,但現在這兩份信息的差異實在太大,由不得我不多想。一份信息說大哥遇刺身亡,父皇吐血中風,甚至於隱約已經陷入彌留,讓我早做準備。
還有一份詔書,雖然同樣也說了大哥遇刺身亡之事,但半點都沒有提父皇吐血中風,只是召所有藩王即刻進京。
還說讓我們好好準備。
會從我們當中挑出新太子人選。”
冀王朱銨頗爲糾結的說着:“照這兩份信息來分析,大哥遇刺身亡這事應該是真的,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後面的內容就很值得商榷了,按理講,我應該絕對信任親信傳遞的信息,而且父皇前幾年曾經吐過血,也有些中風的先兆。
所以此次收到大哥遇刺身亡消息。
受到刺激中風是有可能的。”
“但是這麼一來,後面的那份朝廷詔書就很可疑了。雖然詔書裡面沒有明確寫父皇究竟如何了,可言語當中透露出來的意思無疑表示父皇身體很好,甚至還準備親自對我們進行考察,並且從我們這些藩王當中挑選一個做新太子。
這很不正常。
也不大像父皇會做的決定。
如果要根據我們的表現,從我們這些藩王當中挑一個做太子的話,那無疑就是選賢舉能了,可是父皇的準則一向是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啊。我們這些年齡小的根本就沒有什麼可能會被選中,二哥又沒什麼問題,按父皇原來的性格應該要麼直接指定二哥回京,讓他做新太子,要麼直接指定大哥的長子做太孫。
沒理由將所有藩王都召進京啊!”
“王爺,請恕臣不敬之罪,民間若是當父親的已經病重,大夫診治無能爲力,同時兒孫們又都在外地,肯定是要提前通知,讓兒孫們趕緊趕回去的,只是有的會直說,有的可能不會直說。”
又一幕僚說的可謂既隱晦又直白。
意思無非就是還有一種可能,那便是當今陛下確實病重彌留,讓他們回京競爭太子之位可能是假,奔喪纔是真。
說不定這份詔書是新太子發的。
想要趁這機會來個靈前削藩。
聽到這,冀王臉都黑了,在場其他人也覺得,這個猜測興許最接近真相。
不能怪他們都有些陰謀論。
關鍵是他們確實經常遇到陰謀。
而且他們也不覺得天武帝會搞釣魚執法那一套,那就不是天武帝性格,可惜,他們看人和揣摩人心雖然很準,但卻出了丁水這麼一個難以想象的變數。
想歪了,只能說非戰之罪。
因爲多數人,最重要的是冀王都覺得,這個可能最大,所以他們理所當然以此爲基本準則,開始討論如何應對。
最終決定慢點進京,邊走邊派人打探,必須得摸清楚京城真實情況再說。
萬一發現有危險就及時回撤。
與此同時,其他地方的藩王也都或急或緩開了個小會討論。只不過有的沒想太多,收到詔書就收拾收拾回京了。
有的想的太多。
正琢磨要不要帶兵回京更安全。
但不管如何,目前都尚未傳出他們老爹,天武帝駕崩的消息,這份詔書也是以他們老爹的名義,以朝廷的名義下發給他們的。無論是出於對朝廷的忠還是出於對親爹的孝,他們都不能直接拒絕或違背,哪怕內心有許多顧慮擔憂。
諸位藩王們終究還是出發了。
只是有的出發的早些,有的出發的晚些,有的多帶了點人手,有的簡裝出行,有的自己獨自一人帶着親衛回去。
有的把自己媳婦兒女都帶回去了。
又兩天後,依舊還在京城的藩王親信,乃至他們的岳父岳母,便紛紛派遣人手給那些或擔心,或提防的王爺,帶去最新情報。總算打消了部分想太多王爺的顧慮,使他們一改原先慢慢吞吞不敢回京的狀態,轉而快馬加鞭趕回去。
先前他們是擔心詔書有問題,擔心太子之位實際已經定下來,擔心他們這次回京城有危險,所以纔會一直拖着。
不敢以最快速度趕回京城。
但越來越多的新消息傳來,無一不在表明他們真的想太多,天武帝確實沒事,也確實要召他們回京商定新太子。
如此一來,衆王自然不敢再耽擱。
有的甚至直接撂下馬車,自己帶幾個親衛就快馬加鞭往回趕,想着早點回去也能表明他們對朝廷旨意毫無質疑。
提升一下親爹的好感度。
於是不到半個月,在外的那些藩王們便全都趕了回來,隨着人到齊,丁水立刻將他們叫到紫宸殿,開門見山道:
“國不可一日無君,也不可長期沒有儲君,否則國本不穩。朕已經決定從你們當中挑選出新的儲君,想來你們應該都很清楚,就不再多說什麼了,現在跟你們說一下朕這次選擇儲君的方法。
你們大哥至今還死的不明不白。
所以,誰優先調查出刺殺你們大哥的兇手和幕後勢力,並且將之解決掉。
誰就是新的儲君。
願意爭儲君之位的站出來,不願意的就先在京城等着,或者你們想幫哪個哥哥爭奪儲君之位也行,做選擇吧。”
實際上太子之死的幕後兇手丁水早就已經調查到了,只是一直沒有發作。
此時正好以之作爲考驗。
也只有敢於對那些人動手,甚至於將之剿滅的人,才更有資格做新太子。
不然多個吉祥物傀儡皇帝。
對官員而言可能是好事。
對百姓而言,那就是災難了。
“父皇,大哥去世之後二哥就是嫡長子,理應由他繼位,至於調查殺害大哥的兇手,我們兄弟全都義不容辭!”
楚王率先站出來行禮說道。
倒不是他真沒有奪嫡想法,主要是想以此試探他父皇所言是不是真心的。
皇族誰還沒幾百個心眼子。
真傻白甜,早就被吃幹抹淨了。
“你別在這捧你二哥,老大還活着的情況下,自然得按照嫡長子繼承製讓他繼位,同時朕也培養了他十幾年,他有足夠的資格和能力來當好這個皇帝。
可你們,朕本來就沒想把你們往帝王方向培養,但如今老大出了意外,同時朕也沒十幾年時間慢慢培養你們了。
只能以此考察你們能力如何。
你要真心支持你二哥做太子。
那你不參加競爭,幫他就是了。”
丁水顯然不大喜歡心眼多的,但也沒把話說死,畢竟心眼多,纔不至於被官員們矇騙算計,還得看具體用在哪:
“好了,下不爲例,另外記住,你們競爭歸競爭,但千萬不要搞內鬥。”
“也別給朕弄什麼下三濫手段。”
“朕會時刻監督你們!”
三皇子楚王雖然被丁水這番話說的有些沒臉,但終究不甘心放棄奪嫡,所以猶豫了一會,還是頂着魏王譏諷的目光站了出來,其他有競爭想法的見狀也紛紛走了出來,最後站出來六個王爺。
“行了,那就你們六個吧。
剩下那些願意待在王府看熱鬧就待在王府看熱鬧,願意幫忙的就幫忙,爲了公平起見,朕便不給你們分人手了。
你們自己看着辦吧。
另外注意一點,朕要證據詳實,合法合規,不能嚴刑逼供。辦案能力是一回事,但辦案過程更重要,畢竟朕要選的,不是大理寺寺丞,而是太子之位。
是未來的皇帝。
行了,朕累了,都回吧!”
最後的最後,丁水特地提點了一句才讓他們離開,至於他們能不能領會。
那就得看他們各自的悟性了。
緊接着,在場十幾個王爺便紛紛告退離開,隨着他們回到京城王府,各自忙碌起來,丁水挑選新太子的方法也逐漸在京城傳開,然後文官便坐不住了。
覺得如此選擇太子實在太過兒戲。
紛紛上摺子反對。
什麼與禮不合,不尊周禮,帶頭破壞嫡長子繼承宗法制,容易給後世兒孫起個壞頭,埋下禍根等批評,全都冒了出來。不過丁水壓根不聽他們廢話,無所謂,定好了的事,又豈會因此動搖。
至於他們原本抹黑魏王的計劃。
自然也不了了之了。
畢竟抹黑魏王,就是希望當今陛下在立太子上這件事上,不要搞選賢舉能那一套。並在否定現嫡長子魏王人品不行的情況下,將先太子的嫡長子推到前頭,既維護宗法制,也維護他們利益。
但現在天武帝已經直白明說,他就是要用選賢舉能的方式,挑選新太子。
再抹黑魏王,根本毫無意義。
所以相關計劃自然直接夭折。
不過就此承認失敗,他們顯然也不甘心,所以不少文官很快又在私下商量出了一個新的毒計。那就是設法挑撥參與此次太子競爭的六個王爺,最好能讓他們自相殘殺,然後再死一兩個王爺。
如此他們就有確鑿無疑且血淋淋的鐵證,證明他們先前上的奏摺沒問題。
選賢舉能確實不妥。
會導致兄弟相爭,遺害甚遠。
丁水對他們的計劃心知肚明,但是並沒有阻止,因爲丁水她畢竟不是真的天武帝,天武帝可能確實不願意見到自己的兒子們互相爭鬥,甚至於下死手。
可丁水對此是無所謂的。
畢竟一個善良的人做不了好皇帝。
普通百姓不會因爲皇帝善良就能把日子過好,因爲皇帝的善良是輻射不到普通百姓身上的,只有離皇帝近的人才能感受到,並享受到皇帝善良的好處。
離皇帝遠的普通百姓。
那得指望官員和士紳善良。
否則就得指望皇帝用強有力的手段和決心去對付士紳豪族,從他們手裡奪取利益分給他們,才能把日子過好些。
皇帝要是善良的話,那叫聖天子垂拱而治,百姓的日子過得如何不好說。
反正官員士紳生活肯定很舒服。
在丁水睜隻眼閉隻眼的放縱下,不少文官開始偷偷聯絡起參與奪嫡的那六個藩王,有的真心實意想要幫忙博從龍之功,有的就是單純想參與進去挑撥。
武將勳貴也沒閒着,他們主要是幫親不幫理,幫彼此有姻親關係的親王。
反正整個中樞八成以上的人。
基本都有參與其中。
於是乎,以六個地方藩王爲核心的新一任儲君競爭大賽,便在先太子朱銓薨逝後的第十八天,正式拉開了序幕。
而丁水則是正好趁大家注意力都在這件事,以及那六個王爺身上的時候。
抓緊時間梳理和調整垃圾政策。
比如戶籍永固。
軍戶永遠是軍戶,兒子是軍戶,孫子也是軍戶,匠籍永遠是匠籍,醫籍永遠是醫籍,想要改變難於登天。唯一相對自由些的是民籍,因爲民籍可以通過科舉當官,也可以轉向其他各種戶籍。
但是想再轉回來就沒那麼容易了。
也不管有沒有天賦,反正父親是幹這行的,兒子還得繼續幹,換行極難。
稍微有些遠見的皇帝基本上都在努力打破階級固化,天武帝倒好,嫌階級固化速度還不夠快,人爲加快進度。也就是他殺官夠多夠快,才弱化了這點。
本朝階級固化之所以沒那麼迅速。
全靠他殺的多,殺的快!
勉強能彌補下政策上的缺點。
又比如,用國家財政供養皇族,不管傳承了多少代,只要血脈上依舊算皇族,最起碼能有一個爵位和一份俸祿。
妥妥中後期拖垮國家財政的大招。
各種有問題的政策太多了。
但丁水也沒一步登天,還是基於現實情況考慮,只是適當的做了些符合如今時代的改變。比如說廢除賤籍,允許百姓自由改行,皇族恩澤襲爵只能傳承五代,五代之後全部轉變成平民,同時還得通過考覈,才能夠順利傳承爵位。
又比如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
攤丁入畝,火耗歸公……
在封建農業時代,雍正的很多決策已經算相當不錯,甚至於頂級手段了。
丁水加以借鑑也很正常。
當然了,爲了不影響競爭太子的進程,丁水只是將這些規劃寫了下來,而具體執行的話,得等太子選出來再說。
到時讓太子執行還是自己執行。
目前還沒想好。
……
與此同時,那些文官的陰謀確實有所得逞,幾個王爺表面和諧,私下卻斗的相當厲害,但好在他們也清楚這時候自己要是動手害死某一個,絕對沒什麼好處,恐怕只會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讓其他沒動手也沒死的王爺獲利。
所以私下鬥歸鬥,終究有底線。
不敢真害了某個兄弟的命。
故而小半個月後,反倒是參與謀劃的那些個文官有些坐不住了,在考慮要不要更進一步,既然那些王爺膽小不敢親自動手殺,那就由他們代殺便是了。
栽贓嫁禍的手段他們不要太熟練。
此外就是,策劃參與刺殺太子的部分地方勢力以及白蓮教衆也坐不住了。
因爲他們即將徹底暴露。
先太子巡視天下的時候,順帶着連抓帶打,處理了不少土豪劣紳以及地方上的官員,而他的手段比他父皇仁慈許多。天武帝直接斬草除根,他則是抄家流放,或者僅僅抄家削去職位,俗話說的好,斷人錢路如同殺人父母,他要是像他爹天武帝那樣斬草除根倒也罷了。
死光了自然也就沒人會復仇。
可他沒有斬草除根,有些人可能勉強認命,甚至於覺得慶幸,而有些人卻只會心懷恨意,想要玉石俱焚去復仇。
有的自己能力不夠,還偷摸聯絡一些反賊勢力,或者白蓮教等專業造反一千年團體,更有甚者,半夜偷摸把自家祖墳挖了,弄錢出來搞事復仇。再加上不少官員生怕太子繼續查下去會牽連到他們身上,很想讓太子早點回去,刻意放縱,希望遭遇刺殺的太子趕緊回去。
最初他們沒想把事情搞這麼大。
只是想讓太子受傷回去。
但是吧,過程出現了些問題,有人下毒以及太子驚慌失措墜河,好巧不巧後來又肺部感染,直接一波帶走太子。
要真深究罪魁禍首,其實天武帝也助力了一波,沒錯,天武帝對這些其實一直都知情並且刻意放縱。因爲他覺得太子太過於心慈手軟,必須得讓他吃點教訓,才能夠清楚斬草除根的重要性。
他以爲有自己把控大局不會出事。
但後來意外迭出,太子就這麼在落個水,又中了毒之後直接被送走了,而這纔是天武帝收到消息後吐血中風的根本原因,是他的自以爲能夠把控全局。
讓他辛苦培養十幾年的長子喪命。
悔恨交加,悲痛交加,同時又怒火升騰等情緒雜糅一起,他不中風纔怪。
當然,這些是題外話。
丁水也是翻看了天武帝的記憶,才知道這些不爲人知的信息,策劃參與刺殺太子的部分地方勢力以及白蓮教衆坐不住的主要原因,還是那六個王爺追查的實在太緊。找到實際動手的人依舊不罷休,還在往深處挖,照他們這樣挖下去,怕半個西南官場都得被連根拔起。
此外,白蓮教也已因此損失慘重。
幾十個窩點被搗毀,不少埋藏在官場裡的暗樁被拔除,甚至他們用來斂財的一些地下錢莊和青樓都被找到,搗毀了不少。可以說爲了更加完美的完成丁水給他們佈置的任務,從而成功成爲新任儲君,一衆王爺們是真的非常努力。
他們的那些個姻親勳貴。
爲此也出了大力氣。
人人自危的西南官場和損失慘重的白蓮教,早就已經急得跳腳了,目前都已經開始商量,要不要趕緊人爲製造一場農民起義,暫時轉移一下視線,有可能的話,順帶着將剩餘線索徹底抹除。
不然實在扛不住。
再不反抗,怕就沒反抗的能力了。
面對這些情況,丁水都有點猶豫自己要不要動手了。因爲她是真的有些擔心那六個王爺難以控制住如今這等危險的局面,丁水可不想重蹈,像天武帝那種自以爲能把控全局的玩火操作覆轍。
所以接下來,丁水開始全力佈局。
將繡衣衛和暗衛全部都派遣到西南以及白蓮教的重要駐點看着,萬一局面失控就由他們進行斬首行動,隨後趕緊調動本地官兵鎮壓,將影響降到最低。
到年底,快過年的時候。
西南官員與白蓮教正式聯手,部分文官對此也有所感知的,趁這個機會開始對他們覺得比較弱的兩個王爺動手。
完成嫁禍計劃。
丁水則十分緊張的時刻盯着。
一月初三那天,楚王設宴邀請部分西南重要官員,想要搞個鴻門宴將他們一網打盡,結果被識破,在他摔杯子的瞬間,上千白蓮教徒衝出來要反殺他。
丁水派人救下他的同時。
也意味着他奪嫡失敗了。
當然了,只是暫時的,如果其他五個王爺都跟他一樣,還有競爭的可能。
之後,丁水又陸續救下了兩個差點被文官派人刺殺的王爺,以及跟自己岳父聯合,偷偷調動了三千大軍,想要跟白蓮教硬碰硬的貴王。只有冀王和幹王還算不錯,前者通過聯絡西南地方小吏並許諾好處的方式拿下大部分官員,後者通過下毒等手段滅了一半白蓮高層。
再加上丁水及時派出繡衣衛。
總算將局面穩定。
該抓的也全都緝拿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