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下臺後,主持人適時接話:
“好的!感謝彼岸集團董事長陳默先生在論壇上的精彩發言,接下來讓我們有請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雲先生帶來演講……”
陳默的座位恰在馬雲旁邊,返程時正遇對方起身。他擡手拍了拍馬雲的肩膀,面帶微笑低聲道:“要加油哦……”
話音剛落,他便瞥見馬雲背對所有鏡頭時,那張轉瞬即逝的陰沉面孔。
掌聲中,在全場衆人意味深長的注視下,老馬稍稍整理儀表,看似不經意地撣了撣肩膀的灰塵——而那側肩膀,正是剛纔被陳默拍過的地方。
登臺途中,馬雲在心裡快速拆解重構着原本的演講稿。
他很清楚,必須因地制宜調整內容,若按原計劃講述,只會陷入絕對被動。
藉着調整話筒高度的間隙,老馬面帶微笑,腦海中卻掀起風暴。
不知爲何,當雙手扶在演講臺兩側,目光掃過臺下衆人時,他的心突然安定下來,一股信心油然而生——這是過去數十年裡,歷經無數國內外大場面積攢的底蘊。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非常榮幸能在這個場合表達自己的觀點。
七年時間,彈指一揮間。
上次我在達沃斯講話還是 2010年,而首次參加達沃斯是 2001年,當時作爲全球青年領袖,我就像剛纔登臺的陳總一樣,風華正茂,意氣風發,卻也懵懂無知……」
一上來短短几句話充滿了隱喻,立馬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老馬嘴角微勾,繼續道,
「當時聽完一衆前輩們的發言,我才知道了什麼是全球化、什麼是企業公民、什麼是經濟
但知道只是一方面,如何知行合一呢?
通過觀察、通過思考,也通過實踐!
現在,我回來了!
自認有些心得,可以跟全球青年領袖們聊聊我的想法。
剛纔聽了彼岸陳總對技術賦能包容性增長的闡述,很有啓發。
如果我們聽不進去批評的聲音,那麼我們就不會進步。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每個企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未來,這正是創新的魅力所在。
它從不侷限於單一路徑,而在於能否真正推動社會向前。
剛纔談到包容性增長,我們首先要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包容”?」
說到此處,馬雲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腦袋,以手勢強化概念:
「在我看來,它不僅是讓技術觸達更多人,更重要的是爲不同階層、不同認知的羣體提供選擇的權利。
支付寶的出現,讓偏遠山區的農民第一次用上便捷的支付工具,不必再爲攜帶現金奔波。
這些實踐告訴我們,真正的包容性增長,需要尊重人性的多樣性——有人擅長規劃未來,有人更關注當下需求,而技術的使命是服務這些需求,而非評判對錯。
立場不同,對錯的標準也不一樣,所以討論這些是沒有意義的事情。
那什麼纔是有意義的事情呢?
那就是阿里從創立之初就堅信的理念:普惠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讓 80%的普通人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
我們的電商平臺幫助超過1000萬中小企業走向市場,其中 60%來自縣域地區;
我們的網站每天有上億買家在瀏覽。
我們爲華夏直接或間接創造了就業崗位有1400萬。
公司也從最初的18人,發展到如今的5萬人。
十五年前,我們從無到有發展到現在的規模,並非多了不起。
我希望十五年後,人們看不到阿里巴巴,看不到淘寶,因爲它們會化爲無形而存在。
就像十五年前我還要講電子商務,十五年後人們會徹底忘記這個詞!
正如現在沒人會把電力當做高科技……」
說到這裡,老馬故意停頓,端起水杯戰術性喝水。
視線所及之處,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牢牢吸引,尤其是陳默漸漸嚴肅滴表情,令他的狀態愈發從容,繼續慷慨陳詞:
「在全球化與數字化交織的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迭代的速度,而是如何在創新與風險之間找到平衡。
剛纔有人說,金融創新應當謹小慎微,但我們不能忘記,幾十年前,信用卡剛出現時也被質疑“鼓勵超前消費”,可如今它已成爲現代經濟的基礎設施。
花唄的誕生,初衷是爲了讓信用成爲每個人的資產,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可能因爲缺乏信貸記錄而難以獲得傳統金融服務,但他通過按時還款積累的信用,恰恰是社會對奮鬥者的認可。
我們倡導的“適度超前”,本質上是讓人們有機會用未來的確定性,對衝當下的不確定性,這些難道不是值得鼓勵的理性選擇嗎?
當然,任何創新都需要邊界。
阿里始終認爲,金融的核心是風控,科技的底線是責任。我們建立了覆蓋 10億用戶的信用體系,通過大數據識別潛在風險,對過度借貸行爲進行預警;我們在產品設計中強制嵌入“還款提醒”功能,在用戶可能逾期時主動干預。
這正是科技企業應當承擔的責任——既不因噎廢食,也不放任自流。
我們這些努力不應該被某些媒體抓大放小,刻意忽略,這是不公平的。
說到“合規”,我想強調的是,合規不應成爲抑制創新的枷鎖。
當我們討論貸款是否“理性”時,不能忽視一個基本事實:華夏有 6億人月收入不足 1000元,他們的金融需求往往被傳統機構忽視。
如果因爲少數人的非理性行爲,就否定普惠金融對多數人的價值,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包容”。
那麼某些人的言論是否存在前後矛盾呢?
這讓我想起支付寶剛出現時,我們跟各大銀行洽談,卻無人願意參與。
當時做支付體系,我們冒着極大風險——但我們不做,華夏的電子商務就沒有前途。
也是在達沃斯,我明白了什麼是領導力:領導力意味着責任。
當時我就信念篤定:若將來出現任何問題,我老馬一力承擔!
這一次花唄的出現也是如此,我相信依舊會取得成功。
變革往往需要付出代價,沒有既要又要的好事!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是最難的。
後來大家也都清楚了,其他企業大樹好乘涼,但有的個別企業不能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
世界那麼大,問題那麼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更多華夏的聲音,而在有些人眼裡,只盯着國內這一畝三分地。
我覺得這樣很不好。
阿里願意與行業同仁一起,推動建立更清晰的標準——什麼是合理的信貸需求?如何平衡創新與風險?但這個過程需要傾聽來自同行、來自市場、來自用戶多方面的聲音,而非用單一標準劃線。
各位朋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考場裡,沒有標準答案。
有人擅長用技術搭建框架,有人更願意爲框架裡的人提供溫度。
阿里或許不是最完美的答卷者,但我們始終相信:當創新以普惠爲初心,以經濟發展爲導向,每個企業的探索都會成爲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造福世界,造福人民!
謝謝大家!」
陳默在臺下用力鼓掌。
別的他不服,卻對老馬這“活死人肉白骨”的嘴皮子由衷佩服。
若把這傢伙扔到古代,兩國交戰時擔綱說客,恐怕家國覆滅之際,他仍能長袖善舞,活得風生水起。
會後,陳默與馬雲成了媒體追逐的焦點,兩人同時接受各路採訪,從會場頂部俯瞰,恰似兩個旋渦中心。
“陳總,剛纔有媒體提問:鑑於目前形勢是否會發生貿易戰?
馬總的回答是‘永遠都不會發生’,並表示‘需要給對方一些時間,那邊會意識到此舉殊爲不智’,他認爲若真發生貿易戰,任何人都會竭盡全力阻止。對此您怎麼看?”
“只有昨天才是確定的,今天和明天都是充滿未知的,我不知道馬總如此篤定認爲不可能,我認爲一切皆有可能!”
“那陳總認爲會有貿易戰?”
“那是你說的不是我說的,我的觀點是:愛打不打,有人要打就讓他打,打多久我們奉陪到底。
與其想東想西,有這時間精力不如加強自身、修煉內功——自己硬纔是真的硬!
謝謝大家!”
說罷,陳默轉身離去。
當晚,央視《達沃斯特別對話》專題節目播出,陳默與老馬的發言均被收錄。
從業務博弈到理念交鋒,兩人在達沃斯的“隔空對話”,爲論壇平添了幾分火藥味。
一方強調合規與理性,另一方闡述創新與包容,無論媒體還是大衆,都對這兩種理念的碰撞各執己見。
但說再多,最終仍要在市場見真章。
隨着六月落幕、七月到來,花唄如同失去張無忌的明教,被幾大派系打得節節敗退。
即便老馬這個風清揚親自插手,也依舊難掩頹勢。
7月 17日,《福布斯》最新財富榜出爐。
前十的名單裡,有一個名字宛如一根釘子,釘在了西方富豪的勢力版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