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十七)

如果按照歷史發展的正常邏輯,英宗最起碼應當是個守成之君、太平天子,但在他親政之後幾年內,卻發生了一件對明朝歷史影響極大、對英宗本人命運也影響極大的事件——土木堡之變,給他的命運帶來了巨大的落差。

英宗自小心目中都存在着一個強大的對手,那就是北方的蒙古人。他要時刻提防蒙古鐵騎入侵北邊,騷擾百姓。

明朝的江山是推翻元朝統治,從蒙古人手中奪過來的。明朝建立後,蒙古人雖然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區仍然有很大的勢力。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不久,就命徐達領兵出征北元。元順帝見大勢已去,逃離大都(今北京市),返回漠北。雖然蒙古無力與明朝一爭天下,但雄踞北方,時刻都是明朝的重大威脅。

明朝歷代統治者都把北元作爲心腹大患看待。太祖分封秦、燕、晉、寧、遼、岷等邊塞諸王,分鎮要害邊地,屯駐重兵,形成了一道抵禦蒙古的防線。洪武年間,太祖還多次出兵打擊蒙古勢力。永樂年間,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實際上是把抗蒙總部搬到了前線,先後5次親征,使得北部邊境稍得安寧。在最後一次親征途中,朱棣病逝。

自仁、宣時期起,明朝對蒙古政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對蒙古主要採取以攻代守,主動出擊的策略,**,極大地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勢力。此時則轉變爲鎮守九邊、互市往來的以守爲攻的方針。蒙古遊牧經濟有其內在的不足,生產分工不發達,手工業製造水平低下,因此日用品、手工業品缺乏,必須依靠其他途徑獲得。獲得的手段不外乎有兩種:掠奪和貿易。貿易又分爲朝貢貿易和馬市貿易。馬市貿易,設於邊境,蒙古以駝馬皮毛換取日用品,但明朝政府明令禁止買賣銅、鐵、兵器。朝貢貿易,始於永樂朝,入貢駝馬獸皮,明朝則估價給值,另有大量賞賜。但是這種朝貢體系隱藏有很大問題,蒙古派遣的使團人數越來越多,沿途州府供應吃力,而且其間夾雜不法之徒,頻頻生事。如果得不到滿足,蒙古就會侵犯邊境。正統初期,英宗忙於用兵麓川,無暇北顧,使得也先(蒙古首領,自稱太師淮王)利用機會擴大勢力範圍。也先先是向西發展,將依附明朝、屏衛明朝西翼的各蒙古部落收服,然後揮兵東下攻取兀良哈三衛。此時,也先的勢力範圍西起今日的新疆、甘肅、青海,東至遼東地區。

正統十四年(1449),也先遣使2000餘人進馬,詐稱3000人。明朝大宦官王振怒其詐,削減馬價,也先遂以此爲藉口領兵大舉進犯。英宗在王振的唆使下,草率決定親征。這次親征,英宗的本意是想效仿其曾祖父成祖5次親征蒙古的壯舉。七月十五日,英宗命御弟朱祁鈺留守北京,率大批官員,挑選精兵50萬出師迎敵。八月十三日,大隊人馬駐紮在土木堡,旋被也先部隊包圍。土木堡地勢雖高卻沒有水源,掘地兩尺仍不見水,士兵飢渴兩日,戰鬥力大爲下降。十五日,明軍被蒙古軍擊敗,50萬大軍傷亡過半,公侯大臣死難者甚衆,可憐英宗也被也先擄去,轉瞬間就由貴不可言的皇帝變爲階下囚。

土木堡之敗,是明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嶺,也是英宗人生經歷的第一個谷底。幸好在英宗明金山嶺長城屏蔽敵臺障牆被俘的一年時間裡,也先對這位對手頗爲尊重。據說也先命每2日進羊一隻,7日進牛一隻,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進牛奶馬奶。北方天氣寒冷,他還曾令妻子出獻"鐵腳皮",給英宗禦寒暖腳之用。也先曾經對明朝使臣說過這樣的話:"大明皇帝與我是大仇,自領軍馬與我廝殺。天的氣候(意志),落在我手裡。衆人勸我殺他,我再三不肯。他是一朝人主,我特着知院伯顏帖木兒,使早晚恭敬,不敢怠慢。你每(們)捉住我時,留得到今日麼?"

英宗被俘,也先視爲奇貨可居,想以此要挾明廷。而明朝這邊,在英宗被俘後,于謙等人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爲帝,史稱景帝或代宗。經過一番較量後,原本被視爲奇貨的英宗變成了空質,也先於是有送英宗南歸之意。然而景帝對於英宗南歸併不積極。後右都御史楊善等人請命出使,景帝所給敕書只是有關議和內容,不提迎復英宗之事,也不給金帛等賞賜的禮物。楊善只好變賣家產,自己購買了些禮物。在他的積極斡(w-)旋下,英宗得以平安南歸。

但是在迎接朝見英宗的禮儀上,景帝與大臣又產生了矛盾。景帝認爲儀禮過重,應該從簡。大臣提出異議。最終還是英宗在幾封書信中稱自願迎奉從簡才緩解了局面。見面之時,仿唐朝天寶之亂後玄宗、肅宗禪讓之禮,英宗、景帝之間禪讓。隨後,英宗被送入南宮,開始了7年的幽禁生活。7年間,英宗未能踏出南宮半步。名爲太上皇,實爲囚徒。英宗被幽禁在南宮期間,景帝爲了確保自己的地位,防止英宗復位,做了兩件事。

一是對英宗嚴加看管。南宮大門常年緊閉,日常的飲食衣物都是從一個小窗戶遞送進去。爲防止南宮與外面聯絡,紙筆極少供應。英宗的伙食不是很好,錢皇后不得不做些針線活出售來換取必要的食物,有時還要靠孃家貼補一些。有個太監說南宮的樹木多,恐怕會有人越過高牆與英宗聯繫,景帝遂命將大樹砍伐。當然,雖然景帝時時刻刻防備英宗復辟,但他並沒有對皇兄做得太過分。有個叫徐正的刑科給事中建議英宗不宜居住南宮,應遷置所封之地以絕人望。景帝聽後愕然,並沒有聽從他的建議,反而將其治罪。

二是謀易太子。景泰帝登基之時,曾許諾將來傳帝位於英宗的長子朱見■(土木堡之變時3歲),並立其爲太子。但是景帝即位沒幾年,就想換自己的長子爲太子,只是苦於一時間沒有什麼好辦法。從景泰三年(1452)開始,他不斷給內閣學士和七卿中的一些人加官晉爵,時常加以賞賜。四月,千戶袁洪知道皇帝想換太子的心思,上"永固國本事"疏,請易太子。景帝十分高興,下旨臣議。大臣們知事已至此,紛紛表示贊同,稱"父有天下必傳於子,此三代所以享國長久也"。景帝十分高興,給大臣們加官加俸,並於五月初二日,冊立朱見濟爲太子,廢英宗的長子朱見■(j-n)爲沂王。

被軟禁在南宮的英宗聽到這個消息,真不知作何感想!一直被視爲心腹之敵的也先在得勝後還能夠禮遇自己,並護送南歸,雖然有他的政治企圖,但也總算仁至義盡。而自己的同胞兄弟不僅佔據了皇位,還對自己處處提防、嚴密監視,並且廢了自己的太子,絕了自己的後望。誰纔是自己真正的對手?是外敵,還是兄弟?

英宗不僅很難弄清誰是對手的問題,在誰是朋友,或者說誰是可仰仗的忠臣的問題上,也時時陷入迷茫。

英宗在位22年,被俘北居一年,南宮幽居7年,又於景泰八年(1457年)乘景帝病重,在武清侯石清、左都御史楊善以及副都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人的擁戴下復登皇位,真可謂經歷了天上人間的劇烈變化。在這期間他寵信過一些人,重用過一些人,懲處過一些人。他寵信的人,有的斷送了他,比如王振;他重用的人,有的對他產生威脅,比如石亨和曹吉祥正統九年銅銃;他懲處的人,有的明知其對社稷有功,卻不得不如此,比如於謙。總之,任用非人,是他作爲一個皇帝的最大失敗之處,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其跌宕起伏的悲劇命運。

王振紀念碑王振。他是英宗正統朝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蔚州(今河北蔚縣)人,一說北直隸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據查繼佐《罪惟錄》說,王振"始由儒士爲教官,九年無功,當謫戍。詔有子者許淨身入內,振遂自宮以進,授宮人書,宮人呼王先生"。可知王振永樂時入宮,因有文化逐漸嶄露頭角。在英宗做太子時,王振就在身邊。王振善權術,能察顏觀色,深受英宗寵信,稱其爲"王先生"。英宗即位後,命掌司禮監。

在明代,司禮監太監有"內相"之稱,掌批傾紅,權力是很大的,完全可以達到與之內閣分庭抗禮的地步。有人認爲王振是明代第一個權閹,是明代宦官專權始作俑者。

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四十)四十一 狂蟒之戰(二)三十九 蛇谷驚魂(一)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十四)一 夢開始的地方(下)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二十七)五十八 原來如是(三)四十八 意料之外情理中(三)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五十四)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二十二)四十九 蓉蓉危機(五)三十三 西域疑雲(中)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二十七)三十八 揭秘了結黃金海(三)十九 生死一線間(上)尾聲(一)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五十三)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六十二)五十九 潛伏(一)六十二 唐門行(三)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七十三)五十九 潛伏(一)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二十五)六十八 決戰,天池雲端(夢醒篇)(六)學而遠行之----朵豁剌剔部族(中)四十九 蓉蓉危機(八)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八十八)尾聲(二)三十四 奪命金針(上)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五十)二十八 真相背後(中)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三十三)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一)四十八 意料之外情理中(二)七 乾坤心經(中)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四)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九)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五)三十五 玄音山莊(一)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八十一)學而遠行之----巴渝之都重慶府四十六 雙重身份(三)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三十三)尾聲(二)五十三 誘餌(五)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九)六十八 決戰,天池雲端(夢醒篇)(二一)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八十一)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二十二)六十三 香消玉殞(三)三十八 揭秘了結黃金海(三)尾聲(五)三十八 揭秘了結黃金海(二)十五 神兵涉險覓佳人(中)四十九 蓉蓉危機(七)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三十二)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十八)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八十五)五 亂石谷(下)五十一 情爲何物世難斷(五)後記(四)十三 驚雲突變(下)五十五 蕭瑟紅顏君何忍(五)五十二 假假真真(一)四十三 逼嫁新娘(謀算篇)(二)九 慧智心闌(中)六十八 決戰,天池雲端(夢醒篇)(十五)後記(四)十九 生死一線間(上)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八十八)尾聲(十三)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一)學而遠行之----茶馬古道(上)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二十六)五十四 良緣天定永不悔(七)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四十三)二十三 塞外飄香(中)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八十四)五 亂石谷(下)六十八 決戰,天池雲端(夢醒篇)(十五)四十四 逼嫁新娘(真情篇)(三)學而遠行之----明史雜談(八)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二十三)六十二 唐門行(三)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八十三)六十五 決戰,天池雲端(夢魘篇)(二)學而遠行之----茶馬古道(續二)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三十一)十七 趕屍路(上)六十三 香消玉殞(一)學而遠行之----明史雜談(二)學而遠行之----茶馬古道(下)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五十四)學而遠行之----明史雜談(二)三十三 西域疑雲(上)十二 親密愛人(下)三十二 亡命天崖(中)四十八 意料之外情理中(五)四十九 蓉蓉危機(八)二十七 線索人物(下)
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四十)四十一 狂蟒之戰(二)三十九 蛇谷驚魂(一)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十四)一 夢開始的地方(下)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二十七)五十八 原來如是(三)四十八 意料之外情理中(三)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五十四)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二十二)四十九 蓉蓉危機(五)三十三 西域疑雲(中)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二十七)三十八 揭秘了結黃金海(三)十九 生死一線間(上)尾聲(一)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五十三)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六十二)五十九 潛伏(一)六十二 唐門行(三)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七十三)五十九 潛伏(一)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二十五)六十八 決戰,天池雲端(夢醒篇)(六)學而遠行之----朵豁剌剔部族(中)四十九 蓉蓉危機(八)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八十八)尾聲(二)三十四 奪命金針(上)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五十)二十八 真相背後(中)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三十三)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一)四十八 意料之外情理中(二)七 乾坤心經(中)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四)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九)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五)三十五 玄音山莊(一)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八十一)學而遠行之----巴渝之都重慶府四十六 雙重身份(三)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三十三)尾聲(二)五十三 誘餌(五)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九)六十八 決戰,天池雲端(夢醒篇)(二一)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八十一)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二十二)六十三 香消玉殞(三)三十八 揭秘了結黃金海(三)尾聲(五)三十八 揭秘了結黃金海(二)十五 神兵涉險覓佳人(中)四十九 蓉蓉危機(七)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三十二)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十八)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八十五)五 亂石谷(下)五十一 情爲何物世難斷(五)後記(四)十三 驚雲突變(下)五十五 蕭瑟紅顏君何忍(五)五十二 假假真真(一)四十三 逼嫁新娘(謀算篇)(二)九 慧智心闌(中)六十八 決戰,天池雲端(夢醒篇)(十五)後記(四)十九 生死一線間(上)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八十八)尾聲(十三)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一)學而遠行之----茶馬古道(上)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二十六)五十四 良緣天定永不悔(七)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四十三)二十三 塞外飄香(中)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八十四)五 亂石谷(下)六十八 決戰,天池雲端(夢醒篇)(十五)四十四 逼嫁新娘(真情篇)(三)學而遠行之----明史雜談(八)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二十三)六十二 唐門行(三)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八十三)六十五 決戰,天池雲端(夢魘篇)(二)學而遠行之----茶馬古道(續二)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三十一)十七 趕屍路(上)六十三 香消玉殞(一)學而遠行之----明史雜談(二)學而遠行之----茶馬古道(下)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五十四)學而遠行之----明史雜談(二)三十三 西域疑雲(上)十二 親密愛人(下)三十二 亡命天崖(中)四十八 意料之外情理中(五)四十九 蓉蓉危機(八)二十七 線索人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