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

“真的沒有辦法了嗎?”左良玉說道。

此刻他臉色嚴肅,嘴角微微有些發白,看上去有幾分氣血不足。

曹營的情況又多樂觀,左良玉現在就有多無奈。

左良玉發現他手頭的將領不夠用了,方國安一觸即潰,保存實力。根本沒有與張軒硬打的想法,否則,即便方國安再不成器,也不會連守城戰鬥打不好。

而面對北路的袁時中,李汝桂。左良玉發現根本沒有人能抵擋。只能派人固守。甚至現在沿江一線已經落入賊人之手了。

他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水師了。

但是水師也被鄭芝龍壓得喘不過氣來。

“遼國公,非是我等不肯盡力,而是如今形式迫人。鄭芝龍船堅炮利,如果不是不熟悉長江水清,我們早就堅持不住了,今後時間越長,鄭芝龍就越瞭解長江水情,到時候我們想堅持都無法堅持了。”沈廷揚說道:“還請國公早做打算。”

左良玉看了看黃蜚,黃蜚也低下頭。不敢看左良玉。

左良玉心中早有準備,說道:“只是如今如今退到何處,可以固守?”

“長江以上,水戰而論有三處險要,分別爲安慶,馬當山,湖口三地。”沈廷揚說道:“長江到了此三地都陡然收緊,而湖口,馬當山江中又有沙洲,最爲險要不過,只需在岸上架炮,則不管多少船來攻,都不可逆流飛渡。”

左良玉說道:“如今大軍想從水上撤出,卻不知道你們能不能護送?”

沈廷揚咬着牙說道:“最近數日,長江之上常有大霧,我等可以趁着大霧撤退。”

左良玉在蕪湖一帶,連城列守,有十幾萬人馬,是左良玉的嫡系人馬,如果這些人馬丟在這裡,左系就要分崩離析了。故此這一戰看樣子形式不妙,左良玉第一個念頭,就是保全實力,趕快離開。

人的思維是慣性的。

左良玉保全實力做法時間長,幾乎已經成爲思維慣性了。

“既然如此,你就去準備吧。”左良玉說道:“這數日就準備從水路撤離。”

“是。”沈廷揚說道。

沈廷揚與黃蜚離開左良玉大帳之後,黃蜚攔住沈廷揚說道:“沈大人,這幾日江上雖然有霧,但是日出之後,一個時辰左右就會消散,恐怕不足以遮擋大軍。卻不知道沈大人有什麼辦法?”

黃蜚不過是比鄭芝龍早來一段時間,對長江水情並不很瞭解,只能詢問沈廷揚了。

且不說沈廷揚家在崇明,家中也有人跑長江一線,對水情比較瞭解。而且沈廷揚在長江糾纏曹營,也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即便當初不熟悉,現在也熟悉了。

沈廷揚低聲說道:“沒有辦法,只要打了。”

黃蜚大吃一驚,說道:“這數日以來,我們一直避免與那海寇決戰,才能將如今的局面維持下去。沈大人爲什麼會改變主意?”

沈廷揚苦笑說道:“你沒有發現嗎?這情況已經維持不下去了,待賊人徹底清除北岸,到時候,賊人繞到上游登陸,豈不是將大軍截在此處了。到時候朝廷纔是萬劫不復。沈某這點本錢即便摺進去,又何妨?”

黃蜚正色說道:“末將佩服沈先生。請沈先生放心,將來江上一役,黃某與先生共進退。”

沈廷揚正色說道:“不必如此,還請黃將軍擅自保重,蕪湖可以後撤,但是湖口是絕對不能後撤半步,還請黃將軍保存實力,堅守湖口。”

湖口不僅僅是長江下游一處比較窄的地方,還是一個鄱陽湖入江的地方,只要守住湖口,鄱陽湖水域就在官軍手中,而鄱陽湖水域在官軍手中,江西半省就不會有失。

一旦湖口有失,則江西半省不保,江西半省不保,說不定,戰事會綿延到湖廣境內,而武昌的處境本就不好,湖南與武昌的連續再斷絕了,這一戰不用等兩軍交戰,官軍就是坐困愁城的下場。

故而沈廷揚敏銳的感覺到,官軍與曹營的決戰之地,就在湖口。

湖口,是官軍能再退的地方,也是曹營必攻之地。

沈廷揚與黃蜚之間的議論,左良玉不知道,左良玉回去之後思量不少,立即將左夢庚與黃澍叫來,將情況告訴了兩人,說道:“黃先生可願意爲本國公走一遭?”

黃澍心中有幾分明白,說道:“請國公吩咐。”

左良玉說道:“去一趟曹營,就去問問曹操,我如果降他,他給我開什麼價?”

左夢庚大爲驚恐,說道:“父親不可,我們與流寇之間,仇深似海,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可降賊。”

“我知道。”左良玉說道:“不過是疑兵之計而已。”

左良玉與流寇之間深仇大恨,絕對不是假的。

不說,有多少流寇死在左良玉的手中,單單是說左家有多少人死在流寇手中,答案是除卻左良玉,左夢庚之外的全部。包括左家所有人,都死在許州兵變之中。

而許州兵變的人大多都投奔羅汝才與張獻忠,在轉戰四川的時候,大多是戰死,但是未必沒有活下來的。

這深仇大恨,讓左良玉給羅汝才低頭,本就是很困難的事情,正如之前所言,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如此的。

黃澍低頭說道:“下官明白。”

黃澍不如左夢庚那樣天真。左夢庚被左良玉如此一說,也就相信了。但是黃澍卻不是如此。

黃澍暗道:“如果羅汝才真開出左良玉不能拒絕的價碼,估計左良玉也會投降了。”

這樣做,倒不是左良玉無情,而是在亂世之中活下去,就不要有太多的道德觀念,所以道德觀念在活着面前都沒有意義,很多遼人父母爲東虜所殺,但是依然爲東虜效力。

不爲什麼,不過是爲了活着而已,其中代表就是孔有德,尚可喜等人。

黃澍領命之後,秘密的來到羅汝才大營之中。羅汝才一聽,頓時大喜過望,高興過後,接待黃澍之後,隨即又皺起眉頭。

他發現曹營之中,沒有左良玉的位置了。

左良玉現在身爲國公,手握數十萬大軍,如果投降的話,曹營的體量之中,就多出一個這麼大的軍閥。根本容不下來,曹營本部人馬也不過與左良玉所部相當而已。

“不能受降左良玉。”羅汝才心中暗道。但是不能受降左良玉,但未必能談判,羅汝才毫無心理負擔的開出了,封王,開府建牙,自立一方的條件,甚至讓左良玉如鄭芝龍例。世鎮湖廣。

黃澍隨即將羅汝才的條件帶到了營中。

左良玉見了之後,也有那麼一瞬間的心動。

他在明朝之中所求的也不過是這個,但是他細細一想,就覺得有諸多可疑之處。無他,他將自己放在羅汝才這個位置之上,是決計不允許長江上游有一個國中之國的。

羅汝才耗費如此大的精力,不過是爲了江西一省,南直隸數府嗎?

絕對不是,而是爲了一統長江流域,全據長江天險。

左良玉心中暗道:“既然你有心與我玩玩,我也奉陪。”

就這樣,雙方使者來往,一時間談判談得似模似樣的,雙方交戰頻率也下降了,長江之上炮聲沒有了,陸地上上夜不收的相互獵殺也沒有了,似乎雙方加起來三四十萬大軍,就是來這裡談判而已。

但是所有明眼人都知道,這不過是暴風雨之前的寧靜而已。

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電閃雷鳴,風雨霹靂。

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七十八章 李曹合營第二十二章 朱仙鎮二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三十三章 兵變餘波第九十一章 侯方域的信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一百章 俠義第一百三十七章 張袁合營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九十章 夷陵之戰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四十六章 破劉良佐二第二十一章 醫療營第九十四章 困獸二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七十三章 張可望失言第七章 樊城關之陷第九十九章 突如其來第六十七章 堪悲洛陽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歸德餘波二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一百零五章 襄城之戰二第三十三章 劉氏跌倒,張軒吃飽第一百三十六章 一夜之間第一百零八章 襄城之戰五第四十七章 覆軍殺將四第三十六章 王進才第三十章 破孟家莊第九十章 拼死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四十七章 一厥名王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第一百一十五章 金華之變第二十三章 降將第五十七章 生病第八十三章 鳳陽總督袁時中第三十三章 人在城在第五章 高鬥樞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七十五章 分道揚鑣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十二章 撤軍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四十四章 三兄弟會首第三十七章 回家第十二章 千斤將軍炮第一百三十七章 張袁合營第五十二章 不見長安見浮雲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六十七章 甕城第九十一章 侯方域的信第六章 死中求活第九章 搶收第九章 攻城三第九十七章 闖營至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一百零八章 易定難平第八十四章 斷小商橋第九十一章 火馬陣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八十三章 東牀對第七十三章 戰長沙之交鋒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三十四章 威遠城下第八十七章 何面目見舊部於地下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三十八章 授田儀式第八十三章 鳳陽總督袁時中第一百四十章 別雲間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五十四章 鳳陽城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九章 天下何處安我心第六十七章 南下方略第四十二章 張軒的思量第八十四章 佈局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二第八十六章 餘煙嫋嫋第八章 放賑之議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戰三第二十六章 沙河北岸夜戰第七十六章 鳳陽地動六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一百二十二章 登基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七十八章 舉火夜戰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七十三章 各方雲動第六十六章 除夕第十六章 拔營第十一章 我不信命
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七十八章 李曹合營第二十二章 朱仙鎮二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三十三章 兵變餘波第九十一章 侯方域的信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一百章 俠義第一百三十七章 張袁合營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九十章 夷陵之戰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四十六章 破劉良佐二第二十一章 醫療營第九十四章 困獸二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七十三章 張可望失言第七章 樊城關之陷第九十九章 突如其來第六十七章 堪悲洛陽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歸德餘波二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一百零五章 襄城之戰二第三十三章 劉氏跌倒,張軒吃飽第一百三十六章 一夜之間第一百零八章 襄城之戰五第四十七章 覆軍殺將四第三十六章 王進才第三十章 破孟家莊第九十章 拼死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四十七章 一厥名王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第一百一十五章 金華之變第二十三章 降將第五十七章 生病第八十三章 鳳陽總督袁時中第三十三章 人在城在第五章 高鬥樞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七十五章 分道揚鑣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十二章 撤軍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四十四章 三兄弟會首第三十七章 回家第十二章 千斤將軍炮第一百三十七章 張袁合營第五十二章 不見長安見浮雲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六十七章 甕城第九十一章 侯方域的信第六章 死中求活第九章 搶收第九章 攻城三第九十七章 闖營至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一百零八章 易定難平第八十四章 斷小商橋第九十一章 火馬陣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八十三章 東牀對第七十三章 戰長沙之交鋒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三十四章 威遠城下第八十七章 何面目見舊部於地下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三十八章 授田儀式第八十三章 鳳陽總督袁時中第一百四十章 別雲間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五十四章 鳳陽城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九章 天下何處安我心第六十七章 南下方略第四十二章 張軒的思量第八十四章 佈局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二第八十六章 餘煙嫋嫋第八章 放賑之議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戰三第二十六章 沙河北岸夜戰第七十六章 鳳陽地動六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一百二十二章 登基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七十八章 舉火夜戰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七十三章 各方雲動第六十六章 除夕第十六章 拔營第十一章 我不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