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回家

張軒正色說道:“我要去看看白將軍。”

清晨的風,依舊在似有似無之間,輕輕拂過掛在長杆上的屍體。

白旺的身體一直在晃動。

在距離很遠,最少有數裡遠,即便用千里鏡看過去,也不過是看見輪廓而已。

張軒也沒有想要細看。回頭看着身後排開的衆將。

他說道:“本國公奉陛下之命,接管襄陽軍務。本以爲襄陽堅城。又有十萬之衆,各種物資源源不斷,固如金湯,但如今看來,卻不過如此。”

張軒輕輕的踱步說道:“我知道,有些人不服氣。覺得我不過是一個小輩,諸位前輩縱橫天下的時候,我還不知道在什麼地方讀書。”

“覺得闖營當初威震天下,現在屈居於曹營之下。很不舒服。但是不管怎麼說,大家當初都是一個鍋裡攪馬勺的兄弟。我知道,陛下與闖王他們兩個人有過節,但是這過節,僅僅是他們過節。我們這些下面人就不要過多揣測。”

“兄弟們這麼多年來,出生入死。爲得是什麼?不就是求一個出身,求一個富貴。諸位也都知道陛下爲人,該給諸位的一件也不會少。一視同仁,概無差別。”

羅汝才的名聲還是很好用的。

張軒的話,讓很多闖營將領的臉色好了許多。

張軒說的話有些粗魯,但是這是大實話。張軒從義軍之中混出來。太明白這些將領的心思了。

剛剛開始的時候,這些將領都是活不下去的,帶着人出來鬧事。當時有人是求一個招安,有人是求一個活路,有人求一個痛快。

但是隨着形勢的發展,一步步的走到現在,他們難免有些別的想法。

也許闖營上層將領,對李自成的忠心還是有的,但是對於中層下層將領來說。自己的前程比李自成要重要,再加上李自成大發展,與曹營幾乎同步。

是義軍海納百川彙集在一起,組成了三支義軍,也就是李自成,羅汝才,張獻忠。

其實三部人馬,都有一個共同的情況,就是根基淺薄。

李自成一敗之下,分崩離析就是明證。

真正死忠於李自成並不是太多,對很多人來說,投奔李自成,與投奔羅汝才並沒有太多的區別。

張軒目光掃過去,說道:“你們是哪裡人?”

一時間,所有人都沉默了,沒有幾個人明白張軒這話是什麼意思。

張軒說道:“我是河南臨潁人,長在鄭州。但是現在鄭州在哪裡?”

張軒身影猛地一提,說道:“清廷手中。”

張軒前出一步,指着楊承祖說道:“你是陝西人。”

張軒又走了一步,指着李過說道:“你是延安人。”

張軒手指在外面繞了一圈,最後落到自己身上,說道:“我們都是北人,如今流落在南方,縱然有榮華富貴,難道你們不想回家嗎?”

“整個北方都是東虜的,如果這一戰不勝,湖廣之地,也不是我們存身之處。”

“不打敗東虜,天下之大,何處是我們的存身之地,丟掉了整個北方,我們還能丟到什麼?”

“難道我們就這一直逃,逃,逃,逃到天涯海角,這一輩子都不能再飲故鄉水。”

張軒一時間也很傷感,他忽然想起了永曆的經歷。永曆一路從湖南逃到兩廣,從兩廣,逃到雲貴,從雲貴逃到了緬甸。

他決計不想這麼逃下去。

而其他人也是心有所觸動。

不得不說,張軒作爲後世的人,固然是河南人,但是對故鄉的情愫卻並不是很深。

這或許是後世人的感情。

但是這個時代的人卻不一樣。

這些人大多因爲各種原因飄零在外,這麼多年遠離故鄉,好不容易,闖王大勝,佔據半個天下,誰沒有回鄉光宗耀祖的心思。

而緊接着被一路打過來,一想到今後很可能一輩子,再也不能回鄉了。

甚至有些人雙眼含淚,只是流不下來而已。

“是漢子的,有生之年想要回家的,就跟我與韃子一戰,當年咱們與官軍搏命的時候,也不過是一個腦袋,兩個胳膊而已。”

“而今富貴,不敢拼命了,怕死了嗎?”張軒厲聲說道。

“張鐵壁,少在這裡噁心人,不就是拼命嗎?”不知道誰大喊一聲,說道:“老子提着腦袋拼命的時候,你還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吃奶。”

шшш_ тTk Λn_ C O 張軒聽道張鐵壁的外號,有一些恍惚,好久沒有人這麼稱呼他了,這一絲恍惚不過一閃而過,他說道:“好,既然如此,爾等敢不敢,與我一起,接白將軍回家。”

“白將軍爲我大夏捐軀,本國公決計不允許白將軍的屍體被韃子侮辱。誰願意?”

城頭猛地一沉,立即有人紛紛應和道:“我願意。”

“老子敢做。”

“----”

一時間城頭上有一種亂哄哄的感覺。

張軒心中微微點頭,暗道:“這士氣算是有一點了。”

城頭這些人,是這襄陽城中大軍中堅力量,張軒只有激勵起他們的士氣,才能更好的鼓舞大軍士氣。

不過,說的再怎麼天花亂墜,激勵的士氣都是虛的。

張軒立即下令,給願意出城一戰的將領發賞格,幾乎將他籌集出來的十來萬銀子,一下子全部撒出去了。可以說承天府,數府的府庫都差不多被張軒弄得連老鼠都不跑了。

有了銀子,所有人的態度頓時不一樣了。

但是不管他們表現的態度多靠譜,張軒也不會用闖營殘部了。

張軒雖然剛剛到了襄陽城,但是襄陽城中的消息,一直沒有斷絕過。自然知道楊承祖所做的事情。

當然了,張軒也不是覺得楊承祖做的不對。

整合闖營殘部,本就是楊承祖的任務之一。楊承祖一番折騰,雖然有些不地道,但是將闖營殘部蹂躪的沒有脾氣。傲氣什麼都打磨的差不多了。火候到了。

不能再繼續了,否則說不定要出問題。

張軒自然要出來扮紅臉了。安撫一下他們。

而且現在張軒覺得最重要的事情,得到一場勝利。

哪怕是一場小勝也行。

不管怎麼鼓舞士氣,都比並不上勝利本身對士氣的鼓舞。而且張軒初到,援軍還帶着一股銳氣,正是要用他們的時候,這一戰勝利,還能鞏固張軒的權威。讓張軒更好的統合襄陽城中上上下下。

所以說,萬萬敗不得的。

張軒選奪回白旺的屍首作爲行動目標,看上去慷慨激昂,是要給白將軍死後哀榮。不至於有辱韃子手中。但是實際上,張軒與白旺有一個鳥交情。對死人做的任何時期,都是給活人看的。

而且張軒也估計過,大抵清軍也想不到夏軍大去出動,就是爲了區區一具屍體。很有可能得手。

畢竟數十年大戰,誰不是將腦袋掛在褲腰帶上面,生生世世的再簡單不過了,李汝桂的屍首,也沒有見夏軍如何動作,這就是一個非常樸素而殘酷的事實,活人有人在乎。

而人一旦死了,除卻你的至親之外,沒有人在乎。

就如同現在。

張軒說做就做了,立即抽調騎兵,將楊繩祖部,羅岱部,甚至從楊承祖所部之中也抽調了不少騎兵,總共有兩三萬之多,已經是襄陽城中所有的騎兵了,甚至可以說夏軍騎兵總數的四分之一。

隨即安排各路人馬準備,張軒讓他帶領的援軍,作爲接應人馬,襄陽城外列陣,阻擋可能有的追兵。

就在一切都準備好之後,楊承祖單獨問了張軒一句話,讓張軒心中一跳。

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八十六章 投明第五十四章 鳳陽城二第三十二章 南陽第五十三章 火器大觀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換忠義名第五十章 雜務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九十章 羅汝才之心第三十三章 湘陰之戰第十四章 以炮製炮第二十一章 朱仙鎮第四十五章 破劉良佐第五十三章 童子營第九十二章 張獻忠方略第三十一章 襄陽城下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二十一章 沙河之畔第六十九章 穎水一別兩茫茫第三十一章 修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一百零四章第三十四章 缺口爭奪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一百三十一章 袁時中之變第八十六章 夜談第一百二十二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二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一百零六章 田雄再攻二第一百四十章 別雲間第八十三章 馬踏明月第十五章 大舅哥來援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九十六章 小姐姐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一百章 俠義第三十五章 此局已破第六十章 武昌之難二第七章 攻城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三十八章 不克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二十八章 黃朝宣第六十二章 軍令狀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二十六章 兵敗如山倒二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六十五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第七十八章 舉火夜戰第一百零三章 火攻之計第九十三章 困獸第十三章 舟山之變第一百零五章 左良玉謝幕第四章 填壕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八章 拷餉第三十九章 水戰三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七十四章 劉文秀東行記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錢謙益第一百二十一章 歸德第五章 朝議大政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一百一十二章 別臨潁第八十八章 夜談三第六十七章 噩耗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八十六章 烽火揚州路第三十八章 授田儀式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十三章 城陵磯之戰四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五十八章 竭澤而漁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十五章 城陵磯之戰六第六十章 叛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五十六章 病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三十九章 渡河之役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一百一十一章 李信之死三第八十章 劉承胤的“首級”第一百零六章 後湖黃冊二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四章 填壕第九十九章 突如其來
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八十六章 投明第五十四章 鳳陽城二第三十二章 南陽第五十三章 火器大觀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換忠義名第五十章 雜務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九十章 羅汝才之心第三十三章 湘陰之戰第十四章 以炮製炮第二十一章 朱仙鎮第四十五章 破劉良佐第五十三章 童子營第九十二章 張獻忠方略第三十一章 襄陽城下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二十一章 沙河之畔第六十九章 穎水一別兩茫茫第三十一章 修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一百零四章第三十四章 缺口爭奪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一百三十一章 袁時中之變第八十六章 夜談第一百二十二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二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一百零六章 田雄再攻二第一百四十章 別雲間第八十三章 馬踏明月第十五章 大舅哥來援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九十六章 小姐姐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一百章 俠義第三十五章 此局已破第六十章 武昌之難二第七章 攻城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三十八章 不克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二十八章 黃朝宣第六十二章 軍令狀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二十六章 兵敗如山倒二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六十五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第七十八章 舉火夜戰第一百零三章 火攻之計第九十三章 困獸第十三章 舟山之變第一百零五章 左良玉謝幕第四章 填壕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八章 拷餉第三十九章 水戰三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七十四章 劉文秀東行記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錢謙益第一百二十一章 歸德第五章 朝議大政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一百一十二章 別臨潁第八十八章 夜談三第六十七章 噩耗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八十六章 烽火揚州路第三十八章 授田儀式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十三章 城陵磯之戰四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五十八章 竭澤而漁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十五章 城陵磯之戰六第六十章 叛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五十六章 病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三十九章 渡河之役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一百一十一章 李信之死三第八十章 劉承胤的“首級”第一百零六章 後湖黃冊二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四章 填壕第九十九章 突如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