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宜城

宜城在襄陽城南一百二十里。

張軒將數萬大軍屯駐在這裡,一方面也是因爲襄陽府不可能承擔幾十萬大軍,兵力屯積並非越多越好,甚至說襄陽城就這麼大,幾十萬大軍根本承擔了,故而張軒將大軍屯駐宜城,也算是支撐襄陽的後路。

明顯的梯次佈置。

只是而今宜城也受到了清軍的威脅。

一支清軍騎兵沒有在襄陽城下滯留。而是帶着萬餘馬隊突然南下,似乎想要打宜城一個措手不及。

這種急促的突擊,讓清軍打下很多明軍的城池。如今自然也想要故技重施了。

領兵之人,是正白旗武拜。

武拜乃是多爾袞的親信,他在多鐸的軍中,是有一種監軍的性質。

固然,多爾袞與多鐸的關心極好,兩人乃是親兄弟,感情深厚,在政治之上也互爲支撐,沒有多爾袞的支持,多鐸也做不到,戰功開國諸王第一。而沒有多鐸在外的戰功,多爾袞在北京處理很多事務的時候。也不會那麼得心應手。

但是政治人物就是政治人物。

談感情未免有些太過奢望了。

縱然多鐸與多爾袞親密如此,多鐸麾下也有多爾袞的安插的人手。

當然了,這些人也能算得上多鐸的助力,一般情況之下,僅僅是帶了耳朵而已。對多鐸任何命令都會執行,只是會將軍中情況傳遞給多爾袞。

多鐸也默許了多爾袞這樣的舉動。

這樣的舉動,不僅僅限於多鐸軍中,可以說任何一支出徵大軍之中都有。

但並不是說多鐸一點意見都沒有的,這一次就是,派武拜帶領正白旗與漢軍共千餘騎南下。突擊,多鐸本人都知道,勝算不大,但是依然要讓武拜跑上一趟。

戰事之中,在關鍵位置之上,固然有血戰。但是這些血戰一般都有大功勞,但是戰事之中也有很多,次要戰場之上,無關主要戰場勝負,即便很辛苦,但也沒有什麼功勞。

就如同武拜這一次的任務。

他到了宜城城下,就面對了嚴陣以待的曹營大軍。

曹營大軍依城列陣,黑雲祥城下指揮,羅汝才站在城頭帥旗之下,卻見龍旗飄揚,城下士卒士氣高昂,還有過萬騎兵護衛。武拜自然不敢怠慢,但也不敢輕易的退出。

雙方在宜城之下相互對峙,時不時的騎兵對衝。

武拜因爲手中兵力不多,也沒有決戰之心,很多次衝擊不過是淺嘗輒止。

不過,打到下午時分,武拜得到一條消息,漢水對面,有大隊夏軍人馬到來,一時間人數也不知道多少,至少有萬餘騎兵。

面對這樣的情況,武拜立即做出了決定。

撤退。

武拜敢在這裡逗留不去,就是仗着騎兵優勢,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如果夏軍騎兵增加,武拜可不敢再逗留下去。畢竟雙方已經交過手了,武拜自然知道,真正的曹營精騎,也是不容小窺的。

武拜撤退之後,沒有多少時間,張軒就過來了。

張軒是得到宜城受到襲擊之後,撇下大隊人馬,單單是帶着數百騎的護衛,渡過漢水,直接進入了宜城縣城之中。

宜城縣城距離漢水僅僅有四里,在加上城外很多建築物,可以說宜城本身就臨河。

張軒來到宜城之後,聽說羅汝才就在宜城城頭,立即來見羅汝才,見了羅汝才立即下拜說道:“拜見陛下。”

見羅汝才一身盔甲,在陽光之下閃閃發光。雖然眼神深藏在面甲之後,看不出來面容如何,但是僅僅是羅汝才站在哪裡,張軒就有一種安心的感覺。張軒這麼急匆匆的趕過來,就是擔心羅玉嬌應付不過來。

既然羅汝才身體好了,那就再安心不過了。

張軒調兵北上大洪山的時候,抽調的是自己的本部人馬,再加上降軍,並沒有動羅汝才的護衛。

羅汝才的中軍,大多都是曹營老卒。經驗豐富。又有堅城支撐,只要軍心穩定,縱然十萬大軍圍城,張軒也不擔心。

“好,你來了就好。”羅汝才說道:“既然大事了結了。回去吧。”

張軒心中一愣,從羅汝才語氣之中,感受到一股虛弱之意,再一看站在羅汝才身後的羅玉嬌,羅玉嬌的臉色並不是多好,張軒覺得有一種強顏歡笑的感覺。他心中猛地的一突。

立即跟着後面護送羅汝纔回宜城縣衙,也就是羅汝纔在宜城的行在所在。

羅汝才騎在馬上,他的坐騎跟着羅汝纔好幾年了,早已心意相通。羅汝才根本沒有驅動,它也自然而然的走了起來,宜城縣城並不算太大,不過片刻就到了縣衙。

羅玉嬌立即上前說道:“爹。到了。”

“哦。”羅汝才說了一聲,整個人一鬆,似乎要從馬上摔下來,張軒立即上前,與羅玉嬌扶起來。

張軒只是與羅汝才身體一接觸,立即感受到很輕,非常輕。

張軒上陣之時,也是身穿鎧甲,對鎧甲的分量最爲明白不過了,只是一掂量,就知道羅汝才的盔甲不對,再一試手感,立即明白是一紙甲。輕薄之極,但是做的極其精細。

如果不上手的話,很能察覺出來。

張軒與羅玉嬌將羅汝才放在牀上,李正方早就在哪裡等着了。

立即爲羅汝才診治,李正方品品脈搏,立即將羅汝才身上的所有衣物給扒開了,張軒一看羅汝才的身體,忍不住流下淚來。

只見羅汝才渾身上下層層疊疊的舊傷疤,幾乎沒有幾塊完整的地方,這也罷了。而今羅汝才身體極其消瘦,當初渾身的肌肉都已經消散了,整個單薄之極,皮膚都鬆弛下來,大塊大塊的老人斑。

這就是英雄遲暮嗎?

任你什麼大英雄,大豪傑,任你多少人馬,縱橫天下不敗,都逃不了今日一遭。

想起羅汝纔對自己的種種,張軒深吸一口氣,一時間覺得什麼隔閡都消散了。只是微微揚起頭,不讓眼淚流下來。

只是羅玉嬌卻忍不住抽泣起來。

張軒攔過羅玉嬌的身子,輕輕拍拍說道:“沒事的,沒事的。”

他們兩人不敢高手說話,就在三步之外看着李正方用針。

李正方手法很快,不過片刻之間,就將羅汝才身上插滿了銀針,就好像是身上憑空生出一層銀色的長毛一樣。而且下過針之後,李正方也不敢怠慢,雙手動作極快,從這些銀針上拂過。

就好像是彈奏什麼樂器一樣。各種張軒說不上來的手法一一用出來,不過一會兒,李正方就滿頭的大汗了。這才放緩了動作,重新給羅汝才診脈。好一陣子,才鬆了一口氣,說道:“杜仲,收針。”

杜仲立即答應一聲,來到羅汝才身邊,小心翼翼的將羅汝才的銀針一根根收起來,很是小心,次序與輕重也是不同的。

而甘草立即上前,將一面溼布呈上去,李正方擦擦汗這才鬆了一口氣。

羅玉嬌立即過去,爲羅汝才蓋上被子。

張軒低聲問李正方說道:“李神醫,陛下的病。”

李正方嘆息一聲,說道:“陛下如果在南京靜養,我還能保陛下能享天壽,而如今已經病入膏肓了,無藥可救。我不過是用大補藥材爲陛下補充元氣,然後用元氣激發而已。強行進補。但是到底能支撐到什麼時候,我也不能保證。還請國公提前準備。”

張軒很明白李正方言下之意,如果沒有整個大夏作爲支撐,羅汝才早就該準備後事了。

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第八十章 一日兩遭喪敗信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一百一十八章 闖營的戰略轉向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一百一十四章 袁時中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七十六章 決心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二十章 洞庭湖水戰四第三十九章 傅宗龍第十六章 決戰第八十一章 留守鳳陽?第七十六章 鳳陽地動六第一百三十章 大夏第十七章 過河請兵第四十七章 天下鋒銳羅玉龍第五十五章 第一路援兵第七十九章 聯姻之謀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十七章 決戰二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四十一章 傅宗龍的最後一戰第十二章 城陵磯之戰三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二十二章 肅清全城第七章 樊城關之陷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二第三十章 倔強的羅汝才第七十二章 何英再至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七十章 論功行賞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一百零四章 襄城之戰一第三十八章 不克第七十五章 死士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多爾袞二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第十九章 徐州內情第八章 城陵山磯第三十二章 回汝寧第一百一十七章 朱大典第一百二十六章 歸德餘波二第六章 明軍的應對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一百零八章 戰鬥間隙第八章 局面第七十三章 劉文秀東行記二第八章 放賑之議第六章 王度第二十三章 許都之謀第九十四章 史可法之死‘’第五十八章 朱兒第四十八章 李自成夜下洛陽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八十七章 永明王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第八十三章 虎大威之死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六十四章 奠墳第二章 授田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誅逆子第五十章 平城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一百一十二章 休戰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八十一章 汝寧城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二十章 火併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四十五章 新計劃第一百二十五章 錢肅樂第十六章 等官軍有變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三章 曹營內幕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敵一百零一章 攻第七章 下蕭縣第四十一章 登陸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三十六章 曹家底蘊第六十六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二第八十四章 斷小商橋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三十二章 南陽第一百三十三章 鄭國公張軒第六十八章 救還是不救?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
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第八十章 一日兩遭喪敗信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一百一十八章 闖營的戰略轉向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一百一十四章 袁時中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七十六章 決心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二十章 洞庭湖水戰四第三十九章 傅宗龍第十六章 決戰第八十一章 留守鳳陽?第七十六章 鳳陽地動六第一百三十章 大夏第十七章 過河請兵第四十七章 天下鋒銳羅玉龍第五十五章 第一路援兵第七十九章 聯姻之謀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十七章 決戰二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四十一章 傅宗龍的最後一戰第十二章 城陵磯之戰三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二十二章 肅清全城第七章 樊城關之陷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二第三十章 倔強的羅汝才第七十二章 何英再至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七十章 論功行賞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一百零四章 襄城之戰一第三十八章 不克第七十五章 死士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多爾袞二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第十九章 徐州內情第八章 城陵山磯第三十二章 回汝寧第一百一十七章 朱大典第一百二十六章 歸德餘波二第六章 明軍的應對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一百零八章 戰鬥間隙第八章 局面第七十三章 劉文秀東行記二第八章 放賑之議第六章 王度第二十三章 許都之謀第九十四章 史可法之死‘’第五十八章 朱兒第四十八章 李自成夜下洛陽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八十七章 永明王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第八十三章 虎大威之死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六十四章 奠墳第二章 授田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誅逆子第五十章 平城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一百一十二章 休戰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八十一章 汝寧城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二十章 火併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四十五章 新計劃第一百二十五章 錢肅樂第十六章 等官軍有變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三章 曹營內幕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敵一百零一章 攻第七章 下蕭縣第四十一章 登陸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三十六章 曹家底蘊第六十六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二第八十四章 斷小商橋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三十二章 南陽第一百三十三章 鄭國公張軒第六十八章 救還是不救?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