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救還是不救?

?

第六十八章

救還是不救?

許州之中,李信默默的看着南方。自從他接到急報,左良玉圍郾城的時候,他立即做了安排。

不過,他的安排也很少,第一,是通報闖王。只是通報而已,並沒有什麼建議,在他看來,不要說郾城了,就是他的許州也丟失了。也不如開封重要,如果開封能拿下來,根本不擔心這裡,如果不能拿下來,纔要考慮是不是撤軍回援的問題。

第二就是通報各處義軍把守的城池,讓他們保持戒備。

不是李信不想抽調各處人馬,組織一支大軍,救援郾城,而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開封城以南,十數縣,每一個縣的守將都是李信安排的,他本着本鄉守本土之意,想讓這一片大地染上闖王之色,再論其他,他很清楚每一個縣的守將其實是一個小軍閥而已。而且戰鬥力並不高,如果守城,守本鄉本土,還有一戰之力,李信也得到信了,他選的裕州守將,守了三天,被左良玉攻破,攻破之後,屠城,舉城上下,幾無遺類。可見一斑。

但是徵調這些軍隊出城做戰,且不說戰力如何,李信並不覺得,他能調動這些人馬。

除卻開封府外的大軍之外,整個開封府以南,只有三處能戰的義軍。

第一處,就是郾城何英之處,何英以寶丰子弟兵從闖王,征戰半年,也打過一些硬仗。第二處,就是臨潁張軒處。臨潁張軒是李自成忌憚的人,李信知道李自成不是忌憚張軒,而是忌憚張軒與羅汝才的結合。 而張軒也給李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路經臨潁舉城擁戴的樣子,即便是有幾分作假,但是能做出假來,也是能力的一種,其實李信很欣賞張軒。

第三處,就是李信的部下了。是由他的弟弟李牟帶領,骨幹都是杞縣子弟兵。現在的河南太亂,他這個節度使如果沒有兵馬在手,根本就是什麼事情也做不了,故而他請兵闖王,闖王將李牟部派了出來,只是不足兩千人,守許州尚且不足,更不要說敵左良玉了。

不過,不管李信再欣賞張軒,該下手的時候,也要下手。因爲是李自成交代的事情。

李信做得第三件事情,就是給張軒寫一封書信。他不指望張軒做什麼,不過是惠而不費之事,置張軒於進退兩難之地,他倒是很好奇,現在的張軒再做什麼?

張軒現在就進退兩難。

李信這封書信,張軒看起來就覺得可惡之極。冷哼一聲,說道:“真是一篇好文章。”

這封書信從各個方面指出了,友軍危難,而坐視不離是罪大惡極,何英與他張軒脣亡齒寒,不能管怎麼都不能不救,簡直是義正言辭,擲地有聲。但是爲什麼要求出兵的不是李信,而是張軒。

張軒來回踱步,猶豫再三,他首先想到的是,如果置之不理的話,會怎麼樣?

按理說,張軒是曹營下屬,而李信是闖王的心腹。李信的命令來號令張軒,張軒即便不聽從,也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從奉天倡義營的體系之中來說,李信是奉天倡義營文武大將軍任命的河南節度使,而張軒是臨潁守將。上下有別,李信似乎是張軒的頂頭上司。他的命令似乎也要聽從。這一團亂麻的,張軒爲什麼反對羅汝才成爲奉天倡義營文武副將軍的名號了。

這一團亂麻,讓下面的人無所適從。

這方面不去提。再說從另外一邊說,不從闖營與曹營扭到一起彆扭的權力結構說,單單說張軒自己的利益出發。

羅汝才左右搖擺,完全被李自成壓制住。他要是咬着牙想打天下,張軒也就跟了,畢竟翁婿之親,比不得別的,但是他自己就左右搖擺。或許羅汝纔想明白了,要擺脫李自成獨立一家。如此張軒也算鬆了一口氣,但是也有另一種可能,他完全向李自成投誠了,張軒豈不是不上不下了?地位簡直要尷尬死。故而張軒必須考慮自己與李自成關係,不能將李自成得罪死了。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這是張軒也要先活下去,纔有以後。如果他死在這裡了,他想再多,也不過是無用之功。

張軒忽然明白,李信這一封書信,就是針對自己來的。因爲李信知道張軒是一個聰明人,聰明人的缺點,就是想得太多,張軒是一個粗人,這一封書信,理都不會理一下。

但是張軒想明白又怎麼樣,這背後的種種緣由,他能不去思考,不去權衡,不去考慮嗎?

不能,故而張軒雙手背在後面,死死的捏着這一封書信,來回踱步。

羅玉嬌問他道:“怎麼了?”

張軒一時間想得腦門疼,他順手將這一封書信遞給了羅玉嬌,說道:“李信命我南下救援何英?你覺得該怎麼辦?”

羅玉嬌一眼就看到李信所言,救也可,不救也可,不過,不救的話,張軒難免要被蓋上,膽小懦弱,見死不救的名聲。張軒還是不適應這個時代,他根本沒有在意所謂的名聲,有什麼用處?

在現代,所有人都將名聲給看透了,東莞的小姐回家重新嫁人,從來不覺得有什麼不好,大家嗤之以鼻孔,都覺得名聲值不了多少錢。

但是這個時代不同,義軍乃至整個流寇,不拘於陝西,河南,還是兩淮的,其實都是一個並不大的小圈子。某種意義之上,這就是羅汝才所言的江湖。這些頭領雖然有所接觸,但是常常天各一方,但是彼此接觸之前,所有了解都基於一個人的名聲。

古人常言沽名釣譽,正是其中有利益在,纔會有這樣的舉動。

而羅玉嬌最崇拜的人,就是羅汝才,羅汝才或許有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但是江湖人的從來沒有說羅汝纔對不起朋友。而羅汝才與張獻忠決裂的開始,也就是覺得張獻忠壞了他的名聲。

名聲一旦壞了,就必須用千百倍的努力去挽回,甚至還挽不回。沒有一個好名聲,被所有人鄙視,直接影響到張軒的勢力擴大,沒有人願意和一個臭名昭著的人合作。即便有合作,也不過是爾虞我詐。

但是羅玉嬌不是尋常女子,她雖然沒有親身上過陣,但是與羅汝才經歷過大小征戰,不知道有多少,她豈能不知道這一戰凶多吉少啊?名聲再好,終究沒有性命重要。只是她卻不能爲張軒做決斷。

“張郎做什麼決定。”羅玉嬌說道:“我都贊成,不管生死,我都會與張郎在一起。”

張軒聽了羅玉嬌的話,心中豪氣大震。暗道:“亂世之中,生死尋常事耳。而何英也算是義士,我如果一點事情也不做,我自己心中都過意不去。”

“將軍,所有人都來了。”秦猛說道。

張軒說道:“好,我這就去。”張軒打發了秦猛之後,對羅玉嬌說道:“無事,我絕對不會死的,你也不用想什麼同生共死。”微微一吻,吻到羅玉嬌的額頭之上,說道:“在這裡好好的等我回來。”

羅玉嬌微笑的點頭,看着張軒的背影轉出縣衙,一把捂住了嘴,雙眼淚流。

她忽然想起了小時候,她才四五歲的時候,問母親,道:“造反,那麼危險,我們爲什麼不能好好的待在羅家寨之中?”

“因爲,你爹是一個大丈夫。”母親說道。

“那你爲什麼不勸勸他,我們不去外面,我們就在羅家寨之中。”她說道。

“玉嬌,你記住,男子漢大丈夫,註定要頂天立地,即便頂天立地要掉腦袋。作爲女人是萬萬不能勸他屈膝的。因爲那與死了沒有什麼區別了。”母親說道。

第二十七章 黃河一水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第二十章 烽火崎山路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刺殺第十七章 行軍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七十二章 不負闖王第八十四章 成親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七十七章 恪盡職守第七十七章 兵亂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九十五章 黃得功之勇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七十八章 黃得功之死第一百二十八章 誅逆子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餘波第二十七章 汴梁豪傑立於此旗下第六十五章 清室諸王第十章 凌濛初第一百二十五章 龍能大能小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七十五章 接戰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四章 張青天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一百二十九章 誅逆子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錢肅樂第六十七章 甕城第八十七章 何面目見舊部於地下第八十章 一日兩遭喪敗信第三十五章 從長計議第七十七章 大夏軍制二第十章 城陵磯之戰第六十五章 牛車第一百零二章 南京二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五十二章 破臨潁第十八章 烽火崎山路二第四十九章 一厥名王三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七十二章 何英再至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二十九章 千帆入洞庭第一百零八章 易定難平第三十三章 湘陰之戰第九十章 湖口攻防戰二第十五章 離京第一章 吳王六部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四十章 水戰四第一百零五章 襄城之戰二第三十八章 威遠城下四第九十二章 張獻忠方略第十八章 謀徐州第七十八章 舉火夜戰第二十一章 醫療營第一百二十四章 下金華四第九十三章 困獸第九章 天下何處安我心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一百零七章 張質的江南策第四十九章 正氣歌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一百一十章 東進第一百一十三章 下馬威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一章 決河之意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九十章 湖口攻防戰二第四十五章 覆軍殺將二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五十九章 河南之屠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十六章 拔營第二十五章 準備第六十一章 襄陽餘波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十二章 小命保住了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一百三十二章浦陽江之役二第七十三章 張可望失言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七十七章 闖營第二十四章 沙河之畔四第八十七章 袁時中的嗅覺
第二十七章 黃河一水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第二十章 烽火崎山路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刺殺第十七章 行軍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七十二章 不負闖王第八十四章 成親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七十七章 恪盡職守第七十七章 兵亂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九十五章 黃得功之勇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七十八章 黃得功之死第一百二十八章 誅逆子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餘波第二十七章 汴梁豪傑立於此旗下第六十五章 清室諸王第十章 凌濛初第一百二十五章 龍能大能小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七十五章 接戰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四章 張青天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一百二十九章 誅逆子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錢肅樂第六十七章 甕城第八十七章 何面目見舊部於地下第八十章 一日兩遭喪敗信第三十五章 從長計議第七十七章 大夏軍制二第十章 城陵磯之戰第六十五章 牛車第一百零二章 南京二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五十二章 破臨潁第十八章 烽火崎山路二第四十九章 一厥名王三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七十二章 何英再至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二十九章 千帆入洞庭第一百零八章 易定難平第三十三章 湘陰之戰第九十章 湖口攻防戰二第十五章 離京第一章 吳王六部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四十章 水戰四第一百零五章 襄城之戰二第三十八章 威遠城下四第九十二章 張獻忠方略第十八章 謀徐州第七十八章 舉火夜戰第二十一章 醫療營第一百二十四章 下金華四第九十三章 困獸第九章 天下何處安我心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一百零七章 張質的江南策第四十九章 正氣歌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一百一十章 東進第一百一十三章 下馬威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一章 決河之意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九十章 湖口攻防戰二第四十五章 覆軍殺將二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五十九章 河南之屠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十六章 拔營第二十五章 準備第六十一章 襄陽餘波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十二章 小命保住了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一百三十二章浦陽江之役二第七十三章 張可望失言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七十七章 闖營第二十四章 沙河之畔四第八十七章 袁時中的嗅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