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永明王

第八十七章 永明王

衡陽城之中。

劉承胤將焦鏈叫過來,說道:“聽聞焦將軍與永明王有一段故事?”

焦鏈說道:“末將與永明王的確有一面之緣,是張賊霍亂湖廣之時了。”

隨即焦鏈也沒有怎麼隱瞞,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道:“張賊將永明王囚禁在永州城中,我當時在楊國威將軍麾下做事,爲先鋒突入永州城之中,我當時趁着敵人不備衝入道州城中。將永明王救了出來。”

焦鏈說的簡單,但是實際上,並非那麼簡單。

焦鏈帶的人很少,他是徒手登城,身藏小戟。身行如飛,暗中發戟。每發必中,道州又不是張獻忠的重點所在,防守的都是張獻忠的雜兵,這些雜兵望之辱神,都不敢近身。焦鏈得以打開城門,闖入監獄之中,救出永明王,扶永明王上馬,他在後面斷後。

卻不想城中士卒反應過來,從四面八方追殺過來。

焦鏈帶的人幾乎全部戰死,連永明王所騎的戰馬,也被遠遠的射死了。焦鏈揹着永明王,一手護住永明王,一手持刀,在最後幾名親兵的護送之下,殺出了道州城之中,焦鏈揹着永明王遊過了瀟江的支流營水,有有錦衣衛馬吉翔的接應,這才安全。

焦鏈話說的簡簡單單,但是做起來,決計不是那麼簡簡單單的。

劉承胤說道:“既然如此,你就隨我一同拜訪一下永明王吧。”

焦鏈也不是傻子,他心中一動,已經有所猜測,暗暗鄙視劉承胤的爲人之外,又覺得這是一個機會。

他與永明王有救命之恩,關係還是比較親近的,不過因爲藩王不能與將領多做交接,這才疏遠一點,如果永明王有登基正位的那一日,想來他焦鏈必然有平步青雲之日,他日地位定不在劉承胤之下。

他雖然覺得君父受難於長沙,此刻他們卻在做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面對幾乎觸手可得的榮華富貴,焦鏈一時間不知道再想些什麼。

他的心亂了。

說起了大明桂王之脈,於今也是多災多難。

首任桂王乃是神宗皇帝第七子,也就是永明王之父。就藩衡陽,張獻忠在湖廣活動攻破衡陽城,桂王就帶着兩個兒子逃走。結果半路遇到的大西軍截殺,將桂王的隊伍截成兩半。桂王與長子崇仁王逃走了。卻將永明王留到了張獻忠手中,於是乎就發生了之前的事情。

說起來也是事事難料,兩個逃出生天的人,也就是桂王與桂王長子。在廣東似乎驚嚇過度,紛紛一病不起,反而是在生死之間走了一遭的永明王,堅強的活了下來。

這個時候,隆武來到了長沙。隨即又發生了靖江王之亂。

隆武在平定了靖江王之亂後,對各地的藩王都加強了看管,很多藩王都要求來長沙,而今的長沙城中有不少宗室,其實永明王,不,在桂王父子死後,永明王已經是桂王了。僅僅還沒有正式冊封而已。

永明王本身就是隆武最爲重視的藩王。

原因無他,永明王是神宗之後,而今藩王之中神宗之後,卻是少之又少了。要麼落到夏朝之中,要麼被張獻忠殺絕了。在血脈之上,也就是永明王與崇禎,弘光的血脈最近。對隆武的皇位造成的威脅,也就越大。

隆武招永明王去長沙冊封。

永明王不知道是害怕還是什麼的,他拒絕了。他拒絕的理由是料理父兄喪事,並未父兄守孝。在古時,大多數都是以孝道來治天下,永明王這個理由還真的無懈可擊。

又有人勸隆武。說:衡陽與長沙不過數百里,永明王在衡陽,也不可能脫出陛下指掌之下,如果陛下強要永明王入京,恐怕上損神宗毅宗之澤。下傷陛下慈愛之德,陛下當三思而後行。”

隆武想了想,也覺得永明王也逃不過他的手掌心,也就做罷了,並不過還派人嚴密看管永明王。對永明王的冊封也就脫了一脫,說是等永明王喪期結束之後,再行冊封不遲。將這個事情給拖下去了。

只是隆武萬萬沒有想到,他有這樣的一天,政令根本出不了長沙城。長沙城危機如此,他在衡陽城做的任何暗手,都變成了笑話,不管怎麼說衡陽都是桂王一系的封地。

在這裡桂王還是一些影響力的。

只是影響力這東西終究是空的,比不上實打實的兵馬。在劉承胤來到的時候,即便桂王一脈在衡陽有些影響力,也是無用之極。

劉承胤與焦鏈來到了桂王府之前,大明藩王府的規格都是相差不大的,前番有過描寫,這個就不多費筆墨了,只是這桂王府與其他王府不同的地方,就是門匾上還每去除的白紗。

讓人知道,這裡的主人喪事還沒有完全過去。

有人叫門,不一會兒有出來迎接了,是一個太監,喚做張福祿,乃是從小跟着永明王的小太監,永明王雖然還沒有正式繼承桂王之號,不過,桂王一脈也沒有其他人了。

故而永明王身邊的人也水漲船高。

“原來是焦將軍。”張福祿滿臉帶笑,說道:“本來二爺說了,府中守孝,不見旁人,不過焦將軍卻不是旁人,還請進府,奴婢這就去請二爺。”

其實張福祿只是話說的好聽而已,長沙城那邊打的熱火朝天,這衡陽與長沙相去不遠,永明王在家中哪裡能安安分分的守孝。以桂王一脈在城中的影響力,又怎麼不知道與焦鏈一起來的人是誰?

兩人被延請入府,不過片刻。永明王就出來見客了。

這是劉承胤第一次見永明王,永明王長得儀表堂堂,坐在哪裡如果不言不語的話,有一種不怒而威的氣質,讓人不由凜然。劉承胤心中暗道:“傳聞永明王酷似神宗皇帝。而今所見的確不虛。”

只是寒暄了兩句,劉承胤也就多了一分輕視,這永明王總就不是神宗皇帝。一說話就露底氣了,話語之間多有怯懦之意。

不過對劉承胤來說,再好不過,他從來不想一個英明神武與隆武一般的皇帝。

焦鏈爲永明王介紹道:“這就是劉承胤劉將軍。”

永明王說道:“久仰久仰。”

劉承胤說道:“臣拜見殿下。”

三人賓主落定,焦鏈就成爲陪客了。席暖茶涼之時,劉承胤說道:“殿下,以血脈而論,殿下乃是神宗血脈,與先帝血脈最近,而唐王不過疏支親王而已。其登大寶,本就是馬何之流的私心用事,唐王號稱恢復,然屢屢喪師辱國,民以不堪,臣請殿下登高一呼,撥亂反正,還天下一個朗朗乾坤。”

永明王一聽,大驚失色,手中的茶碗“啪”的一聲砸在地面之上,整整一碗茶飛濺出來,有不少飛濺在永明王衣服下襬之上。他其實預感劉承胤過來一定是有事,但是具體是什麼事情,一時間卻猜不出來。萬萬沒有想到卻如此大事,根本接受不了。慌亂不知所主,不過他還是有幾分急智的,連忙說道:“啊,是小王失措,容孤更衣,容孤更衣。”

說完之後,也並不看兩人的反應,起身就向後院走了過去。這一件事情,他無法決斷,必須要找人商議一下。所以借更衣的名頭,出去一趟。

劉承胤也是沒有想到永明王會弄出這樣一手,想追過去,卻有些遲了,只能留下來,等永明王“更衣”結束。不過,劉承胤的神經也繃緊了,畢竟說這種機密之事的時候,主人忽然退席,總讓人聯想到刀斧手之類的東西。

第一百二十六章 鄭經的瘋狂二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九十六章 收兵第四十四章 鼎湖當日棄人間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十八章 紮營第五十八章 南下戰略第五十八章 南下戰略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七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一百一十九章 下金華二第二十六章 兵敗如山倒二第七十四章 長街相會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第四十八章 一厥名王二第五十六章 行路難二第三十六章 曹家底蘊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六十五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二章 吳王六部二第八十九章 湖口攻防戰第十二章 作坊第七十三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六十七章 噩耗第五十五章 滔滔黃河水第六十四章 奠墳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三十八章 授田儀式第四十一章 奪門二第四十四章 三兄弟會首第一百三十二章浦陽江之役二第九十一章 江山如畫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五十章 雜務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八章 死中求活三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五十四章 童子營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七十四章 戰長沙之交鋒二第四十六章 覆軍殺將三第六章 死中求活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十章 城陵磯之戰第十章 綠帽子第二十四章 路振飛雄起第六十四章 壽州突圍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五十六章 行路難二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七章 死中求活二第二十六章 響應第三十七章 威遠城下三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一百一十八章 顧君恩說羅汝才第七十章 湖口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八十四章 汝寧城之陷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四十三章 心病難醫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八十一章 汝寧城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十二章 撤軍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九十六章 突如其來董小宛第四十六章 天亮了第五十章 平城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二十一章 沙河之畔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九十五章 困獸三第二十二章 許都之膽第五十六章 行路難二第八十一章 慶功宴第六十六章 除夕第三十二章 回汝寧第一百一十四章 袁時中第一百零九章 女人第二十三章 降將第六章 攻城之前
第一百二十六章 鄭經的瘋狂二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九十六章 收兵第四十四章 鼎湖當日棄人間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十八章 紮營第五十八章 南下戰略第五十八章 南下戰略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七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一百一十九章 下金華二第二十六章 兵敗如山倒二第七十四章 長街相會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第四十八章 一厥名王二第五十六章 行路難二第三十六章 曹家底蘊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六十五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二章 吳王六部二第八十九章 湖口攻防戰第十二章 作坊第七十三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六十七章 噩耗第五十五章 滔滔黃河水第六十四章 奠墳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三十八章 授田儀式第四十一章 奪門二第四十四章 三兄弟會首第一百三十二章浦陽江之役二第九十一章 江山如畫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五十章 雜務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八章 死中求活三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五十四章 童子營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七十四章 戰長沙之交鋒二第四十六章 覆軍殺將三第六章 死中求活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十章 城陵磯之戰第十章 綠帽子第二十四章 路振飛雄起第六十四章 壽州突圍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五十六章 行路難二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七章 死中求活二第二十六章 響應第三十七章 威遠城下三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一百一十八章 顧君恩說羅汝才第七十章 湖口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八十四章 汝寧城之陷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四十三章 心病難醫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八十一章 汝寧城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十二章 撤軍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九十六章 突如其來董小宛第四十六章 天亮了第五十章 平城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二十一章 沙河之畔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九十五章 困獸三第二十二章 許都之膽第五十六章 行路難二第八十一章 慶功宴第六十六章 除夕第三十二章 回汝寧第一百一十四章 袁時中第一百零九章 女人第二十三章 降將第六章 攻城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