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

楊承祖一聽,心中一亮。

所實在的,多鐸來的太快了。

快得楊承祖都反應不過來,很多事情都沒有來得及安排。比如峴山之上的人馬。如果知道清軍來得這麼快,楊承祖估計早就在峴山之上。築一座城堡,有一座城堡在,就沒有現在的這個尷尬事情了。

不過,袁宗第所想的辦法,也不錯。

甬道,是一種很古老的軍事工事。可以看做一道兩面防禦的長城,可以運輸兵員物資,如此一來將峴山與襄陽城連在一起了。襄陽城自然固若金湯了。

“只是,如此一來清軍必然來爭奪。”劉芳亮咳嗽幾聲說道。

他在上一戰受了一點傷。

“無妨。”楊承祖說道,他一邊說,一邊拍着城頭大炮說道:“我軍大炮可不是吃素的。”

楊承祖一聲令下。白旺領命。

從正對着峴山的城牆上,硬生生的鑿出一座城門。隨即在護城河之上架浮橋,大隊人馬,蝟集在一起,有如刺蝟一樣,隨即大量的民夫在將士的保護之下,開始修建城池。

甬道規格不大,其實就是平地起兩道牆壁而已。

不需要多高。只要能掩護人通過就行了。

吳三桂看襄陽城之中有動靜,反而鬆了一口氣。

他不怕襄陽城中兵馬外出,就怕不出來。

畢竟鐵打的襄陽,絕非不能小視。縱然而今的襄陽城,遠遠比不上宋代的襄陽城。但是依然是一座雄城,縱然佔據峴山之後,轟擊城牆,也不是數日之內能夠拿下來的。

接下來的必然是一場血戰。

比起慘烈的攻城戰,吳三桂更喜歡野戰。

這才能發揮出吳三桂所部的全部實力,畢竟吳三桂所部是關寧鐵騎,並不擅長攻山。

只是吳三桂手中三四萬精銳人馬,在清軍之中,也是一個大山頭,多鐸順手消弱一下,也是自然的。

吳三桂立即下令道:“調轉炮口,轟擊敵軍,先放過峴山。”

“是。”吳三桂調集的炮隊,是多鐸派過來支援吳三桂攻山的。並不是吳三桂自己的。

此刻吳三桂下令,頓時將炮口轉移過去了。

經過調整之後,這些大炮開火了,瞬間一輪炮彈砸了過去,雖然僅僅有幾枚炮彈砸進了密集的隊形之中,不過這幾枚炮彈就足夠了。這幾枚炮彈瞬間打出幾道血衚衕。

一瞬間所有人都亂了起來。

當然更亂的是民夫。

白旺的軍隊雖然訓練並不是太好的,但畢竟是軍隊,有一些狀況也是知道,但是這些剛剛從襄陽城之中徵召的民夫,就沒有這分經驗了,有癱軟在地面之上的,就轉身就炮的,還有這樣那樣的。

頓時亂成了一鍋粥。

白旺見狀了,立即下令道:“撤。”

這個時候不撤也不行了。

不過,在白旺下令的同時,城頭的炮火也紛紛開火,有一些炮彈砸在地面之上了,就是夠不着清軍的炮火陣地。

這也是自然的。

如果能夠着,根本等不到現在,早就開始轟擊了。

隨即吳三桂一身令下,千餘鐵騎衝了過來,氣勢洶洶,似乎卷着風,一掠而過,就衝到了亂軍之前。

“轟,轟,轟。”城頭大炮小炮一瞬間轟鳴起來。但是吳三桂手下騎兵,精銳程度不下於清軍,故此,對如何應對炮擊,還是有心得的,他們分散開來,只是城頭距離峴山僅僅有四里。

而這四里並非說峴山山腳下,而是在山頭之上,除去峴山到峴山山腳的距離,這一段距離的寬度也不足四里。

這些騎兵又要避開,離着護城河最近的地步,所以分散開來,也散開不了多少,不過一會功夫,就有不少人死在城頭的炮火之下。噼裡啪啦的掉下來不少士卒。

不過,傷害從來是互相的。

這些騎兵在出城的白旺部前面,匯合在一起,猛地一衝。

本來混亂的陣勢就已經無法維持了,更不要說人羣之中,還有很多沒有訓練過的民夫,這個時候這些民夫只能給他們找麻煩。幾乎是輕輕一觸,他們就潰敗下來,就要倒衝進剛剛鑿開的城門之中。

在城頭之上的楊承祖又怎麼能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了。

立即下令斷絕浮橋。

原本架在護城河上面的浮橋,立即被截斷了,有一半被拉上了岸。

潰敗的士卒,立即面對前途無路的窘境,有一個是一個噗噗通通的掉進護城河之中。

襄陽城的護城河並不窄,直接引得是漢水的活水,甚至裡面還能行舟。一時間,好像無數隻手在護城河之中拼命向上伸。河水好像沸騰了一樣。

吳三桂所部,還不撤退,反而在岸上好像射靶一樣射擊,不過幾輪箭雨下來,大片大片的護城河水都染紅了,這紅色隨着水流向下面蔓延開來,最後衝到了漢水之中。

不過,城頭之上,也不會讓他們猖狂太久的。

一會功夫,無數大大小小的火炮,轟擊下來。

一輪打擊下來,這些人損失不少,隨即傳來吳三桂鳴金之聲,這些騎兵撤走了。

這僅僅是一輪接觸下來,白旺所部最少傷亡千餘,還有更多死傷的民夫。不過,這一場敗仗,非但沒有動搖楊承祖修建甬道的決心,反而更加加固了這一點。

楊承祖暗道:“清軍戰力如此之強,峴山之上,數千人馬,恐怕支撐不了多長的時間,如果不想辦法解決襄陽城與峴山之間的交通問題,將來出兵救援的話,傷亡數量恐怕比這個還多一點吧。”

楊承祖沉吟一會兒,調集炮兵,是重炮,想辦法。轟擊清軍的炮兵陣地。

比如在城頭建立炮臺,發揮居高臨下的優勢。並準備派出騎兵警戒,將所有民夫都換成士卒,並且在夜裡出城。一方面派援軍上峴山。另一方面修建甬道。

三四里的甬道,其實並不是什麼大工程。

如果不要求防炮的話,一夜之間,就能修建出來。即便是要求防炮。也不會要求能防禦紅夷大炮。只要能防禦尋常小炮,方便維護就行了。

雙方關於峴山的征戰還是剛剛開始。

吳三桂也重新改變方略。

一方面決定加強對峴山的攻勢。

峴山其實山脈之中的一角,正對着襄陽城的峴山後面,有連綿起伏是山脈,雖然並不是太大。但是吳三桂準備派人從山中進攻,只是吳三桂不熟悉當地地理,必須細細探測過才能確定從什麼地方下手。

多路圍攻峴山,增加峴山山頭的壓力。

第二就是隨時準備與楊承祖在襄陽城下打上一仗,截斷襄陽城與峴山之間的聯繫。

對此,吳三桂最擔心的不是別的,而是襄陽城之中大炮。

夏軍大炮數量之多,不僅僅讓吳三桂,連多鐸阿濟格等清軍宗王也絕對很是棘手。在攻打李自成的時候,根本沒有這種情況,即便是在最關鍵的潼關之戰中,清軍的紅夷炮隊一出來。

立即鎖定了潼關之戰的勝利。

原因無他,就是闖營之中沒有能抗拒紅夷大炮的火器。而明朝打造紅夷大炮,大部分都落到了清軍手中。

但是對付夏軍卻是另一個樣子。

夏軍的火炮雖然比清軍稍弱,但是已經解決了有無問題。在好幾次交鋒之中,都能牽制紅夷大炮,讓紅夷大炮的威力不能完全發揮。雙方炮戰一次多過一次。

吳三桂甚至有一種直覺,今後清夏兩國交戰,定然是炮戰爲先。這讓吳三桂不得不想起一件事情,暗道:“這就是鐵模鑄炮法的威力嗎?”

第三十九章 水戰三第五十三章 鳳陽城第二十五章 兵敗如山倒第八十一章 我不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三十四章 缺口爭奪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五十六章 大戰落幕二第二十五章 追擊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六章 蕭縣第三十章 棄襄陽第一百零四章 登基問題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三章 袁時中的選擇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五十九章 武昌之難第五十九章 君子之約第七十七章 收尾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六十七章 甕城第六十四章 壽州突圍第十八章 勝負之數第六十八章 後援第四十五章 與妻書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八十三章 虎大威之死二第三章 岳陽第八十三章 誰的心思第四十四章 覆軍殺將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四章 何騰蛟調任湖廣第七十五章 戰長沙之交鋒三第一百三十一章 浦陽江之役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三十六章 孫,李,張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七十九章 劉承胤第九十九章 舊事第二章 吳王六部二第六章 匠作第六十二章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二十七章 黃河一水第四十二章 張軒的思量第九十三章 隆武的思量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五十六章 大戰落幕二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一百三十一章 袁時中之變第五十七章 孫vs李第四十六章 李信解憂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八十六章 烽火揚州路第六十六章 羅汝才交心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袁時中三第八十三章 誰的心思第七十一章 前哨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六十五章 錢糧第一百二十七章 沿江之上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勝之餘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五十二章 覆軍殺將九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三十二章 圍師第七十七章 大夏軍制二第二十三章 許都之謀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餘波第一百三十三章 說袁時中第二十五章 拖刀計第四十二章 渡河二第六十五章 孫傳庭潼關會將第四十六章 周黨第七十五章 戰長沙之交鋒三第二章 家事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八章 攻城二第五十一章 覆軍殺將八第五十一章 壽州之戰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七十七章 湘西之戰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十二章 城陵磯之戰三第六十七章 南下方略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四章 往來無白丁二
第三十九章 水戰三第五十三章 鳳陽城第二十五章 兵敗如山倒第八十一章 我不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三十四章 缺口爭奪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五十六章 大戰落幕二第二十五章 追擊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六章 蕭縣第三十章 棄襄陽第一百零四章 登基問題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三章 袁時中的選擇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五十九章 武昌之難第五十九章 君子之約第七十七章 收尾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六十七章 甕城第六十四章 壽州突圍第十八章 勝負之數第六十八章 後援第四十五章 與妻書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八十三章 虎大威之死二第三章 岳陽第八十三章 誰的心思第四十四章 覆軍殺將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四章 何騰蛟調任湖廣第七十五章 戰長沙之交鋒三第一百三十一章 浦陽江之役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三十六章 孫,李,張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七十九章 劉承胤第九十九章 舊事第二章 吳王六部二第六章 匠作第六十二章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二十七章 黃河一水第四十二章 張軒的思量第九十三章 隆武的思量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五十六章 大戰落幕二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一百三十一章 袁時中之變第五十七章 孫vs李第四十六章 李信解憂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八十六章 烽火揚州路第六十六章 羅汝才交心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袁時中三第八十三章 誰的心思第七十一章 前哨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六十五章 錢糧第一百二十七章 沿江之上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勝之餘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五十二章 覆軍殺將九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三十二章 圍師第七十七章 大夏軍制二第二十三章 許都之謀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餘波第一百三十三章 說袁時中第二十五章 拖刀計第四十二章 渡河二第六十五章 孫傳庭潼關會將第四十六章 周黨第七十五章 戰長沙之交鋒三第二章 家事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八章 攻城二第五十一章 覆軍殺將八第五十一章 壽州之戰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七十七章 湘西之戰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十二章 城陵磯之戰三第六十七章 南下方略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四章 往來無白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