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

張軒說道:“臣相信,只要能完成這樣的改革,橫掃東虜,絕對不在話下。”

對於這一點,張軒無比的確認。

這就是張軒找到的自己新的定位。

孫子兵法,開篇就說;“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張軒日夜揣摩,這個“道。”字在別人哪裡或許有別的解釋。但是在張軒想來,就是指政治制度方面。

有一點點見識的人,就知道。張軒制定的夏軍軍制,就是照抄總參謀部體制,甚至可以說,抄得也不得要領。有些是張軒並不瞭解,張軒又不學這個的,對於總參謀部的體制,也是隻聞其名,又沒有在總參謀部上過班,怎麼知道總參是怎麼運作的。不過是以他所瞭解到總參體制與大夏的現實所結合。

在很多地方都有妥協。

總參體制後面是有一個現代國家。而現在大夏遠遠稱不上一個現代國家,所以對於支撐這個不倫不類的總參體制,就有些力不從心了。別的不說,如果真嚴格實行這一套,總參體制之中,軍官的數量定然要大大增加。六十多萬軍隊,最少要有一萬軍官吧。而整個大明朝的官員數量才二萬上下。別的不說,這個財政壓力,就支撐不起。

張軒所能做的,不過是支起一個架子,然後自己一點點慢慢完善起來。

張軒心中已經有腹稿了。

如果他能擔任樞密使。他餘生只准備做一件事情,完善軍制。

因爲他相信,那麼夏軍一時間在戰場之上落於下風,這種完善體制,最終會產出源源不斷的合格將領,已經源源不斷的合格軍官,最終夏軍的整體素質一定會比清軍更好。

這是基於先進體制的自信,也是基於數千萬漢人數量的自信。

清廷要穴從來是滿人數量太少,那麼滿人都是天才,一百多人口產生的人才,也決計比不上漢人產出的人才。

這是張軒思來想去的必勝之道。

隨即,張軒又給羅玉龍講解了邊鎮制度,以四徵或者四鎮將軍,統領一軍鎮,每一軍鎮下轄數軍。最多不超過十萬人。因爲十萬人以上的戰事,當派禁軍參與,從樞密院之中選一員將領,擔任大將軍統領之。或者現任大將軍之中,選一人擔任主帥。

按張軒所規劃的體制,凡是能登上大將軍的人,年齡都在五十歲之上了,如果得勝,就多封爵。哪怕是封王。封王之後,就居京閒居即可,只要制度不斷層,就有源源不斷的將領出來,也並不怕功高震主。

而四鎮將軍也對各地知府有管轄權。

不過這個管轄權僅僅是兼有而已,人事任命權力還在京師吏部之中。他對地方上的所有命令,地方上可以先執行,有不妥之處,由內閣與樞密院打官司。

羅玉龍聽了之後,比較了錢謙益給出體制。心中有所偏向了。

大明制度很多地方都很糟糕,最糟糕的就是兵制了。

前文所說過,兵部看上去是軍事最高管理部門,但是兵部對各地軍隊似乎沒有管轄權。或者所管轄權很模糊,那麼是明朝自己人也不認爲兵部尚書是天下兵馬頂頭上司。

在洪武體系之中,各地衛所的頂頭上司是五軍都督府。

但是隨着衛所制的崩壞,五軍都督府也變成了無軍都督府。在五軍都督府之中擔任大都督的勳貴,也變成了閒職。而在錢謙益所制定樞密院章程之中,似乎樞密院就是兵部的別稱了。

或者說,將幾個大將掛上去,由文官具體執行。

不管是錢謙益的私心,還是整個文官體系的野心,他們都想將樞密院成爲文官體系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

而現在正是用武之時,羅玉龍不會讓文官壓到武將頭上去。但是時間一久,天下承平的時候,估計樞密院使,也就成爲文官大佬的加銜了。

羅玉龍沒有想那麼遠,但是張軒的方案還是讓羅玉龍耳目一新。但是與此同時。羅玉龍也將讓張軒擔任樞密院使的想法,淡了下來。

雖然羅玉龍聽出來,張軒的方案並不是面面具到,僅僅是一個草案,比如說皇宮的駐守問題就沒有說,不知道張軒是避嫌,還是漏過去了,還有很多地方沒有細說。

但是羅玉龍依然感受到樞密院體系巨大的威脅。

可以說天下兵馬大權都歸樞密院之中,誰能真正的掌控這一體系,想要推翻朝廷,簡直是輕而易舉的。

雖然張軒在設計的時候,有很多限制。最大的限制就是樞密院使名義上樞密院最高領導,但樞密院副使有內閣閣老一樣的權力,御前議事的權力,也就是說,樞密院使與樞密院副使,看上去是上下級關係,其實不是,僅僅是同僚而已。

就如同內閣當中,內閣首輔雖然能壓制內閣其他閣老,但並不能說內閣首輔就是內閣其他閣老的上司。

又將各級軍官調任御前侍衛,給皇帝拉攏軍官的機會,一個皇帝只要不是笨蛋。就在軍隊之中確立大批量的死忠。但是這些依舊不能夠給皇帝足夠的安全感。

羅玉龍在南京一兩年之間,雖然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也聽身邊很多文官講了很多故事。

這裡的故事,並不是小孩子聽的故事,而是歷史掌故,很多歷史掌故之中,都少不了幼主臨朝。當皇帝無法履行職權的時候,樞密院體系會演變成什麼樣子,進宮的侍衛,是皇帝拉攏的親信,還是演變成權臣伸向宮中的眼線。

這就不知道了。

當然了,羅玉龍對此沒有多想。他多想的卻是張軒。

樞密院如此大權力,而如今僅僅是藍圖而已,想要建立起樞密院體系,張軒手中的權力只會更大。再加上襄陽之戰很多內幕都瞞不過人了,張軒在軍中的威望大增,如果再確立張軒擔任樞密院使,還是權力如此之大的樞密院使。

軍中第一人?羅玉龍自詡乃是馬上皇帝,如何能容納一個威望如此之大軍中第一人。

而且就羅汝才的遺命,所想也是羅玉龍坐鎮中樞,張軒出征地方。羅玉龍也明白,羅汝才這個設計也不是長久的,當然羅玉龍穩定局勢之後,就不用如此小心翼翼了。

張軒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在這個時候,並不是羅玉龍不信任張軒,但是一山不容二虎。這並不會因爲張軒沒有異心而消除,畢竟張軒代表不僅僅是他自己,還有一幫跟他打仗的兄弟,而羅玉龍身後也不僅僅是自己,還有一大批羅家老人。

任何人能身居高位,除卻一些根基淺薄的寵臣之外,都有自己一批人馬。而中樞的權力空間就這麼大,這塊蛋糕誰吃?羅玉龍任何權力都敢讓,唯獨軍權不敢有半點相讓。

張軒坐鎮樞密院,只能加深內耗。只要羅玉龍自己確定絕對權威之後,再將之張軒調任中央,那時候格局已成,張軒想改變也無法全部改變。

只能在羅玉龍的框架之內行事。

所以,張軒的方案越完美,讓羅玉龍越滿意,羅玉龍越是不能讓張軒這個時候就任樞密院使。

羅玉龍讓李國輔過來,將張軒關於樞密院章程的所有文稿一一收了過來。語音一轉,說道:“憑之有一件事情,我要與你商議一二,高一功從西北攻入漢中了。”

第八十三章 虎大威之死二第八章 死中求活三第二十六章 響應第一百一十八章 顧君恩說羅汝才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一百零一章 大崩潰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八章 夾河對峙第一百一十九章 關公廟中第六十三章 得訊第一百一十章 絕處第五章 峽石城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二十七章 黃河一水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二十四章 路振飛雄起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九章 攻城三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第九十五章 闖曹之間第一百零三章 李自成的心態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五十三章 馬踏開封城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六十二章 淮安軍的崩潰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五十四章 覆軍殺將十一第四十七章 李信解憂二第七十四章 長街相會第四十八章 襄陽暗潮第一百零六章 後湖黃冊二第十五章 大舅哥來援第五十四章 火銃演示第十章 收兵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五十二章 破臨潁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八十一章 心病第六十二章 李自成之死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六十二章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第十四章 臘八宴邀請二第八十章 高一功第八十九章 張軒拜訪賀一龍第八十三章 鳳陽總督袁時中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戰三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三十二章 圍師第七十二章 戰長沙之致師第五章 取士第四章 張青天第二十章 黑夜第三十五章 崇禎十六年的元宵第三十七章 回家第七章 死中求活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四十章 傅宗龍之夜襲第三十八章 先下李過第十一章 張獻忠與羅汝才第五十七章 餘音渺渺第三十八章 風聲第一百一十一章 李信之死三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六十三章 凋零第一章 家事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九十八章 甬道之戰第六十八章 救還是不救?第六十八章賀虎頭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四十一章 奪門二第二十一章 朱仙鎮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九十九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二十章 烽火崎山路四第三十四章 湘陰之戰二第十七章 決戰二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一百零二章 下九江,圍南昌
第八十三章 虎大威之死二第八章 死中求活三第二十六章 響應第一百一十八章 顧君恩說羅汝才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一百零一章 大崩潰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八章 夾河對峙第一百一十九章 關公廟中第六十三章 得訊第一百一十章 絕處第五章 峽石城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二十七章 黃河一水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二十四章 路振飛雄起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九章 攻城三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第九十五章 闖曹之間第一百零三章 李自成的心態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五十三章 馬踏開封城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六十二章 淮安軍的崩潰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五十四章 覆軍殺將十一第四十七章 李信解憂二第七十四章 長街相會第四十八章 襄陽暗潮第一百零六章 後湖黃冊二第十五章 大舅哥來援第五十四章 火銃演示第十章 收兵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五十二章 破臨潁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八十一章 心病第六十二章 李自成之死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六十二章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第十四章 臘八宴邀請二第八十章 高一功第八十九章 張軒拜訪賀一龍第八十三章 鳳陽總督袁時中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戰三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三十二章 圍師第七十二章 戰長沙之致師第五章 取士第四章 張青天第二十章 黑夜第三十五章 崇禎十六年的元宵第三十七章 回家第七章 死中求活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四十章 傅宗龍之夜襲第三十八章 先下李過第十一章 張獻忠與羅汝才第五十七章 餘音渺渺第三十八章 風聲第一百一十一章 李信之死三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六十三章 凋零第一章 家事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九十八章 甬道之戰第六十八章 救還是不救?第六十八章賀虎頭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四十一章 奪門二第二十一章 朱仙鎮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九十九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二十章 烽火崎山路四第三十四章 湘陰之戰二第十七章 決戰二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一百零二章 下九江,圍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