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節 民惟邦本

“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寬敞明亮的文淵閣中黃宗羲以抑揚頓挫的聲調當衆宣讀起了憲誥總章。這一段截選自《荀子※#183;天論》中的論述,作爲憲誥總章的開場白,簡練而又充分地點明瞭整部《弘武憲誥》的淵源——天命。

作爲高於帝國一切法律的存在,作爲制橫帝國各個階級的準則,《憲誥》必須有一個合理而又神聖的淵源。本來由一個聖明的君王頒佈《憲誥》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如此一來《憲誥》又將成爲一家之法,而不是天下之法。加之身爲準君王的孫露也一再表示要由臣民來審議《憲誥》。因此黃宗羲等人便決定另外給《憲誥》找一個高於君王的淵源。但什麼樣的東西能高於君王呢?

是民衆?是聖人?還是禮教?這些因素雖然對國家一直有着深遠的影響,在古代的典籍中也有相應的記述。但都難以服衆,也不夠分量。於是在一番苦思冥想後,“天命”便成了衆人不二的選擇。從秦始皇在傳國玉璽上篆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起,歷朝歷代的君王們便紛紛自稱是“受命於天”。而“天命”一說更是從三代起就貫穿於中國的整個歷史。正如《憲誥》總章開場所言,天命是存於天地間的不變規則。它不會因爲有堯這樣聖明的君王而出現,也不會因爲有桀這樣無道的君王而消失。順應這一規則治理國家,國家便會吉祥昌盛,反之國家便會陷入混亂。而《憲誥》正是反映“天命”的天下之法。《憲誥》中關於皇帝、國民、議會等等之類的論述均託以天命的名義。帝王、權貴、臣子、民衆無不被包攬於這個大規則之中。因此就算是最聖明的帝王也不能逾越《憲誥》。《憲誥》作爲“天命”在世俗的具體條款,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此刻望着底下虔心傾聽着的議員們,黃宗羲的聲音也跟着越發的高昂起來。在他看來能在國會上當衆宣讀自己潛心編撰的《弘武憲誥》,無疑是他一生中最爲輝煌的時刻。爲了這部憲誥黃宗羲和他的同僚們可謂是嘔心瀝血,絞盡腦汁。他們查詢了大量的資料,從歷代典籍中逐一篩選典故古訓來爲憲誥中的條款一一做註解。纔有了眼前這部依託於古訓的《弘武憲誥》。不過與其說是黃宗羲編寫的《弘武憲誥》,不如說是《弘武憲誥》成就了黃宗羲。

在憲誥的整個編撰過程中,黃宗羲得以第一次系統地瞭解中華那源遠流長的“民本思想”。從三代時期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到後來“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本思想在君權的壓制下雖顯得極其微弱,卻一直若隱若顯地流傳至今。甚至不少皇帝也公開承認“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理念。因爲那些帝王深知“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的道理。爲此他們便將自己打扮成民衆的保護者。於是唐太宗李世民聲稱“爲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明太祖朱元璋自稱爲“公僕”。

不過這些君王的言論在黃宗羲看來都是僞善的欺騙。皇帝們從來沒有把“民惟邦本”付諸實現。他們只是在用花言巧語愚弄民衆而已。嘴裡高呼“恭錄民命”,骨子裡卻將百姓視若草芥。在如此一番對比之下讓黃宗羲更加堅信只有孫露才是真正致力於實現“民惟邦本”的帝王。因爲之前的歷代君王,只是在自己頒佈的《政要》中輕描淡寫着提及些有關民本的言論,來彰顯他們的聖明仁德。而在《弘武憲誥》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理念是貫穿始終的。如果說“天命”是《弘武憲誥》的淵源。那“民惟邦本”就是整部《弘武憲誥》的靈魂。

與沉浸於民本思想中的,情緒高昂的黃宗羲不同,另一位《弘武憲誥》的編撰者湯來賀,此刻卻在心中長長地舒了口氣。由於在孫露掌權之前,並沒有憲誥這一說,更沒有憲法的概念。湯來賀等人既不知道憲法應有的格式,也不清楚憲法究竟涉及多大的範圍。就算是在17世紀的歐洲也沒有出現過一部成文憲法。湯來賀等人唯一的參照物就只有當初隆武帝簽署的《乙酉憲誥》和孫露本人提出的一些零星建議。這就意味着湯來賀等人需要另起爐竈或是嫁接古代典籍來編撰一種新的律法題材。

雖說這是件麻煩的差使,但湯來賀等一干司法部的大臣做起來卻是一絲不苟。不管怎樣憲誥終究是皇帝想出來的東西。那自然就是合理的,甚至還是標新立異的聖明之舉措。正如當初明太祖朱元璋可以模仿《尚書※#183;大誥》搞出《御製大誥》、《御製大誥續編》、《御製大誥三編》、《御製大誥武臣》四部“法上之法”來。同爲太祖皇帝的孫露自然也可以搞出一部《憲誥》來。反正在士大夫們看來孫露與朱元璋一樣,都是白丁皇帝。白丁皇帝會做出一些特立獨行的舉動完全是正常的。關鍵得看做臣子的如何將皇帝“獨特”的想法與禮法結合起來。如此光榮而又艱鉅的任務落到了自己肩頭,湯來賀心中的壓力不言而喻。因爲他知道這事辦好了能名存千古。要是辦砸了,那可就得人頭落地。

爲此湯來賀同樣查閱了大量的典籍。但與黃宗羲在古代文獻中尋找民本思想不同。他對《弘武憲誥》中是否體現“民惟邦本”並不在乎。他所注重的是憲誥的形式式問題。因爲湯來賀同陳子壯等人均覺得憲誥並不只是單純的律法。既然憲誥源自天命,那它就應該更接近於禮法。況且無論是在《乙酉憲誥》,還是在紅毛夷的《大憲章》中重申風俗習慣都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至於歷代的王朝在創立之時也都會擬訂一部新的禮制。歷朝的禮制多半是參照古時的“三禮”稍加修改而成,用以確立封建國家的君臣關係、等級差別、風俗習慣、以及制度體制。就連流寇出身的李自成也在西安頒佈過《大順禮制》。然而新的中華朝卻未曾訂立過新的禮制。作爲新君主的孫露似乎也沒有繼續使用明朝舊禮制的打算。一個王朝沒有禮制,這在士大夫們看來是不可想象的,更是難以接受的。

於是在一番激烈的爭論後,湯來賀等人最終決定將《弘武憲誥》效仿古代禮制的形式劃分爲總章、司法、君主、國民、內閣、國會、軍制、稅務、行省、藩屬、儀制、附錄共十二個章節。至於內容方面則按照孫露事先的要求儘量減少不必要的說教舉例,以簡潔明瞭的條例爲主。當然《弘武憲誥》同傳統意義上的禮法有着很大的差別,更不會象三禮那樣將祭祀、婚姻、個人修爲等等繁雜的內容包羅進去。它只是嫁接了禮制的形式而已。

不過無論是注重內容的黃宗羲,還是注重形式的湯來賀,他們的努力最終使得《弘武憲誥》成爲了一部集合律法、政體、禮制於一體的獨特典籍。而在場衆議員熱烈的反映正是對他們辛苦成果的最好迴應。如果說此刻的他們還覺得《弘武憲誥》有什麼不足的話,那就是孫露急着要在登基時公佈新憲誥,讓準備的時間顯得倉促了些。黃宗羲與湯來賀均自負若是能再多給他們些時日,他們定能將整部憲誥編撰得更加完美。

“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爲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不知不覺中黃宗羲已然唸到了君王篇。底下的衆議員聽到這裡,不覺也跟着豎起了耳朵,紛紛點頭附和起來。這一段話毫無疑問是在爲日後的禪讓做準備的。爲了討好高坐在堂上的中華王,議員們自然都表現出了一副極爲贊成的模樣。

然而此刻的王夫之卻情不自盡地擰了一下眉頭。在他看來這句話是有極大問題的。雖說朱明王朝早已失去民心,更談不上有道。至於孫露本人的功績武勳也是有目共睹,無人可與其媲美。由有道的孫氏代替無道的朱氏本無可厚非。然而這句話的潛臺詞卻是龍椅是有德行有能力的人坐的。換而言之,若是日後孫氏江山由一個無德無能之輩繼承,那別人是否也可以此爲理由奪取孫氏的江山呢?

王夫之當然不相信這世界上會有千古不變的江山。一朝一代能堅持個三、四百年已經十分不容易了。但在開國重要文獻上書寫如此有欠妥當的言語,未免也太過疏忽了一些吧。至於憲誥君王篇中的種種承諾,他倒並沒有太當真。與黃宗羲一樣,熟讀典故的王夫之也覺得歷代君王往往承諾得多,兌現得少。雖說孫露出任首相幾年中的政舉確實是處處以民爲本。卻不知她貴爲君王后,是否還會繼續延續之前的政策?還是讓“民惟邦本”淪爲一句無法實現的政治空話?

想到這兒王夫之不禁偷偷瞥了一眼在堂上端坐着的孫露。卻見她依舊象往常一樣穿着件紫紅色對襟長袍。神色間顯得從容而又優雅,絲毫沒有因爲地位的改變帶上暴戾之氣。唯一的變化大概就是袍子上如今用金線繡上了精美的盤龍圖案。這些閃閃發光的刺繡映襯起那高貴的紫紅色,更突顯出了孫露的高傲與自信。這一刻王夫之忽然覺得,憲誥上的那句“有道則人推而爲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並不是編撰者的疏忽,而是出自於眼前這個女人的自信。或許正是這種屬於王者的孤傲,讓她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對即將到來的王朝充滿了信心。

然而王夫之揣測也只猜對了一半而已。孫露確實對自己充滿了信心,但她的自信更多的是來自於這個國家。她知道僅憑她一個人的力量或許能給這個國家帶來巨大的變化。要成就真正的中華帝國,最終還是得依靠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憲法、議會、內閣、以及自己目前以君王身份進行集權統治,都不過只是手段罷了。當有一天這個國家本身擁有了自我調節能力,那採用何種制度,有沒有聖明的君王出現,就都不是問題了。想到這兒孫露不由回頭望了望一旁剛纔也皺過眉頭的陳子壯,欣然詢問道:“怎麼?老師現在還是在想那句‘有道則人推而爲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嗎?”

“回王上,老夫只是覺得那句話應該說得更婉轉一些纔好。”陳子壯恭謹的回答道。

“老師是認爲那句話不吉利吧?”孫露反問道。眼見陳子壯不做聲,她又微微一笑道:“其實,孤倒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這世上本就沒有千秋萬代的王朝。留有這麼一句話提醒孤的繼任者們,作皇帝也有做皇帝的規矩,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若孤的後代真的不能理解這句話,或是能力實在不及,那就讓有能力的人來帶領這個國家吧。反正沒有永遠的中華朝,只有永遠的中華文明!”

顯德元年,農曆四月二十六日,南京國會上院120席議員全票通過了《弘武憲誥》,後世又稱其爲《中華帝國弘武大憲誥》。作爲唯一一部由國會全票通過的憲法,《弘武憲誥》的產生當然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加之其中混雜着的諸多封建因素,均讓這部《弘武憲誥》深受後世民主學者的垢鄙。甚至被少數激進的民主學者們直接駁斥爲“僞立憲絕對主義”。

但無論後世的學者怎樣批判《弘武憲誥》,它依舊成了中華憲法的重要淵源。成爲了後世歷次修憲的法定底本。而其假借“天命”的名義進行解釋,以及以“民惟邦本”爲核心,從一開始就奠定了“社稷爲貴、民次之、君爲輕”的主旋律。這一基調直接影響了後世的歷次修憲。使中華的每一部憲法都帶上了深深的國家主義思想。

雖然孫露在立憲的初期參照過英國的《大憲章》。但《弘武憲誥》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爲核心的國家主義立憲精神,與以“天賦人權”爲核心的英國式自由主義立憲精神,最終在政治的原野上分道揚鑣。而《弘武憲誥》作爲第一部成文的憲法對整個儒家文化影響圈,乃至歐洲地區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

第225節 本州島叛軍大撤退 流水宴馮貴指明路第二十三節第30節 隆武皇帝(下)64 開國門東瀛受衝擊圖奮進倭使窺天學第21節 陪審團(上)181 北美大陸羣雄逐鹿大西洋上艦隊遭襲第24節 第二屆國會第三十九節第39節 楊府夜談(一)第13節 同氣聯枝(上)23 接拜帖知縣會好友品香茗諸人論爲官第240節 中華使會場巧周旋 詹姆斯跨海送情報第31節 蜀中大西第15節 結社第35節 仲夏之夜第12節 驚變(三)第4節 燃燒的營口第303節 怠中華沙俄遇尷尬 審局勢主教提對策126 攏議員東林大翻身口難調議案惹非議第292節 放國債香江私做主第15節 關中日落第6節 五月內閣第350節 查案情令史見女皇 收詩詞皇女生思緒第15節 潛在規則145 懲韃虜宣慰司封市求開市大馬幫奔走23 羣臣獻策外儒內法女皇綢繆以權制權第22節 荷蘭人第15節 暗戰(一)198 弘武帝京城送夫君顧寧人草廬祭好友25 韓半瓶攜妻投小舅張村民投票換酒席第16節 紅夷橫行黃金海岸使團終抵第勒尼安第24節 君與臣(下)105 歐洲博士開壇講課中原書生針鋒相對第九節第27節 山東鏖戰第233節 忤聖意勞工法受挫 說聖上陳家明直言第22節 徐州雪夜(下)185 蘇伊士公爵會公爵歐羅巴君主助君主第12節 首相第5節 風口浪尖(五)第24節 君與臣(下)第253節 不相謀夫之婉言拒 道不同書生萌意氣第25節 大投資96 行大禮中西產分歧取西經使團得正果第22節 燕京騷亂61 齊聯手王罡籌農校釋新政衆儒探淵源第12節 驚變(三)第333節 遊印度公爵探虛實 爲債務英使見邦德139 世澤憂嘆商人戰爭存古堅持軍人職責170 尼羅河上公爵納言君士坦丁英使告密191 朝王宮島津說君臣燕京城田川聽佛經60 興女學女皇辦女校啓民智商會辦新學96 行大禮中西產分歧取西經使團得正果109 御花園女皇撫學士科技宮陳王欲進言第12節 太后的決斷57 得雛鳳楊紹清幸喜廢國會英格蘭惶恐第322節 聽介紹羣臣議沙俄 兩閣臣殿外互探底第223節 中華毛利會戰高鬆 德川光國陣前受傷24 中式國會政法熔權申明亭前大選開鑼第6節 香料羣島華商逞威 中南半島諸侯稱雄第332節 追友軍鄭森赴戰場 卡奇灣旗艦對旗艦第29節 蜀中攻略(六)第23節 賜名196 德川幕府楚歌四面西北諸藩勤皇倒幕第13節 楊紹清的心願第350節 查案情令史見女皇 收詩詞皇女生思緒第346節 賞才華紫軒攏誠志 爲和談特使抵海港63 爭標段晉商巧貸款爲商務倭朝遣特使170 尼羅河上公爵納言君士坦丁英使告密第304節 整吏治法王提新人 憂財政總監進忠言第247節 中華軍月夜克福岡 陪審團心繫刺皇案第31節 皇宮深院第246節 謀朝鮮軍部放長線 佔九州中華軍登陸第三節第367節 印加獨立震驚歐洲 面見西王法相獻計195 接聖諭衆臣忙佈置發訃告噩耗傳千里第337節 接風宴百官互試探 攔馬車主事告密情第230節 論朝鮮兩臣定計策 爲草案說客防黃府第14節 同氣聯枝(下)第24節 第二屆國會185 蘇伊士公爵會公爵歐羅巴君主助君主第24節 第二屆國會第26節 蜀中攻略(三)第10節 馬祥麟大理剿流寇 木羅桑茶市識銀票第48節 開封之戰(二)第319節 回京師夏完淳覆命 見女皇衆議員暢言第274節 臨大敵朝鮮忙黨爭 中華軍月夜登仁川第27節 山東鏖戰147 心不甘黑山開聖戰抵武威定國做準備118 荷蘭特使忙證身份商會議員共謀利益第21節 陪審團(上)第9節 川藏道朝廷設茶行 滇藏道流寇課重稅50 赴晚宴楊紹清周旋起豪言太陽王立志第305節 聘倭人法國造瓷器 奉重商法王允新政第379節 顧大局皇女斬情絲 爲參政皇長子面聖206 大隅海施琅扭乾坤臨覆滅倭艦殊死搏第272節 朝鮮王改革頻受阻 士林派大殿除政敵58 司法院苦嘆法不全老百姓樂道青天眼第299節 豔陽日奧軍港遇襲 嗅異味英國艦脫逃第305節 聘倭人法國造瓷器 奉重商法王允新政
第225節 本州島叛軍大撤退 流水宴馮貴指明路第二十三節第30節 隆武皇帝(下)64 開國門東瀛受衝擊圖奮進倭使窺天學第21節 陪審團(上)181 北美大陸羣雄逐鹿大西洋上艦隊遭襲第24節 第二屆國會第三十九節第39節 楊府夜談(一)第13節 同氣聯枝(上)23 接拜帖知縣會好友品香茗諸人論爲官第240節 中華使會場巧周旋 詹姆斯跨海送情報第31節 蜀中大西第15節 結社第35節 仲夏之夜第12節 驚變(三)第4節 燃燒的營口第303節 怠中華沙俄遇尷尬 審局勢主教提對策126 攏議員東林大翻身口難調議案惹非議第292節 放國債香江私做主第15節 關中日落第6節 五月內閣第350節 查案情令史見女皇 收詩詞皇女生思緒第15節 潛在規則145 懲韃虜宣慰司封市求開市大馬幫奔走23 羣臣獻策外儒內法女皇綢繆以權制權第22節 荷蘭人第15節 暗戰(一)198 弘武帝京城送夫君顧寧人草廬祭好友25 韓半瓶攜妻投小舅張村民投票換酒席第16節 紅夷橫行黃金海岸使團終抵第勒尼安第24節 君與臣(下)105 歐洲博士開壇講課中原書生針鋒相對第九節第27節 山東鏖戰第233節 忤聖意勞工法受挫 說聖上陳家明直言第22節 徐州雪夜(下)185 蘇伊士公爵會公爵歐羅巴君主助君主第12節 首相第5節 風口浪尖(五)第24節 君與臣(下)第253節 不相謀夫之婉言拒 道不同書生萌意氣第25節 大投資96 行大禮中西產分歧取西經使團得正果第22節 燕京騷亂61 齊聯手王罡籌農校釋新政衆儒探淵源第12節 驚變(三)第333節 遊印度公爵探虛實 爲債務英使見邦德139 世澤憂嘆商人戰爭存古堅持軍人職責170 尼羅河上公爵納言君士坦丁英使告密191 朝王宮島津說君臣燕京城田川聽佛經60 興女學女皇辦女校啓民智商會辦新學96 行大禮中西產分歧取西經使團得正果109 御花園女皇撫學士科技宮陳王欲進言第12節 太后的決斷57 得雛鳳楊紹清幸喜廢國會英格蘭惶恐第322節 聽介紹羣臣議沙俄 兩閣臣殿外互探底第223節 中華毛利會戰高鬆 德川光國陣前受傷24 中式國會政法熔權申明亭前大選開鑼第6節 香料羣島華商逞威 中南半島諸侯稱雄第332節 追友軍鄭森赴戰場 卡奇灣旗艦對旗艦第29節 蜀中攻略(六)第23節 賜名196 德川幕府楚歌四面西北諸藩勤皇倒幕第13節 楊紹清的心願第350節 查案情令史見女皇 收詩詞皇女生思緒第346節 賞才華紫軒攏誠志 爲和談特使抵海港63 爭標段晉商巧貸款爲商務倭朝遣特使170 尼羅河上公爵納言君士坦丁英使告密第304節 整吏治法王提新人 憂財政總監進忠言第247節 中華軍月夜克福岡 陪審團心繫刺皇案第31節 皇宮深院第246節 謀朝鮮軍部放長線 佔九州中華軍登陸第三節第367節 印加獨立震驚歐洲 面見西王法相獻計195 接聖諭衆臣忙佈置發訃告噩耗傳千里第337節 接風宴百官互試探 攔馬車主事告密情第230節 論朝鮮兩臣定計策 爲草案說客防黃府第14節 同氣聯枝(下)第24節 第二屆國會185 蘇伊士公爵會公爵歐羅巴君主助君主第24節 第二屆國會第26節 蜀中攻略(三)第10節 馬祥麟大理剿流寇 木羅桑茶市識銀票第48節 開封之戰(二)第319節 回京師夏完淳覆命 見女皇衆議員暢言第274節 臨大敵朝鮮忙黨爭 中華軍月夜登仁川第27節 山東鏖戰147 心不甘黑山開聖戰抵武威定國做準備118 荷蘭特使忙證身份商會議員共謀利益第21節 陪審團(上)第9節 川藏道朝廷設茶行 滇藏道流寇課重稅50 赴晚宴楊紹清周旋起豪言太陽王立志第305節 聘倭人法國造瓷器 奉重商法王允新政第379節 顧大局皇女斬情絲 爲參政皇長子面聖206 大隅海施琅扭乾坤臨覆滅倭艦殊死搏第272節 朝鮮王改革頻受阻 士林派大殿除政敵58 司法院苦嘆法不全老百姓樂道青天眼第299節 豔陽日奧軍港遇襲 嗅異味英國艦脫逃第305節 聘倭人法國造瓷器 奉重商法王允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