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節 朝鮮王改革頻受阻 士林派大殿除政敵

衆所周知,李朝太祖李成桂本是高麗國的權臣。明洪武二十五年,在高麗左侍中裵克廉、以及鄭道傳、趙浚等人的倡議推戴下,李成桂取高麗而代之建立了而今的李氏朝鮮。不過當時的李成桂雖手握兵權,但他的舉動終究是奪朝篡位。生怕不能服衆的李成桂在篡位後不久便立即以“權知高麗國事”的頭銜嚮明朝上表,稱高麗國王昏亂,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對這位篡位者的態度十分冷淡。於是爲了打動明朝的統治者,李成桂之後不僅效仿明朝的制度制定了《朝鮮經國典》,將朝鮮的官制、田制及律法一一漢化。還一改高麗國尚佛的傳統,轉而推行“崇儒抑佛”的國策。不久,眼見時機成熟的李成桂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號)和“和寧”(李子春就仕之地)請朱元璋決定,朱元璋隨選擇了“朝鮮”二字。雖然這一次朱元璋還是李成桂“頑囂狡詐”爲由不授予其正式冊封賜印。但隨着李成桂的頭銜由“權知高麗國事”改成“權知朝鮮國事”。朝鮮的合法地位也就此被中原天朝認同了下來。

或許正是出於李朝太祖的“篡位”出身,朝鮮一直以來就十分在意中原王朝對其的認可。因而才總是在那裡千方百計地模仿中國來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不僅如此,李成桂與同樣“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一樣“重文忌武”,甚至更徹底。李朝在軍事上實行兵將分離制度,無定將亦無定卒。從而使得朝鮮數百年來都兵威不盛。

總之從某種角度上來看,無論是在制度上、思想上、軍事上,李氏朝鮮都像是一個濃縮了的中國。只不過中國傳統帝制下大統一的優勢並沒能在這個彈丸小國身上得到體現。相反諸多致命缺陷卻在這裡被顯著地放大了出來。這些缺陷就像泥潭一般困住了這個國家的決策者們。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李朝的最高統治者——李淏。

說實在的現任的朝鮮王李淏並不是一個墨守成規的人。年輕時他曾隻身前往中原考察當時剛剛復興的隆武皇朝。也曾爲中原的活力、開放以及各種犀利的火器所震撼。爲此他在登基後便積極引入中原的新技術、整頓軍備、開發火器、建造艦隊。並以此在軍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爲他自己鞏固了地位。然而這些風光卻像是曇花一般稍縱即逝。李淏很快就發現,變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算主持這是一國之君也一樣。

李淏所面對的最初阻力來自於“兩班”勢力。自燕山君被廢黜後,朝鮮王室就一直處於弱勢狀態。貴族世家通過與後宮勾結把持着朝政。而李淏要實現自己的抱負就必須將大權收歸於手。起初因爲有滿清的威脅,李淏的一系列舉措還能爲“兩班”勢力所容忍。然而隨着滿清的覆滅,李朝的“元老派”就此發出了“修身養息”的呼聲,以求恢復原來權利分配。這當是與李淏“軍事興國”、“大權收歸”的設想初衷背道而馳的。眼見情勢不對,李淏當機立斷地就扶持了與“元老派”對峙多年的“士林派”來鞏固自己之前的成果。於是在王權的慫恿下,書院、科舉出身的“士林派”很快就將朝中的“元老派”殺得片甲不留。而李淏的權利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然而,朝鮮的改革卻並沒有因爲“士林派”的上臺而一帆風順。李淏很快就發覺“士林派”甚至比“元老派”還要難纏。須知,朝鮮的儒林一直以來都是程朱理學的忠實追隨者。因此對於發生在中華朝的變革,“士林派”多數人都持否定態度。痛心疾首於中原“禮崩樂壞”的“士林派”自然是不會答應同樣事情在朝鮮這個“小中華”身上重演。而他們之所以支持李淏整頓軍備,只不過是要他們的“聖王”捍衛“正統”對抗中原的“惡逆”罷了。至於其他任何可能危及“祖宗家法”的舉措,則一定會被“士林派”毫無商量的否決。

意識到“士林派”無法幫助自己實現抱負,李淏之後雖然也嘗試過扶持一些思想開明有遠見的兩班年輕子弟。然而這些人的經驗與威望終究是不能與久經官場的“士林派”相提並論。因此李淏在不得已之下,又一次啓用了“元老派”。畢竟相比頑固的“士林派”,“元老派”至少還能通過利益的籌碼進行商討。

在經過如此一波又一波的整肅與變更之後,朝鮮的朝野上下自然是元氣大傷。其對外政策在外人眼中更是出爾反爾、猶豫不決。直至今日淪入瞭如此孤立的境地。而李淏本人則被纏繞於朝野的黨爭之中難以自拔。

此刻正當李淏不耐煩於“元老派”與“士林派”之間永無休止的爭吵之時。卻聽堂下忽然傳來了一個尖銳的聲音道:“伊大人說吧!中國人究竟給了你們多少好處,讓你們把朝鮮出賣給他們。”

不用擡頭龍椅上的李淏都知道控訴來自於臺諫洪名溪。臺諫制度源於中原的唐朝,完善於宋朝。以掌糾彈之御史爲臺官,與掌建言之給事中、諫議大夫等爲諫官。其基本職能就是監督由官僚系統,制衡宰相防止權臣專權。此外,臺諫制度還有效地調動起了文人蔘與政治的積極性。然而在實際操作之中,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朝鮮、越南,臺諫制最終無一例外地都淪落爲了“人主之耳目”以及“黨爭利器”。爲了向君王表忠心,臺諫御史們往往通過“詆訐而去”來顯示自己的“賢”。或是在黨爭過程中,利用自己的職權炮製文字獄打擊政敵。

此刻熟悉臺諫脾性的李淏面對洪名溪的控訴並沒有放在心上。而在另一邊被指責爲“通敵賣國”的尹成龍亦跟着反駁道:“無恥小兒,大敵當前爾等除了搬弄是非,還有何救國之策!”

“搬弄是非?哼,不知尹可識得這封信?”洪名溪冷笑了一聲取出了一個牛皮紙信封向堂上的朝鮮王大聲進言道:“陛下,尹成龍、尹鏞等叛賊勾結中華朝,意圖謀反。這是臣派人截獲的通敵信箋。還請陛下過目。”

洪名溪此話一出,整個朝堂頓時一片譁然。卻見尹成龍的臉色一陣蒼白。而一旁同時被點名的尹鏞則瞪大了眼睛一臉的茫然。就在此時,只見剛纔還與尹鏞爭得不可開交的宋時烈一個箭步上前進言道:“陛下,請三思。兩位尹大人都是國之重臣。依臣看此事還得謹慎調查,以免受人反間。”

眼見宋時烈公然站出來爲尹成龍等人辯護,洪名溪不由略帶不滿的說道:“宋大人,謹慎行事確實沒錯。不過眼前尹成龍等人通敵賣國已是罪證確鑿。如果不當機立斷地進行處理,恐怕叛賊會做出狗急跳牆之事來。”

“誰狗急跳牆!洪名溪你這個小人。你誣陷忠良!”在場的幾個“元老派”大臣當即便要衝上去教訓旨高氣昂的洪名溪。然而從殿外涌進來的侍衛很快就阻止了他們的企圖。卻見李淏豁然起身冷冷地掃一眼衆臣後宣佈道:“傳朕旨意。將尹成龍、尹鏞逮捕羈押。鄭尚慶!”

“臣在。”御營廳統領大步出列道。

“這件事由你來調查。”李淏將手中的信交給鄭尚慶道。

“遵命!陛下。”鄭尚慶雙手接過罪證,低頭領命道。而在一旁宋時烈不甘心地又向君主呼喚了一聲:“陛下,請三思啊。”

然而,李淏只是瞥了他一眼,便頭也不回地拂袖而去了。見此情形,鄭尚慶自然是呼喝着手下將在場的“元老派”統統逮捕。而洪名溪等人則大搖大擺地走出了宮殿。交頭接耳間大有要在晚上擺慶功宴的意思。不過還未等他們走出多遠,就被宋時烈給追了上來。卻見他肅然地向洪名溪問道:“洪大人,請問你那信是從哪兒弄來的?上面真的內容明確指出尹成龍與尹鏞兩位大人有參與了謀反嗎?”

“宋大人,你這是什麼態度!現在通敵賣國的可是尹成龍他們。可大人的口氣倒像是本官誣陷了好人似的。”洪名溪回過頭扯着嗓門嚷道。若非看在宋時烈與他同是“士林派”的份上,洪名溪剛纔在大殿就連同他一起給參了。此刻眼見宋時烈還在那裡不依不饒,洪名溪等人自然是沒得好臉色給他看。

“洪大人,在下不是這個意思。在下只是想多瞭解點情況而已。”宋時烈頓了一頓解釋道。正當洪名溪等人想開口譏諷宋時烈之時,從他們的身後忽然來了一個長髯男子。卻見他微微向洪名溪等人使了個眼色,示意他們離開之後,轉身向宋時烈開口道:“宋大人,有什麼疑問儘管來問老夫好了。”

宋時烈眼見來者是吏部尚書金弘鬱,不由皺起了眉頭拱手道:“金大人難道也早就知道了此事?”

“洪大人他們一截到信箋就立即來找老夫了。”金弘鬱直言不諱地承認道。

“那封信真是尹大人他們勾結中原寫的?”宋時烈趕緊追問道。

“那封信是元老派寫給中華朝首相黃宗羲的。”金弘鬱面無表情地回道。

“元老派?”宋時烈的眉頭不由地鎖得更深了。雖然在政見上宋時烈與尹鏞有着諸多分歧。但要說尹鏞通敵賣國,那宋時烈是決計不肯相信的。因此他依舊還是不肯放鬆地問道:“就算是元老派有意勾結外敵。那也不一定與尹鏞大人他們有關啊。尹鏞大人的爲人金大人你應該很清楚啊。”

“尹鏞的爲人老夫當然清楚。他向來剛正不阿。雖然力主求和,卻並不是一個貪生怕死之輩。”金弘鬱微微撫摩着鬍鬚道。

“既然金大人清楚尹鏞大人的爲人。那剛纔爲何不爲其澄清呢?”宋時烈不由一跺腳道:“金大人啊,通敵賣國可是大罪。洪大人他們將尹鏞大人列爲主謀,那…那不是在存心陷害嗎!”

眼看着宋時烈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樣,金弘鬱卻只是滿不在乎地說道:“宋大人不必爲尹鏞如此鳴不平。尹鏞身爲元老派的領袖,沒理由不知道通敵賣國的計劃。所以剛纔洪大人他們在殿上的發言也並不算過分。”

“金大人,依你的意思就是說因爲尹鏞是元老派的,所以不管他有沒有參與通敵計劃都要至其於死地對嗎?”終於反應過來的宋時烈憤然的問道。

見此情形,金弘鬱不由輕咳了一聲,向宋時烈尷尬一笑道:“我說宋大人,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你也知道那尹鏞在朝野間頗具名望。許多士人都對其傾慕有加。這樣一個人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棘手的敵人。難得有這麼一次絕佳的機會,我們自然不能放過將他除去的機會。宋大人你要知道,只要這次的謀反案成功告破,我們就能將元老派那幫小人徹底剿滅乾淨!”

面對金弘鬱躍躍欲試的模樣,宋時烈忽然覺得自己的胃一陣抽搐。曾幾何時,他將金弘鬱當作一個公正嚴明的清流。卻不曾想到這個平日裡道貌岸然的儒林名士竟然也會有這樣的嘴臉。一股莫名的怒火讓宋時烈當即便向金弘鬱大喝道:“金大人!現在國家正處於存亡之際!爾等…爾等怎麼能在這個時候忙於黨爭陷害忠良呢!”

宋時烈的突然爆發,讓金弘鬱着實地嚇了一跳。不過他很快又恢復了平靜,對着宋時烈冷笑一聲道:“宋大人,你就別天真了。什麼忠良不忠良的。剛纔在堂上你若是與尹鏞異地處之,你認爲尹鏞會站出來爲咱們說話嗎?他落井下石還來不及呢。因爲只要把咱們都除去了,陛下就會毫無異議地接納他們議和的建議。”

“尹大人不是那樣的人。這一點我堅信。”宋時烈斬釘截鐵地說道。

“宋大人,咱們這麼做可都是爲了國家,爲了百姓啊。你認爲是這麼繼續與元老派爭論下去,直至中華軍兵臨城下好呢?還是除去元老派,上下齊心專心備戰的好?朝鮮已經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境地。既然終究是要流血的,那以元老派的血換取天下百姓的太平,這又有何不可呢?”金弘鬱搬出了民族大義殺氣騰騰地說道。

雖然金弘鬱說得義正辭嚴,雖然宋時烈也知險惡的局勢已經容不得“元老派”與“士林派”在朝堂上繼續這麼爭論下去,雖然宋時烈同樣也是主戰派。但宋時烈終究是不能接受金弘鬱等人所採取的卑劣手段。卻見他冷冷地朝金弘鬱拱了拱手,隨即頭也不回地離開了這塊令他窒息的地方。

【……272朝鮮王改革頻受阻 士林派大殿除政敵 文字更新最快……】@!!

()

第十九節第257節 遊說客國會忙內外 西夷使帝都謀利益139 世澤憂嘆商人戰爭存古堅持軍人職責190 爲大局復興黨定計求合作倭國使赴朝第344節 傳皇子女皇嚴訓斥 見聖上學士報喜訊第358節 衆學究行宮論園林 論教育御前起爭執137 吸教訓君臣論治財議金融中華謀霸主第24節 蜀中攻略(一)第4節 燃燒的營口120 弘武帝外交改陋習衆大臣陸海做選擇第319節 回京師夏完淳覆命 見女皇衆議員暢言第21節 徐州雪夜(上)第299節 豔陽日奧軍港遇襲 嗅異味英國艦脫逃123 爲商會家明挽局勢求貸款男爵忙奔走第十六節第16節 八旗眷屬第254節 董訟師大理寺陳詞 刺皇案依律法宣判第18節 羅馬交流雞同鴨講薩城參觀豔驚四座40 精心炮製航海條例英吉利海狼煙四起第27節 受禪壇與憲誥第十五節第12節 太后的決斷第四十四節第23節 休整188 崑山廬雙儒達共識玄武湖太沖審明史第三節第7節 風口浪尖(二)第37節 理想與野心102 一體化百族匯中華鍛心志皇子入軍校100 追刺客鄭森遇胞弟穩局勢酒井細盤算175 滿州殘部就地出家蒙古王公獻貢歸順第2節 我們不會死的!第14節 多爾袞的三個心願第39節 金融革命第二十六節第247節 中華軍月夜克福岡 陪審團心繫刺皇案第22節 荷蘭人第17節 前夜(下)第18節 再戰松山(中)第4節 橘子與枳子178 尋古籍中華繪世界受皇命完淳接重任第8節 盛京之戰(二)第233節 忤聖意勞工法受挫 說聖上陳家明直言171 慶親政法王開舞會不解世俄使惹笑話48 窺華軍孔代大開眼聞事蹟衆使哀聖女第4節 風口浪尖(四)第266節 論私掠君臣談局勢 變結構中華求動力102 一體化百族匯中華鍛心志皇子入軍校83 遇刁案司法院犯難維法律女皇擔責任第13節 巾幗英雄第13節 楊紹清的心願第四十一節第352節 兩重臣當廷起爭執 弘武帝獻股組央行136 爲社稷孫露挽能臣經商會家明論殖民第14節 農村公社197 巧設計島津放手搏聞變故女皇穩局勢187 喬承雷立志做記者顧炎武不滿辭教案第12節 湄公河畔天朝揚威新月城下諸侯臣服157 紅海畔蘇萊曼起事南京城弘武皇定策第222節 排外運動殺戮四起 伊藤仁齋巧柬藩主第343節 呈計劃張家玉面聖 調部署李定國回京第31節 皇宮深院第31節 百家爭鳴第231節 受遊說黃宗羲萌計 留遺言護國公長辭第250節 詮憲政子壯引黃老 結本土新學終脫胎29 威尼斯謀略蘇伊士中華朝指染愛琴海第5節 亮三寶女皇定乾坤 剿悍匪義師借藩道第363節 達和約中奧擬簽字 揚國威君臣議閱兵第223節 中華毛利會戰高鬆 德川光國陣前受傷第235節 奉新神中華起驟變 議國債羣臣忙進言第九節189 遵憲誥陳邦彥卸任接新職黃宗羲受教第17節 中國風狂掃歐羅巴漢使團初臨羅馬城第3節 誰是獵物?157 紅海畔蘇萊曼起事南京城弘武皇定策第226節 棲霞寺爾梅當說客 爲稅賦而農巧周旋第304節 整吏治法王提新人 憂財政總監進忠言143 格雷欣婉言拒合作詹姆斯雪夜遭堵截第241節 入冬營中華軍休戰 馬關港華倭使會晤第9節 盛京之戰(三)第240節 中華使會場巧周旋 詹姆斯跨海送情報第362節 陳家明送妻做了結 姚啓聖坐鎮衙門口 黑色柳丁第32節 諜影重重第351節 候聖駕兩臣懷心事 建央行政商起爭執第16節 八旗眷屬第30節 隆武皇帝(下)第14節 多爾袞的三個心願56 賢親王贊慕牛津圈玻意耳執意赴中華第36節 密談第35節 朱仙鎮第322節 聽介紹羣臣議沙俄 兩閣臣殿外互探底第325節 推法案海商造商機 起間隙復興暗角鬥第250節 詮憲政子壯引黃老 結本土新學終脫胎第15節 東暖閣衆勳釋兵權慶功宴女皇賜王銜第20節 尾聲第36節 決戰牧野(二)173 女皇駕臨蒙古草原小皇女御駕惹是非第324節 上年報內閣備對帳 聞報告女皇議流民第258節 聞死訊弘武帝神傷 論國策皇長子出彩95 使團船隊逆流北上畫家醉心長江美景
第十九節第257節 遊說客國會忙內外 西夷使帝都謀利益139 世澤憂嘆商人戰爭存古堅持軍人職責190 爲大局復興黨定計求合作倭國使赴朝第344節 傳皇子女皇嚴訓斥 見聖上學士報喜訊第358節 衆學究行宮論園林 論教育御前起爭執137 吸教訓君臣論治財議金融中華謀霸主第24節 蜀中攻略(一)第4節 燃燒的營口120 弘武帝外交改陋習衆大臣陸海做選擇第319節 回京師夏完淳覆命 見女皇衆議員暢言第21節 徐州雪夜(上)第299節 豔陽日奧軍港遇襲 嗅異味英國艦脫逃123 爲商會家明挽局勢求貸款男爵忙奔走第十六節第16節 八旗眷屬第254節 董訟師大理寺陳詞 刺皇案依律法宣判第18節 羅馬交流雞同鴨講薩城參觀豔驚四座40 精心炮製航海條例英吉利海狼煙四起第27節 受禪壇與憲誥第十五節第12節 太后的決斷第四十四節第23節 休整188 崑山廬雙儒達共識玄武湖太沖審明史第三節第7節 風口浪尖(二)第37節 理想與野心102 一體化百族匯中華鍛心志皇子入軍校100 追刺客鄭森遇胞弟穩局勢酒井細盤算175 滿州殘部就地出家蒙古王公獻貢歸順第2節 我們不會死的!第14節 多爾袞的三個心願第39節 金融革命第二十六節第247節 中華軍月夜克福岡 陪審團心繫刺皇案第22節 荷蘭人第17節 前夜(下)第18節 再戰松山(中)第4節 橘子與枳子178 尋古籍中華繪世界受皇命完淳接重任第8節 盛京之戰(二)第233節 忤聖意勞工法受挫 說聖上陳家明直言171 慶親政法王開舞會不解世俄使惹笑話48 窺華軍孔代大開眼聞事蹟衆使哀聖女第4節 風口浪尖(四)第266節 論私掠君臣談局勢 變結構中華求動力102 一體化百族匯中華鍛心志皇子入軍校83 遇刁案司法院犯難維法律女皇擔責任第13節 巾幗英雄第13節 楊紹清的心願第四十一節第352節 兩重臣當廷起爭執 弘武帝獻股組央行136 爲社稷孫露挽能臣經商會家明論殖民第14節 農村公社197 巧設計島津放手搏聞變故女皇穩局勢187 喬承雷立志做記者顧炎武不滿辭教案第12節 湄公河畔天朝揚威新月城下諸侯臣服157 紅海畔蘇萊曼起事南京城弘武皇定策第222節 排外運動殺戮四起 伊藤仁齋巧柬藩主第343節 呈計劃張家玉面聖 調部署李定國回京第31節 皇宮深院第31節 百家爭鳴第231節 受遊說黃宗羲萌計 留遺言護國公長辭第250節 詮憲政子壯引黃老 結本土新學終脫胎29 威尼斯謀略蘇伊士中華朝指染愛琴海第5節 亮三寶女皇定乾坤 剿悍匪義師借藩道第363節 達和約中奧擬簽字 揚國威君臣議閱兵第223節 中華毛利會戰高鬆 德川光國陣前受傷第235節 奉新神中華起驟變 議國債羣臣忙進言第九節189 遵憲誥陳邦彥卸任接新職黃宗羲受教第17節 中國風狂掃歐羅巴漢使團初臨羅馬城第3節 誰是獵物?157 紅海畔蘇萊曼起事南京城弘武皇定策第226節 棲霞寺爾梅當說客 爲稅賦而農巧周旋第304節 整吏治法王提新人 憂財政總監進忠言143 格雷欣婉言拒合作詹姆斯雪夜遭堵截第241節 入冬營中華軍休戰 馬關港華倭使會晤第9節 盛京之戰(三)第240節 中華使會場巧周旋 詹姆斯跨海送情報第362節 陳家明送妻做了結 姚啓聖坐鎮衙門口 黑色柳丁第32節 諜影重重第351節 候聖駕兩臣懷心事 建央行政商起爭執第16節 八旗眷屬第30節 隆武皇帝(下)第14節 多爾袞的三個心願56 賢親王贊慕牛津圈玻意耳執意赴中華第36節 密談第35節 朱仙鎮第322節 聽介紹羣臣議沙俄 兩閣臣殿外互探底第325節 推法案海商造商機 起間隙復興暗角鬥第250節 詮憲政子壯引黃老 結本土新學終脫胎第15節 東暖閣衆勳釋兵權慶功宴女皇賜王銜第20節 尾聲第36節 決戰牧野(二)173 女皇駕臨蒙古草原小皇女御駕惹是非第324節 上年報內閣備對帳 聞報告女皇議流民第258節 聞死訊弘武帝神傷 論國策皇長子出彩95 使團船隊逆流北上畫家醉心長江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