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 關中日落

“流賊的總帥在哪裡?沒有用的東西!快快出來受死!”血色的戰場上身批戰甲,縱馬飛馳的阿濟格厲聲高喝道。他的長刀所指之處,就象是被流血和破壞的旋風急速掠過一般,慘叫聲此起彼伏。他那原本鑲有紅邊的白色戰甲此刻更是被飛濺的血花染得斑斑駁駁。然而一切的一切都不能阻止從四面八方襲來的明軍。毫無疑問阿濟格引以爲傲的鑲白旗已經被擊潰了。曾經在山西不可一世的“辮子軍”正朝着死亡與毀滅的方向跌落。

對於今日的失敗阿濟格有着太多的憤慨與不甘。這些躲躲藏藏的南蠻子從來不肯堂堂正正的同自己交手。以往那些懦弱的漢人只要一聽到清兵的馬蹄聲,就會立刻望風而逃。這次當然也不例外。一路越追越興起的阿濟格絕沒想到在這山谷之中還另外埋伏有數千人馬。突然出現的伏兵就象一把戰斧般從清軍側右方橫掃而至。活生生的就將清軍的戰隊一斬爲二。驚恐的漢軍再一次成爲了清軍的“毒瘡”。他們的潰逃最終導致了全軍的崩潰。

兵敗如山倒,山倒了憑一人之力又如何能挽回。就算阿濟格再怎麼英勇善戰,戰局在清軍鑽入口袋的那一瞬間就已經註定了。汗水與血水已經濡溼了阿濟格的背部。此時的他只覺得自己的眼眶中滲出了水份。阿濟格不知道那是汗水還是淚水。但他知道他是阿濟格,是堂堂大清國的王爺。他的名字曾被列入太祖的遺詔裡。他的鑲白旗大軍更是戰功赫赫。無論是文治武功阿濟格都自認不輸於多爾袞。更遠遠超出了其他王親貝勒。可現在的他卻象條死狗一般在狹小的山谷中做着最後的垂死掙扎。難道自己要就此完結在這太行山上了嗎?而在京城的那些無能而懦弱的傢伙卻能繼續活下去?這一刻阿濟格覺得自己所受的屈辱達到了頂點。不甘而又絕望的他發出了一聲猶如狼號般的斯吼,揮刀再次殺入了敵陣。

然而這一次阿濟格再不能所向披靡了。一個身着皮甲的年輕將領橫刀擋在了他的面前。不用任何話語,只需靠一個眼神,雙方就能心領神會地證實對方的身份。雖然兩人素未謀面,但他們之間在太行山上的較量卻不止一朝一夕了。“李虎”一個讓阿濟格做夢都覺得頭痛的名字。“阿濟格”一個讓李虎咬牙切齒的名字。

“是該有個瞭解了!”同樣的念頭在兩個統帥的腦中一閃而過。只見阿濟格踢了踢馬腹,朝李虎突進而來。李虎亦縱馬迎了上去。迎着對方突進的速度,阿濟格微微地改變了馬頭的角度,像風一般奔過敵人的身旁。藉着擦身而過的時機,他把刀由左下方往右上方一揚,發動了凌厲的一擊。

兩刀激撞,頓時迸出了藍色的火花。厚重的刀身加上馬兒急速的衝擊力幾乎將李虎手中的長刃振飛脫手。可就在那一剎那,李虎的一隻腳從馬蹬上鬆開,往阿濟格的坐騎側腹猛力一踢。馬兒就此一跳,阿濟格的第二擊遂即落了個空。

擦身而過的雙方都重整了自己的態勢,相互睨視着。一陣粗重的喘息過後,阿濟格再度襲殺過來。李虎亦回砍了過去。尖銳的金屬聲音不斷地響起,藉着阿濟格掉轉馬頭的時機,李虎終於揮出了決定性的一擊。刀尖恰巧掠過阿濟格的頸子,在半空中劃過,發出猶如風鳴般的聲音,拉出了一條赤紅的血線。

擊斃強敵之後的李虎趴在馬上重重地喘了一口氣。大清國英親王的屍體此刻就躺在他的腳下。瞪大着雙眼的腦袋似乎仍然不肯相信自己的結局。李虎也有些不相信眼前的情景。難道就這麼結束了嗎。鬥智鬥勇了這麼多年,最後他與阿濟格還是在戰場以這樣的方式做了瞭解。遠處的阿濟格的幾個侍從見英親王被斬於馬下立刻狂吼着朝李虎衝殺邇來。然而,來還未等他們接近李虎。其中的兩人便在他眼前噴出血煙倒了下來。緊接着又是數聲慘叫,縱馬衝來的騎士又有兩個滾倒在地。此時就連李虎也不禁擡頭想瞧個究竟。只見一個年輕的滿清騎兵正咆哮着殺向另一個身披銀色戰甲的虯髯大漢。那大漢卻絲毫不以爲意,怪叫了聲後,手中的長刀一掃便斬落了那騎兵的頭顱。

眼看着那大漢左右開攻出入敵陣猶入無人之境,李虎不禁高聲誇讚道:“米喇印將軍好刀法啊!”

“哈哈,這不是李將軍。今日一戰李將軍可把韃子殺得屁滾尿流了啊。”那大漢見對方是李虎立即一扯繮繩朗聲笑道。

“這次還多虧有米喇印將軍的前鋒營相助,咱們才能將阿濟格部整個包了餃子啊。”李虎口中的前鋒營,正是米喇印所率領的義勇前鋒營。明朝在甘州一鎮常年設有一回民營,由當地回族世襲土官擔任都督。其兵馬糧草皆是自備,並授予參將的職銜。申甲之變後,身爲甘州回回都督的米喇印拒絕了清庭的招降與冊封。帶領手下常年在陝甘一帶同清軍周旋。隨着太行義軍的逐步勢大,以及清軍的節節敗退。兩股義軍終於會師到了一起。

“哈哈,是啊。老子今天殺的就是爽。只可惜沒瞅見阿濟格那小子。”米喇印晃了晃沾滿血肉的大刀大笑着。

“米喇印將軍,別找了。阿濟格在這兒呢。”李虎指着地上的屍體平靜的說道。

“什麼!這就是阿濟格?”米喇印努了努嘴有點失望地撥弄了一下地上的屍體。隨即又一個抱拳向李虎賀道:“恭喜李將軍手刃敵主將。不如將這韃子的頭顱割下掛在旗杆上吧。韃子知道主將被殺定會不戰而降的。”

李虎聽罷望了一眼地上的屍體,生前戰功赫赫,死後亦不過如此。一個宿將的死亡,成就的是另一個宿將的戰勳。卻見李虎面無表情地點了點頭,於是在落日的照耀下阿濟格那顆碩大的腦袋便被掛在了明軍的旗杆上。

“英親王戰死了!”噩耗頓時傳遍了滿清全軍,重重地挫敗了仍然繼續苦戰的將兵們的意志。滿清的噩耗無疑就是明軍的吉報。趁勝追擊的明軍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敵人的。阿濟格生死對這場戰鬥的結局或許起不了決定性的作用。但作爲滿清入關以來第一個死在戰場上的親王。阿濟格的死不僅擊碎清庭在山西的統治。更撼動了滿清本已搖搖欲墜的士氣。

隆武五年六月初六明第五軍團協同回民米喇印部於小五臺山殲滅清阿濟格部。並擊斃清英親王阿濟格在內的清軍大小將領數十人。晉察冀各地府縣聞訊後紛紛易冠服,以明旗相號召。大同、陽高、平陽諸府相繼開城投降。六月十七日,山西巡撫洪承疇斷然放棄山西首府太原。僅率領殘餘清兵五千餘人倉皇越長城逃竄入順德府。至此滿清在山西的勢力被徹底掃清。明軍的炮口終於堂而皇之地架到了滿清的臥榻之側。對於紫禁城中的滿清貴族來說英親王阿濟格死只是他們邁向覆滅的一個序曲罷了。

就在洪承疇逃離山西的同時,西安城下的戰局亦發生了質的轉變。經過六月陽光的暴曬就算臨近傍晚關中大地上依然是暑氣重重。殘陽落日下矗立着的佛塔顯得異常的古樸雄偉。這便是位於古城西安南郊慈恩寺內的“慈恩寺大雁塔”。相傳此塔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師自印度歸來,帶回大量梵文經典和佛像舍利,爲了供奉和儲藏這些寶物,而親自設計並指導施工的。歷來不少文人雅士都曾登臨大雁塔,並題名塔壁留念。雖歷經世事磨難卻依然靜靜地挺立在關中平原上看着歷史一頁頁的翻過。

這一日突然出現的一羣特殊的遊客打破了大雁塔原有的寧靜。這羣特殊的遊客各個身着戎裝、配劍挎刀。從他們臉上嚴峻的表情看完全沒有登高遠望的閒情雅志。在一行人之中只有爲首的兩個將軍似乎還有一些訪古的雅興。此二人看上去年紀相仿,都約莫三十多歲。其中一個身材高挑,巨耳隆準,少須,面色白皙,神色清朗。另一個年紀稍輕,皮膚略黑,無須,身軀也不甚偉碩,但卻瞻視顧盼,尊嚴若神。兩人在外貌上雖相差甚大,但眉宇之間卻都帶有一股尋常將帥少有的儒雅氣質。卻見年紀稍輕的那位將領,憑欄遠眺遠處雄偉的關中平原,心中不由一陣激動。當下便脫口而出吟唱道:“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礆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自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呼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淨理了可悟,騰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那氣勢磅礴的語句,以及富於哲理的感嘆,頓時引起了周圍人的共鳴。一旁的年紀稍長的那位將領回味了一番後。不禁撫掌笑道:“張將軍,剛纔吟唱的是唐人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吧。”

“正是,吳將軍。其實很早以前在下就覺得此詩氣勢非凡。故今日真正登上大雁塔放眼眺望纔會有感而發啊。”對方點了點頭歎服道。不錯,眼前的這兩個將領正是吳三桂與張家玉。當阿濟格在小五臺被擊斃的消息傳到陝西之後,絕望中的吳三桂終於放棄了最後的掙扎。在同底下部將商量一番後他決定親自前往明軍大營商談投降的事。至於張家玉則欣然同意了吳三桂的請求,還特意將其約到了城外的慈恩寺會面。

很久以來吳三桂就一直想見見大名鼎鼎的“張蠻子”。想看看這個比自己小四歲的“張蠻子”究竟有何過人之處?但今日一見吳三桂算是徹底歎服了。眼前這個青年將領雖算不上偉岸丰姿,卻透着一股子不怒而威的氣勢。遙想自己當年也曾這麼意氣風發過吳三桂不由感嘆道:“據說唐神龍年間,雁塔題名就已成俗。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遊宴,然後登臨大雁塔,並題名塔壁留念。想來此地也曾留下過不少卿相題名啊。張將軍也在此留下墨寶吧。他日將軍功成名就之時,也算是一段佳話啊。”

“吳將軍這個建議好。相請不如偶遇,將軍就與在下一同在此題壁留言如何?”張家玉欣然邀請吳三桂道。

“張將軍說笑了。我一人人唾棄的漢奸那兒還有面目題壁留言,可別污了這大雁塔。”吳三桂尷尬的一笑婉言謝絕道。說罷他又轉身向身後一同前來的部將使了個眼色。那幾個部將立即會意的退了出去。而一旁的明軍警衛也在張家玉的默認下跟着退了出去。整間塔室內就只剩下了吳三桂與張家玉兩人。

眼見衆人都退了出去,吳三桂也一改先前談笑風生的模樣。轉而神色慘然的一個抱拳向張家玉懇求道:“張將軍是個爽快人。咱們客套的話也不多說了。如今西安已成張將軍的探囊之物,朝廷收復中原也只是時間問題。我吳三桂走到今日這一步怨不了任何人,更不敢奢望能得到朝廷的寬恕。只可惜害了手下的這一班弟兄們。他們都是隨我征戰多年的好弟兄,當年在關外也曾爲大明出生入死過。還請張將軍網開一面放他們一條生路。至於在下的生死自然隨便朝廷怎樣處置。”

吳三桂說到動情之處竟一個屈膝朝張家玉跪了下來。張家玉雖久經沙場可也從未見過如此架勢。一介宿將朝自己下跪懇求這多少讓他有些驚訝。於是他一個箭步上前扶起吳三桂道:“吳將軍,快快請起。在下雖不知朝廷最後會對吳將軍如何處置。但在下卻能保證將軍麾下將士們的性命安全。只要他們放下武器出城投降,朝廷是不會爲難他們的。是加入我軍,還是就此反鄉都有他們自行決定。另外,在下也能保證將軍家眷的安全。相信我,現在的隆武朝絕不會再搞株連了。”

吳三桂知道張家玉雖沒保證自己的安全,可他的話語卻是誠懇可信的。對於朝廷的態度他本來就不報多大的希望。但吳三桂對於張家玉最後保證自己家眷安全的一番話,還是打心底裡感激不盡。於是他再次朝張家玉深深地一叩首道:“張將軍的大恩大德我等永生難忘。”

然而張家玉卻扶起了吳三桂寬言道:“吳將軍,要謝就謝朝廷的寬大吧。不管怎樣將軍在最後一刻肯回頭,也算是保全了西安古城。如今的滿清已是殘陽落日,只希望其他投靠僞清的將領們也能象將軍這般早日回頭。至少這樣能使中原百姓少受些戰亂之苦。”

【……】@!!

()

第259節 黃首相試探繼承權 鎮海公言明國會意第12節 湄公河畔天朝揚威新月城下諸侯臣服第31節 百家爭鳴第十八節第14節 多爾袞的三個心願173 女皇駕臨蒙古草原小皇女御駕惹是非第35節 仲夏之夜第27節 蜀中攻略(四)179 中華民西海岸定居托馬斯跨海尋同胞148 匯城頭雙雄論戰術伊犁城俄使誇海口第36節 新朝官制第361節 遇說客黃太沖探底 收殘局閻爾梅佈陣 黑色柳丁第4節 橘子與枳子178 尋古籍中華繪世界受皇命完淳接重任第242節 生歧義刺皇案拖延 爲案情督察司採證第34節 百舸爭流198 弘武帝京城送夫君顧寧人草廬祭好友第6節 義塾45 東印度公司自謀生路女皇特使漫天要價第23節 君與臣(上)第29節 蜀中攻略(六)24 中式國會政法熔權申明亭前大選開鑼第5節 亮三寶女皇定乾坤 剿悍匪義師借藩道第312節 爲好奇韓半瓶伸手 受鼓動奧斯曼出兵123 爲商會家明挽局勢求貸款男爵忙奔走第40節 楊府夜談(二)第341節 赴晚宴皇女展英姿 回軍校皇子遇煩惱第8節 銀圓127 爲解分歧羣策羣力各抒己見實業方略第374節 剿匪幫官軍平東北 升少將夏完淳面聖第252節 更血液內閣迎新主 軒轅元議會起爭執第11節 殿前論戰第30節 編制第234節 爲勞力君臣齊謀策 發國債香江印債券第377節 報父仇英王算舊帳 抗王權議會爭貸款 黑色柳丁第36節 洛陽之戰(一)第三節第373節 增實力各方攏海軍 妒下屬施琅存不滿第23節 休整第三十八節第18節 紅月67 臻盛世奧斯曼稱雄中西使共遊蘇伊士第291節 種水稻遼東獲豐收 進忠言閣臣生間隙第347節 接風宴武官起爭執 瞞姓名奧將探敵情第323節 定對策宗羲勸好友 通法案朝廷整股市第三十一節第321節 小酒館韓帳房醉酒 英武殿夏將軍答辯94 防隱患蕭尚書柬言爲愛婿楊國公面聖172 敦刻爾克約克失利法王親政春風得意149 奪三城奇正相呼應無音訊敵酋失蹤影第10節 遼東戰報118 荷蘭特使忙證身份商會議員共謀利益第31節 百家爭鳴第231節 受遊說黃宗羲萌計 留遺言護國公長辭第36節 密談95 使團船隊逆流北上畫家醉心長江美景第282節 韃靼衆部連手結盟 蘇赫巴魯算盤落空第273節 宋時烈死牢探政敵 起爭執朝華做對比第16節 前夜(上)第8節 遊安南猛龍過靈江 復林邑占城王獻國114 爭議席復興黨執政報財政陳首相憂心第39節 楊府夜談(一)第296節 遊南京英夷大開眼 聞下落公爵訪博士第四十六節第44節 北京方式63 爭標段晉商巧貸款爲商務倭朝遣特使第4節 風口浪尖(四)164 當先鋒羅剎鬼擺譜充誘餌中華軍死戰第311節 御書房女皇展計劃 將軍府馮貴遭拒絕140 表忠心和卓獻歲貢展實力可汗送馬靴第46節 結束與開始第271節 求變革德川廣納才 議戰和朝鮮起紛爭44 驅紅夷南洋終歸順諾千金中軍護商隊第13節 盛宴(五)146 商會使利誘謀合作駐藏臣爲國納馬幫第18節 國會(二)第4節 狗熊?英雄?第37節 洛陽之戰(二)131 投無路滿人附蒙古暗較勁土汗大斗法第283節 萬軍圍攻託木斯克 舉白旗傳教士送信第27節 山西烽火(三)第45節 受降第304節 整吏治法王提新人 憂財政總監進忠言第327節 下決心施琅意決戰第29節 蜀中攻略(六)153 證身份完淳細盤問投朝廷汗王獻糧倉第四十一節114 爭議席復興黨執政報財政陳首相憂心第17節 暗戰(三)第282節 韃靼衆部連手結盟 蘇赫巴魯算盤落空第246節 謀朝鮮軍部放長線 佔九州中華軍登陸79 金鑾殿閣老齊獻策駁農林陳子龍進言91 聯合省急尋中間人菲爾德提議驚四座第25節 山西烽火(一)第322節 聽介紹羣臣議沙俄 兩閣臣殿外互探底第1節 帝都風雲(一)99 桂飄香文鼎赴秋闈楓染紅成功遊京都第27節 蜀中攻略(四)第五節第18節 羅馬交流雞同鴨講薩城參觀豔驚四座
第259節 黃首相試探繼承權 鎮海公言明國會意第12節 湄公河畔天朝揚威新月城下諸侯臣服第31節 百家爭鳴第十八節第14節 多爾袞的三個心願173 女皇駕臨蒙古草原小皇女御駕惹是非第35節 仲夏之夜第27節 蜀中攻略(四)179 中華民西海岸定居托馬斯跨海尋同胞148 匯城頭雙雄論戰術伊犁城俄使誇海口第36節 新朝官制第361節 遇說客黃太沖探底 收殘局閻爾梅佈陣 黑色柳丁第4節 橘子與枳子178 尋古籍中華繪世界受皇命完淳接重任第242節 生歧義刺皇案拖延 爲案情督察司採證第34節 百舸爭流198 弘武帝京城送夫君顧寧人草廬祭好友第6節 義塾45 東印度公司自謀生路女皇特使漫天要價第23節 君與臣(上)第29節 蜀中攻略(六)24 中式國會政法熔權申明亭前大選開鑼第5節 亮三寶女皇定乾坤 剿悍匪義師借藩道第312節 爲好奇韓半瓶伸手 受鼓動奧斯曼出兵123 爲商會家明挽局勢求貸款男爵忙奔走第40節 楊府夜談(二)第341節 赴晚宴皇女展英姿 回軍校皇子遇煩惱第8節 銀圓127 爲解分歧羣策羣力各抒己見實業方略第374節 剿匪幫官軍平東北 升少將夏完淳面聖第252節 更血液內閣迎新主 軒轅元議會起爭執第11節 殿前論戰第30節 編制第234節 爲勞力君臣齊謀策 發國債香江印債券第377節 報父仇英王算舊帳 抗王權議會爭貸款 黑色柳丁第36節 洛陽之戰(一)第三節第373節 增實力各方攏海軍 妒下屬施琅存不滿第23節 休整第三十八節第18節 紅月67 臻盛世奧斯曼稱雄中西使共遊蘇伊士第291節 種水稻遼東獲豐收 進忠言閣臣生間隙第347節 接風宴武官起爭執 瞞姓名奧將探敵情第323節 定對策宗羲勸好友 通法案朝廷整股市第三十一節第321節 小酒館韓帳房醉酒 英武殿夏將軍答辯94 防隱患蕭尚書柬言爲愛婿楊國公面聖172 敦刻爾克約克失利法王親政春風得意149 奪三城奇正相呼應無音訊敵酋失蹤影第10節 遼東戰報118 荷蘭特使忙證身份商會議員共謀利益第31節 百家爭鳴第231節 受遊說黃宗羲萌計 留遺言護國公長辭第36節 密談95 使團船隊逆流北上畫家醉心長江美景第282節 韃靼衆部連手結盟 蘇赫巴魯算盤落空第273節 宋時烈死牢探政敵 起爭執朝華做對比第16節 前夜(上)第8節 遊安南猛龍過靈江 復林邑占城王獻國114 爭議席復興黨執政報財政陳首相憂心第39節 楊府夜談(一)第296節 遊南京英夷大開眼 聞下落公爵訪博士第四十六節第44節 北京方式63 爭標段晉商巧貸款爲商務倭朝遣特使第4節 風口浪尖(四)164 當先鋒羅剎鬼擺譜充誘餌中華軍死戰第311節 御書房女皇展計劃 將軍府馮貴遭拒絕140 表忠心和卓獻歲貢展實力可汗送馬靴第46節 結束與開始第271節 求變革德川廣納才 議戰和朝鮮起紛爭44 驅紅夷南洋終歸順諾千金中軍護商隊第13節 盛宴(五)146 商會使利誘謀合作駐藏臣爲國納馬幫第18節 國會(二)第4節 狗熊?英雄?第37節 洛陽之戰(二)131 投無路滿人附蒙古暗較勁土汗大斗法第283節 萬軍圍攻託木斯克 舉白旗傳教士送信第27節 山西烽火(三)第45節 受降第304節 整吏治法王提新人 憂財政總監進忠言第327節 下決心施琅意決戰第29節 蜀中攻略(六)153 證身份完淳細盤問投朝廷汗王獻糧倉第四十一節114 爭議席復興黨執政報財政陳首相憂心第17節 暗戰(三)第282節 韃靼衆部連手結盟 蘇赫巴魯算盤落空第246節 謀朝鮮軍部放長線 佔九州中華軍登陸79 金鑾殿閣老齊獻策駁農林陳子龍進言91 聯合省急尋中間人菲爾德提議驚四座第25節 山西烽火(一)第322節 聽介紹羣臣議沙俄 兩閣臣殿外互探底第1節 帝都風雲(一)99 桂飄香文鼎赴秋闈楓染紅成功遊京都第27節 蜀中攻略(四)第五節第18節 羅馬交流雞同鴨講薩城參觀豔驚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