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王莽篡漢

王莽擔心漢平帝的外戚衛氏家族會瓜分他的權力,於是將平帝的母親衛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國,禁止他們回到京師。王莽長子王宇怕平帝日後會怨恨報復,因此極力反對此事,但王莽又不聽勸諫。王宇與其師吳章商議後,想用迷信的方法使王莽改變主意,於是命其妻舅呂寬持血酒撒於王莽的住宅大門,然後想以此爲異像,勸說王莽將權力交給衛氏。但在實行程中被發覺,王莽一怒之下,把兒子王宇逮捕入獄後將其毒殺。然後藉此機會誣陷誅殺了外戚衛氏一族,牽連治罪地方上反對自己的豪強,逼殺了敬武公主、樑王劉立等朝中政敵。事件中被殺者數以百計,海內震動。王莽爲了消除負面影響,又令人把此事宣傳爲王莽“大義滅親、奉公忘私”的壯舉,甚至寫成讚頌文章分發各地,讓官吏百姓都能背誦這些文章,然後登記入官府檔案,把這些文章當作《孝經》一樣來教導世人。

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48歲,立長女王嬿爲漢平帝劉衎的皇后(即孝平皇后,後來改封爲黃皇室主);長子王宇因呂寬案,被王莽逼自殺,牽連數百人,王莽之同黨即上書說,安漢公大義滅親,公而忘私,作八篇誡書與孝經作爲國家選拔人才的書目。

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王莽奏請建立明堂、辟雍、靈臺等禮儀建築和市(市場)、常滿倉(國家倉庫),爲學者建造一萬套住宅,網羅天下學者和有特殊本領的幾千人至長安,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先是四十八萬餘民衆,以及諸侯、王公、宗室上奏請求加賞於安漢公王莽,再是公卿大臣九百人請求爲王莽加九錫。於是朝廷賜予王莽象徵至高無上禮遇的九命之錫。接着,王莽爲了製造太平盛世的景象,先是派“風俗使者”八人到各地考察,回朝後大加讚頌天下太平,彰顯王莽宣揚教化之功。其次通過重金引誘的政策,使匈奴等外族遣使來歸順朝賀,王莽遂成爲人們心中治國平天下的賢良聖人。

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禱上天代平帝病死。元始五年十二月(公元6年),漢平帝病死,王莽爲了避免年長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縱政局,遂立孺子嬰(即劉嬰)爲皇太子,只有兩歲,太皇太后據羣臣之意,叫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臣民則稱王莽爲攝皇帝,王莽自稱”予”。改年號“居攝”

此時王莽51歲,值公元6年,年號稱爲居攝元年。王莽在朝中的勢力如日中天,幾乎等同於皇帝,這引起了以劉氏宗室爲主的反對派的反彈。首先是發難安衆侯劉祟,居攝元年(公元6年)劉祟率領百餘人進攻宛城,連城門也沒有攻入就失敗了。第二年九月,東郡太守翟義起兵,擁立嚴鄉侯劉信爲皇帝,通告各地,長安以西二十三個縣的“盜賊”趙明等也起來造反。王莽十分恐懼,飯也吃不下,日夜抱着孺子嬰在宗廟禱告,又模仿《大誥》寫了一篇文章,說明自己攝位是臨時的,將來一定要將皇位歸還孺子嬰。同時王莽不斷調動大軍鎮壓,攻滅翟義的部隊。次年,東郡太守翟義及槐里人趙明、霍鴻起兵反莽,聲勢浩大,王莽遂派王邑平息,稱帝之心浮現。

此時讖緯禪讓之說盛行。待王莽掃清了這些障礙,各種符命祥瑞紛至沓來,不斷有人借各種名目對王莽勸進。符命、圖書,層出不窮,如”求賢讓位”、”漢歷中衰,當更受命”、”天告帝符,獻者封侯”,王莽則大加利用,獻符命的人,皆得豐厚賞賜,有名哀章之人,更獻上金匱策書至漢高祖廟,大意言莽爲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銜。

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太后大怒之下,將玉空“投之地”,傳國翌被摔碎一角,後來用黃金鑲補了一塊——“金鑲玉璽”的由來。事後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入高祖廟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改國號爲“新”,王莽即新始祖,改長安爲常安,稱“始建國元年”(農曆八年臘月),王莽時年54歲。王莽在朝野的廣泛支持下,登上了最高的權位,開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從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計八年,中國曆朝除了貴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開篡奪之例。

由於漢末以來,政治腐敗,朝廷奢華無度,地方搜刮盤剝,再加上豪強地主大量兼併土地,使得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經濟凋敝,所以人心浮動,政治危機愈演愈烈。王莽執政以來,爲了獲取民心,雖然採取了一系列緩和社會矛盾政策,但也始終未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認爲天下要恢復到孔子所宣稱的“禮崩樂壞”前的禮治時代,纔可能實現政通人和。因此王莽當上皇帝后,企圖通過復古西周時代的周禮制度來達到他治國安天下的理念,於是仿照周朝的制度開始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王莽在始建國元年宣佈的政策是:將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製爲名恢復井田制;奴婢改稱‘私屬’,與王田均不得買賣。其後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把鹽、鐵、酒、鑄錢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但由於這些政策只求名目復古,很多都是與實際情況相違背的,而且在推行時手段和方法不正確,在遭到激烈反對後,又企圖通過嚴刑峻法強制推行,使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違反法令而受重罪處罰者不計其數,加劇了社會的動盪。人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項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因此導致天下各豪強和平民的不滿。王莽對邊疆少數民族的境外政權也採取了一系列錯誤政策。

他脅迫羌人“獻”出青海湖一帶的土地設立西海郡,以便與國內已有的北海郡(國)、南海郡、東海郡合起來湊全“四海”。爲了使這塊荒地像一個郡,必須強制移民,於是增加了五十條法令,以便增加成千上萬的罪犯,滿足移民的需要。爲了這個西海郡,王莽招來了最初的不滿。他將原本臣服於漢朝的匈奴、高句麗、西域諸國和西南夷等屬國統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爲“侯”。又收回並損毀“匈奴單于璽”,改授予“新匈奴單于璽”;甚至將匈奴單于改爲“降奴服於”,高句麗改名“下句麗”;各族因此拒絕臣服新朝。王莽又主動挑起了無謂的爭端,輕率地決定動用武力,不僅導致邊境衝突,還使數十萬軍隊長期陷於邊疆,無法脫身,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邊境戰亂不絕。

第一百七十三章寶象國第一百四十四章孝文帝第七十六章釋迦摩尼第一百五十一章涇河水龍犯天條第一章錯失良機第二百一十九章王陽明第一百四十三章司馬懿(三)第一百四十六章周武帝宇文邕第一百六十二章高老莊第四十七章大會萬仙陣第四十七章大會萬仙陣第一百四十九章李靖(二)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五章羊與蛇第一百零七章耶穌傳道第一百七十三章寶象國第十三章五帝第八十八章合縱連橫(二)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第一百七十三章寶象國第四十五章齊聚誅仙陣第五十四章兵臨朝歌(三)第一百四十七章隋文帝楊堅第六十一章大衛第一百八十九章西行遇前緣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趙佶第一百五十四章江流兒第一百二十四章使徒傳道第九十四章秦王掃六合第一百七十二章波月洞遇難第二百零七章狄青第二十四章哪吒鬧東海(二)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一百零八章花果山大戰第八十一章三國分晉第一百九十章三藏被攝欲成婚第二百零四章宋慈第一百七十一章三打白骨精第四十五章齊聚誅仙陣第二十五章姜子牙下山第一百零七章耶穌傳道第四十七章大會萬仙陣第十五章夏第九十一章長平之戰第三十二章伯邑考進貢(二)第三十九章魔家四將(二)第一百四十二章菩提達摩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二)第一百四十四章孝文帝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宮第六十九章內門弟子第六十五章東周第八十一章三國分晉第一百四十七章隋文帝楊堅第二百一十三章道濟和尚第一百四十九章李靖(二)第五十一章本元了恩怨第七十七章太白金星招安第二百二十章利瑪竇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達摩(二)第七十六章釋迦摩尼第一百零五章漢武帝(三)第五十九章白龍馬第三十二章伯邑考進貢(二)第二百零二章包拯第六十八章猴王拜師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二百章會昌滅佛第二百一十三章道濟和尚第二百二十七章文藝復興第七十八章悟空戰哪吒第一百五十中李靖(三)第二百一十三章道濟和尚第一百六十二章高老莊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達摩(二)第一百九十八章景教第五十二章兵臨朝歌第八十六章西門豹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二十九章火燒琵琶精第四十七章大會萬仙陣第一百九十六章袁天罡第二百零三章王安石變法第六十一章大衛第九十章楚懷王第一百五十四章江流兒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一百四十五章蘭陵王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達摩(二)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四)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一百九十八章景教第一百四十八章李靖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一百三十四章蔡倫造紙第十章巴別塔第二十七章姜子牙下山(三)第六章盤古兒女
第一百七十三章寶象國第一百四十四章孝文帝第七十六章釋迦摩尼第一百五十一章涇河水龍犯天條第一章錯失良機第二百一十九章王陽明第一百四十三章司馬懿(三)第一百四十六章周武帝宇文邕第一百六十二章高老莊第四十七章大會萬仙陣第四十七章大會萬仙陣第一百四十九章李靖(二)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五章羊與蛇第一百零七章耶穌傳道第一百七十三章寶象國第十三章五帝第八十八章合縱連橫(二)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第一百七十三章寶象國第四十五章齊聚誅仙陣第五十四章兵臨朝歌(三)第一百四十七章隋文帝楊堅第六十一章大衛第一百八十九章西行遇前緣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趙佶第一百五十四章江流兒第一百二十四章使徒傳道第九十四章秦王掃六合第一百七十二章波月洞遇難第二百零七章狄青第二十四章哪吒鬧東海(二)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一百零八章花果山大戰第八十一章三國分晉第一百九十章三藏被攝欲成婚第二百零四章宋慈第一百七十一章三打白骨精第四十五章齊聚誅仙陣第二十五章姜子牙下山第一百零七章耶穌傳道第四十七章大會萬仙陣第十五章夏第九十一章長平之戰第三十二章伯邑考進貢(二)第三十九章魔家四將(二)第一百四十二章菩提達摩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二)第一百四十四章孝文帝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宮第六十九章內門弟子第六十五章東周第八十一章三國分晉第一百四十七章隋文帝楊堅第二百一十三章道濟和尚第一百四十九章李靖(二)第五十一章本元了恩怨第七十七章太白金星招安第二百二十章利瑪竇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達摩(二)第七十六章釋迦摩尼第一百零五章漢武帝(三)第五十九章白龍馬第三十二章伯邑考進貢(二)第二百零二章包拯第六十八章猴王拜師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二百章會昌滅佛第二百一十三章道濟和尚第二百二十七章文藝復興第七十八章悟空戰哪吒第一百五十中李靖(三)第二百一十三章道濟和尚第一百六十二章高老莊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達摩(二)第一百九十八章景教第五十二章兵臨朝歌第八十六章西門豹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二十九章火燒琵琶精第四十七章大會萬仙陣第一百九十六章袁天罡第二百零三章王安石變法第六十一章大衛第九十章楚懷王第一百五十四章江流兒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一百四十五章蘭陵王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達摩(二)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四)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一百九十八章景教第一百四十八章李靖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一百三十四章蔡倫造紙第十章巴別塔第二十七章姜子牙下山(三)第六章盤古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