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隋文帝楊堅

開大象二年(580年)六月,北周宗室中有實力的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都到了長安。相州總管尉遲迥自以爲是北周的重臣宿將,看到楊堅擅政心中不平,於是舉兵東夏。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相繼起兵響應。趙、魏之士,跟從的人非常多,旬日之間,就聚集了十萬兵馬。又宇文胄以滎州、石愻以建州、席毗以沛郡、毗弟叉羅以兗州爲根據地,都響應尉遲迥。楊堅命上柱國、鄖國公韋孝寬出兵打敗了尉遲迥,消滅了對自己有威脅的政敵。司馬消難南逃於陳朝,王謙也被殺死。楊堅的這一勝利,穩定了內部的統治秩序。雍州牧畢王宇文賢及趙、陳等五王,看到楊堅平定了尉遲迥之亂,威望大增,圖謀作亂。楊堅捉拿宇文賢將其斬首,宣佈趙王等人的罪行,下詔五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來安定五王之心。接着便以謀反的罪名,先後殺掉了趙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陳王宇文純、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等、清除了鮮卑族中的反對力量。同時又拉攏元諧、元胄、宇文忻等部分鮮卑貴族。這樣就使楊堅集團改朝換代的計劃,不再受到任何阻礙。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楊堅由隋國公晉封隋王。同月,北周靜帝以楊堅衆望有歸下詔宣佈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定國號爲“隋”,改元開皇,宣佈大赦天下。立王后獨孤氏爲皇后,王太子楊勇爲皇太子。降周主爲介國公,五月,楊堅派人害死宇文闡,諡號靜帝,葬於恭陵。皇二年(582年),隋文帝楊堅以長安城“凋殘日久”,在城東南龍首山創建了一座新的都城,名叫大興城。城內有東西二市,東市名都會,西市名利人。因系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華戎雜錯。去農從商,爭朝夕之利,遊手爲事,競錐刀之末”,成爲當時最大的商業都市。隋文帝鑑於前此幣制的混亂,鑄造標準的五銖錢,禁用古錢和雜錢。五銖錢“所在流佈,百姓便之”,使貨幣得到統一。開皇時,又規定以古尺一尺二寸爲一尺,以古鬥三升爲一升,以古秤三斤爲一斤,採冀州刺史趙煚所定的“銅鬥鐵尺”,頒行全國,度量衡也統一起來了。至於“除入市之稅”,“罷酒坊,通鹽池鹽井,與百姓共之”,這都有利於商業的發展。楊堅平定叛亂之後,統一天下的對手只剩下南方的陳朝和位於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樑。開皇七年(587年)九月十九辛卯日(587年10月26日),廢西樑後主蕭琮,西樑亡。開皇八年(588年),楊堅以晉王楊廣出六合、楊俊出襄陽、楊素帶領水軍出永安,共五十一萬八千大軍,三路大軍伐陳。八年十二月楊素沿長江擊破陳的沿江守軍,順流而東。但因爲施文卿、沈客卿等扣留告急文書,導致陳朝無法把大軍從建康調出。開皇九年正月二十甲申日(589年2月10日),陳將任忠引韓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陳叔寶,陳朝滅亡。不久,各地陳軍或受陳後主號令投降、或抵抗隋軍而被消滅,只有嶺南地區受冼夫人保境據守。開皇十年(590年)八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衆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爲隋地。統一全國後,楊堅勵精圖治,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結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將被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以及府兵將領(以及其所轄府兵)恢復漢姓。另外,廢除九品中正制,改爲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

隋初經歷南北朝長期的戰亂,民生疲弊困苦,故楊堅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後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楊堅在位時代之富饒既非重斂於民,究其原因,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此舉既可增加賦稅,又可穩定經濟發展,且南朝士族亦漸由衰弱至於消逝。均田制能順利推行,對隋前中期的經濟發展收益甚大。加上隋代以關中作爲本位,關中糧食短缺,需依賴關東漕運接濟,故楊堅於洛州等地設立常平倉等官倉,貯存關東運來糧食,建廣通渠,便利關中漕運。又於民間設義倉,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凶年。自開皇九年(589年)統一天下後,以富國爲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魏晉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於開皇五年(585年)下令實行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結果查獲沒有戶籍的百姓達165萬餘口,其中丁壯44.3萬人,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此外,楊堅安定政治,關隴集團的支持功不可沒。漢人如鄭譯、劉昉、高熲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楊堅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響民生,故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訂立國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減省刑罰,死刑只設絞、斬二等,以示隋朝對民之寬大。

開皇十三年(593年),下詔建仁壽宮於岐州之北,使楊素監造。平山填谷,以建宮殿,規模很大。因督役嚴急,丁夫死者以萬數。開皇十五年(595年),仁壽宮修成。文帝到了那裡,看到宮殿十分壯麗,大怒道:“楊素殫民力爲離宮,爲吾結怨天下。”楊素聽了,很怕受處分。但獨孤後對這所離宮感到很滿意,文帝的態度也就變了。第二天召見楊素,賜錢百萬,錦絹三千段。楊堅好猜忌苛察,容易聽信讒言,到了晚年更是濫殺大臣,虞慶則、史萬歲等功臣故舊先後被殺,此外,法制逐漸遭到破壞,用法“不復依準科律”,頒佈諸如“盜一錢以上皆棄市”、“三人共盜一瓜,事發即死”之類的苛刻刑法,百姓惶恐。楊堅還熱衷廷杖,“每於殿廷打人,一日之中,或至數四”。同時,楊堅晚年頗受諸子的困擾。太子楊勇性寬厚,率意任情,無矯飾之行。他曾經把蜀人所做的精美的鎧甲,再加裝飾,文帝看了很不高興。獨孤後又因太子妃元氏無寵,遇心疾而死,疑有他故,頗爲不平,乃派人伺察太子過惡。而晉王楊廣則矯情飾詐,內諂母后,外結朝士,特別是拉攏權臣楊素,積極進行奪取太子地位的活動。隋文帝先是軟禁三子秦王楊俊;接着在開皇二十年(600年),將長子太子楊勇貶爲庶人,改立次子楊廣爲太子;又於仁壽二年(602年),將四子蜀王楊秀貶爲庶人。

仁壽二年(602年)獨孤皇后去世後,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都受到楊堅的寵愛。仁壽四年(604年),楊堅患病住在仁壽宮,尚書左僕射楊素、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都進入仁壽宮侍疾。隋文帝楊堅召楊廣入內居崐住在大寶殿。楊廣考慮到如果楊堅去世,必須預先作好防備措施,他親手寫了一封信封好,派人送出來詢問楊素。楊素把情況一條條寫下來回復楊廣。宮人誤把回信送到了楊堅的寢宮,楊堅看後極爲憤怒。天剛亮,宣華夫人出去更衣,被楊廣所逼迫。宣華夫人拒絕了他才得以脫身。她回到文帝的寢宮,楊堅奇怪她神色不對,問什麼原因,宣華夫人流着淚說:“太子無禮!”楊堅憤怒,捶着牀說:“這個畜生!怎麼可以將國家大事交付給他!獨孤氏誤了我!”於是他叫來柳述、元巖說:“召見我的兒子!”柳述等人要叫楊廣來。楊堅說:“是楊勇。”柳述、元巖出了楊堅的寢宮,起草敕書。楊素聞知此事,告訴了楊廣。楊廣假傳楊堅的旨意將柳述、元巖逮捕,關進大理獄。他們迅速調來東宮的裨將兵士來宿衛仁壽宮,宮門禁止出入,並派宇文述、郭衍進入調度指揮;命令右庶子張衡進入仁壽宮侍侯楊堅。後宮的人員全被趕到別的房間去。隨後,楊堅在大寶殿駕崩,在位23年,終年64歲,廟號高祖,諡號文皇帝,葬於泰陵(今天陝西省楊陵區城西5公里處)。

第五十五章帝辛自焚摘星樓第二百零二章包拯第一百六十章禪院失袈裟第一百四十一章司馬懿第二十六章姜子牙下山(二)第九十五章秦王掃六合(二)第一百一十四章王莽篡漢第三十六章子牙爲相第六十七章猴王出世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一百九十四章九九歸真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四)第五十二章兵臨朝歌第一百七十二章波月洞遇難第一百八十五章悟空戰心魔第一百零七章耶穌傳道第六章盤古兒女第九十八章二世胡亥(二)第七十五章鬼谷子第二百一十八章姚廣孝第十二章軒轅黃帝第六十二章大衛(二)第四十七章大會萬仙陣第一百八十五章悟空戰心魔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達摩(二)第七十九章看管蟠桃園第第一百三十九章關羽第二百一十二章丘處機第一百一十一章道成肉身第一百二十八章使徒傳道(五)第二百零二章包拯第二十六章姜子牙下山(二)第一百九十章三藏被攝欲成婚第一百二十五章使徒傳道(二)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一百零三章漢武帝第二百二十四章宗教改革第三十二章伯邑考進貢(二)第一百六十八章五莊觀第一百五十四章江流兒第五十章大會萬仙陣(四)第五十三章兵臨朝歌(二)第五十二章兵臨朝歌第一百八十七章騙取芭蕉扇第一百章項羽(二)第一百五十四章江流兒第一百三十章使徒傳道(七)第三十九章魔家四將(二)第六十七章猴王出世第一百九十一章悟空鬥女妖弟三十五章子牙收徒第一百六十五章靈吉降妖第四十八章大會萬仙陣(二)第一百九十章三藏被攝欲成婚第一百六十七章四聖試禪心第一百章項羽(二)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趙佶第二十五章姜子牙下山第一百二十四章使徒傳道第二百零三章王安石變法第七十二章老子第一百三十二章異端滋生第二十四章哪吒鬧東海(二)第一百九十八章呂洞賓第六十章掃羅王(二)第二十四章哪吒鬧東海(二)第一百零五章漢武帝(三)第八十五章商鞅變法第五十九章掃羅王第一章錯失良機第一百七十八章八戒探井第十八章成湯亡夏第一百七十八章八戒探井第五十九章白龍馬第六十四章所羅門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四十三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三)第五章羊與蛇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趙佶第一百八十七章騙取芭蕉扇第一百七十八章八戒探井第九十一章長平之戰第十章巴別塔第一百七十一章三打白骨精第一百四十章周瑜第五十一章本元了恩怨第二百一十七章劉伯溫第一百三十二章異端滋生第七十三章老子(二)第八十五章商鞅變法第一百六十七章四聖試禪心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穌受難第五十章大會萬仙陣(四)第七十九章看管蟠桃園第一百四十八章李靖第四十五章齊聚誅仙陣第二百零五章朱熹第七十二章老子第一百零二章西漢第六十六章齊桓公
第五十五章帝辛自焚摘星樓第二百零二章包拯第一百六十章禪院失袈裟第一百四十一章司馬懿第二十六章姜子牙下山(二)第九十五章秦王掃六合(二)第一百一十四章王莽篡漢第三十六章子牙爲相第六十七章猴王出世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一百九十四章九九歸真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四)第五十二章兵臨朝歌第一百七十二章波月洞遇難第一百八十五章悟空戰心魔第一百零七章耶穌傳道第六章盤古兒女第九十八章二世胡亥(二)第七十五章鬼谷子第二百一十八章姚廣孝第十二章軒轅黃帝第六十二章大衛(二)第四十七章大會萬仙陣第一百八十五章悟空戰心魔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達摩(二)第七十九章看管蟠桃園第第一百三十九章關羽第二百一十二章丘處機第一百一十一章道成肉身第一百二十八章使徒傳道(五)第二百零二章包拯第二十六章姜子牙下山(二)第一百九十章三藏被攝欲成婚第一百二十五章使徒傳道(二)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一百零三章漢武帝第二百二十四章宗教改革第三十二章伯邑考進貢(二)第一百六十八章五莊觀第一百五十四章江流兒第五十章大會萬仙陣(四)第五十三章兵臨朝歌(二)第五十二章兵臨朝歌第一百八十七章騙取芭蕉扇第一百章項羽(二)第一百五十四章江流兒第一百三十章使徒傳道(七)第三十九章魔家四將(二)第六十七章猴王出世第一百九十一章悟空鬥女妖弟三十五章子牙收徒第一百六十五章靈吉降妖第四十八章大會萬仙陣(二)第一百九十章三藏被攝欲成婚第一百六十七章四聖試禪心第一百章項羽(二)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趙佶第二十五章姜子牙下山第一百二十四章使徒傳道第二百零三章王安石變法第七十二章老子第一百三十二章異端滋生第二十四章哪吒鬧東海(二)第一百九十八章呂洞賓第六十章掃羅王(二)第二十四章哪吒鬧東海(二)第一百零五章漢武帝(三)第八十五章商鞅變法第五十九章掃羅王第一章錯失良機第一百七十八章八戒探井第十八章成湯亡夏第一百七十八章八戒探井第五十九章白龍馬第六十四章所羅門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四十三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三)第五章羊與蛇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趙佶第一百八十七章騙取芭蕉扇第一百七十八章八戒探井第九十一章長平之戰第十章巴別塔第一百七十一章三打白骨精第一百四十章周瑜第五十一章本元了恩怨第二百一十七章劉伯溫第一百三十二章異端滋生第七十三章老子(二)第八十五章商鞅變法第一百六十七章四聖試禪心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穌受難第五十章大會萬仙陣(四)第七十九章看管蟠桃園第一百四十八章李靖第四十五章齊聚誅仙陣第二百零五章朱熹第七十二章老子第一百零二章西漢第六十六章齊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