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逼宮謀割據

自1854年後,受到餘勝軍強勢崛起的緣故,清廷和太平天國都是相繼辦練新軍,太平天國那邊出現的是受到楊秀清支持的林成庭新軍。≥≥,

只是現在林成庭隨着楊秀清被誅殺,家眷被害已經公然和太平天國決裂,所辦的新軍也是損失過半,現在只能帶着殘兵退往江西謀求自立。

在清廷這邊辦新軍的聲勢要大的多,從一開始就是八旗新軍、綠營新軍、江淮新軍同時開辦,然而聲勢雖然壯大但實際效果卻是不大,甚至是不如太平天國這邊的。

太平天國好歹還練出來林成庭的近兩萬人新軍恩,而清廷呢,雖然八旗新軍、綠營新軍,江淮新軍團同時開辦,但是真正具有實效的也只有李鴻章的江淮新軍而已。

至於京營的八旗新軍,雖然已經籌辦六千餘人但也只是換上了樣槍而已,士兵還是原來的那些八旗士兵,連日常的訓練都是有大半的人不來,或者僱傭乞丐代替,而更可笑的是,清廷還不容易才通過各種渠道購入的五千多支洋槍配屬八旗新軍後,一年後的現在只剩下三千多支,有近兩千支新軍不翼而飛。

那些槍哪裡去了?被八旗新軍裡的軍官或士兵們給賣掉了!

各地綠營新軍的情況同樣好不到那裡去,由於綠營分散各地,而籌辦新軍也大多由當地將領自行辦理,朝廷只是發下一份章程後就是不管了,洋槍和軍餉依舊得綠營將領們自籌,所以除了極少數綠營抽調了部隊組建數百人不等的新軍外。實際上綠營新軍的辦練一直停留在紙面上。

比如說之前彙集了大量綠營的江南大營、江北大營,當初的向榮、黃宗漢等人也是嘗試過想要辦新軍的。但是受限於軍費奇缺,洋槍、軍餉兩缺。再加上這兩部都是處於前方,向榮和黃宗漢也不敢亂改動軍制,生怕沒搞好反而造成部隊戰鬥力的下降是,所以也只是辦了幾百人的新軍而已。

如果從全國範圍來說,各地綠營創辦的新軍總額應該超過萬人規模,但是這些新軍卻是分散在全國範圍,根本無法集中起來。同時這些綠營新軍的素質多有差距,差的那些依舊用火繩槍,軍制雖然按照新軍章程來編制。但實際上還是綠營的老一套。

有辦的比較好,比如說湖北巡撫胡林翼麾下的楚勇,據傳胡林翼從麾下楚勇中挑選了兵丁千人,購入洋槍樣炮組建新軍,在圍攻武昌作戰中累有功績。

又聽聞1855年曾國藩潰敗回湖南後,新招募的湘勇也是參考了餘勝軍的新軍章程,不再頑固的認爲只靠士兵勇武就能夠獲勝,而是開始採用洋槍樣炮,編練了若干營新軍。

又有浙江巡撫何桂清在浙江編練的一營六百新軍戰力尚可。浙江那邊能夠編練出戰鬥力尚可的一營六百新軍,這裡頭原因比較多。

首先和何桂清這個人有關,何桂清清流出身,在清廷一大羣地方封疆督撫中屬於身份比較清貴的人。此人中進士後一直在翰林院混,充當了多任科舉考官,短短十六年就高升侍郎。而且這中間還有三年丁憂時間,因此準確的說。他只花了十三年就成爲了二品侍郎,升官之快是諸多官員望塵莫及的。

在部堂混了三年後。1854年清廷調黃宗漢去江蘇任職江蘇巡撫,用以安撫、壓制林哲,而他則是終於獲得了下方地方主政的機會。

這個清流高官上任浙江巡撫後,一心想要做出成績來的他也算勤勉,加上身爲清流充任考官多年,可謂是門生子弟滿天下,這要辦新軍的話得到了 不小的主力。

其所辦的一營新軍雖然兵力稀少,但是在皖南地區多次和太平軍交戰,頗有戰績!

上述幾支綠營新軍就是清廷各地綠營新軍裡頭算得上是可以拿得出手的新軍了,總數也不過兩三千而已。

清廷這幾年辦新軍的最大成果還是李鴻章的江淮新軍。

後頭有着祁寯藻等漢族大臣的主持,而且李鴻章也的確能力出衆,這辦江淮新軍幾乎是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支持,清廷購入的洋槍樣炮除了優先供應八旗新軍外,就是優先供應江淮新軍了。

而且李鴻章的視野和心胸要遠遠超過其他人,當其他人都對着餘勝軍的軍制章程自己摸索的時候,他卻已經是聘請了多名洋人爲教官,幫助自己訓練部隊。

他不僅僅向朝廷要求獲得軍械,同樣他還自己聯繫洋人直接購買軍火。

多方面努力下來,江淮新軍迅速成形,而且擴張的速度絲毫不比當年的餘勝軍差多少,從1854底開始嘗試辦江淮新軍,僅僅用了兩年不到的時間裡李鴻章就是拉出了一支五千人的江淮新軍。

而且該部多次前往皖北、蘇北地區和太平軍作戰,積累了相當多的作戰經驗。

誠然李鴻章的江淮新軍距離 餘勝軍還有着一定的距離,但是戰鬥力已經不可小窺,這從江淮軍抵達揚州,迅速擊潰了太平軍留守揚州的四千多守軍進而收復揚州就可以看得出來。

李鴻章的這支江淮新軍辦的還是相當成功的。

得知李鴻章率領江淮新軍收復揚州後,林哲也是把睜大了眼睛把目光投向揚州,投向李鴻章。

身爲一個後世人,林哲對李鴻章這個名字可謂是如雷貫耳,知道此人乃是晚清時期最著名的大臣之一,這個被稱爲東方俾斯麥的滿清裱糊匠也的確沒有辜負他的歷史盛名。

此人和曾國藩、林成庭一樣,都是自己以後的最大的對手!

放眼整個中國,能夠被林哲視爲對手的人並不多,太平天國方面的洪秀全不過一精神傀儡而,已經身死的楊秀清、秦日綱、韋昌輝等人只是舊時代的流寇將領而已,不值一提。

石達開雖然好一些,但是看石達開好幾年也沒搞新軍就知道這人的思維依舊停留在老時代,太平天國這邊唯一可以對林哲的餘勝軍構成戰略威脅的只有林成庭一人而已。

而現在林成庭已經和太平天國徹底決裂,短時間內已經不是自己的威脅了。

至於清廷這邊,曾國藩、胡林翼、李鴻章這些人都是自己的勁敵,至於說其他人,比如向榮、和春這些外人眼中的清廷重臣不過腐朽之木而已,林哲就從來沒有拿正眼瞧過他們。

如今李鴻章的強勢崛起,自然是引起了林哲的注意,爲此他往揚州那邊派去了大量或明或暗的探子人員,刺探江淮新軍的詳細情況。

同時李鴻章的強勢崛起,也是進一步加深了林哲對未來的憂慮,原本他以爲自己還有着更多的時間進行準備,但現實情況是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他不能等到李鴻章發展到好幾萬人再舉旗反抗,他不能等曾國藩、胡林翼一改舊式鄉勇的模式,轉爲徹底創辦新軍後再起兵。

心中有着急迫感的林哲再一次加速了擴軍的步伐!

第六混成團還沒成軍呢,他就是下令在蘇南以及浙北地區擴大募兵的規模,招募兵員用以組建第七混成團,在紹興組建的第八混成團也是提前成軍。

同時已經給林德機器廠發去了嚴令,要求他們加快1856年型步槍的量產速度。

而在1856年步槍大規模量產之前,他是先用庫存的大量舊式林德步槍裝備第六混成團、第七混成團、第八混成團。

目前的餘勝軍擴軍規模之大,速度之快已經完全沒有考慮到後續軍費的問題!

因爲林哲已經是打算和清廷徹底撕破臉皮了,1856年七月,林哲以餘勝軍資不由,扣下了江蘇蘇鬆太地區、常州府的正稅、厘金,一毛都沒上繳給江蘇巡撫衙門。

數日後,林哲又指示徐言青扣下了浙江湖州府、皖南廣德州等餘勝軍控制區的正稅、厘金等。

對此,林哲在餘勝軍體系內部的理由是,既然江南、江北大營已經覆滅,而蘇南、浙北地區抗擊太平天國的重任已經全數被由余勝軍承擔,那麼原先供應江南大營、江北大營的軍費自然也應該轉爲供應餘勝軍了。

林哲扣下了餘勝軍控制區的田賦等稅和厘金外,還向朝廷上書,請求戶部拔給餘勝軍軍費千萬兩。

此外又自請其功,毫無廉恥之心的稱自己收復常州,一股攻克丹陽、鎮江,更是威逼江寧,殺敵數萬居功至偉,又江南軍務已由余勝軍獨力承擔,爲了方便行事,斗膽請旨由臣督辦江南軍政事務,必定早日剿滅粵賊云云!

古今往來,凡是敢向皇帝自請某個地區全部軍政事務的,不說百分百,但是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抱着造反之心的。

儘管幾年前清廷上層就已經知道林哲心有反意,但是還是沒有想到太平天國還沒有被徹底剿滅呢,林哲就已經是敢扣留地方賦稅,甚至請旨督辦江南軍政事務了。

這扣留蘇南、浙北、皖南等地的賦稅厘金,自請欽差督辦江南軍政事務,這就差直接說我要造反了了。

“現在該如何是好?”林哲的摺子送到了京師後,讓清廷的一大票軍機大臣們恐慌不已。(。)

第256章 絕望之戰第54章 兵指青浦第251章 望風而逃第437章 交通部和鐵路公司第398章 橫掃北方第6章 辦團練捐道員第249章 一追一逃第168章 宮務廳情報處第337章 繼承人第406章 長沙春寒第291章 談判退讓第272章 初步方案第250章 半斤八兩第283章 大戰將起第411章 陝甘動亂第558章 租借金蘭灣第60章 久則生變第698章 摩天大廈第178章 夏季攻勢第451章 教育和水利發展第496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第611章 陳月川回京第429章 緬甸局勢第437章 交通部和鐵路公司第111章 以攻代守第89章 湖州之危第779章 立儲第183章 上刺刀衝鋒第47章 入城第701章 戰艦雲集第560章 阿拉斯加第19章 主動追擊第441章 鐵甲艦第147章 圍攻杭州第304章 正面激戰第596章 林成庭之死第230章 阿來,放狗第681章 皇子初登場第608章 南美的戰艦市場第118章 擴軍再擴軍!第531章 兩敗俱傷第309章 殉國名單第59章 炮擊上海第489章 銀行業和外資第307章 騎兵出擊第440章 散兵編制第205章 四省巡撫第438章 電報第555章 新版紙幣第187章 逃跑和封賞第559章 句容馬第437章 交通部和鐵路公司第485章 視察上海第680章 不同尋常的御前會議第381章 九江湖口第382章 武重文輕第328章 後裝步槍的首秀第561章 阿拉斯加特遣艦隊第423章 北岸工業區第137章 提前造反第672章 彈藥告急第460章 訂單大爆發第119章 寒冬將臨第563章 俄國人的恐慌第266章 新式火炮和後裝槍第258章 硝煙中的屍體第403章 大勢所趨第414章 方德嬪第712章 各國異動第417章 經濟大臣第20章 傷亡懸殊第346章 李鴻章的好奇第38章 身陷危機第167章 林安飛回京第633章 內閣紛爭第181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二)第140章 暴風雨夜的前夕第306章 壕溝防禦式第532章 出兵香港第171章 整編擴充計劃第594章 海軍修正案第357章 當塗級和浮橋第298章 進犯上海第130章 打到鎮江去第171章 整編擴充計劃第364章 視察帝國大學第360章 包令的南京之行第180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一)第514章 快速發展的1865年第220章 對決練軍第364章 視察帝國大學第565章 阿瓦恰灣第36章 追擊第501章 中亞危機第276章 戰前準備第134章 救援天京第649章 海軍革新第584章 二等鐵甲艦的爭論第575章 交通和工業第292章 大戰前的影響
第256章 絕望之戰第54章 兵指青浦第251章 望風而逃第437章 交通部和鐵路公司第398章 橫掃北方第6章 辦團練捐道員第249章 一追一逃第168章 宮務廳情報處第337章 繼承人第406章 長沙春寒第291章 談判退讓第272章 初步方案第250章 半斤八兩第283章 大戰將起第411章 陝甘動亂第558章 租借金蘭灣第60章 久則生變第698章 摩天大廈第178章 夏季攻勢第451章 教育和水利發展第496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第611章 陳月川回京第429章 緬甸局勢第437章 交通部和鐵路公司第111章 以攻代守第89章 湖州之危第779章 立儲第183章 上刺刀衝鋒第47章 入城第701章 戰艦雲集第560章 阿拉斯加第19章 主動追擊第441章 鐵甲艦第147章 圍攻杭州第304章 正面激戰第596章 林成庭之死第230章 阿來,放狗第681章 皇子初登場第608章 南美的戰艦市場第118章 擴軍再擴軍!第531章 兩敗俱傷第309章 殉國名單第59章 炮擊上海第489章 銀行業和外資第307章 騎兵出擊第440章 散兵編制第205章 四省巡撫第438章 電報第555章 新版紙幣第187章 逃跑和封賞第559章 句容馬第437章 交通部和鐵路公司第485章 視察上海第680章 不同尋常的御前會議第381章 九江湖口第382章 武重文輕第328章 後裝步槍的首秀第561章 阿拉斯加特遣艦隊第423章 北岸工業區第137章 提前造反第672章 彈藥告急第460章 訂單大爆發第119章 寒冬將臨第563章 俄國人的恐慌第266章 新式火炮和後裝槍第258章 硝煙中的屍體第403章 大勢所趨第414章 方德嬪第712章 各國異動第417章 經濟大臣第20章 傷亡懸殊第346章 李鴻章的好奇第38章 身陷危機第167章 林安飛回京第633章 內閣紛爭第181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二)第140章 暴風雨夜的前夕第306章 壕溝防禦式第532章 出兵香港第171章 整編擴充計劃第594章 海軍修正案第357章 當塗級和浮橋第298章 進犯上海第130章 打到鎮江去第171章 整編擴充計劃第364章 視察帝國大學第360章 包令的南京之行第180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一)第514章 快速發展的1865年第220章 對決練軍第364章 視察帝國大學第565章 阿瓦恰灣第36章 追擊第501章 中亞危機第276章 戰前準備第134章 救援天京第649章 海軍革新第584章 二等鐵甲艦的爭論第575章 交通和工業第292章 大戰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