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六七章 長處和短板

若是宇文憲因此而親自來洛陽,好像對於楊堅來說得不償失。

相比於楊堅,李藎忱這邊自然需要考慮的就沒有這麼多了,他們只是單純的想要在洛陽戰局上插一腳,這水被攪得越來越渾,對於他們來說自然就越有好處。

而若是能夠直接憑藉李藎忱手中的尉遲家家眷勸降尉遲迥,那自然就更好了,這童謠完全可以看作是李藎忱的一種手段罷了。

顯然李藎忱的嫌疑更大。

尉遲順皺眉說道:“可是一直這樣下去也不行,清者自清固然不假,不過沒有戰事,我們也很難證明自己。”

想要證明這不過是胡說八道,那麼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一場勝利來洗雪,且不說戰勝迎面的對手困不困難,現在想要起戰端恐怕都不是那麼容易的。楊堅和宇文憲的大軍也是剛剛撤回來,雙方都在舔舐傷口、休養生息,等待來春的大戰。

尉遲迥若是在這個時候擅起戰端,恐怕前來彈劾他的人會比之前還要多,而且宇文憲也肯定不會同意。

一首歌謠,竟然硬生生的把尉遲迥逼迫到了兩難的地步。

“李藎忱······”尉遲迥沉聲說道,“難怪今天上午那個許善心向老夫辭行的時候,行色匆匆!”

李惠和尉遲順怔了一下,許善心已經跑了?

“如此說來南蠻的嫌疑更大了。”李惠緩緩說道,“大將軍是不是要派人把他們攔下?”

“怎麼攔?”尉遲迥無奈的一擺手,“他們有齊王殿下的命令,老夫如何能攔,更何況老夫以什麼名義去攔,本來就已經很讓人猜忌了,若是再把南蠻的使者追回來,那別人又該如何看老夫?”

李惠急忙拱手:“是屬下有失考慮。”

“兩難啊。”尉遲迥嘆息一聲。

自己怎麼就成了夾縫之中的老鼠了呢?

而尉遲順看着自己的爹爹,若有所思。

————————-

“參見陛下!”

有人心情差,自然就有人心情好。

和尉遲熾繁溫存之後的李藎忱神清氣爽,臉上還掛着笑容。

陛下心情好,顧野王和蕭摩訶等人的心情也不差。

剛剛結束的西北之戰看上去只是發生在西北一角的戰鬥,但是對於整個大漢上下都是受益無窮的。

對於一個農耕王朝,冬天一般都是農閒的時候,往往意味着大量勞動力的流失。通過西北之戰的帶動,整個大漢的勞動力都因此而動了起來,新的工坊不斷搭建、新的糧倉開始挖掘,從塞北到江南,整個大漢因爲這一次的戰爭而忙得熱火朝天。

這是在支援西北,也是在大漢國力調動的演練,至於其目的自然不言而喻,就是爲了之後的北伐之戰做準備的。事實證明在舉國動員之下,哪怕是在風雪交加的冬季,大漢也是可以爆發出來很強的凝聚力的,當然這也歸結於李藎忱重新組建的行政結構以及民族政策。

更爲年輕的政府班底、更加合理的行政區劃,顯然讓一切都變的流暢和順利,一些文件和命令的審批不再需要經過層層批閱,物資的調動也在御史臺的監督下暢通無阻,不會再和南陳時候那樣由於各個王府和各個都督之間的各自爲政而需要經過層層盤剝尚且慢吞吞。

至於那些巴人、南中各部、嶺南各部,更是在這一次的舉國動員之中發揮了很強的力量,尤其是已經下山定居時間比較長的巴人,成爲這一次把巴蜀的糧食向西北轉運的主力,行駛在蜿蜒蜀道之上的車隊多數都是巴人丁壯組成的,甚至這些丁壯都是自發前去漢中參軍的,所以護送糧食和器械只不過是讓他們多了一項順手的任務,官府只需要負責他們的伙食。

而這些丁壯到了漢中之後就會編成軍隊,以應對當時西北有可能出現的大潰局。當然最終西北的軍隊沒有讓這些袍澤有機會上戰場,官府現在正在統一組織返鄉,但是在這個過程之中這些丁壯也都經過了準軍事化和初步的軍事化訓練,現在返鄉主要是爲了準備明年的春耕,而春耕之後隨時都可以再次成軍。

與此同時,嶺南一年三熟的糧食也是源源不斷的北運,“灕水—靈渠—湘水—大江”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價值。

整個大漢在這一場戰爭的背後凝聚爲一個整體,這纔是朝廷上下最高興看到的。

糧食的運輸、人口的流動,無疑最能夠刺激經濟的發展。

“諸位愛卿,今日雖然不是大朝會,但是在座的也都是我大漢的國之棟樑。”李藎忱的目光在臣子們身上掃過,小小的御書房之中,朝廷尚書以上的官員濟濟一堂,“能夠通過諸位掌控天下,朕之幸也!”

“臣等愧不敢當!”

“閒話少說,切入正題,”李藎忱一揮手,徑直走到那輿圖前,“現在這天下尚且不全在朕五指之間,諸位卿家以爲,明年我大漢應當如何,何事應當優先?”

顧野王當即站出來:“啓稟陛下,臣以爲休養生息依然是重中之重,這一次西北之戰固然說明我大漢可以在短時間內動員起來足夠的兵馬和糧草,但是也暴露了很多問題。我們的糧食儲備並沒有那麼多,以至於甚至不得不從嶺南和南中等更遙遠的地方調集,我們的人口依然無法和北方比肩,和北方動輒有十萬大軍相比,我們舉國之力恐怕才能在一個方向上湊出十萬大軍。”

蕭摩訶也說道:“既然宰輔說到軍事,臣想附加一句,根據太尉府的推演,想要完全對楊堅形成優勢,需要至少三十萬兵馬,想要對宇文憲形成壓制,人數更要比這個多。而現在我們在西北、漢中、襄陽和淮南等方向加起來的兵馬總共就只有這麼多,而且如果我們全力征伐其中之一,就意味着要把側翼暴露給另外一個,因此臣以爲至少現在北伐不是時候,當務之急還是想辦法彌補在兵力上的缺口。”

這兩個文武官員之首站出來就把直接北伐的路堵上了,不過這倒是也在李藎忱的預料之中,這一次西北之戰同樣也暴露出來大漢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太少的短板。

可是人口的劣勢怎麼才能在短時間內彌補,恰恰又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畢竟要鼓勵南方的生育,還得維持百姓的生活水平。

第八百九十三章 街亭第一一五四章 絕人之路第二零三一章 南方羣臣的態度第二二一九章 怎麼入城?第一四七九章 牝雞之晨,惟家之索第九百七十章 戰武寧第一千八十七章 誰要去?第七百五十二章 看不穿第一九九五章 獨孤永業會懷疑的第六百五十九章 扯皮第二二五六章 張掖各部,當死戰阻敵第一四九八章 鎮定自若的巡撫第六百一十九章 獨木橋第一千六十六章 路上行人第三百七十五章 突破第一千六十六章 路上行人第六百一十九章 獨木橋第一六三六章 戰爭的前奏第三百五十八章 萬川第一九四九章 猶記當年,石頭山上第一一四零章 溫水煮青蛙第一九零七章 冰下的兇險第一二七三章 少年將才第一五九零章 從山東到遼東第一八一二章 可用第一百三十九章 同予者何人第二百二十二章 綾羅之下第一七九零章 父命難違第一千七十一章 鬱林動亂第兩千零三章 席間驚變第一六一六章 水師演練第二十二章 撤退第一百七十一章 變天(下)第二二六九章 臣妾向陛下討個人第五百五十二章 新的陷阱第一百三十九章 同予者何人第二一四一章 不是你和我們,是我們第一千四十六章 怎麼安置第一九二七章 做好眼前事第六百二十一章 守好底線第二一六三章 投桃報李第一五零一章 求死不得第五百章 天降第四百九十二章 落鳳坡第二二四二章 吐谷渾來人第六百五十三章 徐陵需要的答案第六百四十八章 同意又何妨第一六五九章 名將之後第二零三九章 宿命中的敵人第二百零二章 徵用第九百四十二章 農耕事宜第二零八五章 河套告急第一六一五章 演練制度第二三四六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第一五一八章 羣衆的力量第一九六六章 陳智深的改變第一四三一章 黃沙灣阻擊戰第四百五十二章 這陰沉沉的天第二零六零章 當隨大樹共迎風第一百一十三章 什麼樣的君王第六百八十三章 面聖第一五零六章 神醫第一三一六章 朋友嘛!第二二三一章 什麼樣的大漢第一四六一章 不走心的勸降第一六六四章 歧途第四百二十三章 定合州第二百七十一章 祭奠第二三一九章 縱是着了魔第九十二章 向何方第六百九十五章 各司其職第一二六零章 後院火起第一百四十五章 人心第一五七五章 戰爭服務於政治第八百章 要跑第一三五一章 一力破百巧第一二三零章 土地集中制第一六零二章 反正朕都不吃虧第二二三二章 超前第一千七十章 猴子和高個第一百一十一章 家第八百八十一章 格外的冷第二零二九章 白溝南北,大戰在即第一四五四章 顧左右而言“他”呂梁之戰——隋唐盛世的濫觴第五百六十八章 衝中軍第一六一七章 爭功第一七三七章 陛下春秋鼎盛第一六一四章 內河水師不是鹹魚第一七四零章 宇文氏要拼命了第五百六十九章 刀尖上跳舞第一六四二章 臨陣,重甲士的威力第一百五十章 月色第二三四零章 陛下的心結第三百八十六章 未來的對手第三百四十章 歲歲因何折綠柳第二一二零章 邊關戰事第二一三六章 大佬們的沉默第一一零一章 吐屯背後第四百二十一章 脣亡齒寒
第八百九十三章 街亭第一一五四章 絕人之路第二零三一章 南方羣臣的態度第二二一九章 怎麼入城?第一四七九章 牝雞之晨,惟家之索第九百七十章 戰武寧第一千八十七章 誰要去?第七百五十二章 看不穿第一九九五章 獨孤永業會懷疑的第六百五十九章 扯皮第二二五六章 張掖各部,當死戰阻敵第一四九八章 鎮定自若的巡撫第六百一十九章 獨木橋第一千六十六章 路上行人第三百七十五章 突破第一千六十六章 路上行人第六百一十九章 獨木橋第一六三六章 戰爭的前奏第三百五十八章 萬川第一九四九章 猶記當年,石頭山上第一一四零章 溫水煮青蛙第一九零七章 冰下的兇險第一二七三章 少年將才第一五九零章 從山東到遼東第一八一二章 可用第一百三十九章 同予者何人第二百二十二章 綾羅之下第一七九零章 父命難違第一千七十一章 鬱林動亂第兩千零三章 席間驚變第一六一六章 水師演練第二十二章 撤退第一百七十一章 變天(下)第二二六九章 臣妾向陛下討個人第五百五十二章 新的陷阱第一百三十九章 同予者何人第二一四一章 不是你和我們,是我們第一千四十六章 怎麼安置第一九二七章 做好眼前事第六百二十一章 守好底線第二一六三章 投桃報李第一五零一章 求死不得第五百章 天降第四百九十二章 落鳳坡第二二四二章 吐谷渾來人第六百五十三章 徐陵需要的答案第六百四十八章 同意又何妨第一六五九章 名將之後第二零三九章 宿命中的敵人第二百零二章 徵用第九百四十二章 農耕事宜第二零八五章 河套告急第一六一五章 演練制度第二三四六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第一五一八章 羣衆的力量第一九六六章 陳智深的改變第一四三一章 黃沙灣阻擊戰第四百五十二章 這陰沉沉的天第二零六零章 當隨大樹共迎風第一百一十三章 什麼樣的君王第六百八十三章 面聖第一五零六章 神醫第一三一六章 朋友嘛!第二二三一章 什麼樣的大漢第一四六一章 不走心的勸降第一六六四章 歧途第四百二十三章 定合州第二百七十一章 祭奠第二三一九章 縱是着了魔第九十二章 向何方第六百九十五章 各司其職第一二六零章 後院火起第一百四十五章 人心第一五七五章 戰爭服務於政治第八百章 要跑第一三五一章 一力破百巧第一二三零章 土地集中制第一六零二章 反正朕都不吃虧第二二三二章 超前第一千七十章 猴子和高個第一百一十一章 家第八百八十一章 格外的冷第二零二九章 白溝南北,大戰在即第一四五四章 顧左右而言“他”呂梁之戰——隋唐盛世的濫觴第五百六十八章 衝中軍第一六一七章 爭功第一七三七章 陛下春秋鼎盛第一六一四章 內河水師不是鹹魚第一七四零章 宇文氏要拼命了第五百六十九章 刀尖上跳舞第一六四二章 臨陣,重甲士的威力第一百五十章 月色第二三四零章 陛下的心結第三百八十六章 未來的對手第三百四十章 歲歲因何折綠柳第二一二零章 邊關戰事第二一三六章 大佬們的沉默第一一零一章 吐屯背後第四百二十一章 脣亡齒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