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決戰圈套

宋慶曆七年一月二十四日,這是一個值得被紀念的日子。

遼人選擇以退爲進,佯裝撤離析津,想要引誘宋軍深入,然後反戈一擊,打宋軍一個措手不及。

然而在這個危機時刻,宋軍主帥范仲淹做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

從前大宋面對這種局面,唯唯諾諾,別說主動進攻,就算是被遼人騎在脖子上,也只能守在城裡門都不敢開條縫。

現在范仲淹下令,全軍出擊,突襲遼軍。

而且還是沒有任何組織紀律,以軍爲單位,以軍指揮使這種中上級將領爲指揮。

遼人果然猝不及防,他們萬萬沒想到宋軍還敢這麼玩,居然不列陣不整軍,直接就這麼一羣羣散兵遊勇地衝出來了。

但也正是這樣無組織無紀律,讓遼人也被衝散,同樣變得無組織無紀律起來。

後世有個著名的傻子定律。

永遠不要和傻子去爭辯,他會把你的智商拉到他的水平線上,然後通過豐富的經驗碾壓你。

如今的情況就是如此。

宋軍把遼軍拉到了同樣沒有陣型的境地,兩邊都沒有統一指揮,各打各的,一盤散沙,那麼比的就是雙方的小規模戰鬥能力。

遼軍能跟宋軍比嗎?

顯然不能。

隔着老遠幾百人兩輪火槍就把你射得體無完膚,怎麼比?

因此除了一開始在宋軍陸陸續續兵力還沒有抵達之前,遼軍頑強抵抗了一陣以外,後面基本上就已經是被打得潰敗。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夕陽只剩下最後一抹餘暉,晚霞遮蔽了天際,世間灰濛濛地像是被霧色籠罩。

暮鴉沉沉歸去,此刻位於析津北面約七八公里外,耶律宗真的隊伍終於姍姍來遲。

二十萬兵馬是分秩序撤退,有先有後,否則一起撤退,萬一出了什麼意外,就有可能造成三軍瞬間崩潰。

鉅鹿之戰、井陘之戰、淝水之戰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所以遼軍都是井然有序地撤離。

本來以遼軍的機動性,其實最多也就一個上午便撤走了,根本不需要耽誤到下午。

奈何現在的遼軍已經不是從前那支來去自如的遼軍,他們需要帶上沉重的火炮,導致機動性比以前差了許多。

因而當耶律宗真重新集結大部隊,然後趕回來的時候,他的一部分中軍以及斷後的後軍幾乎全被宋軍給截住,現在大部分後軍都在析津城裡。

徐徐清風吹拂,藉着西方最後一抹魚白,耶律宗真看到遠處滾滾濃煙直冒,不由得笑着對左右說道:“看來析津城已經大火了,若是不出意外的話,宋軍要麼在救火,要麼在與我後軍交戰。”

“陛下,剛纔路上多有我們的潰散軍隊,恐怕事情沒那麼簡單,也許這個時候宋軍已經打入了城內。”

蕭英還算清醒,對他說道:“我們應該即刻馳援。”

“報!”

就在此時,又有斥候疾馳而來道:“宋軍打入了析津城中,城內發生大火。”

“他們還在城中鏖戰嗎?”

耶律宗真忙問。

這個問題非常關鍵,如果遼軍還在城內和宋軍打,那麼說明析津還未完全淪陷。

此時他們的主力忽然趕到,很有可能把宋軍困在城中。

夜晚打仗本來就是遼軍現在唯一能拉近與宋軍戰鬥力的方式,若是宋軍被兩面包夾,則有傾覆的危險。

斥候爲難道:“現在我們與宋軍在野外多有糾纏,到處都是敵我兵馬,只能遠遠觀望到,實在不知道此時城內是什麼情況。”

“貪生怕死的無能之輩!”

耶律宗真大怒,舉起手中的馬鞭狠狠地給了斥候一鞭子,喝罵道:“就算是死了,也得立刻去看看。”

“是。”

斥候急急忙忙勒轉馬匹向後方奔去。

他們這些都是斥候小隊,由小隊長過來彙報,現在戰場太危險了,如今也只能深入其中查探情報。

等斥候離開,耶律宗真和蕭英、蕭孝友等人則沉默了下來。

張儉現在在順州,他身子骨不太好,畢竟八十多歲的人,早就提前撤離了,因此現在耶律宗真身邊連一個合適靠譜的參謀都沒有。

戰場信息太雜亂。

前一刻還在說他們軍隊潰敗,下一秒就說擊潰了宋軍。

有人說宋軍攻進了析津城,還有人說宋軍在攻打析津城的時候損失慘重。

甚至還有人說他們遼軍已經徹底大敗,哪怕他們過來的時候確實能遇到不少潰卒,可問題是他們卻還能聽到不少捷報。

這讓耶律宗真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判斷。

“陛下,臣覺得我們還是輸多勝少,宋軍雖然也沒有整頓兵馬,亦是在野外與我們亂戰,但他們的火器確實厲害,想要正面擊潰他們不太可能。”

過了半響,蕭孝友沉聲道:“因而臣覺得現在最好的結果就是我軍雖然已經有不少人馬被擊潰,可還是有部分人在與宋軍糾纏,我們應該一邊收攏潰卒,一邊即刻往析津出發。”

“唔”

耶律宗真一時遲疑,主要是這一路上都是壞消息居多,讓他有些猶豫。

“陛下,兵貴神速,不能拖延。”

蕭英也勸道。

“嗯,就按你們說的辦。”

耶律宗真點點頭。

其實他們本來就是要馳援回去,與宋軍決戰。

只是路上各種雜亂的消息影響了他的判斷,現在索性就不判斷了,乾脆就直接殺過去算了。

事實上目前析津城那邊的形勢也跟蕭孝友分析得差不多。

宋軍與遼軍在野外亂戰,雙方畢竟不是那種十幾萬人正面列陣,然後一方擊潰另外一方,等兵敗如山倒就只剩下追擊的情況。

而是兩邊的兵馬各自在野外相遇,雙方都是幾百人最多也就幾千人的小規模交戰,考驗的是中下層軍官的實力。

在這一點上宋軍即便最近幾年改革了軍制,戰術素養上還是與遼軍有些差距。畢竟宋軍在早幾年可是靠陣圖打仗的貨色,想在短時間內追上來並不容易。

哪怕是用了火器,可遇到遼人衝鋒的時候,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心態,穩住害怕的情緒,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現因爲恐懼而轉身便逃跑的情況。

這無關於武器裝備,而是單純的戰術素養問題。就如同朝鮮戰爭我軍用落後的武器,照樣把擁有最好裝備的黴軍趕出三八線一樣。

所以面對這場突襲,剛開始遼軍是能夠穩住陣型。利用他們優秀的中下級軍官戰術素養,時不時還能打一場反擊戰。

可隨着時間流逝,越來越多的宋軍趕到戰場,遠程火力優勢體現出來,再加上前面那些能夠在屍山血海裡爬出來的宋軍很快能夠轉換心態,自然也是越戰越勇。

因而雖然剛開始宋軍攻勢略微有些不順利,但這個時候其實大部分戰鬥已經結束,很多宋軍都在四處追趕逃跑的遼軍,曠野上更加混亂。

沒過多久,耶律宗真的大部隊就總算是趕到了戰場。

析津城內的火焰還在燃燒,宋軍不可能把那麼大的火熄滅,只能在四處挖隔離帶,把析津都總管公署衙門和其餘建築隔開。

但即便如此,這個長約800米,寬約500米,達40萬平方米的衙署還有大量建築物處於烈焰下。

滾滾濃煙直上青雲,照耀了析津南方的半邊天空。在一片混亂當中,曠野上每隔幾百米,就有可能看到一地遼軍屍體,還有各種散亂的武器、旗幟、甲冑。

無主的戰馬有的驚慌失措亂竄,有的站在原地不知所措,還有的竟走去河邊悠閒地喝水吃草。

各種各樣的喊殺聲劃破夜空。

“報!”

此刻范仲淹已經進城,站在南面的開陽門,遠處距離他約一公里外,就是丹陽門內的滔天烈焰。

開陽門下宋軍正進進出出,押解着俘虜回營寨。

這場仗打得很亂,導致宋軍不能一次性把遼軍全部俘虜,每次抓人,都是幾百幾百地抓,顯得像是螞蟻搬家一樣。

斥候衝到范仲淹面前說道:“相公,北面約十餘里外,出現遼軍大隊人馬。”

“看來是耶律宗真率領前面撤離的軍隊回援了。”

范仲淹對身邊的韋煥之、王素等人說道。

韋煥之道:“既然如此,那我們是不是要立即集結隊伍,與他們決一死戰?”

范仲淹沉吟片刻,擡起頭看向遠處,低聲道:“若我是耶律宗真,看到城中大火,必然還尚不知城內情況,你猜我應不應該即刻來援?”

“相公的意思是?”

韋煥之睜大了雙眼,如果這個時候不集結軍隊的話,會不會出現什麼意外?

“無需集結軍隊,把手裡的威遠炮全部送到城牆上去。”

范仲淹說道。

“可若敵人派小股軍隊進城查探可如何是好?”

王素提出一個意見。

“那我們就派小股隊伍與他們交戰,把他們攔在城門口附近,現在城裡也亂,遼人會很急,只要把人攔在城門口,他們就摸不清楚城裡狀況。”

范仲淹說道:“我們亂,把他們也帶入亂的境地,等他們不得不衝擊城池的時候,再下令全軍突襲。”

現在宋軍就是在打游擊,外面幾十股宋軍四處亂跑,遇到遼人大部隊他們肯定不會傻到與遼人蠻幹,因此遼人的軍隊勢必會把主要進攻方向放在析津城。

城池大門都被轟塌了,也沒什麼可以守的,而且現在再集結隊伍更亂,還不如來一場引君入甕,把遼軍主力引入炮火範圍之內。

而就在宋軍並未集結部隊的時候,遼軍主力離析津已經不足六公里,在耶律宗真面前,約有數十名潰卒。

這些潰卒並非士兵,而是軍校、小將軍、百夫長之類的遼人中下級軍官。

原本遼人統治兵馬,都是由契丹貴族擔任中上級軍官,統領各部,包括其他民族的隊伍。

但遼聖宗時期發生過漢人中下級軍官殺死上官,率部歸宋的事情,所以遼國所有部隊,都改成了契丹人擔任軍官,漢人最多也就擔任下級軍官而已。

此刻耶律宗真正在詢問這些人目前的情況。

如今戰場實在是太亂了,不僅有幾十股宋軍在四處打槍,還有幾十股遼軍四處逃跑、打仗、潰散。

因而哪怕他們抵達了戰場,只能看到四周曠野上亂七八糟的景象,槍聲大作,宋人小股兵馬見到他們都紛紛避退,遼人潰卒也紛紛過來,具體什麼情況他們還尚不知道。

“南賊太厲害了,離得很遠就殺了我們很多人,讓將士們根本不敢靠近過去。”

“你別胡說了,南賊哪裡厲害?我們冒着他們的火器衝到近前,一陣砍殺,他們就如同被砍瓜切菜一般四處亂跑。”

“對,是你們太畏懼,只要抗過了前面最多三次火器射殺,到了近前就是我們的厲害之處。”

“你們才胡說,我部將士一千餘人,現在卻只剩下不到二百。”

“陛下,我們奮勇拼殺,絕沒有做膽小鬼。”

諸多中下級軍官七嘴八舌地說着。

事情也如他們所說,宋軍確實有被正面擊潰的情況。

畢竟遼人近身格鬥能力還是遠超宋軍,在這一點上還是不得不承認。

但大部分情況還是宋軍火器先佔優勢,再一輪衝殺讓遼人潰敗。

只是誰也不敢說自己被宋軍打得丟盔棄甲,只好說自己多英勇頂着宋軍子彈發出死亡衝鋒。

由此耶律宗真得到以下信息,一是他們的部分中軍以及後軍略有潰敗,但還沒有大面積潰散,現在依舊在野外與宋軍纏鬥。

二是他們正面與宋軍交戰,似乎也不是沒有戰勝的機會。只要能夠頂着子彈衝到宋軍面前,也許能夠扳回一城。

“析津城裡現在是什麼情況?”

耶律宗真擡起頭看向遠處,烈焰還在燃燒,濃煙籠罩的析津城彷彿已經是一片火海。

“這個暫時尚未得知,我們就知道宋軍攻入城裡,沒過多久城裡就起了大火。”

有遼人將領回答道。

“可看見宋軍出來?”

“並無。”

“哦?”

耶律宗真眯起眼睛。

這說明城裡現在可能是兩種情況。

一是宋軍消滅了遼軍,正在救火。

二是城裡殘存的遼軍還在死戰,與宋軍巷戰當中,讓宋軍無法逃出城池。

如果是前者,那趁着宋軍救火的時候突襲他們,必然大勝。

如果是後者,那就更好,前後夾擊宋軍。

想到這裡,耶律宗真問左右蕭英和蕭孝友道:“伱們怎麼看?”

“臣覺得兵貴神速,當即刻進攻析津。”

二人同時說道。

“爲何?”

耶律宗真問。

“因爲我們出現在了這裡宋人不可能不知道,但到現在還未出現宋人吹響號角集結部隊的情況。”

蕭英分析道:“這隻能說明城裡的宋軍自顧不暇,不能及時集結隊伍。范仲淹這次失算了,自以爲可以亂戰取勝,卻不知道乃取死之道。”

“不錯,亂戰確實打亂了我們的部署,可同樣打亂了他們的部署,臣以爲現在是最好的時機。”

蕭孝友也說道。

“好。”

見二人分析跟自己的結論差不多,耶律宗真也沒有猶豫,喝道:“令前部先遣兩軍分別從通天門和拱辰門進入,看看裡面的情況,若是屬實,則大舉殺入,務必要讓宋軍葬送於析津城!”

“是!”

衆人應下,隨即便有傳令兵前往前軍。

第334章 將整個世界都甩在身後121.第121章 太祖的子孫當不了皇帝274.第270章 時機已到,準備起兵!第346章 遼夏聲東擊西第480章 活在魯迅的影子裡第391章 決戰亂成一鍋粥第491章 來大活了135.第135章 罷免一司第316章 當令安南改朝換代278.第274章 我有個新思路第65章 想通了(第五更)第410章 倭寇狼子野心187.第185章 還是遊戲好玩第70章 島國?辦它!第34章 數學課第480章 活在魯迅的影子裡第489章 授銜評級226.第223章 在大宋,就得交稅第420章 黃河水清,李元昊死,天下大吉第492章 得加錢第52章 請罷呂夷簡270.第266章 大宋會變得更好第428章 西夏最後的絕唱181.第179章 誣陷黃花閨女通姦188.第186章 西北誓師大會275.第271章 要裁軍,先建軍,做最壞打算。135.第135章 罷免一司356.第351章 出大事了第416章 文明開化與武力第64章 你也不希望漢人淪爲奴才吧(第四更)第326章 不可脫離百姓213.第210章 元昊出征,老範洞悉289.第285章 後苑驚變,引蛇出洞182.第180章 宋人愛寫信第481章 李鬼又撞上李逵第27章 交子第442章 盜匪遍地,該打掃衛生了第63章 復明的那一刻(第三更)第96章 開封府再出陰計第418章 發兵日本,問責天皇280.第276章 將門的多事之秋第524章 趙禎出京第362章 中華文明,將愈發璀璨286.第282章 王安石的警覺第33章 晏殊的心事115.第115章 建立政制院,從一品國公第39章 慫趙不死,大宋永無出頭之日第326章 不可脫離百姓第527章 歷史會永遠記住我們(大結局)317.第313章 大宋天軍!135.第135章 罷免一司第498章 分裂的阿拔斯纔是好阿拔斯第373章 在趙光義墳頭蹦迪第94章 該動手了第383章 欽差到來第450章 圖謀幽燕世家第439章 對王安石進行思想教育第76章 趙禎的智慧161.第160章 搞錢!搞錢!搞錢!280.第276章 將門的多事之秋275.第271章 要裁軍,先建軍,做最壞打算。第466章 出兵,收復西域251.第247章 怎麼是你?大宋真小第408章 沒有人比我更懂漢人第350章 趙昉小色批第494章 龍潭虎穴也敢闖第419章 樹苗正在茁壯成長289.第285章 後苑驚變,引蛇出洞314.第310章 白話文運動第425章 一眼看去,便是萬家燈火第517章 女真反叛,遼國內亂。136.第136章 早朝爭論第338章 李元昊的惆悵209.第206章 決堤了140.第139章 李迪來投第418章 發兵日本,問責天皇第423章 軍械滯銷,第一條鐵路136.第136章 早朝爭論第60章 上架感言第44章 茶商們第8章 老範,來整個活(跪求推薦票!)113.第113章 回不去了?第71章 那是它們欠我們的第386章 遼宋對峙,發行紙幣184.第182章 保不住了118.第118章 先帝幼子?222.第219章 偷元昊老家第324章 巡視黃河第441章 又被搶劫了194.第192章 狡猾的對手第369章 狄青的口袋陣第477章 盛世大宋,初步掌握世界第319章 攤丁入畝與殺豬過年251.第247章 怎麼是你?大宋真小第29章 趙禎的果決第468章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283.第279章 查查他們224.第221章 爲了清白,請老祖宗赴死第59章 三易回河306.第302章 釜底抽薪
第334章 將整個世界都甩在身後121.第121章 太祖的子孫當不了皇帝274.第270章 時機已到,準備起兵!第346章 遼夏聲東擊西第480章 活在魯迅的影子裡第391章 決戰亂成一鍋粥第491章 來大活了135.第135章 罷免一司第316章 當令安南改朝換代278.第274章 我有個新思路第65章 想通了(第五更)第410章 倭寇狼子野心187.第185章 還是遊戲好玩第70章 島國?辦它!第34章 數學課第480章 活在魯迅的影子裡第489章 授銜評級226.第223章 在大宋,就得交稅第420章 黃河水清,李元昊死,天下大吉第492章 得加錢第52章 請罷呂夷簡270.第266章 大宋會變得更好第428章 西夏最後的絕唱181.第179章 誣陷黃花閨女通姦188.第186章 西北誓師大會275.第271章 要裁軍,先建軍,做最壞打算。135.第135章 罷免一司356.第351章 出大事了第416章 文明開化與武力第64章 你也不希望漢人淪爲奴才吧(第四更)第326章 不可脫離百姓213.第210章 元昊出征,老範洞悉289.第285章 後苑驚變,引蛇出洞182.第180章 宋人愛寫信第481章 李鬼又撞上李逵第27章 交子第442章 盜匪遍地,該打掃衛生了第63章 復明的那一刻(第三更)第96章 開封府再出陰計第418章 發兵日本,問責天皇280.第276章 將門的多事之秋第524章 趙禎出京第362章 中華文明,將愈發璀璨286.第282章 王安石的警覺第33章 晏殊的心事115.第115章 建立政制院,從一品國公第39章 慫趙不死,大宋永無出頭之日第326章 不可脫離百姓第527章 歷史會永遠記住我們(大結局)317.第313章 大宋天軍!135.第135章 罷免一司第498章 分裂的阿拔斯纔是好阿拔斯第373章 在趙光義墳頭蹦迪第94章 該動手了第383章 欽差到來第450章 圖謀幽燕世家第439章 對王安石進行思想教育第76章 趙禎的智慧161.第160章 搞錢!搞錢!搞錢!280.第276章 將門的多事之秋275.第271章 要裁軍,先建軍,做最壞打算。第466章 出兵,收復西域251.第247章 怎麼是你?大宋真小第408章 沒有人比我更懂漢人第350章 趙昉小色批第494章 龍潭虎穴也敢闖第419章 樹苗正在茁壯成長289.第285章 後苑驚變,引蛇出洞314.第310章 白話文運動第425章 一眼看去,便是萬家燈火第517章 女真反叛,遼國內亂。136.第136章 早朝爭論第338章 李元昊的惆悵209.第206章 決堤了140.第139章 李迪來投第418章 發兵日本,問責天皇第423章 軍械滯銷,第一條鐵路136.第136章 早朝爭論第60章 上架感言第44章 茶商們第8章 老範,來整個活(跪求推薦票!)113.第113章 回不去了?第71章 那是它們欠我們的第386章 遼宋對峙,發行紙幣184.第182章 保不住了118.第118章 先帝幼子?222.第219章 偷元昊老家第324章 巡視黃河第441章 又被搶劫了194.第192章 狡猾的對手第369章 狄青的口袋陣第477章 盛世大宋,初步掌握世界第319章 攤丁入畝與殺豬過年251.第247章 怎麼是你?大宋真小第29章 趙禎的果決第468章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283.第279章 查查他們224.第221章 爲了清白,請老祖宗赴死第59章 三易回河306.第302章 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