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大儒鄭玄

“三國之謀伐 ()”查找最新章節!

氏儀接到命令之後,立即調動城內兵馬,快刀斬亂麻剷除了幾家作亂的豪強。

不僅整個宗族被屠戮一空,所有的財產和土地,也一併沒收。

這一舉動瞬間震撼了臨淄城內其它豪強。

一時間人人自危,個個提心吊膽。沒有參與到此次事件的豪強們以爲是陳暮要對他們大清洗,紛紛跑到孫昭的府上,商量對策。

孫昭如今已經被陳暮徵辟爲屬吏,對於陳暮不允許他們家族購買田地,孫昭心中也十分不滿。

這次作亂,就有人找過他。

只是深思熟慮之後,孫昭一沒有舉報,二沒有參與,裝作不知道的樣子靜待結果。

所以其實孫昭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氏儀之前就已經派人過來警告過他一次,要他安撫好其他人,不要把事情鬧大。

現在結果出來了,也該到了孫昭站隊的時候。

在這種情況下,孫昭只能把事情全盤托出,告訴他們陳暮只是在清洗幾家作亂的人,並不是大清洗,才把衆人安撫住,沒有鬧出更大的亂子。

實際上還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幾家豪強之前也算是幫助過陳暮,出人出力。後來掃清各地宗賊的時候,分了不少利潤給他們。

可面對巨澱湖附近的數十萬畝良田,這些人依舊忍不住自己心中的貪婪。

要知道,巨澱湖附近可是有兩縣,一爲北面的廣饒縣,二爲南面的廣豐縣,每一縣如今都有數十萬畝無主之地,如果能弄到手,那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然而陳暮卻打算據爲己有,不允許他們伸手,他們心中滿意纔怪。

他們不會去想,陳暮作爲齊國的統治階級,首先想到的當然是安撫治下百姓。只要用土地栓住百姓,百姓就有飯吃,就不會造反,境內纔會安定,將來纔有源源不斷的糧食和兵源。

這是統治階級要思考的問題,而不是他們這些地主階級想的問題。

如此一來,雙方就屬於不可調和的利益和階級矛盾,出現這樣的情況,一點也不意外。

現在擺在齊國豪強們面前的,同樣只有兩條路,一條是老老實實夾着尾巴做人,奉公守法,別想着像幾年前天下大亂的時候那樣目無法紀,可以隨意欺佔百姓的田土。

另外一條路,當然是和陳暮拼個你死我活。

有人選了第二條路,身死族滅。

這無疑震撼到了其他人,因此這一條路算是斷絕,在陳暮當政的這段時間內,其它豪強只能老老實實當狗。

不過孫昭這些人倒也不是完全就這樣心甘情願,因爲陳暮現在幹得還不錯,齊國原來除了臨淄以外,其它地方都被宗賊豪強黃巾佔據,現在不僅掃得一乾二淨,還穩定住了局面。

這些可都算是政績,等今年秋收之後,齊國恢復正常年月,百姓生活安居樂業,形勢慢慢變好,說不準陳暮就升遷了,調到某地去當太守去。

如此一來,齊國沒有了強權人物,而各地又少了其它大宗賊豪強的掣肘,到時候那些土地,還不是他們這些剩餘豪強的?

孫昭這些人,算盤打得無比精明。

可惜要是再過兩年他們發現陳暮繼續賴在青州不走,甚至還擁護劉備以青州開始謀奪天下,繼續壓榨他們的時候,內心裡不知道該有多絕望。

估計與後來諸葛亮壓榨蜀中豪強大戶時,那些豪強心中的想法一般無二了吧。

.......

.......

三月中旬,朝廷那邊纔剛剛把氏儀任廣饒縣令的文書發往青州,關羽這個時候正在都昌,

慢慢清理北海黃巾殘部。

而陳暮這個時候已經來到了北海高密縣。

高密縣其實並不是黃巾的地盤,根據《後漢書·獻紀》記載,因爲仰慕鄭玄的名望,黃巾軍居然“見玄皆拜,相約不敢入縣境”。

可見鄭玄的名望之高,連黃巾軍都不敢傷害他分毫。

因爲鄭玄的存在,導致高密縣是整個北海唯一還存在官府體系的縣城。

當陳暮抵達高密的時候,當地縣令帶着縣丞等人出來迎接。

“陳刺史!”

“劉明廷。”

正如使君是對太守的尊稱一樣,明廷是對縣令的尊稱。

二人見禮,一同進入城裡。

就看到高密縣猶如正常的城市運轉,在被黃巾重重包圍的情況下,城門打開,各鄉亭百姓或進城趕集,或進城買貨,城內外進進出出,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陳暮讚道:“明廷治下百姓居然如此安居樂業,可見明廷治理有方,我將上報朝廷,予以嘉獎。”

劉縣令苦笑道:“刺史莫要玩笑,這一切皆是師君的功勞,非我也。”

“鄭君如今何在?”

陳暮倒是知道,鄭玄在高密廣收門徒,據說弟子數千人,像孫幹、崔琰、國淵都是他的門徒,後來這些弟子將他的學問發揚光大,稱爲鄭學,在三國割據時期影響力很大。

“此時應在家中。”

劉縣令以爲陳暮是來拜訪鄭玄的,便補充了一句:“平日師君此時都會在授課,不方便見客,刺史如果要拜訪師君,可過了晌午後再去。”

“嗯。”

陳暮點點頭:“左右無事,不如去看看。”

“這......”

“無妨,我不會打擾到鄭君。”

“那請這邊來。”

劉縣令帶着陳暮往城東方向去,鄭玄的家境十分貧窮,住在城外的鄉下,每日除了教授徒弟以外,就是自己種田種菜維持生計。

主要也是他的門徒大多都是普通百姓,有錢人家的學生很少,而且他爲人正直,只收取少量束脩,並不會利用學費來補貼家用,所以對鄭玄的生活並沒有起到改善。

到城東外的鄉下,就看到遠處一戶人家門庭若市,一名六十歲上下的老者正帶着弟子在鄉間一棵碩大的銀杏樹下誦讀經書。春暖花開,郎朗讀書聲入耳,聽得令人心曠神怡,悠然陶醉。

陳暮對典韋說道:“良弼,你們在村外等候。”

“好。”

典韋帶着護衛離開。

陳暮與劉縣令緩步走過去,但沒有靠近,只是站在不遠處等候。

這一站,就是一個上午,差不多一個半時辰。

到了晌午,課時結束,諸多學子起身,路過陳暮和劉縣令身邊的時候,紛紛拱手行禮,然後才默不作聲地離開。

他們早就看到了二人,二人只是遠遠站着,卻不過來打擾,讓他們心中升起尊敬的心思。

陳暮感嘆道:“恐怕聖人教授的徒弟,也不過如此吧。”

劉縣令微笑道:“師君教化鄉里,讓品德在百姓間流通,讓禮儀在世間顯化,這就是他現在要做的事情。”

“鄭君之道德,天下無人出其右者。”

陳暮說完之後,跨步向老者走去。

鄭玄此時坐在銀杏樹下正等着他們。

他在高密縣,也不是沒有達官貴人來找過他。

像去年的時候大將軍何進就曾經徵辟他,派人強行將他“請”去洛陽。

去了一趟後,就待了一天,然後連夜跑回了青州,當時可能是嫌馬跑得慢,扛着馬跑回來的,可見鄭玄對於仕途之厭惡。

如今見到一個年輕人遠遠地站着,站了足足一個半時辰,等待他下課,這份禮儀,也當得起他鄭重相見。

“鄭君。”

陳暮恭敬上前,拜道:“小子陳暮,字子歸,曲逆侯之後,師從伯獻公,如今爲青州刺史。”

在漢代,稱呼別人爲“君”,是一個非常尊敬的詞彙。

《尚書·君奭序》:“尊之曰君”。

一般來說,稱“公”是指德高望重。稱“君”,則指品德高尚。孔融在北海的時候,就稱呼鄭玄爲鄭君。

鄭玄點點頭:“原來是伯獻之徒,你來找老夫,是有何事?”

陳暮取出吳匡的書信遞上去:“這是齊國吳國相的書信,邀請鄭君往齊國一趟。”

鄭玄接過信件,這個時候有紙張,但書信往來還是竹簡,吳匡寫的信也就一百多個字,由十根竹簡編成,並不算重。

“按理說輔國邀請我去,我確實應該去一趟。只是我現在正在家鄉教授門徒,實在離不開身。”

鄭玄有點遲疑,他跟吳匡也算好友,吳匡邀請他去一趟齊國,不是不行。

只是現在學生太多,每天都要授課,的確有些不方便。

陳暮大抵猜到了這個結果,笑着說道:“此次我來高密,其實就是想找鄭君談談此事。我想在齊國開設書院,廣收天下學子,所以特來邀請鄭君講學。”

“講學嗎?”

“不錯。”

陳暮繼續說道:“鄭君如今在鄉里授課,弟子是高密縣人,傳播範圍有限。如果能來齊國,則天下人皆來,到時弟子更多,傳播知識的範圍也越廣,此乃惠利天下之舉也。”

鄭玄笑着搖搖頭:“聽起來雖然不錯,但我在高密講學授課就很好,這裡是我的家鄉,如果我離開,那我家鄉的弟子又該怎麼辦?刺史請回吧。”

陳暮多麼聰明的一個人,當即反問道:“我想問鄭君,是因爲放不下家鄉的弟子纔不願意走,而不是不願意教授天下學子嗎?”

鄭玄毫不猶豫道:“自然不是不願意教授其它學生,只是放不下家鄉弟子。”

陳暮笑了起來,打蛇上棍道:“若是如此,如果我沒有理解錯的話,鄭君,我要是幫你解決替高密學子講課的問題,你是不是就願意隨我去齊國了?”

鄭玄愣了一下,心道這小子還挺聰慧,居然這麼善於把握時機,懂得利用別人言語裡的漏洞進行反制。

而且不知不覺,自己居然中了他的套。

果然,人一老,反應就慢了許多。

但鄭玄又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有點被他拿捏住。

畢竟自己剛纔也說了,之所以不願意離開,是想繼續教授家鄉的弟子。

而且對於講學授課,鄭玄是不會牴觸的。不管是教什麼學生都行,只是現在他有一批學生,不想放棄這些學生去其它地方再教別人而已。

想到這裡,鄭玄只能點點頭道:“不錯,如果你能解決這個問題,那我便隨你去。”

陳暮笑着從懷中取出一物,雙手奉上道:“請鄭君一觀。”

“這......”

鄭玄接過來,只隨手翻了幾頁,便睜大了眼睛。

這是用紙製作起來的書本,不僅便於攜帶,閱讀起來,也要比竹簡方便十倍百倍不止。

陳暮介紹道:“這是東萊一名叫左伯的人發明的左伯紙,我用它來製作書籍,如此即可方便學生閱讀。如果鄭君能將自己的學說也刊印成冊,則再也不需要爲學生親自講學矣。而且若是高密有學生想去齊國讀書,我也可以解決一切食宿問題。”

“刊印成冊?”

鄭玄不解道:“此書不是抄的?”

一直到唐朝之前,紙張雖然已經普及,而且晉朝的紙張產量就已經非常大。但沒有印刷術,書本依舊屬於珍惜物品。

爲什麼晉朝的時候是門閥世家政治, 到了唐朝門閥世家的力量小了許多?

就是因爲在唐朝之前,知識依舊屬於壟斷產物。

普通人想要讀書,就得抄書。再加上佛教和道教慢慢流行,善男信女抄佛經道經。以至於當時抄書成風,極大地促進了書法,衍生出大量的頂級書法家,創造了一個最恢弘的書法朝代。

所以印刷術對於東漢人,是無法想象的東西,完全就是降維打擊。

陳暮答道:“此書乃是用特殊辦法制成,製造速度極快,如果材料設備人手足夠的話,甚至一天之內可以生產一千本,一萬本,源源不斷,讓天下人人手一本都行。”

已經六十歲的鄭玄什麼沒見過?

但聽到他的話,跟劉縣令的表情一樣,都是倒吸了一口冷氣。

要知道哪怕鄭玄已經是天下聞名的大儒,家中都沒有幾本經典,全是靠早年四處遊學,用腦子記住,然後再教授給學生。

如果像這樣的書籍真的能夠成批製造的話,以往一套完整的典籍,數十斤重的竹簡就能成爲傳家寶的時代就會過去,那麼曾經壟斷了知識的世家和官僚集團,恐怕會頃刻間崩塌,這對於如今的時代來說,衝擊力也實在是太大了一些。

看着他們驚愕的神情,陳暮微笑道:“鄭君,現在我們是不是該談一談到了齊國之後,以你的名義邀請天下想要讀書的學子來青州書院讀書的事了?”

鄭玄毫不猶豫地說道:“可!”

這樣的好事,對於一生都致力於教書育人的鄭玄來說,簡直是夢寐以求的事情,沒有任何可以拒絕的理由!

第四十五章 大方向第一百九十四章 魚死網破第一十七章 盜掘陵墓第五十七章 圍魏救趙第七章 覬覦河內第六十二章 朝會第四十章 夢開始的地方第七十五章 給老大哥擦屁股第八十一章 大戰前夕第二十九章 張遼第五十六章 剛而犯上第四十五章 長社城下第五十一章 設伏第八十二章 曹操投降與未來規劃第五章 定策第六十三章 進軍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難違第一百二十章 送死老管去第四十六章 小細節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戰再起說明第二章 孟德請假條第二百二十四章 東武城之圍第一十三章 初平二年第六十三章 狂獅第一章 雖非同胞,情同手足第三章 漢末羣雄之白馬公孫瓚第二十九章 張遼第二百零六章 感情牌第四十三章 曹操第一百七十六章 孫堅遭襲第二百章 江山易老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風雨將至第二百二十章 意外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愛你們第二十九章 戰爭機器運轉第六十四章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第四章 那個男人的可怕第一百九十九章 會獵於冀州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說明第一章 董卓兵敗第七十一章 民族認同感第五十七章 圍魏救趙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一百七十章 司馬懿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不戰,就要老死了第八十章 倉庫第一百六十九章 黃漢升連衝五陣第四十一章 援軍第六十五章 人心叵測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之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八十三章 斷其一臂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一十五章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第七十三章 投石問路第五十五章 威脅第一百六十六章 襲城!第一十七章 盜掘陵墓請假條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二百二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八章 夾擊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二百一十章 陣斬高覽第二十一章 楊賜第五十章 關羽出征第三十章 窺伺關中第九十五章 荊州風雨第六十五章 我有一策救玄德第一十二章 母親第二十三章 董賊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二十一章 曹操刺董第八十章 父子情深第二百零九章 弓手陣地向右移二里第一十五章 破徐州,便在今日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陽相會第一百六十五章 破計!第二百五十六章 智取涉縣第四十九章 權謀請假條第一十三章 與空氣鬥智鬥勇第七章 定徐州(2)第九十九章 二聲巨響第二百四十八章 齊王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愛你們第二十一章 追擊第二百五十九章 構築防線第一百四十三章 死戰第五十八章 奇襲浚儀第五十九章 曹操無路可逃第六十一章 陳毒士又開始了第二十三章 南陽之戰(完)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
第四十五章 大方向第一百九十四章 魚死網破第一十七章 盜掘陵墓第五十七章 圍魏救趙第七章 覬覦河內第六十二章 朝會第四十章 夢開始的地方第七十五章 給老大哥擦屁股第八十一章 大戰前夕第二十九章 張遼第五十六章 剛而犯上第四十五章 長社城下第五十一章 設伏第八十二章 曹操投降與未來規劃第五章 定策第六十三章 進軍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難違第一百二十章 送死老管去第四十六章 小細節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戰再起說明第二章 孟德請假條第二百二十四章 東武城之圍第一十三章 初平二年第六十三章 狂獅第一章 雖非同胞,情同手足第三章 漢末羣雄之白馬公孫瓚第二十九章 張遼第二百零六章 感情牌第四十三章 曹操第一百七十六章 孫堅遭襲第二百章 江山易老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風雨將至第二百二十章 意外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愛你們第二十九章 戰爭機器運轉第六十四章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第四章 那個男人的可怕第一百九十九章 會獵於冀州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說明第一章 董卓兵敗第七十一章 民族認同感第五十七章 圍魏救趙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一百七十章 司馬懿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不戰,就要老死了第八十章 倉庫第一百六十九章 黃漢升連衝五陣第四十一章 援軍第六十五章 人心叵測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之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八十三章 斷其一臂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一十五章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第七十三章 投石問路第五十五章 威脅第一百六十六章 襲城!第一十七章 盜掘陵墓請假條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二百二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八章 夾擊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二百一十章 陣斬高覽第二十一章 楊賜第五十章 關羽出征第三十章 窺伺關中第九十五章 荊州風雨第六十五章 我有一策救玄德第一十二章 母親第二十三章 董賊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二十一章 曹操刺董第八十章 父子情深第二百零九章 弓手陣地向右移二里第一十五章 破徐州,便在今日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陽相會第一百六十五章 破計!第二百五十六章 智取涉縣第四十九章 權謀請假條第一十三章 與空氣鬥智鬥勇第七章 定徐州(2)第九十九章 二聲巨響第二百四十八章 齊王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愛你們第二十一章 追擊第二百五十九章 構築防線第一百四十三章 死戰第五十八章 奇襲浚儀第五十九章 曹操無路可逃第六十一章 陳毒士又開始了第二十三章 南陽之戰(完)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