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楊賜

“三國之謀伐 ()”

中平元年十二月中旬,洛陽發生了一件事。

天子準備修繕南宮,大興土木。

本來這也沒什麼,洛陽官員早就習慣了天子的荒唐,往年修西園的時候,耗費數十億,現在只是修繕一下宮殿,聽說只是把木地板換一遍,又花不了幾個錢。

因此就連重新被天子從太學請回來做太僕的前太尉楊賜,都沒有因爲這件事而上書勸誡。

但讓洛陽上下官員沒想到的是,這次宮殿修繕,不僅僅是換一遍木地板那麼簡單。據說在地板下面,還會埋一些東西進去。

天子神神秘秘地,只是在小朝會上跟三公九卿透露了一番,後來事情從宮裡傳出去,就有人說是埋了金銀,有人說是埋了寶物,還有人說天子打算把傳國玉璽藏進地裡,以訛傳訛,衆說紛紜。

這種情況下,楊賜就不得不進宮去看看天子到底在搞什麼鬼。畢竟隨着天子另外一位老師原來的司空張濟去世,如今還能以師君的名義管教天子的也就只有他了。

楊賜的父親是公元92年出生的楊秉,他的兒子楊彪則在142年出生,相差50年,史書上沒有記載楊賜的年齡,但即便取中間平均數值,楊賜今年也已經年近七十了,皓首蒼髯,垂垂老矣,身體也大不如前。

所以天子特許,他進宮時可以乘坐馬車。

正在玉堂殿看地暖設備安裝的劉宏聽說楊賜進宮,不得不親自走到宮殿外面去迎接。

漢朝以孝治天下,這個孝,不僅僅是對父母孝順,對師長也得尊敬。

在那個年代要是侮辱別人的父母和師長,讀書人可是會拔出腰間的寶劍與人決鬥,就算把人殺了,官府和當地百姓也會稱讚一句孝順,天子還得爲其加官進爵。

像董黯、陽球等人就是這麼做的官,殺人之後反倒被舉爲孝廉,根本不存在什麼違法。

劉宏出了宮殿,正看到楊賜下了馬車,徑直走過去將他攙扶住,略微帶了絲絲心疼的語氣說道:“師君,天如此寒冷,怎麼跑到外面來了。”

別人他可以不管,但楊賜從他十二歲進宮就是教授他的老師,一直受到他的尊敬,哪怕楊賜在朝堂當面與他據理力爭,當面指責他的不是,他也只敢罷楊賜的官,而不敢像蔡邕一樣流放,就可知劉宏心裡還是十分尊重這個老師。

楊賜笑道:“我這個做師長的,還不能來看看陛下這個學生嗎?”

漢靈帝無奈,只得扶着他往宮殿裡面走。

楊賜進去後果然看到玉堂殿正在大興土木,一塊塊地木地板被拆除掉,工匠將原來的大殿地面下方的土地挖掘出一層深約二十公分的中空層,看上去的確像是要埋些什麼東西。

因爲如果一層地面被挖下去二十公分,直接鋪上地板,那麼殿內的高度就要比殿外的高度還要低,這樣人在進殿的時候會很不舒服,還從來沒聽說過屋子裡的地勢要比外面的地勢低的,所以必須要用一些填充物,不用土,用什麼?

看到這個場景,楊賜皺起眉頭,但他並沒有立即指責,也沒有質問,而是用平常的語氣問道:“天子又在修宮殿嗎?”

劉宏其實猜到他是來興師問罪的,如果現在滿朝文武還有人敢和自己據理力爭,也就只有帝師楊賜了,但這件事情並不是壞事,按照陳暮的說法,可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所以馬上回答道:“楊師請看,此是爲了洛陽百萬百姓。”

“哦?”

楊賜不解道:“挖個宮殿也能是爲了百姓?”

“是啊。”

漢靈帝看到殿內的工匠已經將殿內挖空,

在畢嵐和宋典的指揮下,一排排的管道開始鋪設進去。

前幾日陳暮命令工匠打造出一個小型的地暖設備,在北宮實驗的時候可是嚇了漢靈帝一跳,他怎麼能想得到,那鍋爐一燒水,再加入冷水的時候,明明位置高的水管居然會把位置低的鍋爐裡的水抽走,不知道是用了什麼法術。

虹吸效應涉及的是物理學氣壓、水壓方面的知識,陳暮就懶得跟漢靈帝解釋,但以工代賑屬於簡單的經濟學,這個可以和漢靈帝聊聊。

所以當陳暮把這個經濟學道理講給漢靈帝聽後,他差不多也就懂了爲什麼一個小小的一旦洛陽城裡的有錢人家大興土木,洛陽的災民就會有飯吃的緣故。

其實就是創造工作崗位,不能讓那些災民天天都閒着,得給他們找工作。而且這個政策弄下去,漢靈帝還能大賺一筆。

漢朝的時候可是鹽鐵專賣,雖然到了漢和帝時期開放了民營鹽鐵,但鐵礦的產出依舊還在朝廷手裡。

地暖設備需要用到大量的鐵管,漢靈帝光賣鐵估計都能賣得盆滿鉢滿,再加上燒水要用很多柴火木炭,賣炭翁和樵夫也能賺上一筆。

雖然這不利於環保,但東漢時期的砍伐樹木規模可不像現代,要知道當時隨便哪座城市外都是山巒無數,山林中老虎豺狼豹子,甚至南方還有犀牛、大象等野生動物,可見如今的自然環境非常好。

洛陽四面環山,羣山無數,各個山頭裡老虎豺狼無數,想要造成大規模環境破壞,水土流失,除非陳暮發明出電鋸,否則就憑樵夫手裡的斧頭,砍一天也砍不了幾棵。

更何況,東漢時煤炭已經被開發使用,只是煤裡含雜質較多,燃燒會生成有毒的一氧化碳,所以一般是平民百姓使用,有錢人家還是以木炭爲主。

不過鍋爐是在房屋外面,就算生成一氧化碳,也流不進室內,因此如果主要消耗是煤炭的話,對環境更不可能造成破壞。

漢靈帝存心有了點賣弄的意思,當着楊賜的面,洋洋得意地把這個道理講給他。

楊賜算是如今朝廷當中碩果僅存的正直大臣,雖然劉寬也算一個,但劉寬爲人太忠厚,也太老了,什麼都不管,現在也只有楊賜可以跟漢靈帝對對線。

但聽了漢靈帝的解釋,楊賜罕見地沒有再像以往那樣批評他鋪張浪費,反而沉思許久,點頭讚許道:“此法,真乃良策。”

“如此洛陽災民有了歸宿,朝堂諸公冬天也不會再寒冷,可謂一舉兩得。”

漢靈帝笑容滿面,對楊賜說道:“到時候等此地暖在玉堂殿安裝好,朕就開一次大朝會,讓洛陽大大小小的官員全都過來體驗一番,到時候還請師君說點好話纔是。”

“這是自然。”

楊賜點點頭:“陛下,不知此物是何人所造?”

漢靈帝轉頭對一個小黃門道:“去把陳議郎叫過來。”

陳暮這個時候正在檢查鍋爐,看看設備運行有沒有問題,在小房子裡裝小型地暖和在大宮殿中安裝大型地暖是兩個概念。

漢朝皇宮面積是故宮的五倍,但其中大部分面積是廣場和複道,住房面積反而要比故宮小許多。

但架不住洛陽皇宮的房子少,南宮和北宮兩處宮殿羣落加起來,也才50多個宮殿,比故宮八千多間房子差得遠。

所以哪怕實際住宅面積沒有故宮那麼多,但每一座宮殿都極爲恢弘龐大,拿南宮較小的玉堂殿來說,東西長52米,寬28米,室內面積相當於小半個足球場。

要鋪設那麼大的場地,需要用到數百根鐵管,光燒水的鍋爐就得有三米高,要容納最少七八噸以上的水。

而且管道也是別出心裁,集齊了數十位洛陽頂尖的鐵匠才最終完成了這數百根管道,每根鐵管用U型接口連着,利用斜面圓形旋轉的原理,把鐵管連接上。

斜面圓形旋轉原理聽着複雜,其實就是擰螺絲。

在漢朝這樣沒有機械工藝,純手工的年代,要想在鐵管兩端製造條紋斜面,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

只需要使用泥範鑄造技術,提前製作模具就行。

包括鐵管,也是用模具,將鐵水灌入進去,等待冷卻凝固就行。

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連幾噸重的鐵塔、鐵獅子、鐵鐘都可以用這種技術製作,更別說幾十斤重的長條鐵管道。

陳暮檢查了四周,燒火做了幾次試驗,確定鍋爐沒有損壞的地方。虹吸效應又不需要絕對密封性,只要鍋爐不漏水,就能保證設備運行。

“陳議郎,陛下叫你過去。”

就在他關閉了鍋爐下的爐門時,聽到不遠處有人來喊。

陳暮回過頭,看到是認識的小黃門,便走過去。

聽到是劉宏叫他,跟着小黃門來到正殿,劉宏在偏殿裡屋避風,一行十餘人。

張讓趙忠在劉宏身邊伺候着,王鈞也在,宦官和宮女站着,唯獨下首坐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

陳暮不認識這人,進去拱手施禮,就聽到劉宏介紹道:“師君,此人就是陳暮陳子歸。”

楊賜上下打量了他,只見眼前的人面容俊朗,英姿不凡,雙眸中蘊育着靈性。

陳暮之前是十七歲,如今從家裡出來已經一年了,又長高了一些,原來是一米七,現在已經一米七四,等再過兩年長到一米七八不是問題。

看到他的模樣,楊賜滿意地點點頭:“不錯,一表人才,聽說是曲逆侯之後?”

別看楊賜今年年初被罷官,但作爲弘農楊氏之首,楊賜的威望可遠比袁隗那樣的小人在士人心目當中高得多。

並且不管是在朝堂、民間,甚至在天子面前,楊賜都極有分量。

這次被罷官之後,生了一段時間病,又去太學教了一段時間書,年底也是劉宏親自去太學把他請回來,尊爲國三老,可見楊賜的地位。

聽到漢靈帝叫他師君,陳暮立即就意識到這人是誰,馬上肅然拱手回答道:“蒲陰陳暮,見過伯獻公。”

“此物是你想的?”

楊賜問。

陳暮答道:“只是暮尋常的一個愛好。”

楊賜又問:“利用此物來拯救洛陽災民,也是你想的?”

劉宏在一旁臉色難看,他之前可沒說以工代賑的辦法是陳暮獻的,還想在老師面前賣弄一番,沒想到被老師一眼看穿。

其實楊賜做了劉宏十多年的老師,他什麼本事楊賜還不知道?

這麼好的點子劉宏能想得出就鬼來了。

至於張讓趙忠等人,呵呵,若不是楊賜知道天子手裡無錢,也的確需要張讓趙忠這些人幫天子攬財,楊賜早就拼了命要把這些人處理掉了。

這些人除了會受賄賣官以外,怎麼可能會給出利國利民的建議?

所以楊賜很快就猜出來, 這一切都是陳暮在主導。

陳暮瞥了眼天子的臉色,雖然不知道天子之前說過什麼,但隱隱約約能猜到,所以只是微笑答道:“好叫伯獻公知道,暮只是個發明者,提了一點構想而已,大方向上,還是天子補充了細節,都是陛下的功勞。”

楊賜意外地看了劉宏一眼,劉宏就像是被老師表揚的學生一樣,露出得意的表情。

“很好,比之你先祖曲逆侯,也相差不多,可願入太學?”

楊賜這句話,直接讓張讓趙忠臉色驟變。

陳暮當初怎麼去的鴻都門學?

還不是截了盧植的胡?

本來盧植是舉薦陳暮去太學,結果張讓隨手一個舉動,就把陳暮的陣容劃到了他們宦官一派。

現在楊賜在做什麼?

在做和張讓他們一樣的舉動。

偏偏盧植可以動,楊賜卻動不得。

當初楊賜彈劾王甫曹節樂鬆等漢靈帝寵臣,蔡邕被流放了,楊賜屁事沒有。

就連年初在朝堂上這麼和漢靈帝爭執,漢靈帝也拿他沒辦法,只能罷官不能給他定罪,就可以知道楊賜還真可以算是天不怕地不怕。

宦官的權力來源於皇帝,可楊賜是皇帝的老師,是天子要孝敬和尊敬的人,地位堪比董太后。

因此終漢靈帝一朝,楊賜也頂多是被罷官無數次。而且每次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漢靈帝請回來繼續做三公九卿。要是別的大臣敢像他這樣的作派,墳頭草都三尺高了。

正因爲如此,所以張讓趙忠他們拿他還真沒辦法,一點辦法都沒有。

第二十二章 朝議第七十五章 盟主他爹來了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六十三章 折磨之王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八十三章 再次失蹤第三十八章 敲三下第五十九章 內部的一把火第五十五章 你埋伏我,我也埋伏你第二百四十章 一生之敵第二百章 江山易老第九十四章 鞠義的痛苦第二十六章 王允的騷操作第二十二章 呂布的困境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五十九章 起風了第二十七章 青州十年往事第四章 推諉第二百二十章 意外第一百零五章 玄德一定會來救我的第八十四章 兵臨城下第九十章 呂布的選擇第七十章 出兵第一十七章 騎兵的作用第七十二章 圖謀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四十六章 第一步,逼反曹操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六章 呂布的處境第一十二章 投降是一門學問第一百一十章 開戰吧第一十二章 滅爸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二百二十五章 戰術佈置第四十四章 曹操發動技能——奸雄第六十一章 陳毒士又開始了第六章 漢末毒師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分天下論第二十一章 前漢南北軍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第二百七十四章 突襲第七十三章 呂布第一百一十九章 章武一十二年第一十二章 母親第七十三章 投石問路第一百七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七十六章 高前亭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敵我援軍第二十三章 身不由己第二百四十二章 南下洛陽第六章 觀察第一十六章 朝堂驚變第三十八章 快去請陳子歸第一百七十章 司馬懿第一百二十三章 巔峰關羽第五十一章 青州諸子家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三十一章 陳暮辭職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難違第六十五章 奇襲箕山第二十七章 南軍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第七十九章 對峙階段的鬥智鬥勇第一百五十七章 對峙期與南方再亂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第二百八十章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第二百七十四章 突襲第二十三章 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第一十七章 分贓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殺之!第一百七十四章 進攻內黃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二章 反間計第八十五章 養寇自重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第一百八十三章 鬍鬚亂第二十四章 聽四叔的話第八十五章 炮!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六十五章 泰山書院開學第六章 觀察第一百八十章 姓的智慧第二十二章 偷樑換柱第六十四章 暗箭第三十二章 清君側第七十四章 張讓第二十七章 父母第五十一章 比我狠第一章 董卓兵敗第一百章 朝廷的政策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二百七十五章 開城門第二百零七章 十勝十敗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十章 收斂屍體第六十五章 奇襲箕山第三十五章 民風淳樸蒲陰縣第六十四章 把曹操往南逼第六十五章 人心叵測第八十六章 科研指導
第二十二章 朝議第七十五章 盟主他爹來了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六十三章 折磨之王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八十三章 再次失蹤第三十八章 敲三下第五十九章 內部的一把火第五十五章 你埋伏我,我也埋伏你第二百四十章 一生之敵第二百章 江山易老第九十四章 鞠義的痛苦第二十六章 王允的騷操作第二十二章 呂布的困境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五十九章 起風了第二十七章 青州十年往事第四章 推諉第二百二十章 意外第一百零五章 玄德一定會來救我的第八十四章 兵臨城下第九十章 呂布的選擇第七十章 出兵第一十七章 騎兵的作用第七十二章 圖謀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四十六章 第一步,逼反曹操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六章 呂布的處境第一十二章 投降是一門學問第一百一十章 開戰吧第一十二章 滅爸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二百二十五章 戰術佈置第四十四章 曹操發動技能——奸雄第六十一章 陳毒士又開始了第六章 漢末毒師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分天下論第二十一章 前漢南北軍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第二百七十四章 突襲第七十三章 呂布第一百一十九章 章武一十二年第一十二章 母親第七十三章 投石問路第一百七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七十六章 高前亭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敵我援軍第二十三章 身不由己第二百四十二章 南下洛陽第六章 觀察第一十六章 朝堂驚變第三十八章 快去請陳子歸第一百七十章 司馬懿第一百二十三章 巔峰關羽第五十一章 青州諸子家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三十一章 陳暮辭職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難違第六十五章 奇襲箕山第二十七章 南軍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第七十九章 對峙階段的鬥智鬥勇第一百五十七章 對峙期與南方再亂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第二百八十章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第二百七十四章 突襲第二十三章 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第一十七章 分贓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殺之!第一百七十四章 進攻內黃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二章 反間計第八十五章 養寇自重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第一百八十三章 鬍鬚亂第二十四章 聽四叔的話第八十五章 炮!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六十五章 泰山書院開學第六章 觀察第一百八十章 姓的智慧第二十二章 偷樑換柱第六十四章 暗箭第三十二章 清君側第七十四章 張讓第二十七章 父母第五十一章 比我狠第一章 董卓兵敗第一百章 朝廷的政策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二百七十五章 開城門第二百零七章 十勝十敗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十章 收斂屍體第六十五章 奇襲箕山第三十五章 民風淳樸蒲陰縣第六十四章 把曹操往南逼第六十五章 人心叵測第八十六章 科研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