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分兵緩擊

宋軍破河間府數日後,消息終於傳遍天下。

世人皆驚。

這場戰事對天下造成的影響,足以在史書上濃墨重彩書就。

因爲這是大宋自太宗突襲幽州兵敗後,百年來第二次以主動進攻的姿態,再次發起的收復燕雲之戰。

而且,這場戰事的結果是大宋收復河間府,遼國統治百年的燕雲十六州,被趙孝騫率領的宋軍狠狠敲開了一絲裂縫。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道裂縫將會越來越大,遼國是否能保住燕雲其他的城池土地不失,已然成了天下人爭論的焦點。

不在局中,不知局中事,世人的爭論終究只是紙上談兵。

他們看到的不過是結果。

捷報飛傳,大宋臣民震驚之後,舉國城池皆歡呼慶賀。

燕雲十六州,是整個大宋帝王臣民的執念,它代表的意義不僅僅是城池土地和戰略要地,更代表着這個國家失去百年的尊嚴和體面。

如今,河間郡王趙孝騫,率麾下十萬精銳之師,將大宋的尊嚴體面要回來了。

捷報所經之地,大宋城池鄉鎮臣民敲鑼打鼓,說話的底氣都比以往強硬了許多,腰桿子不覺挺直了,一種看不到摸不着卻真實存在的東西,正在大宋臣民心中悄然滋長。

可以稱它爲“骨氣”,也可以稱它爲“脊樑”,這一戰的意義在於,它給大宋臣民的身體裡注入了一股全新的蓬勃的力量。

燕雲其中的一座城池被宋軍攻破,已極大地鼓舞了大宋臣民的士氣,反之,遼國的契丹族人卻一片驚惶哀呼。

一個國家到底行不行,普通百姓是不知道具體數據的,但他們能清晰地感知到周圍環境的變化。

如今的遼國,早已在走下坡路,這是所有契丹人看得非常清楚的事實。

只是契丹人沒想到,下坡路竟已開始加速,沒人能力挽狂瀾。

河間府被宋軍輕鬆攻破,那便意味着燕雲地面上其他的城池和土地,也能被宋軍輕易佔領。

曾經天下無敵的遼軍鐵騎如今彷彿中了邪似的,明明看似那麼強大的武力,那麼多勇敢無畏的契丹勇士,可偏偏遇到宋軍便如泥捏紙糊一般,簡直不堪一擊。

所以,這天下究竟怎麼了?哪裡需要反思?

然而,遼人來不及反思了。

郭成投入趙孝騫帳下後,宋軍的後方終於有了定海神針,趙孝騫沒了後顧之憂,當即擂鼓聚將。

斥候來報,遼帝耶律洪基徵調的二十餘萬兵馬已在遼國大定府集結,正朝南京析津府方向開拔,估摸五日後到達。

宋軍十萬,對遼軍二十萬,不是調侃玩笑,優勢真的在我。

河間府城外,宋軍大營帥帳。

趙孝騫坐在首位,看着帳內將星雲集,帳外更是十萬控弦之士,心中不由分外滿足。

但凡他有一絲反心,就憑這股力量,足以爭霸天下了。

“昨日斥候來報,二十餘萬遼軍已從大定府出發,到達遼國南京析津府大約還需五日,諸位整頓兵馬,下一場戰事要來了。”趙孝騫沉聲道。

帳內衆將不驚反喜,紛紛撫掌大笑,一臉躍躍欲試的模樣。

種建中道:“殿下,末將以爲我軍當主動出擊,提前佈下北部防線,不如以河間府爲中心,大軍向前開拔五十里布控,遼軍若至,我軍可以逸待勞,一舉殲之。”

趙孝騫點頭:“不錯,我打算將麾下十萬兵馬分兵兩路,分別從河間府西北和東北兩個方向出發,兩路兵馬互成犄角之勢,以對北面遼軍。”

宗澤遲疑了一下,道:“殿下,不如索性率兵馬將遼國南京析津府打下來,然後以析津府爲中心佈下防線,遼國南京若陷,遼軍軍心必亂,我軍可藉此一役,一舉收復整個燕雲。”

帳內衆將頓時沉默下來。

種建中和宗澤的意見不一,但他們的戰略方向聽起來都有道理,於是所有人的目光望向趙孝騫,他們知道,最後拍板的權力在趙孝騫身上。

趙孝騫眉頭微蹙,一時有些踟躇。

種建中的意見偏保守,講究一個用兵謹慎,大軍以河間府爲中心佈下防線,就算不敵遼軍,退守河間府城不過是朝夕之間的事,不至於產生太大的傷亡。

宗澤的意見偏激進,眼下的戰局很複雜,但是如果打下了析津府,那麼整個燕雲的南北便算通透了,無論戰略要地的爭奪,還是戰略緩衝地帶的延伸,都將對宋軍極爲有利。

更何況,遼國若失五京之一的南京,對遼國君臣和軍隊的打擊將是十分巨大的,這更給遼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如果換了一年前,趙孝騫或許會選擇宗澤的建議,先進的火器在手,戰略上激進一點無可厚非,反正宋軍有必勝的把握。

可是如今,趙孝騫還是更偏向種建中的保守建議。

作爲一軍主帥,趙孝騫要考慮的層面比普通將士更多更深,他要考慮的不僅是軍事,也有政治。

政治包括大宋汴京和遼國上京兩個方面。遼國上京方面,耶律洪基已有意與大宋議和,燕雲十六州很有可能從談判桌上拿到,如果能有辦法兵不血刃地收復燕雲,何樂而不爲?

至於二十萬遼軍壓境,看似來勢洶洶,其實根本不必害怕,趙孝騫多少明白耶律洪基的心思,老傢伙其實就是打算以打促和。

二十萬遼軍不過是一種恐嚇手段,也可以視作遼國的談判籌碼。

不出意外的話,遼國談判的使團很快將來到河間府,有二十萬大軍當底氣,談判桌上遼人自然可以囂張一點,談判的條件也就提得更苛刻一點。

所以趙孝騫根本不在乎那二十萬遼軍,無論這二十萬人馬是用來恐嚇還是真打算跟宋軍幹一場,趙孝騫都有必勝的把握。

趙孝騫現在考慮最多的,還是大宋汴京朝堂的反應。

官家已不再是當年的官家,儘管朝堂沒有任何風吹草動,趙煦對他也是一如既往的信任,可趙孝騫還是隱隱有一種莫名的壓力。

麾下將士斬將奪旗,立功無數,對國家固然是好事,但對皇帝可不一定是好事了。

戰事推進得越快,殺敵越多,將士們表現得越剽悍驍勇,趙煦的猜忌心也就越重。

這樣一支無敵的兵馬,完全掌握在臣子手中,哪個皇帝能睡得着覺?

這已經跟所謂的宗族親情和私人交情無關,它是君臣博弈層面的問題了。

思忖良久,趙孝騫終於做出了決斷。

“暫緩進攻析津府,全軍北進五十里,以河間府爲中心,在西北和東北兩個方向佈下防線,呈犄角之勢迎擊遼軍。”

一語定音,帳內衆將無論支持還是反對,軍令已不可更改,於是衆將紛紛起身領命。

“兵馬各半,西北路由種建中率軍,東北路由宗澤率軍,你二人馬上籌備糧草軍械戰馬,點齊部將軍卒,明日辰時拔營北上。”趙孝騫又道。

這次統軍趙孝騫還是將兵權分給了麾下部將,他打算在河間府坐鎮,靜候遼國和汴京兩方的反應。

衆將正要散去,趙孝騫扭頭四顧,好奇道:“衝元先生今日爲何不在?”

種建中笑了笑,湊到他耳邊輕聲道:“殿下,衝元先生這兩日忙得很……”

“他忙啥?”

“忙着轉移贓銀……啊不對,忙着給老家運送正當合法所得。”

趙孝騫呆怔半晌,最後嘆了口氣:“狀元公終究不乾淨了……”

“乾淨得很,無主之物,有德者居之,狀元公還不夠有德嗎?應該是他的。”種建中急忙道。

…………

遼國上京。

河間府陷落宋軍之手的消息,終究還是傳到了都城。

朝堂炸了鍋。

消息剛進宮,便有無數遼臣踉踉蹌蹌聚集在宮門外,面朝宮門跪地哭嚎,有痛心疾首者,有不甘嘶吼者,也有麻木不仁者。

宮外朝臣衆生相,宮內耶律洪基卻急火攻心,聞報之後當即便身形一晃,吐了一口血,臉色蒼白如紙。

耶律洪基的反應嚇壞了宮人,急忙宣太醫入宮,皇太孫耶律延禧和蕭兀納等幾位重臣也紛紛趕進宮覲見。

河間府又稱瀛洲,是燕雲十六州之一,位於燕雲的最南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隨着宋軍奪取燕雲的第一座城池,對遼國的君臣來說,這無疑是驚天噩耗。

遼帝聞噩耗吐血,宮裡一片兵荒馬亂。

蕭兀納蕭奉先等重臣等候在寢宮外,耶律延禧也是面露焦急之色,不停在門外來回踱步。

寢宮外焦急等候的重臣除了蕭兀納等人,還有一些耶律皇族宗親,以及朝中諸宰相使相。

其中一人年約六十許,氣度不凡,雍容自若,正是北院樞密院使耶律儼。

耶律儼本是漢姓,父族姓李,投奔遼國後改了耶律姓。

此人頗有政績,歷任北院宣徽使,大理寺卿,景州刺史,御史中丞等職,後來耶律洪基用人難以抉擇,竟令朝官投擲骰子,以大小決定官職,耶律儼手氣好,投了個最大點,於是當上了北院樞密院使。

(注:真事,這位使相真是擲骰子當上的,耶律洪基晚年多昏庸,由此可見一斑。)

今日驚聞噩耗,耶律儼當即便與蕭兀納等朝臣入宮,衆臣焦急地等在殿外,看着太醫們忙進忙出。

每個人心中都是一片灰暗絕望,河間府陷落的消息不僅耶律洪基無法接受,朝臣們也無法接受。

焦急等候了一個多時辰,終於宮人出殿稟報,陛下被救醒了,宣衆臣入殿覲見。

第45章 打就打了第137章 恍如夢醒第305章 後果自負第206章 令許擄掠第542章 微服出宮第627章 意外消息第811章 王府喋血第24章 來者不善第247章 奉旨辦案第440章 粉飾兵敗第177章 綠茶解渴第217章 都城空虛第364章 到任真定第282章 陌生老者第229章 客從東來第183章 兵役立法第203章 初識名將第367章 死城活人第714章 麟兒誕世第163章 揚長而去第631章 不共戴天第162章 兇名赫赫第642章 備戰試探第759章 升降任免第454章 劍指飛狐第773章 主動結盟第518章 宰相拜訪第344章 父子心眼第46章 罷官致仕第529章 仗義屠狗第804章 同盟已成第749章 爲母則剛第559章 錯誤策略第522章 事發之前第156章 君子難爲第476章 尊嚴利益第584章 反差公主第411章 秉公斷案第63章 防身利器第437章 戰後覆盤第183章 兵役立法第798章 議選新君第384章 百密一疏第640章 師出有名第83章 親仇必報第200章 出征西北第277章 以身入局第544章 君臣信任第220章 是友非敵第156章 君子難爲第119章 探望慰問第462章 見好就收第180章 鳶兒試婚第714章 麟兒誕世第563章 敗退追擊第189章 迎親回府第177章 綠茶解渴第171章 朋友之義第423章 退無可退第423章 退無可退第745章 孤家寡人第404章 三女相見第503章 解救農戶第178章 道德無暇第144章 贖身脫籍第444章 治城招商第145章 妙仙進門第627章 意外消息第734章 命運與共第729章 背後黑槍第171章 朋友之義第235章 終戰休兵第736章 夫妻離別第16章 豈曰無鹽第737章 回京之前第114章 開啓時代第744章 時不我待第25章 汴京震動第759章 升降任免第701章 故人美人第151章 紹述之爭第70章 閒漢小乙第404章 三女相見第461章 一戰雙捷第157章 名臣當保第246章 密奏二事第381章 投敵自保第484章 休戰歸城第744章 時不我待第295章 意料之中第49章 又見佳人第317章 全軍覆沒第604章 王師平叛第442章 火器升級第122章 親家相遇第626章 城外荒廟第546章 不亦抽乎第788章 剔除淘汰第659章 再收名將第629章 活爹截胡
第45章 打就打了第137章 恍如夢醒第305章 後果自負第206章 令許擄掠第542章 微服出宮第627章 意外消息第811章 王府喋血第24章 來者不善第247章 奉旨辦案第440章 粉飾兵敗第177章 綠茶解渴第217章 都城空虛第364章 到任真定第282章 陌生老者第229章 客從東來第183章 兵役立法第203章 初識名將第367章 死城活人第714章 麟兒誕世第163章 揚長而去第631章 不共戴天第162章 兇名赫赫第642章 備戰試探第759章 升降任免第454章 劍指飛狐第773章 主動結盟第518章 宰相拜訪第344章 父子心眼第46章 罷官致仕第529章 仗義屠狗第804章 同盟已成第749章 爲母則剛第559章 錯誤策略第522章 事發之前第156章 君子難爲第476章 尊嚴利益第584章 反差公主第411章 秉公斷案第63章 防身利器第437章 戰後覆盤第183章 兵役立法第798章 議選新君第384章 百密一疏第640章 師出有名第83章 親仇必報第200章 出征西北第277章 以身入局第544章 君臣信任第220章 是友非敵第156章 君子難爲第119章 探望慰問第462章 見好就收第180章 鳶兒試婚第714章 麟兒誕世第563章 敗退追擊第189章 迎親回府第177章 綠茶解渴第171章 朋友之義第423章 退無可退第423章 退無可退第745章 孤家寡人第404章 三女相見第503章 解救農戶第178章 道德無暇第144章 贖身脫籍第444章 治城招商第145章 妙仙進門第627章 意外消息第734章 命運與共第729章 背後黑槍第171章 朋友之義第235章 終戰休兵第736章 夫妻離別第16章 豈曰無鹽第737章 回京之前第114章 開啓時代第744章 時不我待第25章 汴京震動第759章 升降任免第701章 故人美人第151章 紹述之爭第70章 閒漢小乙第404章 三女相見第461章 一戰雙捷第157章 名臣當保第246章 密奏二事第381章 投敵自保第484章 休戰歸城第744章 時不我待第295章 意料之中第49章 又見佳人第317章 全軍覆沒第604章 王師平叛第442章 火器升級第122章 親家相遇第626章 城外荒廟第546章 不亦抽乎第788章 剔除淘汰第659章 再收名將第629章 活爹截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