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終戰休兵

第235章 終戰休兵

幹了一件大事,收拾善後很麻煩。

樑太后已被裝入棺槨,正當的理由是突發腦卒,畢竟一個軍政一把抓的女強人,戰事又不利,壓力大一點很正常,壓力大了,腦子撐不住爆漿了更正常。

這理由拿出去,誰信誰智障。

但世事就是這麼神奇,大家都信了。

天還沒亮,李幹順便帶着幾名西夏臣子趕到了夏州城,跪在樑太后的棺槨前失聲痛哭。

樑太后的靈堂安排在館驛的院子裡,館驛一早被清空,然後到處掛滿了白幡,地上灑滿了紙錢,一羣和尚盤坐在棺槨前不停唸誦往生咒,場面肅穆且沉痛。

出了這麼大的事,宋遼夏三國的官員武將都到場了。

遼國使團成員皆在,大宋這邊章楶,種建中,宗澤等人也來了,每個人都表情沉痛,還恭恭敬敬地給樑太后行禮上香。

李幹順跪在棺槨前嚎啕大哭,砰砰地朝地上磕頭,額頭都磕腫了,但勸都勸不住,孝子賢孫的模樣無懈可擊。

但李幹順的演技……不好評價,人家哭是真哭,眼淚止不住地流。

……如果嘴角再稍微往下壓一下就更好了。

老弟啊,知道你即將親政掌權很高興,但你好歹尊重一下片場氛圍,這種悲痛的時候嘴角上揚是不是過分了點兒?

畢竟還是個十一歲的孩子,心事真是一點也不藏着。

後面幾名西夏臣子的演技就專業多了,活了這把年紀,果然都活成了老戲骨,那悲痛欲絕的表情非常傳神到位。

趙孝騫和蕭光敬站在棺槨旁,二人的演技也絲毫不遜色於老戲骨,此刻二人表情沉痛,黯然神傷,恰到好處地表現出對一代西夏女強人溘然長逝的惋惜。

李幹順哭夠了,這才轉向趙孝騫,朝他長揖一禮。

“多謝趙郡公爲我西夏太后料理後事,讓她走得體面。”李幹順悽然道。

趙孝騫眼睛一眯,這未成年,呵,居然會如此含蓄地表達意思,是大人教的,還是天生就會?

“事發突然,我等皆猝不及防,太后犯病時,我們請了城中大夫來診治,可惜大夫還未到館驛,太后便已……”

趙孝騫惋惜搖頭,沉痛地道:“是我大宋照顧不周,若在館驛提前安排好大夫,想必太后也不會……”

李幹順悲痛地道:“不怪貴國,是太后她福薄,近年太后常常難以安寢,食慾不佳,病根早已深種,昨夜又是腦卒這種兇險迅急的病,縱是神仙也難救,總之,趙郡公費心了。”

趙孝騫嘆道:“好生料理後事吧,陛下節哀順變,太后薨逝縱然舉國皆慟,但西夏不可無主,望陛下早日走出悲痛,接管西夏軍政,與我大宋同修睦好。”

李幹順用力點頭:“朕以西夏國君之名,這就下旨退兵,從此夏宋兩國永罷刀兵。”

二人互相深深地對視良久,嘴角同時微微上揚,旋即很快同時恢復悲痛的模樣。

蕭光敬冷眼旁觀,對二人的演技欽佩得五體投地。

一樁謀殺案,幾句話來往之間,硬生生說成了意外,還順便定了兩國和談的基調。

若不是那杯鴆酒是蕭光敬親手端給樑太后,然後親眼看着她嚥氣,他都差點信了。

神奇的是,在場所有人都相信這是意外,沒有任何人出來反駁質疑。

西夏樑太后死於意外腦卒,算是徹底蓋棺定論了。

舉喪的人羣中,唯有章楶沒好氣地白了趙孝騫一眼。

昨夜趙孝騫調兵舉事,當然不可能繞過章楶。

章楶本來是強烈反對的,畢竟大宋邀請樑太后入城和談,若在和談時殺了她,大宋的名聲算是徹底臭了。

這就跟三國時司馬懿指洛水爲誓一樣,此誓之後,天下的誠信徹底消失,從此華夏曆史進入爾虞我詐的時期,沒人再相信所謂的誓言了。

趙孝騫殺樑太后也是如此,兩國交戰尚有不斬來使的規矩,何況對方是一國太后。

讀聖賢書一輩子的章楶,怎麼幹得出如此背信棄義之事?

別的不說,此事若被汴京朝堂知曉,必然會掀起驚濤駭浪,趙孝騫會被御史們參得欲仙欲死,趙煦都保不住他,畢竟這事兒太惡劣了。

後來趙孝騫終究還是說服了章楶,只用了一句話。

鴆殺樑太后的人是遼使蕭光敬,與我大宋何干?

我大宋還能管到遼國的事?

這也是趙孝騫堅持讓蕭光敬親自動手的原因,他不能給自己留把柄。

蕭光敬不一樣,他是遼國人,遼國起源於北方的靺鞨諸部,人家可沒有讀聖賢書的習慣,爲了利益,沒什麼不能幹的,他們的部落祖先也沒留什麼不斬來使的祖訓。

再說,樑太后的死因一定會淹沒於歷史的真相中。

就算大宋和遼國想公佈出去,李幹順也會拼死攔着不讓說。

太后被鴆殺的死因若傳出去,李幹順這個西夏皇帝還當不當了?西夏的後黨黨羽們不得造反啊?

腦卒死亡這個理由多完美,爲什麼要破壞這種完美?

宋遼兩國聯手密謀,再加上李幹順作爲內應,天下不會有人再關心真相,宋遼夏三國上層只關心未來的利益。

祭拜過後,李幹順接手樑太后的後事安排,命人在城外找了一塊隱秘地地點匆匆下葬,然後留下兩名西夏臣子與大宋和談。

而李幹順則以樑太后的名義下詔,集結在西夏境內仍追擊宋軍的各部兵馬,急匆匆起駕朝興慶府行去。

樑太后死了,李幹順要接管國政,有太多的麻煩等着他處理。

首先要隱瞞樑太后已死的消息,然後接收兵權,直奔都城剪除後黨,對朝堂重新洗牌,尋求國內權貴功勳地主等各個階級人物的支持擁戴等等。

而令宋遼兩國都分外重視且頭疼的一代西夏女強人樑太后,死後不過一捧黃土,孤零零地埋在某個不知名的地下,她存在的痕跡,正被歷史悄悄抹去。

李幹順草草安排了樑太后的後事便告辭,留下的兩名西夏臣子則與大宋和談。

和談的結果沒有任何懸念。

大宋提出的條件,西夏全盤答應。

原本和談的條件遼國是需要干預的,畢竟西夏的疆土和城池歸屬,也與遼國的利益相關。

但可惜的是,遼國使臣是蕭光敬,那就好商量了。

三國只談了一個上午,便敲定了內容,並許下盟誓,盟書寫作三種文字傳昭諸國,並且着石匠將盟書刻石於碑,立於原大宋與西夏的邊境石頭城。

和談條件裡,大宋與西夏約定永罷刀兵,重修舊好,西夏並向大宋稱臣,每年遣使赴汴京朝貢大宋天子,朝貢之物的價值不得低於十萬貫。

至於疆土城池方面,西夏願割夏州,龍州,銀州等六州城池與大宋,以表這次擅自發動戰爭的賠禮,裁撤左廂神勇軍司,卓囉和南軍司,靜塞軍司等三大軍司。

盟書既成的第三日,被分兵深入西夏境內的折可適等宋軍各部兵馬奉命回到夏州城,重新歸建。

石頭城外,一座高聳的石碑靜靜地矗立在西北高原荒漠上,黃昏的夕陽將它照映得一片血紅。

它彷彿在昭告世人,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一場戰爭。

一場改變了兩國國運的戰爭。

現在,戰爭結束了。

第249章 諫止者衆第809章 利害吉凶第344章 父子心眼第793章 子夜兵變第447章 談判交鋒第344章 父子心眼第770章 登陸之戰第111章 現場錄史第327章 庫房再罄第101章 定情之約第797章 密議謀事第783章 風波即起第162章 兇名赫赫第521章 故人如故第691章 殘酷報復第763章 禍水東引第517章 民間威望第621章 前倨後恭第581章 靈魂交流第641章 大戰將啓第641章 大戰將啓第621章 前倨後恭第685章 捨生取義第725章 回營擁戴第403章 威脅震懾第813章 重提舊案第693章 以役代殺第522章 事發之前第111章 現場錄史第661章 南北夾擊第380章 除奸肅敵第590章 神秘文士第461章 一戰雙捷第674章 解讖生疑第556章 副使許將第800章 籌辦登基第366章 府城毒瘤第572章 三路皆捷第513章 主動請罪第145章 妙仙進門第42章 殺馬砸車第670章 人前人後第95章 主困臣救(求首訂!!)第806章 大軍將至第774章 爭取時間第47章 政治紅利第648章 下作無德第232章 聯手除患第497章 遼國奉先第411章 秉公斷案第26章 世子有請第812章 登基大典第74章 雅號半闕第110章 遼使入朝第249章 諫止者衆第168章 似少年遊第506章 屠刀震惡第251章 都知劉單第205章 帳下獻計第157章 名臣當保第570章 子夜伏擊第221章 火燒興慶第382章 罪臣底線第783章 風波即起第194章 軍報入京第645章 慈不掌兵第247章 奉旨辦案第475章 聯姻送禮第404章 三女相見第365章 蕭條邊城第772章 深剖局勢第589章 沉河託話第714章 麟兒誕世第417章 無形威懾第143章 遼使離京第611章 秘召回京第370章 微服私訪第581章 靈魂交流第173章 貴族草芥第263章 所謂文官第802章 流言又起第770章 登陸之戰第210章 首戰雪恥(下)第390章 上疏免賦第316章 高端獵人第110章 遼使入朝第597章 登門道歉第346章 天家兄弟第445章 爵晉郡王第423章 退無可退第807章 臣禮失矩第311章 倉促辦壽第291章 恩怨分明第466章 漢使之風第187章 大婚之期(上)第694章 越境追殺第107章 反貪風暴第619章 提審訊問第147章 此消彼長第124章 邀獵逐鹿
第249章 諫止者衆第809章 利害吉凶第344章 父子心眼第793章 子夜兵變第447章 談判交鋒第344章 父子心眼第770章 登陸之戰第111章 現場錄史第327章 庫房再罄第101章 定情之約第797章 密議謀事第783章 風波即起第162章 兇名赫赫第521章 故人如故第691章 殘酷報復第763章 禍水東引第517章 民間威望第621章 前倨後恭第581章 靈魂交流第641章 大戰將啓第641章 大戰將啓第621章 前倨後恭第685章 捨生取義第725章 回營擁戴第403章 威脅震懾第813章 重提舊案第693章 以役代殺第522章 事發之前第111章 現場錄史第661章 南北夾擊第380章 除奸肅敵第590章 神秘文士第461章 一戰雙捷第674章 解讖生疑第556章 副使許將第800章 籌辦登基第366章 府城毒瘤第572章 三路皆捷第513章 主動請罪第145章 妙仙進門第42章 殺馬砸車第670章 人前人後第95章 主困臣救(求首訂!!)第806章 大軍將至第774章 爭取時間第47章 政治紅利第648章 下作無德第232章 聯手除患第497章 遼國奉先第411章 秉公斷案第26章 世子有請第812章 登基大典第74章 雅號半闕第110章 遼使入朝第249章 諫止者衆第168章 似少年遊第506章 屠刀震惡第251章 都知劉單第205章 帳下獻計第157章 名臣當保第570章 子夜伏擊第221章 火燒興慶第382章 罪臣底線第783章 風波即起第194章 軍報入京第645章 慈不掌兵第247章 奉旨辦案第475章 聯姻送禮第404章 三女相見第365章 蕭條邊城第772章 深剖局勢第589章 沉河託話第714章 麟兒誕世第417章 無形威懾第143章 遼使離京第611章 秘召回京第370章 微服私訪第581章 靈魂交流第173章 貴族草芥第263章 所謂文官第802章 流言又起第770章 登陸之戰第210章 首戰雪恥(下)第390章 上疏免賦第316章 高端獵人第110章 遼使入朝第597章 登門道歉第346章 天家兄弟第445章 爵晉郡王第423章 退無可退第807章 臣禮失矩第311章 倉促辦壽第291章 恩怨分明第466章 漢使之風第187章 大婚之期(上)第694章 越境追殺第107章 反貪風暴第619章 提審訊問第147章 此消彼長第124章 邀獵逐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