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升降任免

趙孝騫走的路,其實跟名將狄青有幾分相似。

都是在外獨領兵權,然後被官家猜忌,接着被卸下兵權,調任回京,入樞密院。

狄青的結局不算好,僅僅只是因爲汴京洪災,狄青帶全家老小入大相國寺躲避洪水,就被朝官狠狠參劾,最終貶謫外地,鬱郁病亡。

如今的趙孝騫,其實也走在相同的路上。

不過狄青是忠臣,他只能任人宰割,趙孝騫不一樣,前世九年制義務教育告訴他,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如今仍讓他俯首恭順的,是他與趙煦曾經的情分。

其實趙煦在世時,趙孝騫已有機會率軍打着“勤王”或是“清君側”的旗號回京的。

終究還是曾經的君臣兄弟之情,封印了趙孝騫心中的戾氣。

趙煦在,趙孝騫仍是大宋的忠臣良將。

趙煦駕崩,趙孝騫便再無顧忌,人擋殺人。

莫說趙煦善良,沒對趙孝騫痛下殺手,其實趙孝騫也足夠善良了,所以才隱忍至今。

今日趙煦與趙孝騫攤開了話題,直接說到燕雲主帥的人選,其實就是告訴他,朕不可能再讓你掌兵權了,從此以後你便是大宋的高官,但絕不會再讓你帶兵。

趙孝騫的心態很灑脫,沒關係,事物的發展不會一成不變的。

趙煦的有生之年或許一片和風細雨,但他死後,趙孝騫可就不客氣了。

“官家既然中意陳鬆齡此人,臣雖與他不熟,但也贊同官家的意見。”趙孝騫道。

趙煦點點頭,人選其實是他早已選定的,當然,如果趙孝騫不同意,趙煦也會再考慮考慮,畢竟趙孝騫如今說話的分量足夠大,他說的話趙煦也不能忽視。

“既然子安沒意見,明日樞密院就下文調任吧,子安,你……”趙煦欲言又止。

趙孝騫立馬明白了他的意思,於是道:“臣先自請撤免河北西路經略安撫使,以及真定知府官職,全心任職樞密院,另外,臣還有皇城司勾當公事一職,臣也請……”

話沒說完,趙煦擺擺手,笑道:“皇城司的官職你留着,以後任職汴京,很多事情需要皇城司處置,這幾年你任職皇城司,勢力發展很大,都擴充到遼國西夏了,無論如何,子安你仍是朕最信任的人。”

頓了頓,趙煦嘆道:“子安,委屈你了,朕走之前,會囑咐新君,讓他再度重用你。新舊交替之時,對重臣的先貶後復,這個道理子安應該懂的。”

趙孝騫點頭,他當然懂。

帝王駕崩之前,往往將一些重要臣子貶謫甚至罷免,直到新君登基,再將這些臣子重新啓用,這是爲了彰顯皇權的威嚴,讓臣子心生敬畏,同時也是新君對臣子示恩,讓臣子繼續對新君死心塌地。

趙孝騫只是點頭,絕不表達任何異議。

趙煦又道:“對了,燕雲十六州已經收復,遼國南京析津府這個名字,朕不是很喜歡,子安覺得改個什麼名字比較妥?”

趙孝騫想了想,道:“析津府位於汴京北面,又是曾經的幽州,地理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以前大宋的北京是大名府,如今燕雲已收復,大名府便失去了戰略重要性了。”

“所以臣以爲,不如免掉大名府‘北京’之名,將析津府複名爲‘幽州’,改爲大宋北京。”

趙煦笑道:“子安謀國高論,朕深以爲然,朕也覺得可將析津府改名爲幽州,並以‘北京’名之。”

“明日朕與章惇曾布等人商議後,便發起朝議,此事就這樣決定了吧。”

趙煦的心情突然變得極好,哈哈一笑道:“開疆拓土,將新佔領之地改名,這滋味確實很不錯!”

趙孝騫微笑道:“官家多保重身體,將來親自把遼國上京也改名,滋味更妙。”

趙煦笑容漸斂,嘆了口氣,苦笑道:“朕已不做這指望了,但願未來的新君能做到吧,而朕在史書上的名聲,就憑收復燕雲這一樁,大約不會太差了,至少不會被後人唾罵,朕便滿足了。”

…………

回京之後,趙孝騫與趙煦見面,總有一種若有若無的壓抑感覺。

每一次見面,都像是永別,這種滋味實在不好受。

第二天,宮裡果然來了聖旨。

罷趙孝騫河北西路經略安撫使,罷真定知府,升任知樞密院事。

這道人事任免的旨意,趙孝騫早已知曉,心中並無波瀾,但汴京朝野間卻掀起了不小的風浪。

衆所周知,趙孝騫是大宋的英雄,若沒有他,大宋根本不可能有今日的大好局面,更談不上收復燕雲十六州。

遼人談虎色變,鼎定宋遼邊疆,麾下雄師十萬的英雄人物,突然被朝廷卸下了兵權,扔到樞密院任職,臣民很多人接受不了。最大的爭議就是,大宋正在積蓄國力,眼看一年半載內要揮師北伐,而北伐遼國的主帥最佳人選,只能是趙孝騫。

這個節骨眼上,朝廷把趙孝騫的兵權卸了,這跟自毀長城有何區別?莫非官家毫無進取之心,覺得只要收回了燕雲十六州就滿足了?

明明是一片大好的局勢,這道人事任免委實令許多人想不通。

坊間還有傳言,倒是說到了點子上。

趙孝騫終究功高蓋主,而且擁兵甚重,對皇權產生了威脅,站在官家的立場上,只能卸下他的兵權。

皇權永固永遠比開疆拓土更重要,這是沒有商量餘地的。

汴京朝野輿論四起,有贊同朝廷決定的,也有激烈痛斥官家兔死狗烹的。

朝堂上的反應倒是比較平靜,當官的人終究比普通百姓想得更深遠,在他們的眼裡,趙孝騫收復燕雲的那一天起,結局就已註定了。

自古功高蓋主者,能有幾個好下場?

趙孝騫至今能被官家善待,而且還封了一字親王,說實話,官家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了。

關於趙孝騫的任免,無論朝野如何議論,已經成了定居,官家不可能收回成命。

然而,與此同時,汴京民間市井卻悄悄流傳着另一個流言。

這個流言吸睛的程度,比趙孝騫的官職任免更甚。

流言說,官家的身體愈見不行,太后和朝堂重臣們已經開始議論新君繼任的人選了。

人選自然是從官家如今的幾位兄弟裡選。

在對新君的人選問題上,太后與宰相章惇有了矛盾。

太后支持端王趙佶繼任登基,而章惇則堅決反對,他認爲端王趙佶爲人輕佻,少年已見昏聵之相,絕不可爲大宋新君,否則必有誤國亡國之虞。

太后與章惇因此有了衝突,一方遵循祖制,順位排序必須是趙佶,另一方主張立賢,如今一片大好的局勢下,如若選了個昏君即位,則國勢復危,愧對列祖列宗。

傳言就這樣慢慢從朝堂傳到了民間市井。

汴京市井別的不多,最多的是閒漢潑皮,這種人普遍窮困,卻偏偏喜歡一副大人物的樣子指點江山。

就跟前世燒烤攤上袒露着肚皮喝着冰啤酒的油膩大叔一樣,口沫橫濺從國內政策說到國際局勢,那充滿自信揮斥方遒的模樣,地球沒他得散。

汴京的閒漢潑皮們大約也是這副德行,聽到傳言後,閒漢們興奮了,立馬三五成羣聚在一起,對朝堂指手畫腳,大放厥詞。

然後閒漢們也陷入了爭執之中,有人認爲太后的主張沒錯,官家既然無子,就該遵循祖制,讓排名最近的兄弟即位,這叫“規矩”,規矩如果能隨便違反,以後朝廷不得亂套了。

也有人認爲章相公的主張沒錯,大宋正值一片大好的上升勢頭,若立長不立賢,誰知道新君是個什麼德行,若是個昏君的話,官家和成王殿下這些年辛苦打下的局面,豈不是一朝盡付。

市井民間的爭執聲音也很大,傳言在衆口相傳中,不知不覺已經成了真,沒人懷疑它是假的,大家的注意力都在新君人選問題上。

坊間流言四起之時,作爲宰相的章惇自然也受了影響。

早上去政事堂應差,人進了殿內,幾名同僚一臉古怪地看着他,眼神裡不僅有欽佩,也有不解。

大家都不知道,章相公爲何如此頭鐵,官家如今還健在呢,居然就敢當衆議論新君人選,你是真不怕官家清算啊,是條漢子!

自古皇權儲君的話題最犯忌,像章惇這般膽大的,說實話,真沒見過。

章惇收到了一衆同僚古怪的眼神,他自己也是有苦難言。

坊間流言傳得邪乎,什麼跟太后當面爭執新君人選,甚至直接跟太后翻臉掀了桌子。

摸摸這些傳謠言的人的良心,老夫真幹過嗎?

全特麼是污衊啊!

老夫長了幾個膽子,敢跟太后掀桌子?

當然,新君人選問題,章惇確實說過的,那是在趙煦吐血昏迷的幾日,作爲宰相,官家都倒下了,這話題不說不行啊。

現在流言傳得滿天飛,越傳越走樣,居然傳成了他章惇堅決反對端王趙佶,跟太后翻臉,甚至連官家都不放在眼裡了。

章惇的脾氣確實火爆了一點,爲人性格也確實固執了一點,心胸確實沒那麼寬廣,可不管怎麼說,作爲宰相,最基本的情商總是在線的吧?

再給章惇十個膽子,他敢這麼幹?

現在章惇的心情很不好,他很想知道,到底是誰在傳這些謠言,簡直是要把他往死路上逼。

第720章 隱患漸生第727章 大宴將士第32章 人生初見第367章 死城活人第417章 無形威懾第451章 密奏入京第671章 再要三城第325章 摸魚郡公第200章 出征西北第163章 揚長而去第750章 風向不對第348章 仇人相見第682章 最後血性第726章 萬人夾道第197章 楚王罵街第166章 延續香火第58章 知音難覓第796章 對調回京第508章 明正典刑第347章 登門探望第241章 抽絲剝繭第424章 太孫狩獵第102章 聖駕歸京第41章 忍無可忍第769章 結盟立賢第56章 王府進財第480章 援軍姍姍第170章 前程利弊第713章 岳父登門第817章 成王敗寇第87章 堂下何人第15章 捅馬蜂窩第554章 融入破冰第521章 故人如故第622章 必有痕跡第718章 叔侄衝突第740章 野心由來第96章 危急救駕(求首訂!!)第502章 搜捕犯官第134章 何德何能第72章 醉後社死第185章 信息炸裂第798章 議選新君第493章 事有蹊蹺第1章 開新號了第379章 圖窮匕見第530章 借調問案第433章 詭異刺殺第367章 死城活人第746章 大佬登門第147章 此消彼長第128章 攻守易形第51章 權柄如刀第411章 秉公斷案第264章 殺雞立威第364章 到任真定第719章 公主賀禮第614章 歸京密議第34章 奸佞之子第351章 授官聆訓第75章 官家親臨第658章 天降橫財第570章 子夜伏擊第521章 故人如故第408章 攻守易勢第383章 天羅地網第732章 孤家寡人第13章 撞開封印第614章 歸京密議第501章 徹查九縣第150章 新來花魁第82章 憤而揚鞭第624章 天羅地網第789章 快意恩仇第82章 憤而揚鞭第531章 人即是法第351章 授官聆訓第107章 反貪風暴第311章 倉促辦壽第582章 相依爲命第92章 奪船救人第266章 封賞定論第251章 都知劉單第752章 站隊太后第350章 經略安撫第388章 熱心村民第514章 試探心思第693章 以役代殺第46章 罷官致仕第344章 父子心眼第174章 駕校考證第818章 重逢舊部第601章 連根拔起第506章 屠刀震惡第484章 休戰歸城第611章 秘召回京第125章 小種相公第437章 戰後覆盤第808章 攤牌現形第55章 轄下所屬
第720章 隱患漸生第727章 大宴將士第32章 人生初見第367章 死城活人第417章 無形威懾第451章 密奏入京第671章 再要三城第325章 摸魚郡公第200章 出征西北第163章 揚長而去第750章 風向不對第348章 仇人相見第682章 最後血性第726章 萬人夾道第197章 楚王罵街第166章 延續香火第58章 知音難覓第796章 對調回京第508章 明正典刑第347章 登門探望第241章 抽絲剝繭第424章 太孫狩獵第102章 聖駕歸京第41章 忍無可忍第769章 結盟立賢第56章 王府進財第480章 援軍姍姍第170章 前程利弊第713章 岳父登門第817章 成王敗寇第87章 堂下何人第15章 捅馬蜂窩第554章 融入破冰第521章 故人如故第622章 必有痕跡第718章 叔侄衝突第740章 野心由來第96章 危急救駕(求首訂!!)第502章 搜捕犯官第134章 何德何能第72章 醉後社死第185章 信息炸裂第798章 議選新君第493章 事有蹊蹺第1章 開新號了第379章 圖窮匕見第530章 借調問案第433章 詭異刺殺第367章 死城活人第746章 大佬登門第147章 此消彼長第128章 攻守易形第51章 權柄如刀第411章 秉公斷案第264章 殺雞立威第364章 到任真定第719章 公主賀禮第614章 歸京密議第34章 奸佞之子第351章 授官聆訓第75章 官家親臨第658章 天降橫財第570章 子夜伏擊第521章 故人如故第408章 攻守易勢第383章 天羅地網第732章 孤家寡人第13章 撞開封印第614章 歸京密議第501章 徹查九縣第150章 新來花魁第82章 憤而揚鞭第624章 天羅地網第789章 快意恩仇第82章 憤而揚鞭第531章 人即是法第351章 授官聆訓第107章 反貪風暴第311章 倉促辦壽第582章 相依爲命第92章 奪船救人第266章 封賞定論第251章 都知劉單第752章 站隊太后第350章 經略安撫第388章 熱心村民第514章 試探心思第693章 以役代殺第46章 罷官致仕第344章 父子心眼第174章 駕校考證第818章 重逢舊部第601章 連根拔起第506章 屠刀震惡第484章 休戰歸城第611章 秘召回京第125章 小種相公第437章 戰後覆盤第808章 攤牌現形第55章 轄下所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