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蕭瑟,落葉漂零,漢國的宮廷內卻是一片凝重的氣氛。
魏國亡國之君曹叡身死的消息,如同長了翅膀一般,很快傳到了大漢天子劉禪的耳中。
劉禪正坐在那金碧輝煌的宮殿之中,宮殿內燭火搖曳,映照在他那張略顯肥胖的臉龐上。
他身着華麗的龍袍,龍袍上繡着五爪金龍,金光閃閃,彰顯着他至高無上的地位。
然而,此刻他的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絲複雜之色,有驚喜,有感慨,也有一絲不易察覺的惆悵。
當侍從匆匆走進來,跪伏在地,顫聲稟報:“陛下,魏國曹叡已崩。”
劉禪聞言,身軀微微一震,手中的玉杯險些滑落。
他怔怔地望着殿外那漆黑的夜空,心中如同翻起了滔天巨浪。
想當年,魏國強大之時,漢國曾屢遭其欺壓,如今魏國滅亡,曹叡身死,怎能不讓他感慨萬千?
這時,費禕邁着穩健的步伐走進了大殿。
他身穿一襲文士長袍,衣袂飄飄,顯得儒雅而從容。
他的面容清癯,眼神中透着睿智的光芒,嘴角掛着一抹淡淡的微笑,彷彿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費禕走到劉禪身前,躬身行禮道:“陛下,臣有一事相問。”
劉禪回過神來,輕輕點了點頭,示意費禕繼續說下去。
費禕道:“陛下曾言,擒拿曹叡者,賞千戶侯。如今曹叡已死,且被分屍,有人拿着幾十條胳膊,幾十條腿,還有心肝脾肺等身體部件前來邀賞。此事該如何處置?”
劉禪聞言,眉頭微微一皺,心中暗自思量:這曹叡雖爲敵國君主,但如今已死,且死狀如此悽慘,朕若以殘肢斷體來論功行賞,豈不有失仁德?
再者,若因此引起漢中百姓和將士們的不滿,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想到這裡,劉禪淡然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對費禕問題的迴應,也有對世間無常的感慨。
他緩緩說道:“拿胳膊腿的,以及那些身體部件的,因已不可辨認,便賞賜千錢,打發他們去了便是。至於那拿曹叡頭顱者,朕自當賞其千戶侯,以彰顯朕之信義。”
費禕聞言,心中暗自讚歎劉禪的處置得當。
他剛想開口應命,卻又聽劉禪繼續說道:“另外,朕決定以超王侯之規格,厚葬曹叡。”
此言一出,費禕不禁微微一愣。
他擡頭望向劉禪,只見劉禪的神色堅定而莊重,眼中閃爍着一種莫名的光芒。
費禕心中頓時明瞭,陛下此舉,實乃高明之舉。
如今魏國已滅,如何收攏魏國人心,便是漢國當務之急。
厚葬曹叡,無疑是一個收攏人心的好辦法。
費禕躬身行禮道:“陛下聖明!臣即刻去辦。”
說完,他轉身欲走,卻又被劉禪叫住。
劉禪站起身來,走到費禕身前,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卿乃朕之股肱之臣,此事定要辦得妥妥當當。切記,厚葬曹叡之時,要昭告天下,讓魏國之民皆知朕之仁德。”
費禕恭敬地應道:“臣遵旨。”說完,他轉身走出了大殿。
劉禪望着費禕離去的背影,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悵。
他走到殿窗前,望着那漆黑的夜空,心中暗自思量:這天下大勢,變幻莫測。
魏國曾是何等的強大,如今卻已灰飛煙滅。
而朕之漢國,又能如何能長治久安呢?
莫說是星辰大海,便是如今國內,都有很多要解決的問題。
想到這裡,劉禪不禁嘆了口氣。
他轉過身來,坐回到龍椅之上,目光變得深邃而悠遠。他彷彿看到了那遙遠的未來,看到了漢國在他的治理下,繁榮昌盛的景象。
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這一切都需要他去努力、去拼搏。
就在這個時候,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斑駁地灑在洛陽城的青石板路上,給這座歷經戰火洗禮的古城帶來了一抹難得的溫暖。
諸葛亮身着鶴氅,手持羽扇,步履穩健地走向劉禪所在的宮殿,他的面容沉靜如水,眼神中卻閃爍着智慧的光芒。
宮殿內,劉禪端坐在龍椅之上,神色略顯疲憊,但眉宇間仍透着一股不屈的堅韌。
幾日來,他親自指揮安撫工作,洛陽城在他的努力下,正逐漸從戰亂的陰影中走出,恢復往日的秩序。
大殿內,燭火搖曳,映照出牆上掛着的先帝遺像,彷彿也在默默見證着這一切。
諸葛亮步入大殿,輕搖羽扇,緩緩上前,行了一禮,道:“陛下,臣諸葛亮特來通稟洛陽內外之情況。經過數日的安撫與整治,洛陽城已大體恢復原樣,街市漸有煙火之氣,百姓雖心有餘悸,但生活已逐步迴歸正軌。府庫之中,糧草器械皆有所剩餘,此乃漢軍攻取洛陽速度迅疾之功,敵軍未及焚燬或搬運,便已成我軍囊中之物。”
劉禪聞言,眉頭微展,眼中閃過一絲欣慰之色,但隨即又皺了起來,道:“雖如此,朕聞洛陽百姓逃散者甚多,隱匿山林,更有甚者,嘯聚爲匪,禍害一方。此等事,卿以爲當如何處理?”
諸葛亮輕輕搖頭,神色凝重,道:“陛下所言極是,百姓乃國家之根本,若不安撫,恐生變亂。臣以爲,當以寬仁爲本,詔告天下,使逃散之民知天下已太平,可安心歸家。至於上山爲匪者,實乃走投無路之舉,若能給其改過自新之機,想必多數人願棄暗投明。”
劉禪聽後,沉思片刻,隨即站起身來,目光堅定,聲音沉穩有力:“卿言甚是。朕即刻發佈詔令:天下太平,逃散百姓,無論身處何方,皆可歸家重建家園。上山爲匪者,實乃時勢所迫,朕念其情有可原,特赦其罪,限十日之內下山投誠,既往不咎。十日之後,若仍有頑固不化者,漢軍將出兵剿滅洛陽周遭山匪,以保一方安寧。”
說罷,劉禪揮筆疾書,詔令很快便擬就,交由侍從傳遍四方。
諸葛亮點頭稱是,心中暗自讚歎劉禪的寬宏大量與果斷決絕。
他略一思索,又問道:“陛下,洛陽投降之官員衆多,這些人如何處理,亦需妥善安排。”
劉禪聞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眼中閃爍着狡黠的光芒,道:“此事朕已有計較。洛陽乃古都,文化底蘊深厚,朕欲在此設立一‘功德林’,讓那些投降的官員在此勤修功德,皓首窮經。一來可讓他們反思過往,二來也可讓他們領悟朕的治國理念。待其真心悔過,領悟了朕的思想之後,再根據其才能加以任用,豈不兩全其美?”
諸葛亮聽後,心中暗自佩服劉禪的奇思妙想,不禁笑道:“陛下此計甚妙,既彰顯了我軍之寬仁,又給了那些官員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臣以爲,此舉定能收攏人心,使洛陽更加穩固。”
此時,殿外一陣微風吹過,帶來了陣陣花香,彷彿也在爲劉禪的英明決策而歡呼。
劉禪站起身來,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逐漸復甦的洛陽城,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
他轉過身來,對諸葛亮道:“丞相,洛陽雖已初定,但百廢待興,朕欲親自主持重建工作,望丞相輔以左右。”
諸葛亮躬身行禮,道:“臣遵旨。臣定當竭盡全力,輔佐陛下重建洛陽,使其早日恢復往日之繁華。”
劉禪點了點頭,眼中閃爍着堅定的光芒。
重建洛陽不僅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更是一次檢驗他治國能力的考驗。
但他有信心,有諸葛亮的輔佐,有漢軍將士的忠誠,有洛陽百姓的支持,他一定能夠讓這座古城重新煥發生機。
隨後,劉禪與諸葛亮開始詳細商討洛陽的重建計劃。
劉禪坐在龍椅之上,手指輕輕敲打着扶手,神情專注而認真。
諸葛亮則站在一旁,手持羽扇,時而輕搖,時而指點江山,兩人你來我往,相談甚歡。
殿內的燭火搖曳不定,映照着兩人忙碌的身影。
窗外的夜色漸漸深沉,但殿內卻燈火通明,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劉禪與諸葛亮彷彿忘記了時間的流逝,一心沉浸在洛陽的重建大業之中。
隨着時間的推移,洛陽城在劉禪與諸葛亮的共同努力下,逐漸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街道兩旁,商鋪陸續開張,百姓們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府庫中,糧草器械充足,爲洛陽的重建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而那些投降的官員,也被安排進了“功德林”。
他們每日研讀經典,修身養性,逐漸領悟了劉禪的治國理念。
其中不乏有才華出衆之人,在真心悔過之後,被劉禪委以重任,爲洛陽的重建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至於那些上山爲匪的百姓,在劉禪的寬仁政策下,也紛紛下山投誠。
他們被安排進了新建的村莊,開始了新的生活。
漢軍則出兵剿滅了那些頑固不化的山匪,爲洛陽的安寧掃清了障礙。
這一切的變化,都離不開劉禪的英明決策和諸葛亮的輔佐。
而洛陽城,也在他們的努力下,逐漸成爲了漢國的一顆璀璨明珠。
黃昏時分,劉禪與諸葛亮並肩站在洛陽城的城牆上,望着腳下繁華的街道和遠處連綿的山巒,心中充滿了感慨。
劉禪輕輕拍了拍諸葛亮的肩膀,笑道:“丞相,你看這洛陽城,如今已煥然一新,皆是你我二人之功啊。”
諸葛亮微笑着搖了搖頭,道:“陛下過謙了。此皆陛下英明決策之功,臣不過略盡綿薄之力罷了。”
劉禪哈哈大笑,道:“丞相何必如此謙虛。朕知你才華橫溢,智謀過人。有你在朕身邊輔佐,朕何愁漢國不興?”
如今已經是初春之日了,陽光透過薄霧,溫柔地灑在大地上,給這片飽經戰火洗禮的土地帶來了一絲生機與暖意。
微風輕拂,帶着泥土的芬芳和嫩葉的清新,彷彿大自然也在慶祝着洛陽的平定。
劉禪身着華麗的龍袍,頭戴皇冠,顯得威嚴而莊重。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遠大的抱負和不懈的追求,那是一種超越九州大陸,渴望征服世界的雄心。
諸葛亮輕咳一聲,進言道:“陛下,如今洛陽既已平定,我大漢數十萬大軍,也該有個妥善的安置。人吃馬嚼之下,每日消耗的糧草實乃天文數字。長此以往,不僅國庫空虛,百姓也會不堪重負。”
劉禪聞言,微微擡頭,目光與諸葛亮相遇。
他深知諸葛亮所言非虛,大漢如今雖有數十萬甚至上百萬軍隊,但全部靠百姓供養,短時間或許還能支撐,長時間下去,定會抑制國家的發展,甚至可能重蹈暴秦的覆轍,二世而亡。
然而,要劉禪裁軍,卻又是他萬萬不能接受的。
他的心中,有着更爲宏大的藍圖,世界的其他地方,他都要征服,都要納入大漢的版圖。
劉禪沉思片刻,手指輕輕敲打着龍椅的扶手,神色堅定而果決。他緩緩開口道:“丞相所言極是,大軍長期屯駐,確非長久之計。然我大漢立國之本,在於強兵富國,裁軍之事,朕實難決斷。”
諸葛亮聞言,心中一凜,但他也明白劉禪的雄心壯志。
於是,他微微躬身,繼續進言道:“陛下,臣並非主張全面裁軍,而是建議遴選軍中精銳,組建一支強大的常備軍。其餘士卒,則可發散各地,爲屯田軍。平時耕作,戰時徵召,既可減輕百姓負擔,又可保持軍隊戰鬥力。”
劉禪聽後,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之色。
他走到諸葛亮身旁,兩人並肩而立,共同審視着地圖。
劉禪手指着地圖上的各個要地,緩緩說道:“丞相之計甚妙。朕欲遴選軍中精銳者,軍額五十萬,作爲我大漢之常備軍。此軍需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以應不時之需。其餘士卒,則按丞相所言,發散各地爲屯田軍。若有戰事,即可徵召入伍,拱衛衛大漢江山。”
諸葛亮點頭稱是,心中暗自佩服劉禪的決斷與遠見。
他深知,這支常備軍的組建,不僅關乎大漢的安危,更關乎劉禪的雄心壯志。
而屯田軍的設立,則能有效減輕百姓負擔,促進國家發展。
此時,殿外一陣春風吹過,帶來了陣陣花香。
劉禪與諸葛亮相視一笑,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和信心。
這支常備軍的組建,將是大漢江山穩固的基石。
而屯田軍的設立,則將爲大漢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他相信,在大漢軍民的共同努力下,大漢江山定將更加繁榮昌盛。
隨後,劉禪與諸葛亮回到殿中,開始詳細商討常備軍的組建和屯田軍的安置事宜。
劉禪坐在龍椅之上,手指在地圖上劃過,神情專注而認真。諸葛亮則站在一旁,手持羽扇,時而輕搖,時而指點江山。
兩人你來我往,相談甚歡,彷彿已經看到了大漢江山的未來。
殿內的燭火搖曳不定,映照着兩人忙碌的身影。
窗外的夜色漸漸深沉,但殿內卻燈火通明,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文武百官也各自忙碌起來,有的負責遴選精銳士卒,有的負責安置屯田軍,有的則負責籌備軍需物資。
整個大殿內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而在深宮,卻是女子陣陣哀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