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6章 東西二都,皇后歸位!

大漢,自先帝劉備創業以來,歷經風雨,至劉禪登基,已過數十載。

天下初定,科舉制推行之後,洛陽百姓終得安穩,市井之間重現繁華,孩童嬉笑,商賈往來,一派太平景象。

然而,朝堂之上卻波譎雲詭,一場定都風波正激烈上演。

長安與洛陽,兩座古都,猶如天平兩端,承載着羣臣不同的期望與考量,爭論之聲,不絕於耳。

這日早朝,大殿之內氣氛凝重。有臣僚出列,神色恭謹,卻又難掩急切:“陛下,長安乃高祖龍興之地,歷經數朝,根基深厚。其地勢險要,四面環山,關隘林立,易守難攻。若定都長安,退可據守山河,保我大漢社稷無虞;進可揮師東向,圖謀中原,復興漢室,此乃千秋大業之基也。”費禕言辭懇切,擲地有聲,朝堂之上頓時響起一陣附和之聲。

關東人見此情形,自然不悅,鍾會微微皺眉,向前一步,朗聲道:“丞相所言雖有道理,但洛陽亦不可忽視。洛陽居天下之中,交通便利,漕運發達,四方貢賦,皆可匯聚於此。且洛陽自周、漢以來,即爲文化昌盛之地,禮儀之邦,定都洛陽,可彰顯我大漢承繼正統,以德化民,凝聚天下人心。再者,此地百姓對我大漢感情深厚,定都於此,亦能撫慰民心。”

此言一出,另一派大臣紛紛點頭稱是。

武將姜維亦出班奏道:“陛下,長安周邊毗鄰西域,利於出兵西征。我等將士多年來厲兵秣馬,志在恢復前漢榮光,定都長安,可使我軍行動更爲便捷,迅速出擊,直搗敵巢。洛陽雖好,然距離前線較遠,不利於軍事調度。”

這時,一位老臣緩緩站出,乃是太傅許靖。

他白髮蒼蒼,聲音卻沉穩有力:“諸位所言,皆爲國家大計。然長安歷經戰亂,昔日繁華已不復存在,宮殿損毀嚴重,若定都長安,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修復,這對我大漢百姓而言,無疑是沉重的負擔。而洛陽城郭尚在,稍加修繕即可使用,可節省民力,休養生息。”

一時間,朝堂之上衆說紛紜,支持長安者強調其軍事戰略意義與歷史地位,擁護洛陽者則看重其交通、文化與民心所向。

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爭論之聲越來越激烈。

劉禪坐在龍椅之上,眉頭緊鎖,心中亦是糾結萬分。

他深知這定都之事關乎大漢國運,不可不慎。

定都長安,固然有險可守,利於軍事擴張,但重建長安的巨大耗費,以及對百姓的負擔,讓他不得不顧慮重重。

而洛陽,雖有諸多便利之處,可其防禦相對薄弱,也是他心中的隱憂。

退朝之後,劉禪獨自一人在御花園中踱步,試圖理清思緒。

微風拂過,花香陣陣,卻難以驅散他心中的陰霾。

他想起先帝創業的艱辛,想起大漢一路走來的坎坷,如今這定都的抉擇,彷彿是命運的十字路口,一步走錯,便可能萬劫不復。

此時,太監悄然跟在身後,小心翼翼地說道:“陛下,依奴才看,洛陽甚好。這洛陽離咱們現在住的地方近,也不用大費周章地折騰。而且洛陽熱鬧,陛下也能享享清福。”

劉禪瞪了他一眼,喝道:“住口!此乃國家大事,豈容你在此胡言亂語。”大內官嚇得連忙跪地,不敢再出聲。

幾日後,劉禪召集幾位心腹大臣,在偏殿再次商議此事。

諸葛亮說道:“陛下,此事關乎社稷安危,民心向背。臣早先已派遣使者前往長安與洛陽,實地考察兩地的情況,包括民生、經濟、軍事防禦等,再結合羣臣的意見,做出決斷。”

劉禪微微點頭,當即知曉諸葛亮高瞻遠矚。

這些使者深入市井,與百姓交談,瞭解民生疾苦;勘察地形,評估軍事防禦的優劣;查看宮殿建築,估算修復的成本。

“讓他們來見朕。”

數日後,使者陸續歸來,向劉禪詳細彙報。

長安的使者稱,長安周邊百姓生活困苦,多年戰亂使得土地荒蕪,人口銳減,修復宮殿所需的木材、石料等物資,需從遠方運來,耗費巨大。而洛陽的使者則說,洛陽百姓安居樂業,商業繁榮,且洛陽周邊的水利設施完善,農業生產穩定。但洛陽的軍事防禦確實存在隱患,北方一旦有敵軍南下,洛陽平原無險可守。

劉禪聽後,越發難以抉擇。

他又接連幾日召集大臣商議,可爭論依舊沒有結果。

朝堂之上,氣氛愈發緊張,大臣們之間的關係也變得微妙起來。

支持長安的大臣和擁護洛陽的大臣,私下裡也在互相較勁,各自拉攏盟友,試圖在這場定都之爭中佔據上風。

……

翌日。

在那雕樑畫棟、莊嚴肅穆的大漢皇宮朝堂之上,空氣彷彿都被緊張與凝重所凝滯。

陽光艱難地透過雕花窗櫺,灑下一道道班駁的光影,卻難以驅散這大殿內劍拔弩張的氛圍。

劉禪高坐在龍椅之上,身姿挺直,目光沉穩地掃視着殿下的羣臣。

往日裡,他給人的印象或是寬厚仁和,可此刻,他的眼神中透着前所未有的堅定與果決,那是一種歷經深思熟慮後、扛起江山社稷重擔的決然。

費禕向前邁出一步,袍袖隨着動作輕輕擺動,他微微躬身,語氣帶着幾分懇切與憂慮:“陛下,長安雖爲高祖龍興之地,地勢險要,可洛陽居天下之中,如今貿然將兩城並立爲都,臣恐資源分散,難以兼顧,於社稷發展不利啊。”聲音在空曠的大殿內迴盪,引得一些支持他觀點的大臣們紛紛點頭,低聲附和。

董允緊接着出列,他神色恭謹,言辭卻擲地有聲:“陛下,定都乃國之大事,關乎千秋萬代。長安與洛陽,擇其一而都,方纔便於集中力量治理,如今二都並立,行政事務恐會繁雜混亂,還望陛下三思。”

一時間,朝堂上議論紛紛,支持與反對的聲音交織在一起,猶如洶涌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

劉禪靜靜地聽着羣臣的諫言,面色平靜如水,內心卻如翻江倒海。

他深知,這定都之策干係重大,每一種意見都關乎大漢的興衰榮辱。

但他也清楚,自己的決定並非草率爲之,而是經過無數個日夜的權衡、斟酌,是站在整個大漢江山的高度所做出的考量。

待羣臣的聲音漸漸平息,劉禪緩緩站起身來,他的身形在龍袍的襯托下顯得愈發高大威嚴。

他清了清嗓子,聲音沉穩有力,帶着不容置疑的氣勢:“諸位愛卿,朕明白你們的擔憂,也深知定都之事的重大。長安,承載着我大漢的榮耀與根基,其險要地勢是抵禦外敵的天然屏障;洛陽,地處天下之中,交通便利、文化昌盛,乃經濟與文化的中心。二者對於我大漢而言,猶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

他目光炯炯,掃視着朝堂上的每一位大臣,繼續說道:“朕已深思熟慮,此決定並非一時衝動。以長安洛陽爲東西二都,既能穩固西北邊防,又能繁榮中原經濟,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我大漢的復興大業。朕意已決,望諸位愛卿能夠齊心協力,共襄盛舉。”劉禪的話語堅定而有力,迴盪在整個朝堂,猶如洪鐘般震人心魄。

羣臣見狀,雖仍有不甘,但看着龍椅上劉禪那堅毅的神情,也明白聖意難違。

於是,紛紛跪地叩首,齊聲道:“臣等遵旨。”聲音整齊而洪亮,在大殿內久久迴響。

不久之後,詔書昭告天下。

那詔書以漢隸書寫,字跡剛勁有力,每一個字都彷彿蘊含着大漢的威嚴與決心。

詔書被張貼在洛陽與長安的大街小巷,百姓們紛紛圍攏觀看。

一時間,街頭巷尾議論紛紛,有人爲新的定都之策感到振奮,期待着大漢在雙都的引領下走向繁榮;也有人心存疑慮,但無論如何,這詔書的頒佈,都標誌着大漢開啓了一段新的征程,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暮春時節,洛水河畔垂柳依依,嫩綠的柳枝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彷彿是大自然揮動的輕柔手臂,爲這古老的都城增添了幾分溫婉與靈動。

洛陽城的朱雀門外,早已是一片莊嚴肅穆的景象。

大漢天子劉禪身着華麗的龍袍,頭戴冕旒,那冕旒上的玉珠隨着他的動作輕輕晃動,發出細微的聲響,更襯出他身份的尊貴與莊重。他身旁,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整齊排列,神色恭敬而肅穆,靜靜地等待着一個重要時刻的到來。

劉禪的目光望向遠方,那眼神中既有期待,又有幾分焦急。

他微微皺眉,心中默默計算着時間,口中喃喃自語:“算算日子,皇后也該到了。”

身旁的太監黃皓連忙賠笑道:“陛下莫急,皇后娘娘一路舟車勞頓,想必是快到了。”

就在這時,遠處的江面上出現了一艘高大的樓船,船身裝飾精美,旗幟飄揚。

隨着樓船緩緩靠近,劉禪的眼中閃過一絲驚喜,他不由自主地向前邁出一步,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百官們也紛紛挺直了身子,目光聚焦在那艘漸漸靠岸的船上。

樓船終於穩穩地停靠在岸邊,艙門緩緩打開,一位身着鳳袍的女子緩緩走出。

她身姿婀娜,儀態萬方,正是大漢皇后張氏。

她的面容依舊美麗動人,只是歷經一個月的長途跋涉,略顯疲憊,但這絲毫掩蓋不住她眼中的光芒。

劉禪快步迎上前去,皇后也加快了腳步,兩人在衆人的注視下,緊緊相擁。

這一刻,時間彷彿凝固,周圍的一切都變得模糊不清,他們眼中只有彼此。

劉禪輕聲說道:“皇后,你可算來了,朕日夜盼着與你相見。”張氏眼中含淚,微微點頭:“陛下,臣妾也甚是想念陛下。”

隨後,劉禪牽着皇后的手,緩緩走向朱雀門。

道路兩旁,百姓們紛紛跪地參拜,口中高呼:“陛下萬歲,皇后千歲。”呼聲此起彼伏,響徹整個洛陽城。

劉禪與皇后面帶微笑,向百姓們微微點頭示意,盡顯皇家的威嚴與親和。

回到宮中,早已準備好的盛大宴會拉開帷幕。

華麗的宮殿內,燈火輝煌,雕樑畫棟間瀰漫着喜慶的氛圍。

劉禪與皇后並肩坐在主位上,下方羣臣依次而坐。

宴會上,美酒佳餚擺滿了桌案,珍饈美饌散發着誘人的香氣。

舞女們身着絢麗的服飾,在大殿中央翩翩起舞,輕盈的舞姿如行雲流水,令人陶醉。

樂師們則在一旁演奏着悠揚的樂曲,絲竹之聲不絕於耳,爲宴會增添了幾分歡快的氣氛。

劉禪端起酒杯,站起身來,高聲說道:“今日皇后平安抵達洛陽,實乃我大漢之喜。朕與衆愛卿一同舉杯,爲皇后接風洗塵。”

羣臣紛紛起身,舉杯高呼:“恭祝皇后娘娘鳳駕安抵,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說罷,衆人一飲而盡。

宴會進行得十分熱鬧,羣臣們紛紛向皇后敬酒,表達着自己的敬意與祝福。

皇后微笑着一一回應,盡顯母儀天下的風範。

期間,大臣們也紛紛獻上自己準備的禮物,有精美的珠寶首飾,也有珍貴的書畫古玩,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宴會持續到深夜,劉禪與皇后在衆人的簇擁下,回到了寢殿。

寢殿內,紅燭搖曳,溫暖的燭光映照在兩人的臉上,勾勒出他們幸福的輪廓。

待衆人退下後,寢殿內只剩下他們二人。

所謂小別勝新婚,此刻兩人就是乾柴熱火。

劉禪輕輕擁住皇后,手指溫柔地撫過她的髮絲,說道:“皇后,這一個月來,你舟車勞頓,辛苦了。”

張氏靠在劉禪的懷中,輕聲說道:“只要能與陛下相聚,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兩人的目光交匯,深情地凝視着彼此。

在這溫馨而寧靜的氛圍中,愛意在他們心間緩緩流淌。

劉禪緩緩低下頭,輕輕地吻住了皇后的雙脣。

皇后微微閉上眼睛,迴應着他的吻。

一時間,寢殿內瀰漫着濃郁的愛意,兩人沉浸在這久別重逢的喜悅之中,彷彿世間萬物都已不復存在,只有彼此的心跳聲在寂靜的夜裡清晰可聞。

隨着愛意的升溫,他們的動作變得愈發急切。

劉禪的手輕輕解開皇后鳳袍的衣帶,鳳袍緩緩滑落,露出皇后如雪般潔白的肌膚。

皇后的臉頰泛起紅暈,眼神中滿是羞澀與愛意。

劉禪將皇后輕輕抱起,走向那張柔軟的牀鋪。

兩人相擁在牀上,盡情地享受着彼此的溫暖與愛意。

他們的身體緊密貼合,彷彿要將對方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

夜已深,窗外萬籟俱寂,只有偶爾傳來的幾聲蟲鳴,彷彿在爲這對久別重逢的帝后奏響一曲愛的樂章。

他們在這寂靜的夜裡,抵死纏綿,歡愛至深夜方止。

直到最後,兩人相擁而眠,臉上都洋溢着幸福與滿足的笑容。

這一刻,他們忘卻了朝堂上的紛爭,忘卻了世間的煩惱,只沉浸在這屬於他們的甜蜜世界裡。

第724章 合縱連橫,無上可汗!第890章 雙管齊下,絕不姑息!第397章 我吳國豈是他劉公嗣的後宮?572.第567章 世家生存之道!第182章 兄弟鬩牆,殘暴本性!第41章 叟王臣服,越巂郡定第432章 拿我練兵?陸遜準備火燒連營!第691章 蜀地沐恩,天子回朝!528.第523章 太后吳氏,血脈子嗣!第820章 變局猶在,未來的路!第420章 龍山春色深,魏國來使!第671章 人心帝術,天下格局!522.第517章 天下震動,魏吳共抗漢!第351章 七姓夷王,訓巴之術!第142章 劉禪一紙降於禁第748章 冀北防區,整飭四郡!第864章 存生保族,稚虎獠牙!第343章 定巴策!奴隸缺口不容樂觀!第465章 玄德遲暮,勝利曙光!595.第590章 太子多病,汝當勉勵之!第145章 平定南陽,欲謀甄宓!496.第491章 茂陵秦氏!第829章 破而後立,轉敗爲勝!501.第496章 無妄之災與魏軍決策!第287章 賈詡毒計逆轉乾坤!565.第560章 諸葛顯威,禿髮壽闐!第900章 龍生九子,南洋之選!第111章 歷史變動,孫權提前出手!(求首訂第59章 捨身成仁劉公嗣第845章 洛陽之戰:宗室社稷!第280章 孫權:枕邊風這麼有效果,要不要再第209章 被劉禪玩弄於股掌之間!第467章 西京重歸大漢天!第347章 太子西征,江東內亂!第792章 遠渡滄海,漢臨青徐!第878章 流血衝突,與民爭利第228章 竟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第200章 武陵盡在掌握,荊南震怖!第84章 劉玄德與曹孟德第113章 火燒大江船,生擒呂子明!(求訂閱第646章 策反胡遵,微服私訪!第613章 變生肘腋,身陷囹圄!第719章 調徵渠帥,共赴國難!486.第481章 抉擇!第371章 流言漫天,劉禪真成昏君了?第462章 不負君,燒冷竈!第109章 傲關公,荊州有傾覆之危!第410章 十勝十敗,咆哮朝堂!第655章 漢賊不死,天下難安!第707章 張飛出山,大漢變革!第175章 曹賊之樂,殺雞儆猴!第381章 天羅地網,口袋張開!第662章 消耗降軍,高層苟且!557.第552章 你們也配跟朕談條件?第37章 美人恩重(求追讀!)第640章 血脈吳王,練師柔情!第40章 奇襲破城,堂中血戰!580.第575章 關廟第409章 百里加急,玄德決斷!第155章 孫權倉皇東竄,劉禪夜會步練師!第663章 陰謀詭計,誰更心黑?第69章 試點雲南郡第915章 凡日落處,皆爲漢土!(大結局)第637章 兔死狗烹,大帝無情!第763章 紅粉骷髏,際會難測!第265章 不搶回甄宓,誓不爲人!第244章 聖王之位,有德者居之!第874章 青徐既定,血腥屠殺!第241章 徐元直釜底抽薪,諸葛亮成及時雨!第69章 試點雲南郡第130章 劉禪親至前線,兵圍樊城!第614章 機鋒忽變,滅國在即!第61章 變故突生第356章 水匪劫貴女,劉禪收夷王!483.第478章 下潼關,魏軍的末日!第625章 牛渚磯破,吳國投降!第471章 病入膏肓,總攝國政!(加更月票投第630章 利益相關,江東隱患!第462章 不負君,燒冷竈!第223章 抵足而眠,劉禪與趙雲互通心志!第307章 喪家之犬,後續安排!第384章 原來我等都只是棋子而已?第113章 火燒大江船,生擒呂子明!(求訂閱第642章 軍民歸心,猛將入甕!第220章 曹丕:我這一拳20年的功力你擋得住第718章 三部歸漢,勸降陰謀!592.第587章 涼州歸附,天朝上國!第195章 一漢當五胡,蠻夷算個球!第731章 華夏聖盾,堅不可摧!第638章 陛下的恩情,根本還不完!第63章 我知美人心第148章 破局點,國運之戰!第784章 積重難返,雪融春來!第348章 血脈延續,太子被刺!第445章 磨刀霍霍向北行,興復漢室就在前,第323章 劉備的政治考驗,劉禪的破局之道!第680章 兇懈委蛇,殺戮正始!第886章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第875章 科舉實行,皇權漸盛!第768章 流民爲矛,四州軍來!
第724章 合縱連橫,無上可汗!第890章 雙管齊下,絕不姑息!第397章 我吳國豈是他劉公嗣的後宮?572.第567章 世家生存之道!第182章 兄弟鬩牆,殘暴本性!第41章 叟王臣服,越巂郡定第432章 拿我練兵?陸遜準備火燒連營!第691章 蜀地沐恩,天子回朝!528.第523章 太后吳氏,血脈子嗣!第820章 變局猶在,未來的路!第420章 龍山春色深,魏國來使!第671章 人心帝術,天下格局!522.第517章 天下震動,魏吳共抗漢!第351章 七姓夷王,訓巴之術!第142章 劉禪一紙降於禁第748章 冀北防區,整飭四郡!第864章 存生保族,稚虎獠牙!第343章 定巴策!奴隸缺口不容樂觀!第465章 玄德遲暮,勝利曙光!595.第590章 太子多病,汝當勉勵之!第145章 平定南陽,欲謀甄宓!496.第491章 茂陵秦氏!第829章 破而後立,轉敗爲勝!501.第496章 無妄之災與魏軍決策!第287章 賈詡毒計逆轉乾坤!565.第560章 諸葛顯威,禿髮壽闐!第900章 龍生九子,南洋之選!第111章 歷史變動,孫權提前出手!(求首訂第59章 捨身成仁劉公嗣第845章 洛陽之戰:宗室社稷!第280章 孫權:枕邊風這麼有效果,要不要再第209章 被劉禪玩弄於股掌之間!第467章 西京重歸大漢天!第347章 太子西征,江東內亂!第792章 遠渡滄海,漢臨青徐!第878章 流血衝突,與民爭利第228章 竟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第200章 武陵盡在掌握,荊南震怖!第84章 劉玄德與曹孟德第113章 火燒大江船,生擒呂子明!(求訂閱第646章 策反胡遵,微服私訪!第613章 變生肘腋,身陷囹圄!第719章 調徵渠帥,共赴國難!486.第481章 抉擇!第371章 流言漫天,劉禪真成昏君了?第462章 不負君,燒冷竈!第109章 傲關公,荊州有傾覆之危!第410章 十勝十敗,咆哮朝堂!第655章 漢賊不死,天下難安!第707章 張飛出山,大漢變革!第175章 曹賊之樂,殺雞儆猴!第381章 天羅地網,口袋張開!第662章 消耗降軍,高層苟且!557.第552章 你們也配跟朕談條件?第37章 美人恩重(求追讀!)第640章 血脈吳王,練師柔情!第40章 奇襲破城,堂中血戰!580.第575章 關廟第409章 百里加急,玄德決斷!第155章 孫權倉皇東竄,劉禪夜會步練師!第663章 陰謀詭計,誰更心黑?第69章 試點雲南郡第915章 凡日落處,皆爲漢土!(大結局)第637章 兔死狗烹,大帝無情!第763章 紅粉骷髏,際會難測!第265章 不搶回甄宓,誓不爲人!第244章 聖王之位,有德者居之!第874章 青徐既定,血腥屠殺!第241章 徐元直釜底抽薪,諸葛亮成及時雨!第69章 試點雲南郡第130章 劉禪親至前線,兵圍樊城!第614章 機鋒忽變,滅國在即!第61章 變故突生第356章 水匪劫貴女,劉禪收夷王!483.第478章 下潼關,魏軍的末日!第625章 牛渚磯破,吳國投降!第471章 病入膏肓,總攝國政!(加更月票投第630章 利益相關,江東隱患!第462章 不負君,燒冷竈!第223章 抵足而眠,劉禪與趙雲互通心志!第307章 喪家之犬,後續安排!第384章 原來我等都只是棋子而已?第113章 火燒大江船,生擒呂子明!(求訂閱第642章 軍民歸心,猛將入甕!第220章 曹丕:我這一拳20年的功力你擋得住第718章 三部歸漢,勸降陰謀!592.第587章 涼州歸附,天朝上國!第195章 一漢當五胡,蠻夷算個球!第731章 華夏聖盾,堅不可摧!第638章 陛下的恩情,根本還不完!第63章 我知美人心第148章 破局點,國運之戰!第784章 積重難返,雪融春來!第348章 血脈延續,太子被刺!第445章 磨刀霍霍向北行,興復漢室就在前,第323章 劉備的政治考驗,劉禪的破局之道!第680章 兇懈委蛇,殺戮正始!第886章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第875章 科舉實行,皇權漸盛!第768章 流民爲矛,四州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