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可沒什麼飯桌上不談工作的說法,時間緊着呢,能談儘量談,扭扭捏捏也沒什麼意思。
“啊?這是爲何?”工作組的同志老一點的倒是瞭解一些,年輕的估計是不大清楚的。
想來黔山的同志總不至於不配合調研,那這個不先打招呼找不着人就顯得有些不合常理起來。
“同志,情況是這樣,我們黔山窮啊,越往基層,情況就越具體。你們要是調研的是廠礦還好,如果是農村,那真是很多家全家人就一條褲子,誰出門誰穿,要是不提前打招呼褲子被家裡人穿走了,有的基層同志恐怕只有光着屁股來見人,那也不合適啊。”
黔山的同志苦笑着道。
這個情況高振東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他不好說,好在黔山的同志自己也不避諱,自己就開誠佈公的說了出來。
“啊,原來這樣。高組長,您看?”專家組的組長轉過頭,對高振東道。
他雖然是組長,但是離京之前,上級有交代,這個事情,要多聽高副組長的意見。
他對此心知肚明,再說了,他自己都上過高振東的課,這個組,是以電子、電力、水利的同志爲主的,目的就是考察這幾方面,而其中重中之重,是電子,畢竟這是要落地的東西,其他兩個主要是配套。
他自己就是搞電子的,第一副組長也是搞電子的,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而搞電子的在國內能超過高振東的,他想不出來能有幾個人。
其實這次主要目的是調研資源稟賦,這方面也沒什麼好作假的,有就是有,沒有那是真沒有。
幾方面結合,加之剛纔看高組長和黔山的同志相談甚歡,他不介意主動給高組長擡擡轎子。
“嗯,我覺得沒有問題,這方面,黔山的情況的確具體,我們還是要入鄉隨俗。調查資源稟賦嘛,也不用考慮太複雜的東西。”果然,高振東點頭同意,對於他來說,對黔山在這方面的資源稟賦情況其實不調研都大致知道。
而他來這裡,來都來了,目的可不只是國家交代的任務那一點點,他想做一些別的。
黔山的同志笑着連連點頭,感謝專家組的同志,無論如何,這份善意他是收到了。
看來這位高組長,果然在工作組裡位置非常重要,黔山的同志看着在高振東身邊不遠處雖然並不顯眼,但實際上形影不離的幾位同志,心裡彷彿明白了一點什麼。
這些同志是幹嘛的,他非常清楚,畢竟他身邊也有。
專家組的工作很快就開始開展起來,其實調研的方向無非就幾個,各個地州的煤炭、水能資源狀況,教育程度,交通條件,以及地理情況。
地,指地區,州,指的是自治州,實際上和地區是一個級別的,黔山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地級行政區劃,是自治州。
高振東在這裡跟回家了一樣,工作雖然繁忙,但是自在得很。
“我跟你們講哈,嘞個高組長不得了哦,克東南州啊邊嘞時候,其他人都吐得倒二顛三嘞,只有拉,點事都不得。”
“你還不要講,拉在支點像是回家一樣,連我們支點嘞話都學會哦。點都聽不出來是外地嘞。”對於這個事情,黔山的同志還是很有親切感的。
“聽說可能是我們支邊人,從小鬧革命……”話傳來傳去果然會偏。
“天天笑眯眯嘞,就是不曉得結婚不得……”小姑娘,你這個思想很危險啊。
“結噢結噢,聽拉身邊嘞同志說嘞,你就不要想東想西咯。”
“……”
關於這個高組長的傳說,在本地同志裡流傳,工作也在一天一天的完成,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雖然不太需要下到最基礎的基層,但是黔山最大問題就是交通,路上走兩天,辦事可能就一個小時。
而且山高谷深,地形崎嶇,當地的同志爲了安全,車開得是又慢又穩。
這更進一步拉長了工作的時間,沒辦法,這裡現在就這條件。
好在專家組是分成兩個組在跑,時間上能節約一些,要不然高振東高低中途得找個理由回一趟四合院。
高振東在這裡忙活,在黔陽市的其他單位,也有人在惦記他。
“廠長,你說我們能不能能不能請到高總工過來看看?”黔陽市的一家冶金企業裡,幾名廠領導在商量。
“應該可以,他是我們十七機部的人嘛,怎麼着自己人他也會照顧照顧,不至於來都不來。”
“可是我們已經請了很多次,連他面都沒見着,這會不會……”
“沒聽見他身邊的同志說嘛,下地州去了,難道要他飛回來陪你?開玩笑呢,人家身上是有任務的,這個節骨眼上你去攪合,省裡的人先把你收拾咯。”廠長心裡很清楚,自家廠子有什麼事情,也沒省裡的大事重要。
那是一個省的發展問題,自己廠子這點小九九,肯定得往後稍稍。
“那就這麼幹等着?”
“你放心吧,我們已經和省裡的領導請示過了,我們的心情,省裡會轉達給高總工的。聽說他人很不錯的,對我們黔山有感情,應該不會有問題。”廠長消息靈通,這年頭冶金廠子吃香得很,願意和他們打交道的同志很多。
“對我們黔山有感情?這可真稀奇哈。誒,廠長,你說會不會我們請他來,結果他搞不懂我們這一攤子的事情?”
“瞎想些什麼,請過來再說,懂不懂的不說,至少能近距離的把我們的想法和希望說給部裡的領導聽嘛。”廠長其實心裡也沒底,但是他想得更多、更遠一些。
技術當然重要,但是同時一條便捷的渠道也很重要。
其實高振東的級別和這位廠長是一樣的,不過這“京官高一級”的實際情況,那是一直都沒怎麼變。
而且這一次他們最大的訴求,其實是和技術密切相關,那在十七機部久負盛名的高振東,加上他的級別,就更是領導了。
他們現在都記得烈火科技獎那個獨一無二,看起來就牛得不行的特等獎,當時他們也在場,那真是景仰萬分,要是自己廠裡也能有這麼一個人就好了。
這個事情,平時也只能想想,地理的阻隔實在是太過嚴重,而現在,託省裡工作的福,這個希望多多少少有那麼一點接近的可能。
其實不只是黔山,三線範圍內的各個地域,都在開展類似的工作,最熱鬧的,其實是蜀省,在三線區域,這裡條件是最好的。
負責制定政策的人不是傻子,一個川蜀盆地,幾乎能提供從糧食到工業的所有條件,還有人口,雖然因爲地理原因進去容易打出去難,但是至少作爲一個後方基地,是絕對合格的,尤其是在交通得到發展之後。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感謝兩件事。
一件是自然的偉力,沒有兩條母親河之一的龍江破開盆地邊緣,那川蜀盆地估計得改名叫做蜀湖,或者至少是川蜀大澤。
一件是人民的勞動,位於榕城附近的都江堰,它將蜀中大地徹底變爲了千里良田。
從蜀中大地,能直接輻射支援到西南、正西,同時向中部、東部反哺。
而周圍的高山,將川蜀大地拱衛得非常好,想要單打獨鬥,差點意思,出路被斷,但若作爲一個大家庭的後方基地和退路,那就非常適合。
運輸大隊長:此言深得我心。
對於上面在黔山的動作,川蜀並非一無所知。
“現在看來,黔山可能是被重點作爲電子類高技術產品的生產基地在規劃,我們的想法,可能要落空噢。十二機部最重要的專家,現在都在那邊開展工作。”一位蜀省的同志和自己的搭檔說道。
“全國一盤棋,這個事情,上級有上級的考慮,按照實際資源分佈,黔山的確是有特色優勢。”另一位同志點點頭,這是事實。
從能源來看,拋開石油不提,這方面西南幾兄弟都是坐小孩那桌的,蜀省能源屬於是“水多氣豐煤少”,煤那是真沒多少,而且開採條件比起黔山,要差一大截。
進入21世紀,蜀省的煤探明儲量大概是150億噸上下,而黔山大概是750億噸以上,差距極爲明顯。再考慮到兩者體量和人口差距,蜀省的煤大概就屬於是夠民用和基礎工業用,發電來幹別的就有點捉襟見肘。
“人均指標”的含金量再次再次上升,所以我們一定要多算人均,人均沒上去,誰特麼都別和我們討論我們到底是不是發展中國家的事情。
而另外兩種能源,水能和天然氣,就更尷尬。
蜀省水能資源豐富,單個電站的裝機容量潛力很大,但是問題就出在這個上了,這些大裝機的水電站選址地,要麼在蜀西高原邊上,要麼在龍江干流。裝機容量大,一般意味着規模大,設計和建設難度高。這在60年代,很難搞得起來。而且水電有季節性,作爲主能源是不合適的,化石燃料直到21世紀,都是我國電力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