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府城鉅變(下)

“主公,臣建議將同安縣一分爲二,北面桐城縣恢復古制,南部以蒲州爲治所,復同安縣。如此一來我舒州之地就有五縣一府,便宜管控。”尹世恆想了想之後道:“同時改變林度時在同安不設縣官的舊例,讓桐城和同安兩縣儘快跟上嶽西的步伐。”

尹世恆的這一建議得到了嚴明和袁襲兩人的贊同,同安縣原本就佔據着舒州的東部和北部地區,幅員遼闊,一個縣的面積幾乎比嶽西三縣還要大。而相比較嶽西山地多丘陵的複雜地況,同安縣境內卻多是平原地帶,耕地面積大,河湖港汊多,物產豐饒,境內人口衆多。如果再按照舊例,很多政務就無法及時下達,所以還不如拆開變成兩個縣來治理。

“可以,以刺史府的名義發佈文告,民政司儘快安排人手官員劃定縣界,走馬上任。”薛洋點了點頭,他隱約記得在後世,嶽西東部地區可不止這些縣域。不過在目前一府五縣的政治格局之下已經能夠很好的完成政令上傳下達,也就沒必要再增加不必要的開支了。

同安縣一分爲二的消息很快在舒州上下傳開,同安縣百姓一時之間尚且不清楚這分縣而治到底會給他們帶來多大的變化,但是十三司在廬州發回來的急報卻讓薛洋等人感到了一絲急迫。先是鄭啓公開否決了此前嚴明以林度的名義推薦薛洋任舒州刺史留後的建議,並且表示將會上書朝廷懲治薛洋這種公然依仗兵勢脅迫上官的叛逆舉動,同時開始給揚州淮南節度使高駢傳訊,要求罷免薛洋。

淮南道各州以廬州刺史府爲首,並在民政事務上受其代管,這是唐時的慣例。但是在淮南節度使高駢將治所搬到揚州並開府之後,廬州的地位實際上就變得很尷尬了。屬於高駢心腹控制的各州根本就不再理會廬州刺史府的文告政令,轉而直接向揚州彙報。而類似於此前林度這樣的中立的刺史則更是兩邊都彙報,但是卻幾乎都是各行其是。反正鄭啓管不到,而高駢因爲不斷和黃巢征戰的緣故也無心去理會淮南境內的這些大小諸侯,在他看來只要自己的命令下達之後這些刺史能夠執行,那麼換誰來他也沒心思去管。

“主公,是否需要十三司反擊一下?”袁襲將情報扔在一邊有些不忿的問道。袁襲本身就是被鄭啓從廬州驅逐出來的,對於他就沒有好感,再加上這一出更是讓他氣不打一處來。

“反擊倒是不必,但是既然鄭啓這邊已經行不通,那麼高駢那邊就不能出問題了。軍師此前不是有所佈置嗎?呂用之這等佞臣,毛病那麼多,花些珍寶奇珍也就是了。”薛洋搖了搖頭,不過說到呂用之的時候不論是薛洋還是袁襲臉上都是露出了一絲鄙夷的神色。

“對了,既然決定走呂用之的路子,那就索性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高駢手下不是有不少有能力的文臣武將嘛,想辦法讓這個該死的老道幫我們弄過來。怎麼說如今我也是掛着舒州刺史的頭銜,也是正五品的職銜。”薛洋想了想之後繼續道。

“主公放心,陳武已經專程趕赴揚州,負責組建淮南境內的十三司分部,儘快在各地將十三司的眼線佈下去。”袁襲點頭而去,伴隨着黃巢亂軍前往關中,淮南道各地基本上已經恢復了平靜。陳家的產業也在陸續恢復,好在黃巢只是一晃而過,大部分地區的店鋪作坊沒有遭到破壞。所以藉助陳家的網絡,十三司這段時間不斷從舒州境內抽調人手外出,進行安插布點。

廬州的這個插曲沒有動搖薛洋領銜的舒州新政的持續推進,在剛剛分到田地忙碌春耕的同時,工商改革也開始從政策頒佈實施走到了落實層面。陳老爺子和陳安在開春四月之後開始在府城和同安各地大量開設作坊和店鋪,設置商行和行腳商隊,大範圍的從各地收購特產物資然後集中進行加工,最後裝船銷往外地。再聯合徐家和馬家這樣的和舒州刺史府關係密切的大商家開始合作不斷帶動其他商家加入其中,讓舒州逐漸開始成爲一個物資交流中心和商品的集散中心,從而取代已經暮氣沉沉被軍兵控制盤剝的揚州。便利的長江水運和已經幾乎疏通了大江上游的舒州水師的護航遊弋,上至劍南道成都府往下荊楚兩地在到舒州這數千裡的江面正逐步暢通,各個關節在雷凌強勢的水師持續打擊之下被全部敲開。大量的商隊和商人在隨後很短的時間內都在傳說舒州這個神奇的地方。

而伴隨着大量的商家和手工作坊的入駐,舒州城內部開始變得異常擁擠。爲了更好的引導這些作坊主將地點設在城外,刺史府開始從城內遷出,按照嶽西兵馬使府的規格在城西北進行重建。這種把核心機關從城內搬出的舉動確實讓很多人迷惑不解,按照他們的理解一旦外敵入侵,刺史府將遭到致命打擊。但是熟悉薛洋作風的人則對此豎起大拇指,刺史府搬遷到城外是薛洋領銜的舒州最高層自信的表現,極大地帶動了各地大商人投資舒州的信心,也在無形當中推動了城外新城區的發展。這些沒有城牆護衛的新城區反倒發展起來更加的迅速,新的縱橫平整的道路兩側,無數的店鋪已經在日以繼夜的趕工之下迅速落成,不斷有商戶進駐也帶來了更多的收益。舒州府城衙門甚至專門派人在此不間斷巡邏來維持日間秩序。

“主公,這是成都府行宮的唐皇發佈的圍剿黃巢亂軍的命令,襄楚兩地駐軍已經動身北上,想來淮南各地很快也會接到命令。”舒州一天一個變樣,工商發展迅速,加速城外新城區建成之後薛洋引進後世的土地財政,舒州久違的財政壓力在雷凌源源不斷送來的繳獲和大量的土地收入之後得到了緩解,只要熬過今年,舒州府庫必然可以扭虧爲盈。所以嚴明領銜的民政司等人這段時間的笑容是明顯多了不少。

但是此時向傑送過來的這份情報卻讓原本商議是否需要下達命令徵辟州內年輕學子進入各級衙門的幾人呆了一呆,袁襲更是接過這份情報仔細研究起來。

“而且還附帶了一份修改年號的詔令,今年的年號定爲中和,廣明二年爲中和元年。”向傑苦笑道:“也不知道唐皇是怎麼想的,關中一帶現如今已經打成一鍋粥,各地節度使勤王軍和黃巢的大齊軍現如今是你來我往,只怕沒有幾年根本就打不完。沿途官道全部斷絕,百姓除了死難的就是向其他各地逃亡,十室九空,長安城如今已經是血流成河,宗室公卿幾乎被屠戮一空,他還有心思改年號?”

“那就從今日起,刺史府所有公告全部將年號改成中和年元即可,剩餘的不管了。反正淮南節度使是高駢,嚴格來說我舒州軍還是高駢部下。所以我們急,有比我們更急的。”薛洋擺擺手倒是說的風輕雲淡,彷彿絲毫沒有把襄楚兩地軍隊北上圍剿黃巢的事情放在眼裡。

“不過,如今新政推行已經步入尾聲,爲應對可能出現的亂局,襲以爲我軍應該進行擴充,不能再等了。”袁襲點點頭道:“目前我舒州軍第一都和第二都人員已經齊備,第三都尚在組建之中,抽調獨立營加入之後,共計有翊衛營本部、何兵的獨立營和李天成的新兵一營,尚缺兩營人馬未曾齊備。如此一算也只有不到兩萬大軍,根本不夠。”

“擴軍倒也無妨,刺史府目前每月收入比起之前增加了近三成,工商稅負每月光是府城一地就可收入十萬貫以上,再加上五縣縣衙,每月可達三十萬貫,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鉅額財富,而且還不算城外新區的商鋪土地的售賣。”嚴明也知道此時軍事上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所以直接開口算起了賬,“再加上嶽西三縣和蒲州等先期已經開展的新區建設,想來今年府庫可新增五十萬貫的額外收入,足夠你們擴軍。”

“那就把第三都兵馬補齊,然後以李秀峰和關寧二人組建兩個獨立營,另外讓方毅將廂兵交給後勤部之後出任舒州軍司馬,執掌全軍軍法,讓李青龍去管理新兵處,把我們的班底儘快配齊。”薛洋點點頭道:“還有軍師看中的那個楊易的小夥子,讓他跟着陸明歷練一段時日。”舒州軍從上到下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年輕將領,就算是袁襲也只是三十出頭,正是年富力強之時。這樣一支軍隊本就按耐不住寂寞,如果不是薛洋強自按住,再加上需要軍方不斷出動來保障新政推行,只怕軍隊內部都要要求往外出擊了。

袁襲讓人通知陸翊返回府城開始制定擴軍計劃,在軍政司體制日益健全的情況之下,陸翊本人也逐漸脫離一線領軍將領行列,開始和袁襲一起輔助薛洋執掌全局,開始進入統帥的角色之中。

“如今舒州境內已經逐漸安穩,不如將林度父子送走吧。”嚴明見到袁襲那邊已經在開始制定擴軍方略,忽然想起一件事道:“將他們送到長安,說不得那邊還有人會歡迎他呢。”

“也好,將他二人交給向傑處置。另外關天印既然想出家那就隨他去,放他回司空山。但是要告誡正德禪師,舒州刺史府寬待佛門弟子,那是因爲佛門勸人向善,有利於世道人心。但是如果關天印還有別的心思,那趁早息了。我不想二祖聖地因爲他而蒙上不祥之色。”薛洋的話說的很重,也是因爲關天印被擒之後正德禪師爲了他來過幾次刺史府,甚至暗中動用二祖寺的信徒妄圖對刺史府施壓,意圖以佛門的影響力來干預世俗政權。這樣一來不僅激怒了舒州軍政一干高層,也讓薛洋想起舒州境內的佛門勢力已經壯大到可以影響刺史府政令的地步。而且自己的新政改革之中對於宗教佛門等寺院持有的大量土地沒有有效的監控政策。

“主公這是?”薛洋忽然的一聲特地吩咐不僅僅嚴明有些疑惑不解,就連旁邊的袁襲也是擡起頭來。

“兩位先生都是學富五車,想必都清楚北周太武帝滅佛的前因後果吧?”薛洋一句話讓兩人悚然一驚,不論是袁襲還是嚴明都是心思敏銳見識超羣之輩,只是短短一瞬間就立馬明白薛洋話語之中的真實含義。佛門昌盛,掌控大量田產地產,手下附庸之百姓日漸衆多,已經能夠左右朝局政局穩定,干預刺史府的方略政策。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宗教了,而是一個龐大的地方勢力,而且處理難度比起前期新政推行過程中對抗刺史府的那些大家族更大。

“所以主公打算拋出去一個魚餌?”袁襲想了想問道:“再加上疾言厲色的話語這是投石問路?”

“因爲慧心禪師的緣故,我舒州軍上下和佛門很有淵源。而神道設教,穩定世道人心,有利於天下穩定,才能夠爲世俗所容。但是一個大宗門,本身信徒廣大,宗內財力人力不缺,影響日重。一旦宗門首腦想要干預政事,還不是一言而決嗎?”薛洋臉色變得異常嚴肅,道:“所以不論是誅心之論還是未雨綢繆,舒州境內決不允許出現神道大於人道的現象發生。”

“主公擔憂,我等明瞭,請主公放心,襲馬上安排人手去佈下羅網,如果司空山有異動,一定會就勢徹底剷除這一股隱患。”袁襲也是面帶憂色拱手道。

“如果只是剷除,那倒也不用主公費這麼大周章。關天印就是一顆棋子,如果他想借用二祖寺的力量搗亂,或者說二祖寺想利用他的身份來做文章的話,那麼我等可以將其真面目揭穿,從而讓其名譽掃地,然後奪其寺產,滅其爪牙,將神道之觸角一一斬滅。唯有如此才能夠清平地方,維護舒州政局穩定。”嚴明想到了薛洋放關天印的真實用意點頭道。

“要想大規模滅佛是不可能實現的事,太武帝當年都未曾做到的事,我等如今更是不可能。亂世百姓疾苦,需要有一個信仰才能夠有希望,有活下去的支撐。這也是爲何到了亂世,佛道兩教就會越發昌盛之根本緣由。”薛洋嘆息一聲道:“讓十三司去辦吧,向傑會替我們辦好這件事的。”

第七百五十二章 迷陣第三十九章 碗口城之變第三百二十九章 鄭璠的心思第五百五十八章 金陵風雲(下)第六百一十九章 荊州大戰(上)第一百零三章 明修棧道第四百七十一章 威壓下的出路第一百七十三章 河東軍至第五百九十二章 李成的態度第九百六十八章 斬將奪旗第二十七章 生變第四百四十二章 邕州攻略第七百七十九章 避實擊虛第三百八十一章 撥亂反正(下)第八百三十四章 進退兩難第九百零一章 遭遇戰(下)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婚(下)第八百六十六章 目瞪口呆第二百二十一章 來自帝都的交易(上)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一曲單相思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局(下)第三百八十七章 反擊第七百六十七章 山河戰圖第四百六十七章 二道山阻擊戰(上)第三百四十章 裡應外合第五百五十六章 金陵風雲(上)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東都樞紐第一百六十章 兩敗俱傷第四百八十四章 算計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千軍萬馬度陰山(下)第九百一十三章 騎戰無雙第三百七十五章 摧枯拉朽第七十章 亂象紛紛第一千零一十章 千軍萬馬度陰山(上)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隕落之謎第三百七十五章 摧枯拉朽第四百八十五章 出其不意第二百七十六章 名臣歸心(上)第三百九十章 炸營第五百四十九章 臨陣投誠第五百五十八章 天下第一第六百九十七章 末路第七百五十七章 符離之戰(中)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退路之爭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爭鋒相對第一百六十八章 進退兩難第八百四十二章 全軍衝鋒第七百五十一章 搬空徐州第一百九十章 攻山第二百三十章 金陵歷風雨(三)第四百一十六章 兵進湞陽城第九百三十八章 七裡橋之戰(上)第七百一十一章 牽扯第二百一十三章 反擊(中)第五百四十一章 生擒蘇遠清第五百二十三章 兵出江州第八百三十一章 人力之極限第四百九十九章 最後的決戰(四)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潰千里第三百五十九章 援軍齊至第四百九十六章 最後的決戰(一)第六百二十五章 說降李環第三百九十二章 第四衛的任務第九百零九章 長驅三百里(下)第十九章 以戰養戰(下)第三百二十三章 合巹交杯(下)第八百零五章 胡騎烽火第一百四十章 威逼第二百九十五章 三面包圍第二十八章 太湖易主第八百六十八章 一朝名喪盡(下)第三十六章 陰謀陽謀(下)第二百三十二章 金陵歷風雨(五)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反常態第三百八十章 撥亂反正(上)第九百一十章 一戰驚天下第九百零九章 長驅三百里(下)第五百二十章 巋然不動第九百九十六章 逃亡草原第四百九十八章 最後的決戰(三)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禮制改革第二百五十七章 聯兵作戰第九百零七章 決戰盧龍第二百零三章 宋城之變(上)第一百三十四章 茨河之戰(下)第五百一十章 桂陽之戰(中)第九百一十五章 幽州動亂(下)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伏擊(上)第六百四十一章 步騎對決第九百零二章 鐵壁合圍第二百六十四章 鏖戰獨松嶺(上)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火燒樑王府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會師第六十四章 府城鉅變(上)第十七章 以戰養戰(上)第三百一十八章 王建下西川(下)第六百一十二章 最後一次第八百六十三章 戴友歸的心思第五百一十八章 連鎖反應第六百九十八章 末路(下)
第七百五十二章 迷陣第三十九章 碗口城之變第三百二十九章 鄭璠的心思第五百五十八章 金陵風雲(下)第六百一十九章 荊州大戰(上)第一百零三章 明修棧道第四百七十一章 威壓下的出路第一百七十三章 河東軍至第五百九十二章 李成的態度第九百六十八章 斬將奪旗第二十七章 生變第四百四十二章 邕州攻略第七百七十九章 避實擊虛第三百八十一章 撥亂反正(下)第八百三十四章 進退兩難第九百零一章 遭遇戰(下)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婚(下)第八百六十六章 目瞪口呆第二百二十一章 來自帝都的交易(上)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一曲單相思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局(下)第三百八十七章 反擊第七百六十七章 山河戰圖第四百六十七章 二道山阻擊戰(上)第三百四十章 裡應外合第五百五十六章 金陵風雲(上)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東都樞紐第一百六十章 兩敗俱傷第四百八十四章 算計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千軍萬馬度陰山(下)第九百一十三章 騎戰無雙第三百七十五章 摧枯拉朽第七十章 亂象紛紛第一千零一十章 千軍萬馬度陰山(上)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隕落之謎第三百七十五章 摧枯拉朽第四百八十五章 出其不意第二百七十六章 名臣歸心(上)第三百九十章 炸營第五百四十九章 臨陣投誠第五百五十八章 天下第一第六百九十七章 末路第七百五十七章 符離之戰(中)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退路之爭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爭鋒相對第一百六十八章 進退兩難第八百四十二章 全軍衝鋒第七百五十一章 搬空徐州第一百九十章 攻山第二百三十章 金陵歷風雨(三)第四百一十六章 兵進湞陽城第九百三十八章 七裡橋之戰(上)第七百一十一章 牽扯第二百一十三章 反擊(中)第五百四十一章 生擒蘇遠清第五百二十三章 兵出江州第八百三十一章 人力之極限第四百九十九章 最後的決戰(四)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潰千里第三百五十九章 援軍齊至第四百九十六章 最後的決戰(一)第六百二十五章 說降李環第三百九十二章 第四衛的任務第九百零九章 長驅三百里(下)第十九章 以戰養戰(下)第三百二十三章 合巹交杯(下)第八百零五章 胡騎烽火第一百四十章 威逼第二百九十五章 三面包圍第二十八章 太湖易主第八百六十八章 一朝名喪盡(下)第三十六章 陰謀陽謀(下)第二百三十二章 金陵歷風雨(五)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反常態第三百八十章 撥亂反正(上)第九百一十章 一戰驚天下第九百零九章 長驅三百里(下)第五百二十章 巋然不動第九百九十六章 逃亡草原第四百九十八章 最後的決戰(三)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禮制改革第二百五十七章 聯兵作戰第九百零七章 決戰盧龍第二百零三章 宋城之變(上)第一百三十四章 茨河之戰(下)第五百一十章 桂陽之戰(中)第九百一十五章 幽州動亂(下)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伏擊(上)第六百四十一章 步騎對決第九百零二章 鐵壁合圍第二百六十四章 鏖戰獨松嶺(上)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火燒樑王府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會師第六十四章 府城鉅變(上)第十七章 以戰養戰(上)第三百一十八章 王建下西川(下)第六百一十二章 最後一次第八百六十三章 戴友歸的心思第五百一十八章 連鎖反應第六百九十八章 末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