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府城鉅變(上)

“軍政司立即下達命令,將所有原府兵和各地軍府在冊兵士全部收編,由新兵處挑選出合格兵士部分補充進入第二都,剩餘以翊衛營爲核心組建舒州軍第三都。不合格士兵暫時全部編入後勤部由陳燁處置。”薛洋想了想道:“目前各地駐軍之要務在於配合民政司儘快完成接收,務必在短期內達成政令統一,以嶽西模式推行全州。”

“新的三都該如何分配駐守區域?”袁襲在嚴明說話之前開口道:“軍政司的部署是由第一都北上進駐桐城縣,防禦來自北方的威脅,第二都仍回蒲州,防禦來自東面乃至於揚州等地的敵人,第三都和獨立營暫住府城等地,爲機動兵力,隨時增援東北兩面。”

“很好,立即下達軍令,陸翊在桐城縣待一個時期,在北方構建完整的防禦工事,至少在民政司將新政推廣之前以力抗住來自北方的威脅。”薛洋點了點頭道:“東面第二都也是如此,我等入主舒州不爲一時之權勢,而是爲了心中爲國爲民的抱負。所以民政能夠實施到哪個地步取決於軍隊能夠爲我們提供多長時間的保障。撫民以靜和保境安民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袁襲和陸翊相互點了點頭,很顯然,作爲舒州軍最高方略的策劃者和執行者,他們深切明白薛洋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好了,到民政了,嚴先生這邊事務千頭萬緒,尤其是新政推行這一塊更是事無鉅細。不知先生打算從何處開始着手?”薛洋看着嚴明道。

“啓稟主公,新政之首要在於土地革新,趁着春耕尚未開始,解決掉土地問題就等於消除舒州未來發展之隱患。”嚴明道:“所以臣以爲,舒州府及其同安縣之要害在於世家大族佔據太多土地,而貧者卻幾無立錐之所。而舒州在百年大亂之中一直偏安一隅,致使外界大量流民進入,愈發加劇了土地矛盾。因此臣以爲,該從源頭出手,立即查抄近五年內世家大族所有非法所得土地,部分歸還原土地持有者,部分分發給其他百姓。”

“那剩餘百姓和外來人口該如何處置?”陸翊想了想問道,本來民政事務從袁襲開始基本上軍政司及其各軍將領很少過問,大家都在避諱這個問題。但是此時所有人卻都顧不得了,畢竟薛洋已經說了,舒州各部需要積極配合民政司處理政事。

“按照嶽西土地法規定頒佈執行,主旨還在於主公所言,儘量分化人口到工商業上。”嚴明點了點頭道:“嶽西和中原其他地方不同,嶽西總人口比起其他地區要多不少。尤其是流民涌入之後,按照刺史府此前的民冊登記來看,整個嶽西人口在二十萬到二十五萬之間,這還不算流民數量。按照民政司估計測算,整個舒州人口應該在三十萬以上。”

“三十萬百姓?”袁襲有些詫異道:“那豈不是按照我軍選拔的數量來算,我舒州軍可以擴充到三萬人以上?”

嚴明白了一眼這個只知道往軍方扒菜的傢伙,繼續道:“所以主公,臣已經打算從嶽西將尹世恆抽調上來主持土地革新,但是工商事務上還需要主公想想辦法。”

薛洋點了點頭道:“工商上我來想辦法,向傑通知吳明,就說明日我在刺史府宴請工商界鉅子,商議舒州商貿發展新動向。”薛洋已經想好了要利用舒州工商曆來比較繁榮的因素加速和外界的商貿交流,一方面將舒州富餘的特產和商品運出去,另外也是加速緊俏品的輸入速度。正如袁襲所言,在總人口已經達到三十萬以上的情況之下,即使按照盛唐時期,每戶抽丁一人,舒州一地足可養軍五萬以上。這自然這是因爲舒州未受到戰亂影響,再加上外來流民加速涌入的緣故。

而深層次的原因也是想給那些已經依靠土地發家致富或者說已經有了足夠身價的工商階層找到一條新的出路。深知歷史發展進程的薛洋明白,其實後世所言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很早但是爲何發展不起來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在整個社會工商階層的政治地位不高的情況之下,這些人在發家致富之後能夠想到的穩固財富的唯一辦法就是大量購置土地。這樣一來越發加重了土地兼併現象的發生,從而更加引起普遍的社會仇視。如此就形成了一個死循環,不僅僅是因爲商人的大手筆購置土地導致土地兼併現象日益加深從而加劇社會矛盾,而且本身社會財富的增加也因爲商人的政治地位不高從而害怕統治者尋找藉口剝奪其數輩人辛苦努力。

這條新路的關鍵就在於切斷工商階層和土地之間的聯繫,使得他們能夠從根本上斷絕購置土地傳家的思想,同時切實給予商民合理的地位,使得傳承千年的市農工商的等級限制能夠趁着亂世社會秩序崩壞,禮樂約束力最弱的時候在自然經濟的縫隙之中撥開一條新路,讓工商階層打破千年禁錮。

所以在第二天吳明集合了幾乎大半個舒州商界來到刺史府之後,薛洋直接了當開口道:“諸位今日前來想必也是想知曉未來的舒州刺史府的施政方略,尤其是工商一塊的政策吧?”

“不瞞小郎君,我等確實對嶽西三縣的工商政策心嚮往之,但不知小郎君是否打算在全州推行?”吳明身邊一位年過半百但是看起來卻十分健碩的商人起身朝着薛洋一拱手道。

“舒州新政自然是以嶽西以樣板,舒州的大政方針會持續向工商傾斜,各位可以放心。”薛洋點了點頭看着身邊的這林林總總有二十多位的大小商人笑道:“而且我可以保證,凡我薛洋所領轄地之內,工商政策基本保持不變。並且爲了保證各位利益,刺史府會增加兩條措施,其一就是河關稅和常關稅,此舉不僅僅爲我刺史府增加收入,從根本上而言也是保障本地商人的利益,避免你們受到大商家的衝擊,給予你們足夠的成長空間。”

“小郎君所言甚是,關稅一條我等此前已有所瞭解,我等支持。雖說會增加部分本錢,但是卻幫助我等本地商人擋住了外來衝擊,所以對於刺史府此舉我等贊同。郎君但有所命,我等舒州商界鼎力支持,絕不拖郎君後腿。”其實河關稅和常關稅對於此事而言並不是一個合理的稅收,但是藉着這個由頭,倒也能增加部分財政收入,給壓力越來越大的民政司減少部分壓力。而且對於關稅減免這一塊薛洋直接下放給了民政司,如此一來在部分關鍵產業上可以通過減免來保障物資進出的流通速度,並不妨礙工商業的發展。

“其二,那就是從今日起,士農工商一律平等。舒州刺史府不會有所差別對待,各位請放心,刺史府不僅僅會從立法層面而且還會在實際施政過程中確保各位能夠和門閥士族平等的地位。”薛洋一句話讓所有人的臉色都開始變了。唐末的世家大族影響力應該說是降低了極限,比起南北朝乃至於唐初年間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工商階層自古以來都是被打壓的對象,不論是重農抑商的政策還是實際社會當中世家大族對於工商階層的歧視,都讓這個原本應該逐漸發展從而成爲社會發展主流的階層長期被壓制。薛洋此舉無疑在對外釋放一個信號,那就是舒州刺史府在未來至少不會爲難工商階層,甚至還會有一定的政策傾斜,其政治地位也會隨之而水漲船高。要知道工商階層的富裕和低下的政治地位不論是在哪個時期都是呈現反比的。就算是富可敵國,但是在政治上卻依舊是賤民,無法取得合理的地位。

“郎君,就衝郎君一句話,老朽安其宣願意將我畢生積累之財富全部捐給舒州軍,衷心祝願郎君心想事成。”剛纔那位說話的老者手都開始抖了起來,當場表示要將其家產全部捐出來。

“安老丈夫不用如此多禮,我薛洋今日是和諸位商議舒州工商未來發展之要旨,不是要各位捐款的。”薛洋擺擺手笑道:“目前舒州雖然剛剛初定,確實需要大量的錢糧穩定地方,但我也不至於直接朝各位索要各位的積蓄。”

“但不知郎君需要我等做些什麼?請郎君直言,只要是我等能夠拿得出手的,我保證在座的所有人都不會皺眉半點。”薛洋的話讓大家都暗自點頭,安其宣更是直接開口道:“我等雖然人數不多,但是一句話,要人出人,要錢出錢,不會耽誤郎君的大業。”

“就是郎君,我等也是和嶽西有長期商貿往來的,知曉郎君和舒州軍的志向。今日就算是我等傾盡家產那也只是一句話而已。沒說的,我徐興夏願鼎力襄助郎君,百折不悔。”薛洋和吳明對視一眼剛要說話旁邊一位年輕人起身拱手道。

“主公,這是金州徐家家主徐興夏,絲綢生意遍佈江南各地,在我舒州也有諸多店鋪。”吳明剛剛介紹完,安其宣有些不虞的開口道:“徐家主,這是我舒州內事,家主乃是金州大戶,此時出言有些不妥吧?是否有喧賓奪主之嫌?”

“安家主此言差矣,郎君剛剛也並未說舒州工商政策只是對內而非對外啊?我徐家在舒州同樣有諸多店鋪作坊,爲何不能爲郎君大業效犬馬之勞?”徐興夏看起來溫文爾雅但是說起話來絲毫不放鬆。

“兩位莫要着急,聽我把話說完。”薛洋看了一眼兩人擺擺手道:“今日薛洋前來是有一事相告。”

見到薛洋臉色變得鄭重,所有人都靜了下來,只聽薛洋繼續道:“歷來土地問題都是一個帝朝的根本大患。土地過於集中必然導致天下百姓無田者日多,生活無着從而滋生事端,最終成爲帝國覆滅的起因。所以嶽西推行的土地政策也會一如既往在全州範圍內鋪開。諸位手中如果囤積了土地最好提前去刺史府報備,將多於土地法規定的數目全部移交給民政司處置。自然我刺史府也會按照一定比例價格進行贖買。”

薛洋的話讓大家的臉色都開始變化起來,土地在座的幾乎所有人手中都有,雖然數目不一,但是肯定遠遠超出規定的人均五到十畝的限制。但是要讓他們主動將土地交出來,只怕沒有一個人願意。雖然土地產出基本固定,在他們的各項收益中佔的比重不大,但是卻是這些人的生存保障。從這一方面來說也是自然經濟時代所有王朝商人的共性,財富增加到一定階段之後他們已經沒有了進一步發展的方向,能夠想到的就是大規模購置田地,然後逐漸開始從商轉農,從而爲子孫後代尋得一條晉升通道。

“郎君,我等願意出土地保有稅呢?”安其宣見到所有人都不說話了,忍不住低聲道:“我安家願意捐出土地三千畝,也不用刺史府的贖買金,但求郎君能夠讓我們保留部分土地傳給子孫後代。”

“安老丈夫確定?”薛洋看着對方似笑非笑道:“嶽西土地法規定的土地保有稅可是分級收取的,擁有土地越多稅收越重。而且嶽西的田稅是攤丁入畝,按照田主戶頭來收稅,簡而言之就是有田者交稅,無田者則不用交稅。”

薛洋的話剛說完這些人的臉色再次變了。此前嶽西的土地改革鬧得沸沸揚揚,但是初期根本無人關注這一塊。只是後來嶽西工商政策轉變之後這些人才嗅到了其中的商機。對於嶽西施行的土地稅收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一直以爲要麼是租庸調要麼則是新的兩稅法,根本沒有思考其中的稅負主體的改變。

“不知刺史府打算何時頒佈土地法?”安其宣擡頭問道,很顯然這些人回去之後肯定要馬上研究嶽西的土地法大綱了。

“春耕之前,刺史府會在全州範圍內清查戶口,重新落實戶籍,給所有舒州百姓頒發新式戶籍證明。同時重新丈量土地,確定土地總量,然後全面落實土地法,確保不誤春耕。”薛洋已經將這股風放了出去,也不理會這些人的反應道:“各位還有時間去重新思量這些,但是刺史府不會任何人任何事耽誤土地法的推行,必要時候舒州軍會協助地方處理糾紛。”

這一下所有人都坐不住了,紛紛起身告辭。這是個大問題,不僅僅事關他們自身,更重要的還有背後的宗族。大宗族手中掌握的土地纔是舒州土地法推行面臨的大難題。

第三十三章 攻城首戰第十三章 首戰告捷(上)第三百七十三章 上蘭島決戰第九百四十四章 偷襲丁公山(上)第八百二十九章 掃蕩瀘州第三百三十一章 謀算第一百七十七章 一箭雙鵰第三百二十六章 爭鋒相對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內亂紛起第七百九十九章 留下命來(上)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南北通途第八百零三章 橫掃西南第八十二章 揚州動亂第五十八章 收服李青龍第五百零六章 再戰臨武(中)第三百二十八章 連橫第三百二十九章 鄭璠的心思第七百七十二章 開州之戰第七百三十章 出人意料(上)第九十六章 波濤洶涌第四百零四章 木已成舟第八百二十六章 水陸交替第二百七十四章 封賞拉攏(下)第八百二十七章 瞠目結舌第八百六十九章 欲蓋彌彰第八百九十七章 算計人心第四百七十四章 聞風而動第五百三十章 鐵臂橫掃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一敗塗地(下)第六十章 兵進舒州第八百一十一章 周德威的後手第四百六十二章 突襲臨武(上)第九十一章 內外夾擊第四百三十一章 建號立制(上)第七百八十四章 夜襲(下)第一千零八十章 伏擊(下)第五百二十章 巋然不動第四百六十一章 捆綁煽動(下)第七百六十二章 中原大變第四百三十九章 爭奪韶州第一百一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百四十二章 活捉李嗣源第二十三章 夜戰無雙(上)第七百七十一章 千軍萬馬進西川第一百八十四章 潰敗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伏擊(中)第一百七十章 縱敵而去第六百零二章 趁火打劫第三百四十六章 以逸待勞第三百三十四章 火中取栗(下)第八百一十章 拉攏許諾第九十章 各有算計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頭破血流(下)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天壽的寶藏(下)第八百八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八百五十四章 決堤洪水第三百九十七章 海灣決戰第五百四十八章 晉汾大戰(下)第三百二十六章 爭鋒相對第九百七十七章 步騎對戰第六百四十章 淅水之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茨河之戰(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虛則實之第四百一十八章 湞陽大戰(中)第九百六十八章 斬將奪旗第七百七十六章 炫耀兵威第五十章 水軍出擊(六)第五百九十四章 最後一次第二百七十五章 惠及江東第四百二十二章 前後夾擊第七百三十九章 執業執照第一百九十章 攻山第四百二十七章 慘勝第七十三章 雷澤水戰(下)第五百二十五章 朝局動盪第八百六十七章 一朝名喪盡(上)第二百九十九章 尤溪城夜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第二封詔書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南北通途第二百章 殺父之仇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破城大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活捉楊若蘭第八百五十六章 馬不停蹄第三百八十章 撥亂反正(上)第五十章 水軍出擊(六)第九百一十八章 最後的反撲(上)第七百三十九章 執業執照第九百四十章 人馬辟易第三百零一章 平定閩西南(上)第四十二章 水落石出(上)第八百七十一章 出兵幽州第七百七十七章 震驚第二百三十六章 金陵歷風雨(九)第七百六十二章 中原大變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風雲突變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前後夾擊(上)第一百二十八章 黃巢東進第六章 夤夜遇襲(上)第二百九十章 當頭一棒(上)第三百六十二章 翻越羅浮山(下)
第三十三章 攻城首戰第十三章 首戰告捷(上)第三百七十三章 上蘭島決戰第九百四十四章 偷襲丁公山(上)第八百二十九章 掃蕩瀘州第三百三十一章 謀算第一百七十七章 一箭雙鵰第三百二十六章 爭鋒相對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內亂紛起第七百九十九章 留下命來(上)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南北通途第八百零三章 橫掃西南第八十二章 揚州動亂第五十八章 收服李青龍第五百零六章 再戰臨武(中)第三百二十八章 連橫第三百二十九章 鄭璠的心思第七百七十二章 開州之戰第七百三十章 出人意料(上)第九十六章 波濤洶涌第四百零四章 木已成舟第八百二十六章 水陸交替第二百七十四章 封賞拉攏(下)第八百二十七章 瞠目結舌第八百六十九章 欲蓋彌彰第八百九十七章 算計人心第四百七十四章 聞風而動第五百三十章 鐵臂橫掃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一敗塗地(下)第六十章 兵進舒州第八百一十一章 周德威的後手第四百六十二章 突襲臨武(上)第九十一章 內外夾擊第四百三十一章 建號立制(上)第七百八十四章 夜襲(下)第一千零八十章 伏擊(下)第五百二十章 巋然不動第四百六十一章 捆綁煽動(下)第七百六十二章 中原大變第四百三十九章 爭奪韶州第一百一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百四十二章 活捉李嗣源第二十三章 夜戰無雙(上)第七百七十一章 千軍萬馬進西川第一百八十四章 潰敗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伏擊(中)第一百七十章 縱敵而去第六百零二章 趁火打劫第三百四十六章 以逸待勞第三百三十四章 火中取栗(下)第八百一十章 拉攏許諾第九十章 各有算計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頭破血流(下)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天壽的寶藏(下)第八百八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八百五十四章 決堤洪水第三百九十七章 海灣決戰第五百四十八章 晉汾大戰(下)第三百二十六章 爭鋒相對第九百七十七章 步騎對戰第六百四十章 淅水之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茨河之戰(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虛則實之第四百一十八章 湞陽大戰(中)第九百六十八章 斬將奪旗第七百七十六章 炫耀兵威第五十章 水軍出擊(六)第五百九十四章 最後一次第二百七十五章 惠及江東第四百二十二章 前後夾擊第七百三十九章 執業執照第一百九十章 攻山第四百二十七章 慘勝第七十三章 雷澤水戰(下)第五百二十五章 朝局動盪第八百六十七章 一朝名喪盡(上)第二百九十九章 尤溪城夜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第二封詔書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南北通途第二百章 殺父之仇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破城大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活捉楊若蘭第八百五十六章 馬不停蹄第三百八十章 撥亂反正(上)第五十章 水軍出擊(六)第九百一十八章 最後的反撲(上)第七百三十九章 執業執照第九百四十章 人馬辟易第三百零一章 平定閩西南(上)第四十二章 水落石出(上)第八百七十一章 出兵幽州第七百七十七章 震驚第二百三十六章 金陵歷風雨(九)第七百六十二章 中原大變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風雲突變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前後夾擊(上)第一百二十八章 黃巢東進第六章 夤夜遇襲(上)第二百九十章 當頭一棒(上)第三百六十二章 翻越羅浮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