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8章 另有安排
八月末,壽春城郡守府。
“這兩份戰報一到關鍵地方就語焉不詳,甚至自相矛盾,這前線到底發生了何事?大將軍您就別賣關子了,快快告訴我等吧!”
衆人忍不住詢問,就連賈詡和郭嘉等人也都面露困惑之色。
蘇曜放下茶盞,輕笑一聲:“其實很簡單——孫策確實降了,但也確實跑了。”
衆人聞言更加疑惑,賈詡若有所思地撫須道:“莫非.是詐降?”
“非也。”蘇曜起身踱步,“孫伯符此人還算重情義,既然答應歸降,想來輕易不會反悔,枉送家人和親友性命。”
“只不過嘛,這樣的性格自然也就難除心中芥蒂,不願直接面對我這個殺父仇人。”
郭嘉恍然大悟:“所以他是先向太史將軍投降,然後又藉機離開了?”
“雖不中亦不遠矣。”
蘇曜哈哈一笑:
“子義臨行前我便想過對這孫策該如何處置,若是他真識時務,那我也給了他兩個選擇:其一是入京面聖,由朝廷安排職務,走那正經仕途;其二則是待在外面,去最惡劣的地方爲朝廷發光發熱。這一次他選了後者。”
堂內頓時一片譁然。
“最惡劣的地方?”
“發光發熱?”
衆人面面相覷,荀彧皺眉道:“大將軍莫非是要將他發配邊疆?”
蘇曜搖頭,眼中閃過一絲精光:“我給了他一個更艱鉅的任務——收復日南郡!”
“什麼?!”
“竟是日南郡!”
日南郡,也是秦象郡,是中國歷史上自陸地開拓的南端極點。
其比鄰交趾郡,位於今越南紅河三角洲以南,其轄地包括越南橫山以南到平定省以北這一帶地區,現今的順化、峴港等地都在日南郡的範圍內,是後世占城國的領土範圍,在世人眼中,這就是一片自古蠻荒煙瘴之所。
故而,衆人聽聞“日南郡”三字後,皆是倒吸一口涼氣。
要知道,自永和二年(137年),象林縣功曹區連造反作亂,殺死縣令稱“林邑王”後,雖然朝廷數次想發大軍征討,但都因路途遙遠,內部混亂而作罷。
其中甚至有一次,孝順皇帝(漢順帝)發荊、揚、兗、豫四州四萬人馬討伐,在臨行前夜直接因遠征導致譁變,最終被大臣苦勸而制止。
自此之後,這片秦國故地就脫離了大漢的控制,甚至其繼任的林邑王還趁着大漢內部混亂,聯合佔據今柬埔寨和泰國領地強大蠻國扶南屢屢蠶食漢土。
這種事情直到中平四年(187年),士燮被任命爲交趾太守後,當地局勢才稍稍有所穩定。
士燮在交趾經營多年,安撫當地豪強,擊退林邑和扶南的侵擾,使交趾一帶暫時恢復了安寧。
然而日南郡仍被林邑國佔據,朝廷鞭長莫及,再也無力恢復當地統治。
如今蘇曜竟要派孫策去收復日南郡,這簡直比發配邊疆還要艱難百倍!
蘇曜掃視衆人驚愕的面龐,緩緩展開地圖,指尖重重戳在日南郡位置:
“諸位可知,林邑國雖偏居南疆,卻扼守海上商路要衝。其背靠扶南與其勾結,每年截留我交州商船稅賦不下百萬緡,更縱容海盜劫掠往來商賈,交州許多士民被逼的只能翻越十萬大山與中原交通。”
“如今朝廷推行新政需錢糧,收復日南,既能打通海上通道,又可震懾南疆蠻夷。” 荀彧沉吟道:“大將軍之意,是借孫策之手爲朝廷開疆拓土?可那林邑瘴癘橫行,蠻族兇悍,又有扶南爲援,朝廷數十年無可奈何,就他一個孫伯符如何能夠成事?”
“正因如此,才需要孫伯符這樣的猛將。”
蘇曜一拍案上的地圖,眼中閃過一絲危險的光芒:
“我給他一千精兵,八百戰船,再許他便宜行事,徵召舊部。若其能收復日南,便封他爲日南都尉,重襲其父之爵!”
袁紹聞言心頭劇震,賈詡則是撫掌大笑:“妙啊!此乃驅虎吞狼之計。孫策若勝,則爲朝廷開疆拓土;若敗,亦除一心腹之患。更妙的是——”
賈詡意味深長地看了眼南方:“士燮這些年治理交趾,遠離中原,據說已有割據之勢,正需有人前去制衡。”
“沒錯。”蘇曜嘴角勾起意味深長的弧度,“交州士民與林邑有血海深仇,我已修書士燮,令其暗中相助孫策,兩人互相合作監督,不怕他們不乖乖爲朝廷效力。”
郭嘉卻皺眉道:“可交趾到底是天高皇帝遠,孫策若在南方坐大,又與士燮結盟,豈非養虎爲患?”
“奉孝多慮了,別說我已讓他送其幼弟孫權入京,就單單撥給他的一千精兵,那就不是白給他的力量。”
蘇曜自信一笑道:
“這些人皆是各營死士,家小俱在洛陽,名爲助力,孫策乖乖效力便罷,若敢違抗,必被當場格殺。”
當然了,他們自不知道,蘇曜派孫策去打日南還有另一層用意,那就是探圖!
在全國統一隻剩下交州和益州後,蘇曜自然也把目光轉向了兩地。
然後他就發現,就像當日在遼東解鎖了朝鮮和東北地圖以及當地勢力一樣,緊鄰交趾的臨邑自不必說,甚至連地圖外的扶南都在系統的迷霧上隱約可見一點蹤跡,屬於是可以進行外交的勢力。
這傢伙,現在的地圖究竟開到了什麼樣了?
提前派人過去探路立刻就提上了蘇曜的日程。
本來這個任務是想交給太史慈來做的。
但是孫策既然能夠招降,由這個小霸王來幹自然是再好不過。
在大海航時代,西方國家利用船堅炮利,資助探險家,以極低的成本在滿世界建立據點,開拓出了大量領地。
如今,大漢雖然沒有進入火器時代,但不管是制度、戰術還是武器裝備依然對周邊保持着絕對的代差。
那他也未嘗不可以提前進行一場開拓之旅,看看世界的極限究竟在哪裡。
不過即便不知道蘇曜最終的用意,現場衆人也被這個計劃深深震撼了。
“大將軍高瞻遠矚,此計實在精妙!”袁紹率先開口讚歎,語氣中滿是敬佩。
在他看來,日南郡遠在天邊,孫策即便天縱奇才打的下來,那也必須依靠背後朝廷源源不斷的支持才能站住腳步,而即便失敗了,也不過是去掉一個心懷不滿的將領。
經歷了此前的一系列事情,袁紹本以爲對蘇曜的手段已然有了充分的認知,此刻更是真心實意地感到折服。
一時間,房中衆人紛紛化身誇誇團團員,各種溢美之詞不絕。
不過,在這一片讚美中,還是有人察覺到些許反常。
荀彧再次開口:“只是如此一來,大將軍大可大張旗鼓的宣傳孫策歸降一事,爲何戰報上這般語焉不詳,欲蓋彌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