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不少人就提出建議,提議暫緩出征,先休整一下大軍,最好能從內地再調幾萬兵力,等到來年開春再戰不遲云云。
這倒確實是個穩妥的建議。
畢竟雖然這次大戰收編了不少俘虜,騎兵數量也從之前的八千擴充到了一萬三,但面對有控弦之士十數萬的烏孫,這個數量的差距還是太大。
然而,蘇曜卻搖了搖頭,目光堅定地掃過衆人:
“兵貴神速。烏孫人剛遭大敗,士氣低落,正是我們乘勝追擊的最佳時機。若等到來年,他們重整旗鼓,反倒更難對付。“
他指向地圖上標註的赤谷城:“況且,我們並非要正面強攻。阿麗莎帶來的情報顯示,烏孫主力多分散在各處牧場,王都周邊部落不過數萬之衆。若能出其不意直取赤谷,擒其大王,則大事可定矣。“
賈詡捻鬚沉思片刻,看着那地圖突然皺起眉頭:“大將軍莫非是想借道天山?“
蘇曜呵呵一笑,看向阿麗莎。隨即,阿麗莎就指着地圖畫着圈說:
“我大軍從交河城出發,有北中南三條道路可以直通赤谷。”
“其中北路經輪臺、迪化,翻越天山隘口,進入伊犁河谷。這是條平坦的大路,最易大軍行進,但路途較遠,需時月餘。”
“而下來中路則是穿越天山山脈,此地路途最近,但冬季大雪封山,極爲艱險。”
“最後的南路則是繞道龜茲,沿塔里木盆地北緣西行,再轉向西北進入伊犁河谷.”
這話一說出來,那熟悉蘇曜爲人的人都知道,這大將軍鐵定又要兵行險着,走這最難且最短的中路了。
果然,蘇曜的目光鎖定在那條蜿蜒穿過天山山脈的中路。
“中路雖險,但出其不意。“蘇曜的手指在地圖上劃出一條直線,“若能成功穿越天山,我大軍出山後僅需數日便可兵臨赤谷城下。”
“可是大將軍。”賈詡眉頭緊鎖,“天山冬季風雪肆虐,自古無人敢在此時穿越。若大軍被困山中”
“正因無人敢爲,烏孫人更不會防備。“蘇曜打斷道,“況且我們有當地嚮導,又準備了充足的禦寒物資,此戰我們必勝無疑!“
在出發前,考慮到北方的嚴寒,籌備物資時蘇曜就採購了大量的禦寒保暖衣物。
而更妙的是,這次搗毀西部鮮卑,繳獲的大量物資裡又有很多遊牧民過冬準備的皮裘等物。
那些往日遊牧貴族纔可使用的上好皮草,這次蘇曜準備直接拿出來,裝備到自己參與突襲的精兵之中。
就在衆人猶豫之際,阿麗絲突然上前一步:“主人,我們找到的嚮導中有一位老獵人,他曾在冬季穿越天山,知道一條隱秘的山路。“
蘇曜眼前一亮:“好!傳他進來。“
很快,一位鬚髮皆白的老獵人被引入大帳。老人雖然年邁,但目光炯炯有神,行走間步伐穩健。
“老朽拜見大將軍。“老人恭敬行禮。
蘇曜親自扶起老人:“老人家不必多禮。聽聞您知道一條冬季穿越天山的道路?“
老人點點頭,從懷中掏出一塊磨損嚴重的羊皮:“老朽年輕時曾隨商隊走過這條路。雖險峻,但確實可行。“
隨着老人的講解,一條蜿蜒的山路逐漸在衆人腦海中成形。這條路線巧妙地避開了最險峻的冰川和雪崩區,沿着山谷和山脊交替前進,雖然路程曲折,但確實能避開最危險的地段。郭嘉仔細研究後,眼中閃過讚許之色:“若按此路線,確實可行。只是大軍輜重.“
“無需什麼大軍。”
蘇曜一拍桌案:
“我們輕裝簡行,只帶精騎三千和足額口糧,只要出了山谷當地有的是部落可供咱們補給。”
“精騎三千??”衆人驚呼。
曹操當即按着桌案勸說:
“大將軍,三千精騎雖勇,但烏孫王都守軍至少上萬,若不能速勝,恐陷入重圍啊!“
蘇曜卻胸有成竹:“孟德多慮了。烏孫人剛折損一萬精銳主力,王都必然要比往日空虛。況且我也不是隻靠精兵突襲。”
說着,蘇曜便當即解釋。
原來,除了馬超和閻行隨他突襲外,此戰中各軍部隊仍舊各有任務。
首先的,自然是派出使者宣戰,同時其他大軍主力則從南北兩路對烏孫發起進攻。
其中,北路以騎軍爲主,趙雲領銜出擊;南路則是曹操掛帥,帶着徐晃、高順黃忠等人,再徵召西域的僕從國部隊,以南北夾擊之勢調動烏孫國內兵力,爲他這邊的中路突襲創造條件。
“如此三路並進,烏孫人必首尾難顧。”蘇曜目光如炬,掃視衆人,“諸位可還有異議?”
帳內一時靜默,衆人面面相覷。
賈詡沉吟片刻,拱手道:“大將軍此計雖險,卻也不失爲上策。只是三千精騎未免太少,不如增至五千,以策萬全。”
蘇曜略一思索,終究還是搖了搖頭:“非我不願增兵,只是此行道路險峻,山道蜿蜒,人多反倒危險。”
周瑜忽然出列:“既然如此,屬下略通風角之術,或可助大軍避過風雪,還請大將軍許屬下隨行。”
“哦?風角之術?”
蘇曜頓時眼前一亮。
風角之術,並非是什麼迷信的占卜,而是自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廣泛應用於軍事戰爭中的氣候觀測之術。
這風角之術雖然不像如今現代氣候學那般精準,有着成體系的學科和衆多精密儀器乃至氣候衛星的輔助,但古人依然通過長期觀察總結出了許多實用的氣象規律,用於輔助農業生產和軍事戰爭。
赤壁之戰中的借東風固然有着演義的戲說成分,但其背後反映的正是古代將領對氣象知識的重視與運用。
如唐初名將李靖就極其擅長此道,多次在軍事中應用,創造瞭如風雪夜襲定襄,一戰滅突厥,以及在高原上利用寒流間隙發動總攻,覆滅吐谷渾等經典戰例。
現在周瑜突然說自己擅長此道,那倒確實是個不錯的助力。
蘇曜當即拍板:“好!公瑾隨我同行,大軍即刻做好準備,南北兩路先行開拔,十天後咱們也跟着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