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花是劉忠羣的的弟弟劉長發的媳婦,剛嫁到東方村公婆就不在了,對公公很不孝順,家庭很不和睦,孩子長大後,對公公更是不好,所有好吃的,從不給公公吃,有時還不讓公公到桌上和她們一起吃,一天兒子劉海從外面拾回來一個破碗,放在桌子上,張菊花問兒子,你把破碗拿回來幹啥,她兒子回答,等你老了,我讓你用這個碗吃飯,跟爺爺一樣,也不讓你上桌吃飯,所有好吃的也不給你吃,看你怎麼想。兒子的一番話讓張菊花二口子呆若木雞,像傻子一樣,足足呆了好幾分鐘,後來終於醒悟過來了,她們這樣做是不對的,對孩子成長不利,連自己的兒子都不如,她們自慚形穢,自愧不如,終於翻然悔悟,從那以後,非常孝順公公。
父母的所作所爲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GD省MZ市一中學一名初二女生在校內自殺身亡。學校在她課桌上找到一封遺書上寫到,“因爲我希望我站在奈何橋上看人間最後一眼的時候,看到的不是陰森的所謂的‘家’,而是教室裡的你們”遺書的最後還寫道:“告訴那個我最愛的女人,對不起。”旁邊留着一個電話號碼。學校撥打過去後,發現另一頭是已故女孩的母親。
女孩的父母早在幾年前就離異,父親在外做生意,很少在老家,母親與她也較少見面。起初,她跟隨姑姑生活,上中學後轉而跟爺爺奶奶生活。或許是因爲家庭溫暖的缺失,才致使她選擇這條讓人惋惜的不歸路。
正值花季,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消逝,讓人悲痛不已。事實上,類似這樣的悲劇屢見不鮮。生而不養的普遍現象讓人無奈,父母與子女之間,連相處都變得舉步維艱。另一方面,許是學校無法完全替代家庭。 家庭教育遺留的問題,學校教育無法從根本上彌補。正如國學大師南懷瑾說:“教育從家開始,學校不過是幫一下忙。”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永遠是孩子永遠的老師,缺少家庭教育,家風又該從何談起?
天下之本在於國,國之本在家。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家風正,則一家正;家庭正,則國家穩定。追本溯源,究其因還是“家風”二字。家風,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一個家庭在長期的延續過程中,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氣。一個詞、一句話或者一段家庭的回憶都可以成爲家風的載體,深深的印在後人的心裡。
一代名臣曾國藩認爲:“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 曾家門風以“八本”,“三致祥”爲裡,以“耕讀”、“勤儉”、 “和睦”、“敦厚”爲表,百年家族人才輩出,長盛不衰,這跟他嚴厲的家教是密切相關的。
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講究“家風”的傳承。站在歷史長河之上,細數泱泱數千年的華夏文明。結合國學與我國的傳統家風,解讀古聖先賢之家訓精髓,諸如
孔子教子,曾子殺豬教子、孟母三遷以及諸葛亮、范仲淹、司馬光等人的教子,還有顏氏家訓、包拯家訓、朱子家訓等。至今仍影響深遠,廣爲傳頌。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活作風形成的黃金時期。現在很多家庭裡不少都是隻有一個孩子,獨生子女作爲家裡的寶,被寵着愛着。很容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進行引導。
人們都想要自己的孩子進步從善,卻不知道自己也要進行修養,這真是一個大迷惑所在。
凡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爲一個優秀的人,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忽略了就是對孩子樹立的榜樣作用。我們一方面要求孩子要努力學習,做一個有出息的人;另一方面卻不嚴格要求自己,檢點自己的行爲,甚至還在孩子面前做一些不道德的事。例如要求孩子長大後要孝順自己,卻當着孩子的面,對家中長者大聲呵斥。這是極其錯誤的。
古代孟子母親“斷織喻學”的舉動,可以算是體現中國母親智慧的典型例子。孟子小時無心向學,一次還沒放學就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織布,見他回來,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聞言,舉起剪刀一把剪斷了織好的布。“讀書猶如織布,累絲成寸。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還能接得上嗎?”孟子頓有所悟,從此刻苦讀書。
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由嬸母一手撫養長大。顧炎武從小聰穎,常被誇讚,漸漸滋長了驕傲情緒。嬸母覺察後,讓他背誦並解釋《賣柑者言》。這是一篇寓言雜文,用形象的比喻,揭露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達官貴人的腐朽本質。顧炎武解釋得很清楚。“還有什麼別的意思嗎?”嬸母追問。顧炎武無言以對。“文章的諷刺對一般人不也很有教益嗎?如果做學問剛有一點進步就驕傲起來,滿足於一知半解,那不也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嗎!”顧炎武聞言大窘,從此立志進德,勤於修身。
古代周文王的母親,這是記錄在歷史上的,懷孕期間“目不視惡色”,眼睛看東西,不善的東西、不好的東西不看;“耳不聽惡聲”,耳聽聲音,這個聲音不善、言語不善、音樂不善不聽;“口不出傲言”,說話的時候柔和、溫柔。
林則徐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這話說得何其透闢又何其超脫。
子孫如果像我一樣卓異,那麼,我就沒必要留錢給他,賢能卻擁有過多錢財,會消磨他的鬥志;
子孫如果是平庸之輩,那麼,我也沒必要留錢給他,愚鈍卻擁有過多錢財,會增加他的過失。
今天,能真正讀懂並踐
行林則徐這段話的,又有多少人呢?
孩子若是超越自己,留財與他無用!孩子如果是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之人,不思進取的人,父母留再多的錢財亦無用!我只能說有智慧的父母,不能留過多的錢財給兒孫,讓他懂得自己要養活自己,沒有人應該欠誰的,父母也不例外。現在的富二代過着優渥的生活,誰也不能能保證無憂無慮地過完一輩子,父母如果錢財多了,也不能讓孩子知道,還是讓他感覺家裡永遠有花不完的錢,這樣只能害小孩,把父母當取款機了,哪天父母不在了,也沒取款機的存在,就會爲所欲爲,試問就算有家財萬貫也有敗盡的一天,到那時連自己生存的能力可想可知,所以,愛子不要寵子!
母親教育孩子,一定要懂得防微杜漸的道理,及時發現孩子身上的各種苗頭,督促改正或強化。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作爲一個合格的母親,一定要品行端正。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爲了培養孩子的品德,做父母親的行爲要自慎,應該處處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爲,壞的行爲都是父母教育影響的結果。
如果母親愛打扮,其女兒也必然是愛打扮的。若母親是多舌的,女兒也不例外。同樣父親好喝酒,兒子也會喝酒;父親說髒話、粗話,則孩子也是如此。這已成爲家庭教育的定律。
作爲家長,不要和孩子講太多的道理,而應用實際行動去影響他們,給他們做好榜樣,讓他們在實踐中感知那些道理,這樣他們才能真正地理解,並運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正如人們所說,孩子的心是塊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爲的收穫;播上行爲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穫;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穫;播上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穫!
教育孩子,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作爲父母,只需做好榜樣,當一面無比光亮美好的鏡子,孩子自然能從中找到自己該有的樣子。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榜樣!給孩子食物只會讓孩子成爲大人,給孩子觀念會讓孩子成爲偉人!
人在年輕的時候,千萬不要藉口工作忙而忽略對孩子的教育,在年老的時候,一切榮華富貴都是過眼煙雲,而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慘淡,但是一個成功孝順的孩子足可以讓你生活無憂。
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有人會說:活得有價值,實現人生理想,有錢又有名,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也有人說:過的開心,自由自在,就是活着的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人生的真正意義,在於心存希望。希望在,人生就有意義,希望不在了,人生該是多麼的無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