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總會有回報。人這一輩子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即使家世不好,一樣可以高貴,對於出身寒門的年輕人來說,有一條路,是通往高貴最低的門檻,這條路,無論貧富貴賤,公平地擺在你面前,那就是:讀書。愛讀書的人是善於思考的人,有思想的人,因爲讀書能使人變得睿智與坦蕩,無欲則剛,心底無私天地寬。讀書能使人修德養性、智慧無窮、目光遠大、美化心靈。人生在世,吃山珍海味是一種享受,讀一些震聾發饋的書更是一種享受,前者只能飽一時的口福,後者會讓您終生受益。多讀書,自然胸中有丘壑,可以開闊眼界,拓寬視野,沉澱思想,提升涵養和氣質,讓靈魂充滿香氣,從裡往外改變你的心性和氣質。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
愛讀書的人都懂得:人生有風有雨,書是能遮風擋雨的傘;人生有險灘有暗礁,書便是明亮的燈塔;人生有山窮水盡時,書中有柳暗花明處;人生會失去很好的朋友和戀人,書卻永遠忠誠如一。愛讀書的人不僅聰明而且智慧,聰明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聰明,聰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則勇於捨得。真正的耳聰是能聽到心聲,真正的目明是能透視心靈,看到,不等於看見,看見,不等於看清,看清,不等於看懂,看懂,不等於看透,看透,不等於看開。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讀書不僅僅影響到個人,還影響到整個民族,整個社會。
要知道: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美國80年代出了一本書叫《1999,不戰而勝》,很出名,原因是,前蘇聯不到1999年就自動解體了,兌現了美國對前蘇聯的戰略。這是美國人用中國智慧擊敗對手的經典案例。
在德國,老人摔倒一定會有人來幫忙,遇到殘疾人時,會有人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幫助,遇到困難時,也一定會有來自陌生人的溫暖。在德國你會發現,在機場候機、在地鐵上,玩手機的德國人很少,不管大人還是孩子,手裡經常拿着本書看,還通常是有一定厚度的大書。就算是五六歲的孩子,通常手裡也會拿着繪本,安安靜靜地閱讀。德國人很少看電子書,電子書的佔有率至今仍然很低。他們的書店裡和家裡都有大量的印刷書籍,給孩子看的書更是品種豐富。德國也是全世界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在柏林,每平均1.7萬人就有一家書店,而這麼密集的書店裡卻永遠不缺讀者。
一個國家的繁榮,取決於她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纔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閱讀始終是知識的源泉,在哪裡付出就在哪裡有回報。因此,把你的時間安排好,不去做那些無聊的事,多讀幾本好書吧!
劉銀麗支邊支教結束回到北京後,寫了一
篇回憶錄,感動無數人,這篇回憶錄,被評爲當年最佳小小說。
回憶錄是這樣寫的:我從北京出發到我支教地方雲南元謀縣,進入川滇邊界,車窗外目之所及 都是荒山野嶺。火車在沙窩站只停兩分鐘,窗外一羣約十二三歲破衣爛衫的男孩和女孩,都揹着揹簍拚命朝車上擠,身上那巨大的揹簍妨礙着他們。
我所在的車廂裡擠上來一個女孩,很瘦,揹簍裡是滿滿一 簍核桃。她好不容易地把揹簍放下來,然後滿巴掌擦着臉上的汗水,把散亂的頭髮抹到後面,露出俊俏的臉蛋兒,卻帶着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後都是補丁,破褲子褲腳一長一短,也滿是補丁,顯然是山裡的一個窮苦女娃。
車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擠着我,一隻手扶住椅背,努力支開自己的身子。我想讓她坐下,但三個人的座位再擠上一個人是不可能的,我便使勁讓讓身子,想讓她站得舒服些,幫她拉了拉揹簍,以免影響人們過路。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 打開揹簍的蓋,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裡裝,我使勁拒絕,可是沒用,她很執拗。
慢慢地小姑娘對我已不太拘束了。從她那很難懂的話裡我終於聽明白,小姑娘十四了,家離剛纔的沙窩站還有幾十裡,家裡的核桃樹收了很多核桃,但汽車進不了山,要賣就得背到很遠的地方,現在媽媽病着,要錢治病,爸爸才叫她出來賣核桃。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趕到這裡的,在一個山洞裡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簍子走,才趕上了這趟車。賣完核桃趕回來還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
“出這麼遠門你不害怕嗎?”我問。
“我有伴兒,一上車都擠散了,下車就見到了。”她很有信心地說。
“走出這麼遠賣一筐核桃能賺多少錢?”
“刨除來回車票錢,能剩下十五六塊吧。”小姑娘微微一 笑, 顯然這個數字給她以鼓舞。
“還不夠路上吃頓飯的呢!”我身邊一位乘客插話說。
小姑娘馬上說:“我們帶的有乾糧。”
那位乘客真有點多話,“你帶的什麼乾糧?”
“我已經吃過一次了,還有一包在覈桃底下,爸爸要我賣完核桃再吃那些。”
“你帶的什麼乾糧?”那位乘客追問。
“紅薯麪餅子。”
周圍的旅客聞之一時悽然。
就在這時,車廂廣播要晚點半小時,火車停在了半道中間。我趕忙利用這個機會,對車廂裡的旅客說:“這個女孩帶來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買一點。”
有人問:“多少錢一斤?”
女孩說:“阿媽告訴我,十個核桃賣兩角五分錢,不能再少了。”
我跟着說:“真夠便宜的,我們那裡賣八塊錢一斤呢。”
旅客紛紛來買了,我幫着小姑娘數着核桃,她收錢。那種核桃是薄皮核桃,把兩個攥在手裡一擠就破了,生着吃也很香。一會兒,那一簍核桃就賣去了多半簍。那女
孩兒仔細地把收到的零碎錢打理好,一臉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車了,我幫她把揹簍背在肩上。然後取出一套紅豆色的衣褲,放進她的揹簍。對她說:“這是我買來要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
她高興地側身看那身衣服,笑容中對我表示着謝意。此時一直在旁邊玩撲克的4個農民工也急忙站起來,一人捏着五十元錢,遠遠伸着手把錢塞給小姑娘:“小妹妹,我們因爲實在帶不了,沒法買你的核桃,這點錢拿回去給你媽媽買點藥。”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會表達心裡的感謝,臉憋得通紅。
小姑娘在擁擠中下車了,卻沒有走,轉回來站到高高的車窗跟前對那幾位給她錢的農民工大聲喊着:“大爺!大爺們!”感激的淚水紛掛在小臉上,不知道說什麼好。 那幾位農民工都很年輕,大爺這稱呼顯然是不合適的。她又走到我的車窗前喊:“阿姨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時穿,阿姨……”聲音是哽咽的。
燦爛陽光下的這個車站很快移出了我們的視線,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眼裡也有淚水流出來。車上一陣混亂之後又平靜了,車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靜靜地從灌木叢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爾而過,連同那個小小的沙窩站,那個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姑娘,那些衣衫不整的農民工,那份心靈深處的慈愛消隱在莽莽羣山中!
所有刻骨銘心的故事,都會有一個傷感的結局。縱然花開有時,花落有時,於三千風月中回望,那一場傾心的相遇,雖只剩下一片花影,卻還在散發着馨香,是一朵花開的過往。時光,己然走過;歲月,幾多惆悵。如水的光陰裡,總會有一些心心念念,是窗前一樹的花香,搖曳着風月情長,美麗了心情,溫柔了時光。無論是相遇的輾轉,還是別離的惆悵,都會浸潤於逐漸化開的塵心裡,只留下一個眼神的溫馨,一朵淺淺的笑魘,在心底凝成暖暖的河流,是微風拂面的溫情。
與文字邂逅,靈魂相知,溫暖陪伴,便是綻放在心底純淨的花朵,成爲平淡流年裡最美的印記。光陰荏苒中,走過蒹葭蒼蒼,覽過世事滄桑,褪去稚嫩,遠離年少輕狂,學會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生命中的所有,愛情只選適合的人,生活只做真實的自己,人生只求踏實安穩。
生命中每一次成長,都離不開挫折坎坷的歷練,離不開愛的陪伴,最美的情懷,深藏在歲月中;最真的情意,總是在心底,有愛的路上,一直都很美。感謝生活,在漫長的歲月裡感悟生命的美麗;在默默裡靜候,屬於自己的那一場春暖花開,人朝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怎麼算過得好?應該和誰比?看到這篇回憶錄應該有一點震撼與感悟。
生命的美好就在於不經意間收穫的溫暖與感動,光陰是一杯陳年的酒,濃也芬芳,淡也芬芳。始終相信,只要心中有愛,溫暖一直都在;只要心存希望,便會迎來屬於自己的春暖花開。
輾轉的光陰中,總能在邂逅的一程山水裡,尋找到溫暖的韻味,來驅走光陰的荒蕪;總能在清寧的歲月中,用汗水將黑夜照亮,洗去靈魂的迷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