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荊襄

此時的江夏郡,尚無武昌,只有鄂縣,作爲南方銅錫冶煉的中心,鄂縣雖非郡城,但亦是長江中游一重鎮,漢鎮西大將軍馮異便駐守於此。

儘管荊楚之地戰雲密佈,但不管江南江北,各個政權過的卻是同一個臘八日,這一天,漢軍士卒起了個大早,在營房附近祭祀竈神,求的事不少,但有一件萬萬不能落下。

“臘日辭舊,只望明年能吃得更飽。”

相比於佔據了北方,從關中、三河獲取糧食的魏軍,漢軍平日的待遇是差了一大截的,好在南方稻米畝產比北方的粟也高了不少,揚州又遭戰亂較少,勉強能維持補給。每個月初,都會有舟船從豫章、淮南朔流而上,送來穀子,那是士兵們最高興的日子,這意味着月底勒緊腰帶的日子結束,能敞開吃幾天了。

今日臘八,按理說沒到送糧的日子,但卻有小道消息說,有加餐!

“馮將軍要給吾等髮臘貨?”

衆人頓時就沸騰了,臘日食臘,本就是傳統,爲顯仁厚,漢時官府甚至會給年長的百姓和官吏戍卒發一份臘錢,如今劉秀承續漢統,竟是連這份德政也繼承了?

有人不以爲然:“聽說馮將軍自己都與士卒同食,數月不知肉味,哪來的臘貨分發?”

其他人卻不服,他們對馮異有謎一般的信心:“汝等難道沒聽過‘公孫麥飯’‘公孫豆粥’之事麼?馮將軍就是能變出吃食來!”

這是關於馮異追隨劉皇帝創業的故事,據說那時劉秀等人沒有落腳之地,在淮泗流浪,飢腸轆轆之際,馮異次日竟搞到了一釜豆粥,緩解飢寒。後來風雨交加,又是馮異最先找到安頓的廢棄里閭,又不知從哪個旮旯角刨出百姓藏好的糧食,又煮了一釜麥飯……

馮異的厲害之處在於,他不但能管好幾十人的吃食,上萬人的糧秣也處理得妥妥當當,馮異對後勤補給頗爲重視,在輜重沒跟上時,寧可持重也不願急馳。

“沒錯,過去一年西征,從豫章打到長沙城下,幾度陷入艱難,但馮將軍何時讓吾等沒飯吃過?且等着罷!”

不管信與不信,士卒們都暗自期盼,渴望能吃上口肉,南方早就不是幾百年前扔根棍子就能打到野獸的蠻荒狀態了,尤其是鄂地一帶開發較早,更是如此。

到了正午,這個消息基本被坐實,營房內傳得有鼻子有眼:“今早有數十條大船抵達鄂縣,隔壁左營的士卒,被調到碼頭卸貨,聽回來的人說,那些筐上多有油脂,聞着都香!”

士心更加萬分期盼,當外頭傳來聲響,呼喚營官帶人出去時,衆人竟端着各自的釜碗瓢盆一涌而出,但旋即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

不是因爲送來的臘貨堆積如山,而是因爲,給他們送臘的人,竟是馮異本人!

馮異一口的潁川口音,穿着一身舊甲,聽說他當年就披掛此甲,跟着漢帝劉秀在昆陽大殺四方。

營官戰戰兢兢上前,馮異也不嫌油膩,從身後筐中取出一隻用草繩紮好的臘鴨,交給軍吏,而後又留下一筐味道很重的臘魚,這是給士卒們吃的……

不僅如此,馮異還能和這些他能一一叫出名爲的軍吏攀談:“與士卒不同,營官多是南陽、潁川人,宛地食臘,吃的是臘狗,潁川食臘,吃的是彘肉和雞。”

馮異嘆息道:“但大江之畔,還是鴨、魚多些,諸君勿要嫌棄。”

“豈敢!”

軍吏帶着士卒們向馮異道謝:“這是將軍親手送的臘味啊。”

馮異卻不欲豎立自己的私人恩義,只朝東拱手道:“此乃皇帝陛下所爲,數月前,天子便向民間購買鴨鵝,又從廣陵附近調鹽,令沿江各地醃魚,再遣舟船運送。就是要趕在臘八日,給士卒們送來,要謝,就謝大漢天子!”

“大漢萬歲!”

“陛下萬壽!”

一時間,在馮異經過後,鄂縣漢軍營地響起了此起彼伏的山呼,是夜,吏卒用臘味下飯,歡笑聲確實較往日更多。

而馮異也在大帳擺開了宴席,但他秉承與士卒同衣食的準則,仍不過是烤炙的臘魚、煮熟的臘鴨,這使得剛從白帝城出使歸來的朱祐感覺難以下箸。對士卒而言,臘味是下飯利器,但於他而言,實在是太鹹了,皇帝陛下,可真捨得讓放鹽啊!

馮異舉酒道:“經此一事,軍心可用了。”

朱祐依然憂心忡忡:“就怕士卒們吃到的臘味與故土不同,難免更加思鄉啊。”

因思想而開小差、當逃兵,這不僅是普通士卒,更是漢軍中下層軍吏的常態,許多南陽、潁川籍貫的人聽說赤眉已滅,故鄉太平,管事的也是南陽人岑彭、陰識,竟拋下軍職跑了回去,屢禁不止——畢竟在意志不堅定的“聰明人”看來,魏國比漢強大太多,過去是故鄉鬧赤眉賊沒得選,如今何不歸去呢?

這點頗似漢高劉邦初入漢中的情形,朱祐認爲,衆人不太可能因爲一點臘味,就消弭此思。

馮異卻笑道:“思鄉好啊。”

“那些戰前聽到點傳言便潛逃之輩,就算真上了戰場,也會做逃兵,禍害行伍,去之不惜。而那些能忍耐住思鄉之苦,聽聞能打回故土的人,反而更能奮勇而戰!”

在馮異看來,思歸是軍中士氣的毒藥,但也能變成激勵士氣的烈酒!

此言一出,朱祐一驚:“公孫莫非是要圖南陽?”

馮異卻不答,只捏起一條臘魚道:“這魚要一口口吃,吃急了,容易被刺卡住脖子。”

他先在魚腹咬了一口,然後輪到側部的肉。

“若能奪得襄陽,就算是到了南陽門口,那些因‘思鄉’逃歸的軍吏中,也有幾人是爲了我授意,回南陽打探消息的,聽說魏軍竟承認赤眉所爲,不肯交還土地田宅奴婢,讓回鄉豪強著姓大失所望……”

“只要吾等佔據荊襄,與魏軍長久對峙,難道還怕南陽士族不暗暗相助,攜壺漿以迎王師麼?”

“這便是鄧司徒力陳必奪襄陽的緣故了,大漢將吏多是宛、潁之人,若能禦敵於此,彼之後方,實乃吾之庭院,究竟誰爲主,誰爲客,就不好說了。”

馮異不但擅長軍爭,爭取人心方便也有經驗,想當初他西征時,還是“吳王”的劉秀送了他七尺劍,還告誡說:“今之徵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諸將非不健鬥,然好虜掠。卿本能御吏士,願自修敕,無爲郡縣所苦。”

馮異受命西行,佈施威信,軍紀比綠林、楚軍更好,在鄂、長沙等地,果然投順者無數。

若能拿下荊襄,漢軍就能做許多事情,但這場戰爭之難,就難在這開頭上。

馮異筷子瞄準面前的臘鴨:“這荊州就像一隻鴨,而魏、成、漢,則是案几上的食客,都盯上了它的肉,三人垂涎。”

“然而這鴨卻還活着,先動手之人,容易爲鴨嘴喙所啄,雙翅拍打,非但吃不上肉,反而容易出一臉血,沾一身污……”

“倒是後動手之人,有機會得漁翁之利,捉住鴨,剖分食其好肉。”

朱祐頷首,覺得頗有道理,他出了一計:“方望說過,夏天時,第五倫曾遣使者馮衍入蜀,令成家與魏媾和,更在漢水上互市,楚黎王應知此事。不如令人散佈消息,就說公孫述與第五倫和談,想要奪取瓜分荊州,如此一來,楚軍必在西邊江陵、北方鄧縣佈防重兵,而我軍乘機襲其後……”

ωwш. TTκan. ℃ O

馮異卻依然搖頭,用手上的油脂,在案几上畫地圖給朱祐看:“我軍若欲取荊襄,必先渡江,而後引軍沿漢水北上。第一步,擊破雲夢澤以北楚軍;第二步,要迎面撞上那楚黎王秦豐的都城,宜城(今湖北宜城),拔之以取軍糧;最後,才能抵達襄陽之下。其間要越兩水,途經八百里,就算不與敵交戰,也需走近月。”

他的目光北移:“然而魏軍岑彭部前鋒已在新野,距離襄陽,不過區區二百餘里,中間只有鄧縣相隔,而守備此地的,還是鄧奉先……”

對鄧奉這個人,東漢內部的態度也是頗爲複雜,當初鄧奉劫持劉秀的姐夫鄧晨,導致攻略關中的東路軍率先撤離,讓劉伯升側翼洞開,故而他被劉伯升舊部仇視。

但鄧奉又是南陽大豪的代表,漢廷內部一直有要招募他的聲音,只是不知道劉秀又是什麼態度,衆人都不敢擅自做主……

馮異做了最好打算:“就算鄧奉願重新降漢,以他麾下孤軍,亦難擋住魏軍,我部若動,岑彭一旦知曉,必有所反應。”

所以這場仗,比的就是誰先突破敵人,拿下襄陽。

顯然,光從距離、兵力上看,魏軍比漢軍更有機會。

“除非,能讓魏軍內部生亂,無暇出兵。”

馮異生出了一個想法,但依然有些猶豫,他雖然被任命爲“鎮西大將軍”,可有些理論上隸屬於馮異的人,諸如王常、馬武這兩位綠林前輩,他還是沒法用之如臂使。而馮異性格又是謙讓不爭的,不希望太強硬,讓衆人都不好看。

正躊躇時,外頭卻有詔令抵達,卻是劉秀得知漢成聯盟已定後,開始給馮異出主意來了——劉秀能將十萬兵,他手下的諸將還不如他,所以秀兒也不得不經常“微操”,對將軍們耳提面命才行。

“魏賊盤踞南陽,不改赤眉之政,倒行逆施,侵奪著姓地、奴婢,遇有歸鄉者,竟使吏劾繫訊治。以至於郡中寒心,皆含義憤。”

“朕已令山桑侯李通,明歲正月時自冥厄遣子弟門客還鄉南陽,鼓動士吏,助漢振弱伐暴,以亂魏軍後方。”

“廷尉、西華侯鄧晨,本楚將鄧奉之叔父,今已請纓西走,潛入楚境,不日至鄧縣,說鄧奉歸漢。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奉先今若歸漢,官爵可保,江水在此,朕不食言!若奉先能擋魏軍旬月,更不吝侯位!”

“又令山桑侯、橫野將軍王常,楊虛侯、捕虜將軍馬武,自安陸將偏師北上,入綠林,招舊人,效彭越之事,或自側翼襲楚,或北出舂陵撓魏。”

“鎮西大將軍馮異,將鄂縣師旅溯漢而上,爲主軍。”

簡而言之,李通破壞敵人後方穩定;鄧晨去遊說處於關鍵位置的鄧奉;馬武、王常組織留在綠林山的山賊舊相識們打打游擊;最後是馮異,以正合之。

四路人馬,都被劉秀安排得明明白白。

詔令最後說:“此役與西征不同,非爲平定安集,諸將軍以略地取城,塞南北通途爲功!必先魏軍,奪取襄陽!”

“陛下聖明。”馮異心服口服,眼中含着光芒,這就是他願意追隨劉秀的原因啊,再絕望,再艱難的境地裡,這位大漢天子,似乎總能有應對之策,想他所想,稍稍指點,就破解了馮異的迷津。

馮異信心大漲,哈哈笑着對朱祐道:“此戰,其實是我與岑彭的較量。”

“岑彭兵力比我多,地利比我強,坐擁豫州各郡糧秣,也遠比我富裕。”

“但有一樣,岑彭卻比不上我。”

馮異道:“我有百戰不殆之聖主指點相助,岑彭,有麼?”

第323章 豆粥第571章 天要下雨第434章 國野第211章 改變第684章 雌雄第300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437章 五頭鮑第413章 王權沒有永恆第595章 你不要胡思亂想心不定第232章 微操第174章 雙贏第97章 大意了第134章 卿本佳人第214章 稱帝第60章 星星之火第541章 倫秀(下)第三卷完第681章 百川第175章 大腿第14章 宰天下第353章 四靈第229章 董忠第248章 讓我很爲難啊第49章 父慈子孝第264章 臣等正欲死戰第466章 人與人是不同的第515章 犧牲第163章 散裝大郡第209章 你馬第561章 武安第671章 借荊州第57章 城市套路深第294章 公無渡河第536章 好人第342章守戶之犬第324章 汔可小休第401章 王業不偏安第3章 打不過就加入第295章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第285章 王侯將相第304章 五等第133章 蜂蠆之毒第621章 但我大受震撼第222章 左隊後隊第676章 折衝千里第550章 我們聯合第402章 飯稻羹魚第560章 鷹梟第124章 四殺第632章 如閃電般歸來第349章 江東子弟多才俊第302章 破釜第543章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第327章 離譜第109章 黃河謠第271章 打拳第92章 第五縱隊第451章 看不見的客人第32章 馳名雙標第596章 強弩之末第221章 託孤第643章 懂了第233章 肉食者第330章 你坐啊第459章 體面第396章 烏托邦第580章 午時已到第530章 破防第694章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第408章 怒髮衝冠第208章 換家第59章 爾來三萬六千歲第688章 這誰頂得住啊第287章 甕中捉鱉第476章 他們急了第199章 害羣之馬第75章 地皇元年第95章 那沒事了第445章 陳倉第394章 南渡第226章 自撰一良方第169章 狗頭第566章 圍魏救趙第252章 國家怎麼成了這個樣子第320章 年年歲歲花相似第620章 五人第6章 什麼決定腦袋第517章 再見第473章 如飛蛾之赴火第367章 小鎮做題家第545章 你把握不住第300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517章 再見第33章 你也配叫劉秀?第79章 遇事不決第587章 還有一點想笑第396章 烏托邦第379章 嘗新第586章 堅定守住,就有辦法第662章 益州疲弊第446章 鑿空者
第323章 豆粥第571章 天要下雨第434章 國野第211章 改變第684章 雌雄第300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437章 五頭鮑第413章 王權沒有永恆第595章 你不要胡思亂想心不定第232章 微操第174章 雙贏第97章 大意了第134章 卿本佳人第214章 稱帝第60章 星星之火第541章 倫秀(下)第三卷完第681章 百川第175章 大腿第14章 宰天下第353章 四靈第229章 董忠第248章 讓我很爲難啊第49章 父慈子孝第264章 臣等正欲死戰第466章 人與人是不同的第515章 犧牲第163章 散裝大郡第209章 你馬第561章 武安第671章 借荊州第57章 城市套路深第294章 公無渡河第536章 好人第342章守戶之犬第324章 汔可小休第401章 王業不偏安第3章 打不過就加入第295章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第285章 王侯將相第304章 五等第133章 蜂蠆之毒第621章 但我大受震撼第222章 左隊後隊第676章 折衝千里第550章 我們聯合第402章 飯稻羹魚第560章 鷹梟第124章 四殺第632章 如閃電般歸來第349章 江東子弟多才俊第302章 破釜第543章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第327章 離譜第109章 黃河謠第271章 打拳第92章 第五縱隊第451章 看不見的客人第32章 馳名雙標第596章 強弩之末第221章 託孤第643章 懂了第233章 肉食者第330章 你坐啊第459章 體面第396章 烏托邦第580章 午時已到第530章 破防第694章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第408章 怒髮衝冠第208章 換家第59章 爾來三萬六千歲第688章 這誰頂得住啊第287章 甕中捉鱉第476章 他們急了第199章 害羣之馬第75章 地皇元年第95章 那沒事了第445章 陳倉第394章 南渡第226章 自撰一良方第169章 狗頭第566章 圍魏救趙第252章 國家怎麼成了這個樣子第320章 年年歲歲花相似第620章 五人第6章 什麼決定腦袋第517章 再見第473章 如飛蛾之赴火第367章 小鎮做題家第545章 你把握不住第300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517章 再見第33章 你也配叫劉秀?第79章 遇事不決第587章 還有一點想笑第396章 烏托邦第379章 嘗新第586章 堅定守住,就有辦法第662章 益州疲弊第446章 鑿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