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

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

城市和人有時候是相似的。普通人的悲歡離合,並不會引發多少關注;而明人的悲歡離合,總會引發許多人的在意。

揚州、淮安,就是一直以來的明星城市。

這樣明星城市的衰落,給文人羣體帶來的衝擊,是可想而知的。

隋唐時候繁華、兩宋時候繁華,甚至蒙元時候也不差,到大明依舊很好。但卻在大順的手裡毀了。

一千年的文華,毀於一旦。

一千年的風物,化爲丘墟。

原本的歷史上,郁達夫曾經懷揣着一千五百年來的詩人讚歌和歷史夢幻,去往揚州,尋找他夢中的江南。

但到了之後,卻給林語堂寫信:我勸你不必遊揚州,還是在上海夢裡,想象歐陽公的平山堂;王士禎的紅橋;《桃花扇》裡的史閣部;《紅樓夢》裡的林如海;以及鹽商的別墅、鄉宦的妖姬……不必遊,在夢裡,倒來的好些。

如今於大順,更是如此。

如今不只是一兩座城市的興衰,更彷彿是一種象徵。

一種千年文脈、一種千年傳承的轉型與陣痛,以及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的苦難。

還有,就是文人的夢碎。

資本南渡之後繁華起來的松江府,不是揚州的味道,而是一種新時代的充滿銅臭的味道。

缺了揚州的歌姬、缺了小秦淮河的風雅、也缺了鹽商的奢靡精緻。

從數據上看,效果其實很好。

大量的資本南逃過江,資本聚集之下的效應開始體現,更多的輕工業發展起來,哪怕是朝廷的賦稅、劉鈺的依託資本和田產收稅的改革,數據都是非常向好的。

甚至可以說,江南地區,迎來了對外貿易和資本活躍的黃金時代。

但味兒……不再是文人心中的江南味道。

雪片般的諷刺、彈劾、控訴,都沒有對劉鈺造成太多的影響。

因爲皇權不在乎揚州的衰敗,只在乎中央的財政收入是否受到影響。尤其是在漕米不走運河之後,連漕米穩定的擔憂都不存在了,揚州已經成爲了皇權心中的可拋棄的代價。

所以在惟新元年改革的時候,皇帝就給劉鈺撥派了軍隊,爲的就是將來的鎮壓。

從大順廢運河漕米開始,到惟新五年江蘇的改革結束,以漕工、小商人、縴夫、力工、鹽工爲主體的起義,大大小小爆發了四十餘次。

加在一起,大約三萬多人被屠殺。

不下二十萬人,被陸陸續續遷徙到東北、南洋等地,這還不包括在江蘇省內遷徙的人數。

這場涉及到鹽政、棉種改良、工商業發展、銀本位紙幣、棉紡織業、資本富集、人口遷徙的改革,改變的不只是一個江蘇,而是整體上改變了大順的經濟格局。

一場改革影響範圍如此之大,可謂是前所未有。

…………

惟新五年,臘月。

東北,關外,黃龍府。

後世這裡叫長春、公主嶺。

如今大順在這邊設府,沿用了黃龍府之名,自是爲了彰顯自己直搗黃龍的武功。

凜冽的寒風自西北吹來,捲起千堆雪。

早已經結冰的東遼河上,蒸騰起一片氤氳。

那是人的哈氣、馬的汗,撲在了寒風中凝聚出的霧。

百十輛爬犁,藉着光滑而平整的冰面,向前滑行。

打了釘掌的馬,踩在堅硬的東遼河河面上,發出嘎達嘎達的響聲。趕車的車伕蜷縮在爬犁上,頭頂上帶着的皮帽子已經結滿了白霜。

手攏在袖子裡,身上的棉襖保存着一點點熱氣,鞭子夾在咯吱窩下,馬兒聽話得很,並不需要鞭子抽打。

冰面上密密麻麻的全是馬蹄刺掌留下的痕跡,每天不知道有多少輛爬犁從冰面上經過。

傍晚時候,商隊抵達了遼源州,三江口。

這裡,已經接近東西遼河的交匯地。站在東遼河放個二踢腳,西遼河上也聽的真真切切。

西遼河上游赤峰、通遼的羊毛;東遼河上游的黃豆三件套、高粱兩件套,在這裡交匯。

憑藉着遼河的水運優勢,以及冬季結冰後的免費高速公路優勢,遼河流域,早早被拉入了改革後的江蘇省的初級資本主義體系之中。

或者說,資本,正在按照自己的需求,改變了山海關以外的廣闊地區。因爲那裡是相對來說小農經濟最脆弱的地方之一,不是當地百姓不想搞男耕女織,實在是條件不允許。

整個鬆遼分水嶺以南的大部分沿河的交通發達地區,在這些年裡,已經徹底淪爲了江蘇資本的經濟附庸。

蘇南的資本,想要吃飽。

蘇中加蘇北,遠遠不夠滿足蘇南資本的胃口。

最顯著的一件事。

松江府銀行的紙幣,在遼河流域,成爲了法定貨幣,徹底取代了白銀和銅錢。

實際上大量超發的、沒有足夠白銀黃金兌換的紙幣,沿着遼河運輸線,用紙幣將鬆遼分水嶺以南的柞蠶絲、黃豆、豆餅、豆油、高粱、高粱酒、木焦油等,運到了蘇南。

這麼說吧。

在大順大部分地方農民普遍貧窮,很多底層百姓還吃不飽、蛋白質攝入量嚴重不足的這個時代。

鬆遼分水嶺向南貿易的最大宗物資,是香噴噴的榨油之後富含蛋白質的豆餅。

而這些豆餅中的一大半……作爲肥料,用在蘇北圈地種棉的棉田中。

正如今年,也就是惟新五年秋天,劉鈺在蘇南與大量資本家的談話中指出的那樣:

“東北地區的百姓,不是不想男耕女織,但是條件不允許。棉花種植是不可能的幻想。”

“資本在東北地區的任務,不是瓦解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因爲它根本就不存在。”

“而是應該迅速將鬆遼分水嶺以南,拉入到資本的經濟體系之中。使得糧食、農產品,全部商品化,作爲江蘇資本的附庸。”

“要用蘇北的棉花、南通的棉布、江浙的小商品、松江府的紙幣,沿着遼河,利用海運,迅速且暴烈地將鬆遼分水嶺拉入到這個資本的經濟體系之中。”

“最簡單的一個循環,就是用東北的豆餅肥田,種出更多的棉花,然後感謝東北寒冷的冬天所造成的對棉花的大量需求,再換更多的豆餅。”

“紙幣,只需要保證能夠買到蘇南的棉花、棉布、小商品、絲綢、南洋的蔗糖香料、江西的瓷器,那麼,就等於紙幣能夠買到遼河流域區5000萬畝土地的大豆高粱。”

“而5000萬畝土地的大豆高粱,又加強了紙幣的堅挺,這是江蘇實行全面紙幣改革的重要助力。科學院,絕對不允許在瀋陽地區嘗試概念棉種、推廣棉花種植。”

這番話,已經很赤裸了。

既是對過去這些年改革將一些地區強行拉入資本主義體系的總結。

也是在他即將離開江蘇之前,對資本的一次重要提醒。

實際上,現實也正是這樣發展的。

正如劉鈺之前說過的,江蘇一省支持不了一個資本主義繼續發展的蘇南,如果不想毀滅小農經濟造成全面的崩潰和李自成加洪秀全的組合,那麼就必須放棄運河經濟帶,利用海運優勢,將日本、朝鮮、東北、南洋、歐洲、非洲、南美,拉入到體系之中。

東北地區很不穩固的、脆弱的、甚至還沒有成型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使得東北地區在二十年內,徹底被拉入了這個體系之內。

寒冷與棉花,是一種奇妙且神奇的關係。

寒冷地區無法種棉花。

但寒冷地區對棉花的人均需求量,又是溫暖地區的幾倍。

鬆遼分水嶺的同緯度地區在歐洲,是被北大西洋暖流所庇護的法國波爾多;劉鈺當年和羅剎人打仗的地方,冬天最冷接近零下五十度的地方,其同緯度地區在歐洲,是根本不可能需要六斤棉棉褲的阿姆斯特丹;寒冷的長津湖,同緯度的是溫暖的里斯本和巴塞羅那,那裡的人或許對雪這個鬼東西還會充滿詩人的讚譽。

而這些最需要棉花的地方,又是絕對不可能種出來棉花的。向南一些的地方,如瀋陽周邊,當地地方官嘗試着種植棉花,但僅僅一年,就被劉鈺指揮的蘇南資本和大量的棉花廉價攻擊,使得當地富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至少三十年內不敢種植棉花了。

正如此時的黃龍府遼源州三江口縣,正在歇腳打尖的這些人身上的棉褲,裡面的蘇北改良的墨西哥長絨棉,一條棉褲就有四斤棉花。

也正如這裡的俗語講的那樣,松江府的期貨交易所的一場波動,從吉林船廠到營口,都要抖三抖。

舊時代與新時代交匯之際的魔幻,已經上演。

鄂川交界的山區百姓,尚且在爲餓不死而起義的時候;每年大約400萬石的豆餅,被埋進了蘇北的棉田、蘇南的菜田中,和豬糞牛糞堆在一起漚成肥料。

這種宏觀視角下的魔幻,在被影響的數百萬人中,並沒有感覺到。

如同魚生活在水中,便不會感覺到水的存在;又如同人生活在空氣中,只有空氣被抽走之後纔會感覺到空氣的重要。

二十年間的新東西,已經被這裡的人視作了理所當然的自古以來。

如同此時此時黃龍府三江口縣城。

遼河流域的城市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縣城當街一個縣衙門,但衙門的對面卻不是儒廟或者先賢祠堂,而是蘇南紙幣票號兌換所。

做生意的人,趕到這裡,每每花一些手續費,存取一些現金——這是二十多年前還沒有的事,現在卻已經不可或缺——以前朝廷的通寶,也可以在這裡換成紙幣;倘若是那些發了大財而又居然沒被夥伴殺死的淘金客,也要在這裡把手裡的金子,按照蘇南幾個月前的匯價,換成銀紙票。

街面上林立的商鋪,不管是收糧食的糧棧、還是賣雜貨棉布棉花的商號,交易也都用紙幣。甚至縣衙的人收稅,也是如此。

雖然理論上,一張一釐銀的小票,可以換一個銅子兒或者一釐銀,但實際上卻沒人去換。

如果紙幣能買白布黑布藍布紅頭繩、錫紙燒紙撥浪鼓、菸葉燒酒牛羊肉、絲綢白糖紅糖水、茶葉香料鐵犁鏵,那麼幹嘛要換成銅子兒呢?

(本章完)

第202章 評書梆子學歷史第350章 物傷其類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655章 兩幅面孔第514章 漢時黃瓜順時槍第1192章 還得靠爭霸第1196章 木牛流馬(三)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679章 北方的最後一件事第1222章 開戰(一)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875章 留人誅心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82章 賣第1263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九)第953章 步步危機第1068章 惡龍殘影(三)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833章 中荷友誼(下)第780章 抓與放第1437章 分歧(三)第1045章 平衡第750章 臥榻之側(下)第701章 優勢在我第1118章 消亡在即第1130章 新的天下(中)第1163章 備戰(二)第421章 混亂第190章 爲所欲爲第349章 死國矣第973章 名與實第1281章 死與復仇(二)第1384章 凡爾賽和約(十一)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1223章 開戰(二)第173章 對日最後一舔第1011章 錯亂的美第1474章 最後的鬧劇(廿一)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758章 表演戰(八)第575章 另一種空想(上)第1156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一)第129章 拓展天下觀第12章 搏一搏,大不了破家跑路第362章 治標治本二選一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第1281章 死與復仇(二)第192章 超勝十年第1358章 國富論(一)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247章 海參崴第1368章 裡病外治(四)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6章 邀請第959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五)第1217章 輪臺之思(四)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579章 廢物第1229章 開戰(八)第700章 反圍城第1117章 傳承第43章 二百九十三年後的守望第348章 怕疼第528章 傳統藝能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664章 分贓大會(一)第68章 決心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266章 開源節流 與民爭利第168章 當初的戲言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208章 記憶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1178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上)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845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七)第427章 日本興廢,在此一舉第972章 割袍(下)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1032章 推廣蒸汽機第177章 機遇期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學牌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818章 大事成矣(五)第440章 嘉靖年間的古董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1013章 唯一手段第1497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五)第574章 領導權第621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二)第284章 商人是晴雨表第757章 表演戰(七)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57章 開戰第210章 航海條例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
第202章 評書梆子學歷史第350章 物傷其類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655章 兩幅面孔第514章 漢時黃瓜順時槍第1192章 還得靠爭霸第1196章 木牛流馬(三)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679章 北方的最後一件事第1222章 開戰(一)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875章 留人誅心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82章 賣第1263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九)第953章 步步危機第1068章 惡龍殘影(三)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833章 中荷友誼(下)第780章 抓與放第1437章 分歧(三)第1045章 平衡第750章 臥榻之側(下)第701章 優勢在我第1118章 消亡在即第1130章 新的天下(中)第1163章 備戰(二)第421章 混亂第190章 爲所欲爲第349章 死國矣第973章 名與實第1281章 死與復仇(二)第1384章 凡爾賽和約(十一)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1223章 開戰(二)第173章 對日最後一舔第1011章 錯亂的美第1474章 最後的鬧劇(廿一)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758章 表演戰(八)第575章 另一種空想(上)第1156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一)第129章 拓展天下觀第12章 搏一搏,大不了破家跑路第362章 治標治本二選一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第1281章 死與復仇(二)第192章 超勝十年第1358章 國富論(一)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247章 海參崴第1368章 裡病外治(四)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6章 邀請第959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五)第1217章 輪臺之思(四)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579章 廢物第1229章 開戰(八)第700章 反圍城第1117章 傳承第43章 二百九十三年後的守望第348章 怕疼第528章 傳統藝能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664章 分贓大會(一)第68章 決心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266章 開源節流 與民爭利第168章 當初的戲言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208章 記憶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1178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上)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845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七)第427章 日本興廢,在此一舉第972章 割袍(下)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1032章 推廣蒸汽機第177章 機遇期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學牌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818章 大事成矣(五)第440章 嘉靖年間的古董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1013章 唯一手段第1497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五)第574章 領導權第621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二)第284章 商人是晴雨表第757章 表演戰(七)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57章 開戰第210章 航海條例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