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母后,您說這報紙上吵得這麼厲害,到底是誰有理呢?”小皇帝指着桌上的報紙,問道。

“這個嗎?”楊太后皺了皺秀眉,“官家怎麼看?”

“朕覺得鄧師傅這邊雖然洋洋灑灑、長篇大論,但所述皆不離古書,沒有什麼新意。”小皇帝歪着腦袋想了一下,說道,“許師傅那邊言之有物,而且有理有據,相比之下更能讓人信服,不過,朕覺得鄧師傅這邊是爲了朕好。”

“許師傅就不是爲了官家嗎?”楊太后問道。

“朕也不太明白,他所說的與聖賢書上所說的上下尊卑、綱常等級,差距太大,照此下去,這個皇帝以後便不好當了。”

“許師傅也是爲了皇上與國家,只是方法不同罷了。”楊太后勉強笑了笑,“官家還小,等長大以後自然會明白的。”

“行朝之所以能有今天,全依靠了許漢青和戰無不勝的光復軍。做皇帝的要能審時度勢,不能忘恩負義,不知道輕重。”楊太后把輕重兩個字說得特別清晰,官家還是個孩子,以後他會明白這裡面的含義的。

“哦,”小皇帝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今天下午,朕正好有事情請教許師傅,母后,您陪孩兒一起吧!”小皇帝象是撒嬌般地央求道。

“這…好嗎?”楊太后猶豫着,“你害怕許師傅嗎?”

“不是啊!許師傅爲人很隨和的,朕不怕他。”小皇帝搖頭道,“今天不是還要和許師傅商量成立大都督府的事情嗎?朕怕出什麼差錯。”

楊太后的眼前迅速閃過許漢青的形象,心頭難免又起了浮起一絲躁動,端莊秀麗的面頰上忽然泛起了好看的紅潮。

…………

“明天便要頒旨成立大都督府,皇帝親政之前,所有大都督府發出的政令軍令,皆不與干涉。”楊太后喝了口茶,幽幽地對許漢青說道,“如此,鎮國公可還滿意?”

“太后怎麼如此說話?”許漢青淡淡一笑,“我滿意不滿意,又能如何?”

“是啊!”楊太后輕輕嘆了口氣,“已經是既成事實,無力改變,那就只能順其自然了。”

“好的東西爲什麼要改變呢?”許漢青反問道,“如今光復軍馬上就要進行反攻,光復江南了,此時太后與皇上下了聖旨,正當其時啊!再者,陛下還小,多看看,多聽聽,等到外面的爭論塵埃落定,再作出判斷也不遲。”

“那鎮國公送給陛下這些個小東西又是何意?”楊太后指着許漢青帶來的幾樣小玩具不悅地說道,“難道鎮國公不怕誤導皇上,讓他玩物喪志,從此不思上進嗎?”

“臣選的這幾樣東西可以舒筋活絡,啓沃童心,偶爾玩之,有百利而無一害。”許漢青搖了搖頭,解釋道,“況且皇上還是個孩子,應該有個快樂的童年。”

外面,小皇帝正在光滑的青磚地上抽着一隻陀螺,高興起來,拍掌大笑。那發自肺腑的爽脆的笑聲讓楊太后非常驚訝,自從出了臨安,這個兒子的笑聲就沒有這麼甜美過。

“太后請放寬心,臣非常喜歡陛下,對陛下絕無半點惡意,就象對待自己的…….”許漢青自然而然地說着,突然停了下來,望向楊太后。

楊太后也睜大了眼睛瞅着許漢青,兩人尷尬地對視着。

許漢青清咳了兩聲,說道:“總之臣也是希望陛下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下去。這點還請太后放心好了。”

“鎮國公一片赤誠之心,哀家明白了。”楊太后調整了下情緒,轉移了目光,望向屋外的小皇上,“鎮國公,外面這些日子吵來吵去,什麼時候能夠結束啊,會不會影響到光復江南的戰事?”

“不會。”許漢青肯定地答道,“軍隊的穩定一直是第一位的,雖然報紙上辯得昏天黑地,但絕不會影響到軍事上的安排與軍隊的戰鬥力。”

沉吟了一下,許漢青又說道:“至於什麼時候結束?我看不準,我倒希望這樣的爭論能夠形成一種傳統,一種慣例,鼓不敲不響,理不辯不明,辯論的過程中,能使真理從局部到整體、從相對到絕對不斷進行昇華。其實有些東西臣也是在探索、在改進,只有兼收幷蓄,博採衆長,新政才能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實際。”

“鎮國公有如此的胸襟氣度,才能得到整個福建路的支持與擁護,既如此,哀家也就放心了。”

……………

“作戰計劃都清楚了吧?”許漢青放下手中的案卷,向着衆將問道。

“清楚了。”衆將齊聲答道。

此時在總參的作戰室內可謂將星雲集,除了陳吊眼外,三個軍的都指揮都在座凜然聽命。三個少將,再加上陳吊妹這個上校參謀長,光復軍的首腦齊聚一堂。

“戰役的準備命令早已進行了傳達,在這個時候誰要給我耽誤事,也不用我說,軍法就擺在那,誰也保不住你。”許漢青沉着臉,鄭重地說道。

“這一戰務必要快,我估計忽必烈這個時候也應該得到張弘範失敗的消息了,我們要趕在忽必烈做出反應之前,在北元的援軍來到之前,在江南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一舉擊潰或殲滅江南的元軍,建立長江防線,快,狠,猛,這便是我對各部的要求。”

“天河,決戰必然會在江南西路展開,你的擔子是最重的,你回去的時候,到戴雲山去一下,把剛剛組建的火槍旅帶走,與達春決戰務必要畢其全功。達春一破,江南元軍必然膽寒,我軍便可摧枯拉朽,勢如破竹。”

“是,許大人請放心吧!近十萬人馬再拿不下達春這個狗韃子,不用您說,我張天河也沒臉活着了。”張天河沉穩的臉上露出了堅定的神情。

“好,不愧是我光復軍的第一大將。”許漢青讚賞地點了點頭,“其餘各部也要奮力拼殺,分掠各地,爭取一舉奠定江南勝局。”

“只有勝利,勝利,不斷地勝利,才能彰顯我們軍人的本色,才能顯出我們光復軍的神威,我們纔是民族的脊樑,我們纔是國家的保障,我們纔是百姓的希望。”

“諸君,隨我作戰吧!讓敵人的鮮血來盪滌我們的軀體,讓敵人的屍骨來成就我們輝煌的軍功,決戰江南,決戰長江,馬革裹屍,不勝不歸。”

“決戰江南,決戰長江,馬革裹屍,不勝不歸。”衆將羣情激昂,齊聲喊道。

第28章 攻城(三)第1章 迴歸第49章 血戰第37章 元軍的第一次進攻第56章 攻取福州(下)第19章 輿論攻勢第23章 兵至福州第31章 反抗第20章 奇遇(下)第12章 大破索多(一)第39章 計劃與變化第1章 歡慶(上)第8章 邵武戰役(七)第45章 海上決戰(七)第15章 凱旋而歸第46章 海上決戰(八)第19章 智取泉州(四)第2章 興化遇故人(下)第4章 練兵第27章 危機與機遇第28章 大開眼界第40章 海上決戰(二)第27章 重心轉移第52章 走馬觀花第52章 黑虎掏心(六)第4章 忽必烈之死(二)第46章 一切順利第22章 如畫江山第58章 決戰(下)第5章 斷然拒絕第12章 大破索多(一)第28章 大開眼界第8章 兩手抓,兩手硬第29章 敵後戰場(二)第9章 敲詐第29章 敵後戰場(二)第16章 行朝舉動第36章 霸權主義第24章 反圍攻(二)第24章 邵武風雲(上)第47章 暴怒第9章 邵武戰役(八)第7章 衆志成城第41章 軟玉溫香第28章 大開眼界第12章 邵武戰役(十一)第1章 歡慶(上)第28章 送戰友第35章 國債第17章 智取泉州(二)第5章 流求歸來第35章 釣魚?第25章 堡壘絞肉機第35章 釣魚?第51章 黑虎掏心(五)第25章 邵武風雲(下)第15章 大刀闊斧第5章 雄心萬丈第5章 流求歸來第32章 誘敵第41章 抵達基地第6章 向前進,向前進!第58章 決戰(下)第33章 試探第34章 時機第30章 戰機降臨第6章 太后來了第43章 夜襲第44章 殲滅計劃第8章 圍困潮州第43章 海上決戰(五)第30章 忽力格的慘敗第3章 兵圍福州第40章 爭輝?第1章 迴歸第12章 御駕親征第19章 奇遇(上)第27章 反圍攻(五)第54章 獲勝第14章 海軍陸戰隊第12章 御駕親征第19章 輿論攻勢第23章 伯顏來了第26章 攻城(一)第35章 釣魚?第25章 邵武風雲(下)第10章 邵武戰役(九)第17章 智取泉州(二)第4章 張弘範之死第17章 確定人選第52章 黑虎掏心(六)第51章 反擊前奏第11章 戰前安排第8章 泉州城下(五)第12章 大破索多(一)第47章 暴怒第21章 新“三光”政策第18章 以攻代守第13章 鹽販子黃華
第28章 攻城(三)第1章 迴歸第49章 血戰第37章 元軍的第一次進攻第56章 攻取福州(下)第19章 輿論攻勢第23章 兵至福州第31章 反抗第20章 奇遇(下)第12章 大破索多(一)第39章 計劃與變化第1章 歡慶(上)第8章 邵武戰役(七)第45章 海上決戰(七)第15章 凱旋而歸第46章 海上決戰(八)第19章 智取泉州(四)第2章 興化遇故人(下)第4章 練兵第27章 危機與機遇第28章 大開眼界第40章 海上決戰(二)第27章 重心轉移第52章 走馬觀花第52章 黑虎掏心(六)第4章 忽必烈之死(二)第46章 一切順利第22章 如畫江山第58章 決戰(下)第5章 斷然拒絕第12章 大破索多(一)第28章 大開眼界第8章 兩手抓,兩手硬第29章 敵後戰場(二)第9章 敲詐第29章 敵後戰場(二)第16章 行朝舉動第36章 霸權主義第24章 反圍攻(二)第24章 邵武風雲(上)第47章 暴怒第9章 邵武戰役(八)第7章 衆志成城第41章 軟玉溫香第28章 大開眼界第12章 邵武戰役(十一)第1章 歡慶(上)第28章 送戰友第35章 國債第17章 智取泉州(二)第5章 流求歸來第35章 釣魚?第25章 堡壘絞肉機第35章 釣魚?第51章 黑虎掏心(五)第25章 邵武風雲(下)第15章 大刀闊斧第5章 雄心萬丈第5章 流求歸來第32章 誘敵第41章 抵達基地第6章 向前進,向前進!第58章 決戰(下)第33章 試探第34章 時機第30章 戰機降臨第6章 太后來了第43章 夜襲第44章 殲滅計劃第8章 圍困潮州第43章 海上決戰(五)第30章 忽力格的慘敗第3章 兵圍福州第40章 爭輝?第1章 迴歸第12章 御駕親征第19章 奇遇(上)第27章 反圍攻(五)第54章 獲勝第14章 海軍陸戰隊第12章 御駕親征第19章 輿論攻勢第23章 伯顏來了第26章 攻城(一)第35章 釣魚?第25章 邵武風雲(下)第10章 邵武戰役(九)第17章 智取泉州(二)第4章 張弘範之死第17章 確定人選第52章 黑虎掏心(六)第51章 反擊前奏第11章 戰前安排第8章 泉州城下(五)第12章 大破索多(一)第47章 暴怒第21章 新“三光”政策第18章 以攻代守第13章 鹽販子黃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