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忽必烈之死(二)

“陛下所言極是。”伯顏恭謹地答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給他們好處時他們感恩戴德,如今要收回,他們自然會心生不滿,也只有慢慢地變革,絕不能操之過急。”

“說下去。”忽必烈睜開眼睛,鼓勵地望着伯顏。

“臣斗膽直言,賜田制乃是罪魁禍首。”伯顏咬了咬牙,繼續說道:“把漢人視如生命的農田,連同農田上的漢人,賞賜給皇親國戚或親王公主或功臣之類,少者賞賜數十戶數百戶,多者竟賞賜十萬戶。每戶以五口計,一次就得到五十萬個農奴。漢人忽然間失去他祖宗傳留下來的農田,而自己也忽然間從自由農民淪爲農奴,沒有地方可以申訴,自然把怨恨埋在心中,等待爆發的時機。而任何一個蒙古人,都可以隨意侵佔,他們經常突然間把漢人從肥沃的農田上逐走,任憑農田荒蕪,生出野草,以便畜牧。”

伯顏偷眼看了忽必烈一眼,見這位老皇帝神色平靜,並沒有什麼異樣,遂繼續說道:“官員的貪污腐敗也是極爲嚴重,官員數量太多,一塊玉石的發掘或一張弓的製造,都會有若干官員管理,所有官員都靠貪污勒索維持高級享受。帝國的繁重賦稅,也是促成貪污腐敗的要素之一。陛下征討乃顏,臣鎮守長江,朝廷卻拿不出足夠的糧餉,而許漢青攻破大都,聽說光從官員家查抄的金銀財寶便以千車計。”

“朕知道,可恨這些貪得無厭,鼠目寸步的混蛋。”忽必烈無力地閉上了眼睛,“皮之不在,毛將焉附,他們連這個道理都不懂,大元這棵大樹倒了,他們又到哪裡去乘涼。”

“臣曾經苦思冥想過很久,爲什麼我軍與許漢青爭鬥,屢屢處於下風。現在終於明白了一些其中的道理。”伯顏試探性地放低了聲音。

“儘管說,咱們君臣難得有這樣敞開胸懷,直訴衷言的機會。”忽必烈擺了擺手,“朕知道你,論見識,論謀略,乃是蒙古人中的佼佼者,你能悟出來的道理,必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是,”伯顏恭敬地說道,“大元與許漢青爭鬥,臣認爲便是輸在了人心上,許漢青登高一呼,江南百姓應者雲集,砸鍋賣鐵都要支持他。而我大元治下的百姓,卻沒有這種激情,戰勝戰敗根本與他們無關,該交的稅一文不少,該服的勞役也不會減免,大元再強大,他們也不過是四等奴隸,生命只值一頭驢錢。戰場上除了蒙古人能英勇奮戰外,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莫不是觀望徘徊,見機行事。長此以往,莫說是要兵下江南,就是想保持現在的狀部都會越來越困難。”

“內政不修,談何外戰。”忽必烈長長地出了一口氣,“戰事順利時,什麼矛盾都暫時被掩蓋起來,如今連番大敗,這一切問題也就浮出水面了。這都是朕的失職啊!”

“陛下切不可如此說。”伯顏慌忙站起身來,“陛下的文治武功都是亙古少有,只是……只是……”

忽必烈苦笑着說道:“不必如此,朕以前也是沉浸在英明神武、亙古未有的讚頌聲中,根本沒能意識到我大元所處的危機。今天的交談非常投機,我感到非常愜意,得到了很大的收穫。你且下去先休息,明天我會再找你,一定能想出辦法。”

忽必烈剛纔說了那麼許多話,又爲此事耗盡心神,原本就有些油盡燈枯身體再難支持了。他疲憊地擺了擺手。

……….

第二天,忽必烈召伯顏、不忽木等人密議,安排後事,整個過程斷斷續續持續了一天。

緊接着便是一連串的人事變動,任命知樞密院事官伯顏,全權處理朝廷政務,特穆耳的老師玉昔帖木兒爲平章政事,月赤察爾,爲大都的警衛部隊司令員………

“伯顏,你心胸開闊,臨危不亂;不忽木,你爲人剛直,敢犯顏直諫;完澤,…………”忽必烈用手指點着幾位大臣,笑着點評道。

“以後的大元就要靠你們這些老臣了,特穆耳年青氣盛,你們要好好輔佐他,還要大力依靠各位王公貴族,朝廷中各位重要大臣和有識之士,齊心協力,坦誠相待,竭盡全力,共同治理。我大元千萬不能被許漢青這個小子給毀了。”

“我已經給其它汗國寫了信,讓他們念在同是黃金家族子孫的份上,不要再自相殘殺,徒惹外人笑話,旭烈兀一直和我們關係很好,伊利汗國不會成爲我們的敵人,其它三個汗國,卻難說。”

“與江南能戰則戰,不能戰便議和吧!爭取到一個重整旗鼓的時間,再與許漢青爭勝不遲,朕想明白了,沒有強大的海軍,武器也不如他,內部環境更不如江南,大元已經處於下風,不要再以那種高高在上的眼光看人,要正視敵人,重視他們,妄自尊大隻會自取其辱,大都就是一個例子。”

“要告訴那些皇親貴戚,王公大臣,大元是他們大家的,現在讓出一部分利益,只要大元能保持強盛,他們會得到更多。大元垮了,他們就什麼也得不到了。”

“乃顏一定要剿滅,勾結漢人,殺戮自己的族人,罪不可恕。”

…………

又過了三天,元世祖忽必烈在行宮死去,帶着對失敗的不甘,帶着對以後的憂慮,這位曾創造了輝煌的戰功,被歷史書上稱爲英明神武、歷史功績、千秋不朽的老皇帝,終於走了,帶走了一箇舊時代、舊王朝的無奈。

第5章 泉州城下(二)第50章 合圍第16章 凝聚力第24章 表演有賞第7章 邵武戰役(六)第17章 確定人選第50章 合圍第7章 忽必烈的決定第20章 吹毛求疵第56章 攻取福州(下)第6章 “新四軍”第15章 臨安入城式第2章 籌劃第13章 沒有硝煙的戰線第18章 血戰第19章 致勝之擊第8章 傾心第27章 危機與機遇第3章 兵圍福州第35章 釣魚?第32章 誘敵第11章 邵武戰役(十)第30章 戰機降臨第33章 停戰和談(三)第8章 傾心第38章 無情殺戳第8章 泉州城下(五)第15章 臨安入城式第47章 元軍回師第8章 傾心第22章 物權法第25章 長談受教第47章 黑虎掏心(一)第37章 連環誘殺第12章 大破索多(一)第2章 籌劃第42章 不自由,毋寧死第32章 誘敵第6章 “新四軍”第44章 海上決戰(六)第43章 討價還價第49章 黑虎掏心(三)第5章 流求歸來第30章 忽力格的慘敗第1章 迴歸第7章 衆志成城第12章 說服第2章 “大國風範”第1章 強化訓練第28章 敵後戰場第25章 專利法第50章 合圍第27章 攻城(二)第5章 雄心萬丈第5章 雄心萬丈第29章 夫人來信第35章 釣魚?第9章 功虧一簣第3章 建設福建第27章 危機與機遇第8章 圍困潮州第21章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第36章 霸權主義第22章 如畫江山第19章 奇遇(上)第27章 反圍攻(五)第12章 邵武戰役(十一)第16章 行朝舉動第18章 心結第24章 表演有賞第5章 言傳身教第46章 海上決戰(八)第十六章第38章 要下死手了第1章 歡慶(上)第46章 海上決戰(八)第36章 上鉤第4章 練兵第35章 國債第4章 忽必烈之死(二)第25章 反圍攻(25)第8章 圍困潮州第52章 黑虎掏心(六)第1章 與文天祥的衝突第20章 《賞罰令》第16章 行朝舉動第21章 新思路第37章 連環誘殺第25章 長談受教第54章 獲勝第11章 戰前安排第20章 《賞罰令》第39章 計劃與變化第23章 吃癟第38章 不戰而勝的突破口第4章 張弘範之死第1章 歡慶(上)第23章 兵至福州第42章 海上決戰(四)第12章 御駕親征
第5章 泉州城下(二)第50章 合圍第16章 凝聚力第24章 表演有賞第7章 邵武戰役(六)第17章 確定人選第50章 合圍第7章 忽必烈的決定第20章 吹毛求疵第56章 攻取福州(下)第6章 “新四軍”第15章 臨安入城式第2章 籌劃第13章 沒有硝煙的戰線第18章 血戰第19章 致勝之擊第8章 傾心第27章 危機與機遇第3章 兵圍福州第35章 釣魚?第32章 誘敵第11章 邵武戰役(十)第30章 戰機降臨第33章 停戰和談(三)第8章 傾心第38章 無情殺戳第8章 泉州城下(五)第15章 臨安入城式第47章 元軍回師第8章 傾心第22章 物權法第25章 長談受教第47章 黑虎掏心(一)第37章 連環誘殺第12章 大破索多(一)第2章 籌劃第42章 不自由,毋寧死第32章 誘敵第6章 “新四軍”第44章 海上決戰(六)第43章 討價還價第49章 黑虎掏心(三)第5章 流求歸來第30章 忽力格的慘敗第1章 迴歸第7章 衆志成城第12章 說服第2章 “大國風範”第1章 強化訓練第28章 敵後戰場第25章 專利法第50章 合圍第27章 攻城(二)第5章 雄心萬丈第5章 雄心萬丈第29章 夫人來信第35章 釣魚?第9章 功虧一簣第3章 建設福建第27章 危機與機遇第8章 圍困潮州第21章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第36章 霸權主義第22章 如畫江山第19章 奇遇(上)第27章 反圍攻(五)第12章 邵武戰役(十一)第16章 行朝舉動第18章 心結第24章 表演有賞第5章 言傳身教第46章 海上決戰(八)第十六章第38章 要下死手了第1章 歡慶(上)第46章 海上決戰(八)第36章 上鉤第4章 練兵第35章 國債第4章 忽必烈之死(二)第25章 反圍攻(25)第8章 圍困潮州第52章 黑虎掏心(六)第1章 與文天祥的衝突第20章 《賞罰令》第16章 行朝舉動第21章 新思路第37章 連環誘殺第25章 長談受教第54章 獲勝第11章 戰前安排第20章 《賞罰令》第39章 計劃與變化第23章 吃癟第38章 不戰而勝的突破口第4章 張弘範之死第1章 歡慶(上)第23章 兵至福州第42章 海上決戰(四)第12章 御駕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