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叛亂結束。
奧托一世再次被送回雅典,這一次沒有盛大的歡迎儀式,有的只是滿地狼藉,小心翼翼的忠誠派護衛。
“國王陛下萬歲!奧托一世萬歲!”
奧托一世的支持者高喊着他的名字,雖然遠不及勝利大遊行時熱烈,但卻讓他熱淚盈眶,因爲在他看來這一次絕非虛情假意,只有最忠誠的子民纔會在此時高喊萬歲。
奧地利帝國的記者們紀錄了這歷史性的一幕,奧托一世再次回到了他忠誠的希臘。
其實報社的編輯們對此意見很大,因爲標題太過惡俗,但也只能私下裡抱怨一下,畢竟這個標題是弗蘭茨起的。
輕裝簡行的奧托一世、風塵僕僕的忠誠派士兵和官員、滿目瘡痍的城市,以及奧地利帝國的新式戰艦和儀仗隊,在同一幅畫面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奧托一世看了看雅典城的殘垣斷壁,又看看自己的手,不禁失聲痛哭。
伊奧尼斯·馬科里亞諾斯毫無懸念地被以叛國罪處死,在法庭上他依然堅稱自己是個愛國者。
不過並沒有人相信他的鬼話,陪審團全票通過了對伊奧尼斯·馬科里亞諾斯叛國罪的判決。
行刑前伊奧尼斯·馬科里亞諾斯再次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問,但依舊沒人回答他,也許是無法回答,也許是不願回答,也許是沒有必要回答。
雅典城防軍司令都參與了叛亂,這是奧托一世萬萬沒想到的。不過按弗蘭茨的話說,看錯一個人可能是一時失察,但是連續幾任城防軍司令都所託非人,這就是奧托一世的問題了。
通常來說和一個國王在其國家首都談論安全問題是十分愚蠢的行爲,但是此時的雅典,奧托一世確實應該交到更加值得信賴的人手中。
奧托一世按照弗蘭茨的建議,一方面提拔了這一次戰爭中的有功之臣,另一方面則是大面積地任用德意志官僚。
此外奧托一世還向弗蘭茨借調了一批奧地利帝國候補官員,弗蘭茨對此倒是沒什麼意見。
奧地利帝國確實很缺官員,但是能在希臘實習也是好事。畢竟沒有經驗的官員,除非天賦異稟,否則在奧地利帝國這樣的官場環境大多數時候只能是拖累。
但希臘的情況卻又不同,剛剛經歷戰火的希臘,官員有着絕對的權威,他們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的政治理念。
在奧地利帝國則不同,弗蘭茨一般會讓這些後補官員去教書,畢竟學生相對更加單純更容易管理,可以逐步積累經驗。
如果讓這些毫無經驗的官員去直接處理複雜的社會關係,那麼很可能會把人逼瘋,甚至把事情搞到無法收場的地步。
至於所謂的國際影響,弗蘭茨並不在乎,畢竟他派去的是一羣鄉村教師。
奧地利帝國軍隊在雅典城內秩序穩定之後便正式向希臘軍隊移交了城市的防禦,軍隊在最短的時間內撤離了希臘。
奧地利軍隊還帶走了一百多名涉嫌殺害奧地利帝國記者和迫害德意志僑民的希臘人,月末的德意志邦聯大會上,這些人將會被審判,然後得到應有的懲罰。
當然,即便是德意志邦聯未對其作出處罰,奧地利帝國也會處死他們,因爲這些人在希臘就已經被判了死刑。
弗蘭茨不會讓奧地利的民衆失望,他需要國民對國家有一種自豪感。這對於一個普世帝國來說尤爲重要,雖然也會有一些負面影響就是了
在不爲人知的角落,弗蘭茨用光明正大的手段徹底剷除了希臘的親英派和親俄派,以及投降派。
所謂的投降派其實就是對心繫奧斯曼統治的希臘人,這些人在此時的希臘王國過得不舒服或者是因爲更大的利益誘惑,他們希望希臘能重歸奧斯曼帝國治下。
弗蘭茨解決掉了這些人,又在希臘政府中參進了大批德意志官員,此時的希臘算是和奧地利帝國徹底綁定了。
不過他並沒有任何想要希臘加入德意志邦聯的意思,畢竟這樣不但容易刺激到列強,更容易刺激到希臘人敏感的民族自尊心。
希臘問題自此已經基本結束,不過奧地利帝國的麻煩還沒有結束。
在封鎖雅典港口期間有數艘英國商船試圖突破封鎖遭奧地利帝國海軍擊沉,英國政府對此已經向奧地利帝國政府發出照會,要求奧地利帝國作出解釋,並作出賠償。
當然英國人是不會承認自己的商船試圖突破戰區封鎖線之類的事情,他們強調的是商船、非交戰國、自由貿易。
不過在皮勒斯多福伯爵去世之後,最後的老牌親英派也消失了。此時奧地利帝國外交部已經被熱血青年佔領,一個平均年齡不到32歲的部門可不會輕易妥協。
“這位紳士,您有什麼證據證明貴國的船隻不是正在試圖突破交戰區域內我軍的海上封鎖線?”
奧地利帝國新任外交大臣哈貝斯庫漫不經心地問道。會議已經開了四個小時,雙方依然是毫無進展。
“因爲那是一艘商船!我們的國民是在進行自由貿易,與你們的戰爭無關。”
英國外交官理查德·科布登再次強調。哈貝斯庫只是冷笑道。
“與戰爭無關?那他們爲什麼要突破封鎖線?你說他們是商人?我看他們像是軍火販子!”
“你這是污衊!我們的商人都是合法合規的,在大英帝國船務局有備案的!我倒是要問問你們有什麼權力封鎖雅典自由貿易港。”
“雅典是希臘的領土,希臘國王自然有權利封鎖雅典港。倒是雅典叛亂其他國家的僑民都多少受到了波及,你們英國商人爲什麼還能自由貿易?
難道叛亂者和你們的商人有什麼交易嗎?”
“你不要含血噴人!”
“你先別急。我們在雅典的一家旅館中發現了一張契約書,上面約定貴族的庫克船長將伊奧尼斯·馬科里亞諾斯及其家人送到英國就有三千英鎊的酬勞。”
雖說外交官們彼此爭執不下一副要大打出手的樣子,但是英奧兩國王室之間的來往卻絲毫不受影響。
阿爾伯特親王此時親自來到了維也納,他的目的與英國商船被擊沉一事無關,邀請弗蘭茨和奧爾加參加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行的世界博覽會纔是他此行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