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2)

話題轉到國共和談,宋宜山告訴周恩來,臺灣派他來的目的就是了解中國關於和談的意向。周恩來聽後說:“我們都是一家人嘛!抗戰勝利後在重慶談判時,蔣先生就說,大革命時代,國共兩黨的同志們曾在一個屋裡開會,共一個大鍋吃飯,希望我們還會在一起合作。具體的問題,李維漢先生跟你商談。”周恩來還表示,歡迎滯留海外的國民黨人員回大陸考察、觀光、探親、訪友、工作和定居,並表示來去自由。

不久,在周恩來安排下,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出面與宋宜山商談,就第三次國共合作、祖國統一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協商。李維漢提出關於合作的四條具體條件:

(一)兩黨可以通過對等談判,實現和平統一;

(二)臺灣可以作爲中央政府統轄下的自治區,享有高度自治;

(三)臺灣地區的政權仍歸蔣介石領導,中國不派人蔘與,而國民黨可派人到北京參加中央政權的領導;

(四)美事力量撤離臺灣海峽。

宋宜山回到香港後,蔣介石並沒讓他回臺灣當面彙報,而是讓他先寫一份書面報告。

宋宜山即寫了一篇15000字的報告,交許孝炎轉蔣介石。由於宋宜山的報告對和大陸的成就讚揚過多,蔣介石看後大爲不悅,認爲宋宜山被赤化了。再加上大陸此時已開始了反右鬥爭,蔣介石認爲國共談判的時機並不成熟,從而中止了國共間進一步的接觸。

三、第二次密談:提出“一綱四目”,蔣介石反饋“六項條件”

當章士釗受中央委託,從北京到香港爲國共和談穿針引線的時候,1956年7月,另一個神秘人物也擔負同樣使命,受蔣介石和蔣經國的委託,從香港來到北京。

這個神秘人物就是曹聚仁。曹聚仁是新中國成立前頗負盛名的文人,與國共兩黨的高層人物有很深的交情。他是章太炎的高足,魯迅的朋友,抗戰時期常到新四軍駐地採訪,是葉挺的座上賓,並與陳毅結成至交。同時,曹聚仁也是蔣經國的摯友。

曹聚仁來到北京,受到中國的熱情接待。周恩來在頤和園宴請曹聚仁,陳毅等人作陪。周恩來告訴曹聚仁:“我們對臺灣絕不是招降,而是彼此商談,只要政權統一,其他都可以坐下來共同商量。”

10月3日,在中南海接見曹聚仁。這天恰逢印尼總統蘇加諾訪華,黨和國家多位領導人出面歡迎,卻在中南海靜候曹聚仁,足見對國共兩黨重開談判的重視。會見曹聚仁說:“我知道蔣介石很惦記他的家鄉和他在大陸的一些房產,你可以到處走一走,順便去那些地方看一看。在談到蔣介石的時候,肯定了蔣介石在某些歷史時期的作用,並表達了準備再次與蔣介石握手的想法。

與的談話,使曹聚仁對和談前景充滿希望。回到香港後,他立即將詳細情況轉告臺灣國民黨方面。

不久,臺灣傳來指令,讓曹聚仁再去大陸一趟,主要任務是到浙江奉化看看蔣氏祖墳。

1957年5月,曹聚仁第二次返回大陸,先赴浙江,後至廬山。在浙江奉化溪口鎮,他在蔣介石寓居過的豐鎬房和蔣經國住過的文昌閣看了很久,同時還代表蔣氏父子到蔣母的墓園掃墓。所到之處,曹聚仁都一一拍攝了照片。在廬山,曹聚仁住了一個星期,還專門拍攝了“美廬”的照片。他對“美廬”管理得很好表示高興。之後,曹又去了蔣介石的老家奉化,看到蔣家祖墳保護得也很好。回到香港後,曹給蔣介石寫了一封長信,在介紹他到大陸與、周恩來會談的情況之餘,還專門介紹了他到廬山、奉化、蕭山、寧波、杭州遊歷的情況,同時附上一些照片,其中有三張照片是他拍攝的“美廬”的照片。曹在信中詳細介紹了“美廬”受到保護的情況:那裡面的珍貴物品一樣都沒有少,都放在原來位置,連宋美齡用過的鋼琴也放在原來的位置,餐廳裡的銀製餐具也一樣沒少,蔣介石用過的轎子還擺在原來的房子裡。當然,曹在信中也講道,現在廬山已經歸中央廬山管理局所有了,劇院等的名稱也改了。曹恐蔣介石對此不悅,在信的最後說道:“聚仁私見,認爲廬山勝景,與人民共享,也是天下爲公之至意。最高方面,當不致有介於懷?”曹在信中還介紹說:“前年宋慶齡先生上山,曾在廬中小住。近又在整理。”這些都是方面期待着你能回到大陸,到時好請你去遊山的意思。那時,你能遊山,你原來的別墅,正好準備你來居住。這個意思,我不能不告訴你。曹還給蔣介石出主意說:如果能夠實現國共第三次合作,你回大陸的主要居住地應該是廬山。“唯情勢未定,留奉化不如留廬山,請仔細酌定。”他還說,這不只是他個人的意思,是他與高層共同的意思。蔣介石看過信後,又仔細觀看了三張照片,心中感慨萬千。他讓曹向表達他的感激之意。

不久,曹聚仁把蔣介石的態度回覆給、周恩來。明白蔣介石對廬山情有獨鍾,大度地表示,如果國共第三次合作,蔣介石回大陸,廬山可以作爲蔣介石養老的地方。把這件事情記在了心裡。1959年他上廬山開會時,發現工作人員正在鑿蔣介石在石碑上寫的字,他連忙制止,讓蔣介石題寫的這兩個字保留了下來。

聽到曹聚仁轉達的的表態,蔣介石更加感激,同時也把這件事記住了。

1958年8月23日,海峽兩岸發生著名的“金門炮戰”事件。1958年10月,曹聚仁來到北京。13日,在周恩來、李濟深、張治中、程潛、章士釗的陪同下,會見曹聚仁,說:“只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我們可以和他合作。”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政治上“拉陳(誠)抑蔣(介石)”,經濟上對臺灣施壓。同時,也增加與大陸的接觸,尋找與新中國和好的折衷方案,試圖以此打開缺口,造成“兩個中國”局面。爲了推進和平統一,粉碎美國的陰謀,進一步提出了處理臺灣問題的若干重要原則。他在與曹聚仁等人談話時表示:臺灣如果迴歸祖國,照他們(指蔣介石等)自己的方式生活。水裡的魚都有地區性的,毛兒蓋的魚到別的地方就不行。但是美國不要蔣時,蔣可以來大陸,來了就是大貢獻,就是美國的失敗。蔣介石不要怕我們同美國人一起整他。蔣同美國的連理枝解散,同大陸連起來,枝連起來,根還是他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他的一套。關於軍隊問題,表示:可以保存,我不壓他裁兵,不要他簡政,讓他搞三民主義。

1961年下半年,中央決定以促進陳、蔣團結來擊破美國的陰謀。周恩來請人向臺灣方面轉達我黨的意見:希望蔣介石、陳誠團結起來反對美帝國主義。他提醒蔣介石:要加強內部團結,把軍隊抓在手裡。同時周恩來表示:只要蔣介石守住臺灣,不使它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就不改變目前對他們的關係,希望他們不要過這條界。

、周恩來的上述主張,明明白白地告訴蔣介石:臺灣寧可放在蔣氏父子手裡,也不能落到美國人手中。臺灣必須統一於中國。

黨中央和的上述主張,經周恩來具體化、條理化,經中央同意,概括爲“一綱四目”。其具體內容爲:

“一綱”:“只要臺灣迴歸祖國,其他一切問題悉尊重總裁(指蔣介石)與兄(指陳誠)意見妥善處理。”“四目”包括:“第一,臺灣迴歸祖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所有軍政大事安排等悉由總裁與兄全權處理。第二,所有軍政及建設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撥付。第三,臺灣之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尊重總裁與兄意見協商決定,然後進行。第四,雙方互約不派人進行破壞對方團結之事。”

、周恩來在與曹聚仁的談話中除了闡述這“一綱四目”的內容外,還強調:過去我們談的意見,不是我自己的,是中國政府的意見,是官方的,請蔣介石放心。還提到,蔣介石有什麼條件,有什麼意見,可以由他們提,我們一定認真考慮。

1963年初,周恩來又請張治中致信陳誠轉達蔣介石,重述和平統一祖國的上述主張。

曹聚仁領會到對臺政策後,一到臺北,就向蔣氏父子轉述了的這個意思。蔣介石、蔣經國、陳誠等國民黨高層經過一番研究,不久也提出了他們的條件。於是,曹聚仁便帶着雙方的這些意見,頻繁往返於大陸與臺灣之間,爲雙方進行溝通。經過一番努力,兩岸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基本達成了共同意向。1965年7月,在日月潭涵碧樓,蔣氏父子根據他們與大陸溝通的結果,和曹聚仁一起,擬出了六項條件。在這六項條件裡,許多是原來提到過的。蔣氏父子要曹向轉達這六項條件,然後雙方再進一步商量。這六項條件是:

(一)蔣介石偕同舊部回到大陸,可以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省區,仍任國民黨總裁。北京建議撥出江西廬山爲蔣介石居住與辦公的湯沐地(即封地)。(二)蔣經國任臺灣省省長。臺灣除交出外交與軍事外,北京只堅持農業方面耕者有其田,其他內政完全由臺灣省政府全權處理。(三)臺灣不得接受任何軍事與經濟援助,財政上有困難,由北京照美國支援數額照撥補助。(四)臺灣海、空軍併入北京控制。陸軍縮編爲四個師,其中一個師駐在廈門、金門地區,三個師駐在臺灣。(五)廈門與金門合併爲一個自由市,作爲北京與臺北間的緩衝與聯絡地區。該市市長由駐軍師長兼任,由臺北徵求北京同意後任命,其資格應爲陸軍中將,政治上爲北京所接受。(六)臺灣現任文武百官的官階、待遇照舊不變。人民生活保證只可提高,不可降低。

這些條件,實際上是蔣介石通過曹聚仁和多次交涉後形成的,應該說,對雙方也都有利,可以說是國共兩黨在海峽兩岸對峙16年來歷史性的突破。

第7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2)第45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1)第22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1)第11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1)第50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1)第43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5)第40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2)第39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1)第49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5)第46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2)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第43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5)第19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1)第6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1)第21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3)第22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1)第26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3)第26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3)第8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3)第43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5)第26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3)第7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2)第15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3)第3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3)第50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1)第40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2)第36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7)第36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7)第9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4)第48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4)第13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1)第50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1)第6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1)第2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2)第6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1)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第17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5)第14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2)第35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6)第45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1)第14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2)第53章 主要參考書目第35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6)第26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3)第17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5)第31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2)第53章 主要參考書目第11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1)第30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1)第50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1)第53章 主要參考書目第49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5)第45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1)第34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5)第47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3)第4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4)第13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1)第26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3)第35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6)第43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5)第9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4)第15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3)第14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2)第52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3)第48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4)第7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2)第52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3)第35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6)第49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5)第1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1)第6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1)第16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4)第12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2)第9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4)第5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5)第42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4)第52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3)第2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2)第10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5)第53章 主要參考書目第21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3)第8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3)第31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2)第4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4)第30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1)第52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3)第35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6)第41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3)第4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4)第28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2)第47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3)第17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5)第27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1)第36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7)第21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3)第36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7)第24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1)第14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2)第32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3)第23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2)
第7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2)第45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1)第22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1)第11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1)第50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1)第43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5)第40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2)第39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1)第49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5)第46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2)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第43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5)第19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1)第6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1)第21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3)第22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1)第26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3)第26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3)第8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3)第43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5)第26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3)第7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2)第15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3)第3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3)第50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1)第40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2)第36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7)第36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7)第9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4)第48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4)第13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1)第50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1)第6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1)第2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2)第6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1)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第17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5)第14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2)第35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6)第45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1)第14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2)第53章 主要參考書目第35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6)第26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3)第17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5)第31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2)第53章 主要參考書目第11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1)第30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1)第50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1)第53章 主要參考書目第49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5)第45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1)第34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5)第47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3)第4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4)第13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1)第26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3)第35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6)第43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5)第9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4)第15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3)第14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2)第52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3)第48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4)第7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2)第52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3)第35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6)第49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5)第1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1)第6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1)第16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4)第12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2)第9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4)第5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5)第42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4)第52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3)第2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2)第10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5)第53章 主要參考書目第21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3)第8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3)第31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2)第4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4)第30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1)第52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3)第35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6)第41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3)第4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4)第28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2)第47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3)第17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5)第27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1)第36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7)第21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3)第36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7)第24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1)第14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2)第32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3)第23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