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

在這樣形勢下,從1964年5月1日《語錄》正式出版,到1965年8月1日再版爲止,原計劃印刷發行420萬冊,結果大大突破這個數字,猛增到1213萬冊。軍報還專門成立了發行《語錄》機構進行這項工作。

1965年,《語錄》修訂後再版。當時解放軍總政治部決定也僅限於在軍內送、賀龍、聶榮臻、劉伯承、葉劍英以及軍委、總政、總參、總後各單位,仍限軍隊發行。

但是,《語錄》再版本正式出版後,因增加了新的內容,部隊內部要重新印發。相應的,地方各單位又重新到軍報聯繫代印。過去沒印的也要求代印,公安部一次就要求代印50萬冊。數量越滾越大,印刷廠工人白天黑夜沒命幹也趕印不出來。只好請示劉志堅。劉志堅叫報羅瑞卿總長:像這樣大的數量,能不能給地方紙型,讓他們自印?羅瑞卿同意給地方紙型自印。

1965年9月16日,康生和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看了再版《語錄》後,也提出地方要代印《語錄》,可以借給他們紙型自印。

9月20日,賀龍批示給國家體委《語錄》紙型自印。11月19日,中央辦公廳來電話,說同意給安徽省委《語錄》紙型,讓他們自行印刷。

後來,人民出版社給著作編委會打報告,要求公開發行總政編的這本《語錄》,很快得到了中央的批准,在全國發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發行。

最初的《語錄》是紙皮封面,由於不經看,後來改爲塑料皮本,並且全是大紅顏色的。“**”期間,不僅各種版本的《語錄》,包括其他著作,例如《思想勝利萬歲》(北京版)、《偉大的思想萬歲》(南寧版)等,甚至《選集》,大多用紅塑皮本。外觀是紅色的,內容是紅色領袖的言論。所以,在“**”中,的著作,尤其是各種版本的《語錄》,被稱爲“紅寶書”。

1966年8月初,中央作出“加速大量出版著作”的決定,號召全國出版、印刷、發行部門“立即行動起來,全力以赴,把出版著作當做壓倒一切的任務”。於是,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發動二三百家印刷廠印製《語錄》,絕大多數省市都按人口數量印刷,以至幾乎達到了全國人手一冊。據統計,僅1967年一年,《語錄》的印數就達到3.5億冊。

另據統計,上述解放軍總政治部編輯的《語錄》,從1964年到1976年,包括漢文版、少數民族文字版本、盲文版、外文版和漢英對照版,國內外用50多種文字出版了500多種版本,總印數50餘億冊。各派紅衛兵組織、各級革命委員會自行印製的非正式出版的《語錄》,具體數量則無法統計。1970年,中央指示各省市清查非法印製的《語錄》。北京市革委會於9月6日向全市傳達並佈置清查工作,至10月9日止就收到各單位上報非法印製的樣本657種,總印數750餘萬冊;中央各部門報送的樣本中,僅非正式出版社出版的《語錄》不同版本就收到440種,其中由大專院校紅衛兵和其他羣衆組織編印的佔53%,省、市革委會、各部隊、機關、學校等單位編印的佔47%。

所以,國際上公認《語錄》“是20世紀世界上最流行的書”,“是世界上讀者最多的書”。國外一些組織統計後還認爲《語錄》是全球歷史上印量僅次於《聖經》的出版物。

進入“**”年代,隨着對個人崇拜的逐步升級,隨着《語錄》人手一冊甚至人手數冊的大量分發,“紅寶書”遍地,在中國大地形成了紅色海洋,呼嘯澎湃,浩瀚無邊。《語錄》在人們手中飛揚,口裡傳誦;“最高指示”響徹雲霄,語錄歌聲晝夜不斷。大街小巷所有的建築物,裡裡外外都敬書高懸語錄牌,全中國成了一個“紅彤彤的世界”。

那時,全國除本人以外,上自“副統帥”,下至學齡兒童,無不每天隨身攜帶這本小紅書,早早晚晚必須高擎於頭頂,三呼“萬壽無疆”,三呼“永遠健康”,那時稱此舉曰“早請示”、“晚彙報”;大小集會,乃至隨時隨地,都可能需要朗讀或背誦語錄。

《語錄》還是攻擊別人的“尚方寶劍”。巴金在回憶自己“**”遭劫的日子裡,對此曾有過一段形象的描述:“有一個時期我們每天要舉行幾次‘請示’、‘彙報’、‘祝萬壽無疆’的儀式。別人在我們面前念一句語錄:‘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於是我們就成了該打倒的‘反動的東西’。他們又念一句:‘這是一些極端反動的人’,於是我們就成了‘極端反動的人’。他們再念一句:‘凡是毒草,凡是牛鬼蛇神,都要進行批判’,於是我們就被當作‘牛’給關進了‘牛棚’……”

《語錄》同樣也會成爲防禦用的武器。1968年,中央辦公廳由戚本禹領導的造反派—“中南海紅色造反團”,要在懷仁堂東邊一個食堂批鬥童小鵬,但那個食堂離住地較近,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擔心影響休息,要造反團換到西邊的食堂去批鬥,但造反團不聽。汪東興向周恩來反映,周恩來親自來勸說,造反團的人搬出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的一段語錄:“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擁護這個變動,否則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場上去了。”似乎不支持他們在這裡開會就是“站到反革命立場上去了”。周恩來立即拿出隨身攜帶的《語錄》,很熟練地翻到其中關於“紀律”的部分,念道:“在人民內部,不可以沒有自由,也不可以沒有紀律;不可以沒有民主,也不可以沒有集中。”造反派聽了,無言以對,只好收兵。

更可笑的是,“**”中,有一家精神病院總結出“語錄”治療精神病法,而作爲經驗推廣介紹。所謂“語錄”治療精神病法,就是組織精神病人學習著作,背誦語錄,使得精神病人的治癒率大大提高。

《語錄》還直接用於“反帝、反修”的國內外“戰場”。

第7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2)第18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6)第31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2)第24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1)第5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5)第9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4)第32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3)第30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1)第1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1)第31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2)第23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2)第3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3)第43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5)第16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4)第26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3)第2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2)第23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2)第22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1)第9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4)第35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6)第12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2)第52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3)第2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2)第52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3)第18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6)第21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3)第4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4)第12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2)第31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2)第46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2)第9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4)第37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8)第43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5)第24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1)第48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4)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第40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2)第48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4)第13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1)第45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1)第43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5)第9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4)第1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1)第43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5)第45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1)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第23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2)第39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1)第33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4)第28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2)第34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5)第12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2)第10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5)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第27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1)第7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2)第7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2)第45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1)第39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1)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第41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3)第21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3)第29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3)第26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3)第29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3)第19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1)第26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3)第47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3)第40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2)第11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1)第20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2)第23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2)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第31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2)第52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3)第44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6)第35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6)第14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2)第38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9)第35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6)第30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1)第30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1)第36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7)第11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1)第31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2)第12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2)第8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3)第19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1)第4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4)第2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2)第50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1)第11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1)第38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9)第39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1)第26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3)第26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3)第42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4)第28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2)第40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2)
第7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2)第18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6)第31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2)第24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1)第5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5)第9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4)第32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3)第30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1)第1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1)第31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2)第23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2)第3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3)第43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5)第16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4)第26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3)第2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2)第23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2)第22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1)第9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4)第35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6)第12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2)第52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3)第2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2)第52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3)第18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6)第21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3)第4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4)第12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2)第31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2)第46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2)第9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4)第37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8)第43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5)第24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1)第48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4)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第40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2)第48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4)第13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1)第45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1)第43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5)第9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4)第1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1)第43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5)第45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1)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第23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2)第39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1)第33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4)第28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2)第34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5)第12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2)第10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5)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第27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1)第7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2)第7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2)第45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1)第39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1)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第41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3)第21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3)第29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3)第26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3)第29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3)第19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1)第26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3)第47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3)第40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2)第11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1)第20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2)第23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2)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第31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2)第52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3)第44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6)第35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6)第14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2)第38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9)第35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6)第30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1)第30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1)第36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7)第11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1)第31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2)第12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2)第8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3)第19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1)第4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4)第2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2)第50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1)第11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1)第38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9)第39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1)第26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3)第26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3)第42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4)第28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2)第40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