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2)

在講話中,說:有人不同意我們的總路線,認爲農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顧農民。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然須知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顧農民是小仁政,發展重工業,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幫助了美國人。有人竟班門弄斧,似乎我們搞了幾十年農民運動,還不瞭解農民。笑話!我們今天的政權基礎,工人農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這一基礎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壞的!

說這番話,並沒有點出梁漱溟的名字。但聯繫到昨日梁漱溟的發言,與會衆人當然知道批評的是梁漱溟。

梁漱溟聽完的這番話,一方面甚感意外,一方面很不服氣。他想,我何曾是反對總路線呢?我實際是擁護總路線的一員,只不過是說了點心裡話,想貢獻給領導黨,提醒注意某些問題,根本沒有想到損害總路線,損害工農聯盟。梁漱溟一面想,一面提筆給寫信,但信未寫完,就宣佈散會了。

梁漱溟回到家,繼續寫這封信。信中說:你說的一些話,是說我。你說我反對總路線,破壞工農聯盟,我沒有這個意思,你說得不對,請你收回這個話,我要看看你有沒有這個雅量。信裡還特別指出他發言時毛本人不在場,希望給個機會,由他當面複述一遍他原來發言的內容,以求指教,解除誤會。

9月13日上午,梁漱溟將信在會場上當面交給。約他當晚談話。當晚,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京劇晚會,晚會前約20分鐘,、梁漱溟進行了談話。由於時間太短,梁漱溟無法複述原來發言的內容,只是匆匆說了個大概,說完後要求主席解除對他的誤會,而則堅持認爲樑是反對總路線的,只是不得自明或不承認而已。梁漱溟十分失望,但態度堅決,言語間與頻頻衝突,不歡而散。

事已至此,即使梁漱溟被誤解了反對總路線,被誤解了破壞工農聯盟,但和的言語衝突沒有公開。如果事情就此爲止,也許事態不會擴大到後來那種劍拔弩張、不可收拾的地步。無奈梁漱溟是一個不甘蒙屈和好強逞能之人,他還想再尋覓機會在大會上覆述自己的觀點,讓公衆來評議。

四、梁漱溟爲自己抗辯,當面頂撞

9月14日、15日繼續開會。15日會上李富春作關於建設重工業的報告後,梁漱溟即請求發言,會議主席允許可於次日再講。16日,梁漱溟登臺發言,一是複述9日在小組會上的發言,二是複述11日在大會上的發言,並以上述發言之內容,再三陳述自己並不反對總路線,而是熱烈擁護總路線的。

到了9月17日的會上,周恩來作了長篇發言。周恩來在發言中批評梁漱溟說:樑說工農生活“懸殊”,相差“九天九地”,好像他代表的是農民,實際上他是代表地主說話,是挑撥工農聯盟的。對樑的那套主張,我們不能接受,我們應該斷然拒絕。周恩來的長篇發言還聯繫歷史的一些事實,證明梁漱溟是一貫反動的。

在周恩來的長篇發言中作了若干分量很重的插話。其中主要有:

樑先生自稱是“有骨氣的人”,香港的反動報紙也說樑先生是大陸上“最有骨氣的人”,臺灣的廣播也對你大捧。你究竟有沒有“骨氣”?如果你是一個有“骨氣”的人,那就把你的歷史,過去怎樣反人民,怎樣用筆桿子殺人,跟韓復榘、張東蓀、陳立夫、張羣究竟是什麼關係,向大家交代交代嘛!他們都是你的密切朋友,我就沒有這麼多朋友。他們那樣高興你,罵我是“土匪”,稱你是先生!我就懷疑,你這個人是那一黨那一派!不僅我懷疑,還有許多人懷疑。

講老實話,蔣介石是用槍桿子殺人,你梁漱溟是用筆桿子殺人。殺人有兩種,一種是用槍桿子殺人,一種是用筆桿子殺人。僞裝得最巧妙,殺人不見血的,是用筆殺人。你就是這樣一個殺人犯。

梁漱溟反動透頂,他就是不承認。他跟傅作義先生不同。傅先生公開承認自己反動透頂,但是傅先生在和平解放北京時爲人民立了功。你梁漱溟的功在哪裡?你一生一世對人民有什麼功?一絲也沒有,一毫也沒有。而你卻把自己描寫成了不起的天下第一美人,比西施還美,比王昭君還美,還比得上楊貴妃。

梁漱溟提出所謂“九天九地”,“工人在九天之上,農民在九地之下”,“工人有工會可靠,農會卻靠不住,黨、團、婦聯等也靠不住,質、量都不行,比工商聯也差,因此無信心”。這是“贊成總路線”嗎?否!完全的徹底的反動思想,這是反動化的建議,不是合理化建議,人民政府是否能採納這種建議呢?我認爲是不能的。假若明言反對總路線,主張注重農業,雖見解糊塗卻是善意,可原諒;而你不明反對,實則反對,是惡意的。

說樑先生對於農民問題的見解比還高明,有誰相信呢?班門弄斧。比如說,“比梅蘭芳先生還會做戲,比志願軍還會挖坑道,或者說比空軍英雄趙寶桐還會駕飛機”,這豈不是不知羞恥到了極點嗎?

梁漱溟在現場聽到這些話後,深感自己因出言不慎而造成的誤會已經很深很深了。但是,在倔犟好勝的個性支配下,梁漱溟不顧一切地要爲自己激辯。在主席臺上的周恩來一講完,他就要求當場發言作答,周恩來囑他作準備,明天再講。

9月18日下午,繼續開會。會場的人數超過以往,大多數是臨時列席的。會議進行到中間,輪到梁漱溟發言。他拿着昨晚在家準備的稿子,一上臺就開門見山地說:“昨天會上領導人的講話,很出乎我的意料;當局認爲我在政協的發言是惡意的,特別是主席的口氣很重,很肯定我是惡意。但是,單從這一次發言就判斷我是惡意的,論據尚不充足,因此就追溯過去的事情,證明我一貫反動,因而現在的胸懷才存有很多惡意。但我卻因此增加了交代歷史的任務,也就是在講清當前的意見初衷之外,還涉及歷史上的是非。而我在解放前幾十年與之異同,卻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這就需要給我比較充裕的時間……”

梁漱溟的答辯發言剛剛開了頭,會場上便有一些人打斷他,不讓他再往下講。梁漱溟正迫不及待地要講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以解除落在自己身上的大誤會。相持之下,梁漱溟離開講稿,對坐在主席臺上的說:現在我唯一的要求是給我充分的說話時間。我覺得,昨天的會上,各位說了我那麼多,今天不給我充分的時間,是不公平的。我很希望領導黨以及在座的黨外同志考驗我、考察我,給我一個機會,就在今天。同時我也直言,我還想考驗一下領導黨,想看看有無雅量。什麼雅量呢?就是等我把事情的來龍去脈都說清楚之後,能點點頭說:“好,你原來沒有惡意,誤會了。”這就是我要求的的雅量。插話說:你要的這個雅量,我大概不會有。梁漱溟緊接着說:主席您有這個雅量,我就更加敬重您;若您真沒有這個雅量,我將失掉對您的尊敬。說:這一點“雅量”還是有的,那就是你的政協委員還可以當下去。梁漱溟說這一點倒無關重要。生氣地說:無關重要?如果你認爲無關重要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如果有關重要,等到第二屆政協開會,我還準備提名你當政協委員。至於你的那些思想觀點,那肯定是不對頭的。梁漱溟毫不放鬆地說:當不當政協委員,那是以後的事,可以慢慢再談。我現在的意思是想考驗一下領導黨。因爲領導黨常常告訴我們要自我批評,我倒要看看自我批評是真是假。如有這個雅量,我將對您更加尊敬。接過來說:批評有兩條,一條是自我批評,一條是批評。對於你實行哪一條?是實行自我批評嗎?不是,是批評!梁漱溟還堅持說,我是說主席有無自我批評的雅量……

會場上發生的這種你一句我一句與的頂撞,是前所未有的。不少到會者呼喊:“不聽梁漱溟胡言亂語”,“民主權利不給反動分子”,“梁漱溟滾下臺來”……

但梁漱溟堅持不下講臺。他望着主席臺,要聽主席臺上的意見,特別是的意見。主席臺上無人表示要梁漱溟下臺。口氣緩和地說:“樑先生,你今天不要講長了,給你十分鐘,講一講要點好不好?”梁漱溟答:“我有很多事實要講,十分鐘怎麼夠?我希望主席給我一個公平的待遇。”

會場再一次譁然。許多人接連發言,對梁漱溟的態度表示憤慨。

又說:“不給他充分的說話時間,他說是不公平。讓他充分說吧,他就可以講幾個鐘頭,而他的問題又不是幾個鐘頭,也不是幾天,甚至不是幾個月可以搞清楚的。而特別是在場的許多人都不願意聽他再講下去。我也覺得,他的問題可移交給政協全國委員會辯論、處理。我想指出的是,梁漱溟的問題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借他這個人,揭露其反動思想,使大家分清是非。他這個人沒有別的好處和功勞,就有這個作用。因此我主張他繼續當政協委員,現在我又提議讓他再講十分鐘,簡單地講一講,好不好,樑先生?”

第39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1)第13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1)第43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5)第28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2)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第33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4)第38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9)第29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3)第30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1)第46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2)第10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5)第34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5)第18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6)第48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4)第20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2)第40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2)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第38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9)第39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1)第36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7)第33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4)第36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7)第9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4)第39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1)第44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6)第41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3)第42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4)第13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1)第48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4)第22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1)第48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4)第25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2)第31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2)第3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3)第12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2)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第25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2)第36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7)第1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1)第29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3)第19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1)第44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6)第48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4)第53章 主要參考書目第37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8)第21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3)第1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1)第36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7)第33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4)第38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9)第10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5)第22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1)第8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3)第15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3)第2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2)第10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5)第33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4)第37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8)第48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4)第31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2)第2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2)第11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1)第16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4)第32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3)第9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4)第7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2)第30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1)第37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8)第15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3)第30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1)第22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1)第11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1)第41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3)第14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2)第2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2)第29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3)第23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2)第11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1)第34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5)第22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1)第14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2)第48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4)第47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3)第27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1)第21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3)第16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4)第10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5)第52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3)第12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2)第18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6)第15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3)第29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3)第3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3)第25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2)第21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3)第7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2)第6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1)第33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4)第7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2)
第39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1)第13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1)第43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5)第28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2)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第33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4)第38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9)第29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3)第30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1)第46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2)第10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5)第34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5)第18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6)第48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4)第20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2)第40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2)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第38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9)第39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1)第36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7)第33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4)第36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7)第9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4)第39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1)第44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6)第41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3)第42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4)第13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1)第48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4)第22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1)第48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4)第25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2)第31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2)第3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3)第12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2)第51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2)第25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2)第36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7)第1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1)第29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3)第19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1)第44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6)第48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4)第53章 主要參考書目第37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8)第21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3)第1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1)第36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7)第33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4)第38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9)第10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5)第22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1)第8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3)第15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3)第2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2)第10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5)第33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4)第37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8)第48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4)第31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2)第2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2)第11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1)第16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4)第32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3)第9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4)第7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2)第30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1)第37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8)第15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3)第30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1)第22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1)第11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1)第41章 毛澤東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發展(3)第14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2)第2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2)第29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3)第23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2)第11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1)第34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5)第22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共兩黨爭奪人才的較量(1)第14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2)第48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4)第47章 中共“理論家”陳伯達政治沉浮記(3)第27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1)第21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3)第16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4)第10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5)第52章 《毛主席語錄》的編輯、出版、修訂與傳播(3)第12章 中共中央從上海秘遷瑞金始末(2)第18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6)第15章 王明是如何上臺的?又是如何下臺的?(3)第29章 梁漱溟頂撞毛澤東始末(3)第3章 所謂“陳獨秀問題”的來龍去脈(3)第25章 新中國成立後國共的幾次秘密接觸(2)第21章 瞿秋白與《多餘的話》風波(3)第7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2)第6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1)第33章 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4)第7章 關於井岡山時期的“朱毛之爭”問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