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哈城太平機場,一行人從京北抵達,大量的托運行李,黑色的厚實特種箱子,彰顯着他們是來工作的專業媒體團隊。
隊伍一共九人,攝影師3人丶收音2人丶化妝師丶編輯丶助理各一人,最後就是目前風頭無量的「名記」::.不好意思,「名嘴」柴婧。
從配置就能看出,他們肯定不是來進行一個簡短的採訪。
哈工大派了中巴車來接送,顯出了足夠的重視,滿載着朝市區而去,車中幾人規劃起採訪來。
其實有點晚,他們上一站多費了些時間。
「兩人的情感關係,我覺得都是大學生了,可以風趣的問一問。
戴着眼鏡的年輕編輯遲疑道:「婧姐,臺裡的意思是不要涉及這個方面...」
瘦瘦小小,戴着口罩的女人平靜道:「我問歸問,臺裡用不用是臺裡的事情,大不了剪掉就可以了。」
作爲一個被稱之爲「名嘴」的大記者,在單位裡有一定自主權是很正常的,
包括整個團隊都可以說是她的人。
集體有集體的風格,個人有個人的訴求一個記者如果只照本宣科,那麼一輩子也出不了頭。
只會念稿子需要記者麼?帶A4紙來不就好了?
每個記者都要有「計劃」,但在面對面的時候,也要有着「引導」和「交鋒」,要去調動採訪者的情緒,挖掘出更有價值的內容。
越是有關注度的採訪越要如此,如果能讓某明星丶官員丶大人物在攝像機前說出真心話丶或者沉默兒秒甚至動怒。
那對記者來說纔是高光時刻,履歷上的重要一筆。
她對兩個年輕人沒帶任何惡意,但她有自己的風格和信奉的準則。
「盧薇有精神類問題,也許可以引導一下,天才和缺陷,總能引起關注。」
「另外那位年輕,我會從他書裡準備一兩個問題,晚上再給你。」
「婧姐...是不是太遲了?哈工大那邊一直在追問採訪流程柴婧搖搖頭:「那也沒辦法,我們也沒定下來,一會兒到酒店開個會。」
簡單對了一下,柴婧繼續拿起手中的《超時空同居手冊》,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
她認爲有價值的採訪,工作態度會比較認真,這本書是上飛機前機場買的,
沒想到意外的質量不錯。
不得不說...一個橫掃諸多獎項的青年作家,水平是有的,她已經很久沒有因爲一本中文書看的入迷了。
她覺得比起數學天才少女,也許這位才能挖掘出更有意思的內容。
提到青年作家,繞不開的名字就是韓函,雖然她沒有采訪過此人,但其什麼都敢說的性格已經是全國聞名了.::
翟達出現在電視上的次數不多,但似乎也不是的性格,也許能夠朝這個方向引導.:
柴婧腦海裡回憶起一些韓函過往資料,覺得可以借鑑一下..
如果能引得這位對教育問題展開討論,整個採訪的質量會上升很多。
她幾乎可以想像,這個年紀就取得了如此成就的人,對國內教育的看法一定是負面的,哪怕他是高考狀元。
就像有錢人抱怨經商環境最多不好一樣。
而這種討論,遠比單純說「一個年輕人多麼優秀」更能引起關注。
週六早晨,小木頭的臥室中,翟達欣賞着盧薇的全新造型。
米色的正裝風外套,內搭着象牙色的白色體恤,下配剪裁利落的灰色九分褲,袖口翻折處露出纖細的腕骨,擡手時隱約還有淡青色的脈絡。
書卷氣和幹練達成了統一。
盧薇將高馬尾從外套中抽出,轉頭看向目不轉睛的翟達。
「怎麼了?」
「第一次見職業風的你,好看。」
很難不稱讚一句,尤其是看着對方一點一點穿起來的。
兩人一同出門,臨走前翟達還看了一眼陽臺上的鳥籠。
小黑又出去耍了。
因爲被通知需要兩套不同的衣服,他們還帶了一個小行李箱,而後驅車來到了哈工大的主樓,「專屬導員」江小白今日已經轉職成了助理,早早在門口等候。
今日就連她也穿了一身正裝,指不定哪個鏡頭就被掃到了不是?就是尺碼略顯侷促,胸前的V領如同高傲的鴿子一般突出。
以決媽的嚴肅風格,這畫面未必能播.:,
江小白招招手:「採訪團隊已經在準備了,快進去吧。」
進入主樓前,翟達看向遠處的屋頂上,小黑巨大的身形蹲立在邊緣,微微前傾,看樣子想要下來落在肩頭。
翟達從口袋裡摸出一個鳥哨,放到嘴邊長吹一聲,這是專門定製的,聲音在9000赫茲左右,在人類耳中不明顯,聽上去又細小又模糊,但鳥類對其很敏感。
長吹的意思是「不要來」。
短吹兩次是「快來」。
如果先短吹再長吹,就是「你快來!你快來!你不要來!你不要來!」
小黑身體都撲棱起來了,硬生生止住,最後老老實實蹲着曬太陽。
學校裡肯定有人目擊到小黑,但目前爲止,還無人知道這隻校園裡最大的鳥:..是翟達的。
兩人在江小白的催促中,走入了主樓。
昨夜很晚兩人才得到通知,今天的採訪一共兩段,一段用於新聞聯播,主角是盧薇,另外一段是他和盧薇一起的訪談。
訪談內容可能會用於《面對面》,但不會馬上播出,也需要審覈通過才行。
翟達當時很意外,在他印象裡《面對面》是很嚴肅的節目,出場的無不是巨佬級人物,自己年紀輕輕就《面對面》了?
但查了一下歷年名單才知道,這屬於倖存者偏差。
這個每週播一次的節目,採訪嘉賓五花八門,還包括「兒童讀物作家」丶「導演/編劇/作家」丶「收到哈佛錄取通知書的女孩」丶「戲劇新生代演員」之類的人物。
翟達會留有「全是巨佬」的印象,是因爲大家只記得那些巨佬。
而柴婧,是《面對面》的王牌主持人,那次讓她在網際網路上永生的經典質問,也是出自這個節自,不過當下還沒有發生。
總之,今日的採訪最終呈現效果是兩部分,但拍攝卻會比較零碎,比如學校外景丶風采長廊丶同學對兩人的看法之類雜七雜八的。
翟達和盧薇被引進去後,並沒有第一時間見到傳說中的「名嘴」,而是被引到了禮堂邊的小房間,這裡臨時被當做化妝室,兩人要簡單提個亮。
盧薇的獨訪率先開始,翟達則饒有興趣的旁觀。
禮堂中,被佈置了一個採訪空間,一些專業燈具對着中央30%的位置,背景是哈工大的校徽和logo,還有一些盆栽。
翟達也才見到那位「名嘴」柴婧。
說實話,面相和翟達記憶裡差別蠻大的,稱不上美女,但至少標緻,而且比翟達腦海裡後世的形象要好得多。
有趣的是,柴婧不是在臺上,而是在臺下,這段用於新聞聯播的採訪,是由另一個記者進行的,看上去像是柴婧的助理或者實習生。
翟達微微思索:因爲不露臉也不露音麼.::
而且內容確實比較簡單,引導盧薇對着攝像機闡述《敏感度猜想》的意義,
以及一些證明過程中的創意來源。
翟達腦海裡,已經自動腦補出了新聞聯播的內容。
比如熟悉的演播廳內,熟悉的主持人字正腔圓道:近日,來自哈城工業大學的學生,成功證明.::
切鏡頭(哈工大正門).:.切鏡頭(logo特寫).:.切鏡頭(禮堂內的盧薇)
主持人畫外音:這一成果,一舉在數學界引起關注,成功解決了..,
巴拉巴拉諸如此類。
好像新聞聯播中,確實是以演播廳主持人爲串聯,盧薇即便是主角,可能也就幾句話功夫。
倒也無怪乎柴婧在臺下而不是臺上。
正想着,這位就主動找了上來。
「你好翟達老師,我是你的書迷。」
「你好柴老師,感謝支持。」
這位名嘴戴着很有個人特色的絲幣圍在頸部,其實以哈城的天氣大可不必。
柴婧主動道:「翟老師之前應該接受過一些採訪,不過我們的風格可能和網絡媒體不太一樣,希望一會兒不要介意。」
「一般而言採訪的時間比較長,《面對面》節目時長在45分鐘,其中人物畫面大概半小時,爲了保險起見至,少要有四倍以上的素材數量。」
翟達點點頭,也就是兩小時起步,若是算上中途休息還會更長。
不過這嚇不住一個虧歷過籤售會作家,他在熬時間方面,有着充分呢虧驗。
柴婧笑道:「訪談過程中你可以暢所欲言,不必拘束,訪談訪談,談纔是重點,並非每個亥題都是有效衛,有些只是閒聊,如果有不方便播出內個,我們會後期剪掉。」
翟達總覺得對方在暗示什麼..搞得他反而更擔心剪輯了。
不過闖下這個年代,公衆人物衛言論環境確實是更自由,你可以找到各種「敢說」刃..
伸手不打笑臉人,翟達友善衛點點頭:「我明白了,有什麼亥題也麻煩柴老師及時指出,你的經驗總歸比我們足。」
柴婧掩嘴輕笑:「你就闖上和朋友聊聊天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