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手填的?

會場裡很安靜,專家們齊齊的盯着屏幕。

古人稱瓷爲饒玉,何爲饒玉?

陶記(南宋):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鬻於他所,故有‘饒玉’之稱”。

說的就是湖田窯的影青瓷。

但景德鎮研究了二十多年,早就有了結論:南宋後,影青瓷工藝就失傳了?

但乍然,好多人都不知道在哪的河津,突然出現了影青瓷的繼承工藝,且連續勘探出宋、金、元、明、清五朝四座窯址?

着實有點難以接受。

一是太突然:凡是重大考古發現,從中央到地方,各媒體無不爭相報道。

炒足了噱頭,吸足了眼球,引起足夠的轟動效應和影響力,相關單位纔會組織之後的發掘工作。至於工藝溯源,那要等發掘出遺址再做計劃。

但這個河津窯,悄無聲息,默默無聞,突然就冒了出來?

二是時間:普通型的遺址,勘探和發掘週期至少也是以年計,短一點的一兩年,長一點的三五年。

研究週期更長:就比如之前提到的湖田窯,從八十年代初到現在,已足足研究了二十多年,依舊在持續研究中。

而臺上的這個小孩用了多久?

從前到後四個月:包括徵集文物、勘探窯址、鑑定檢測、分析化驗、工藝並技法的鑑證。

等於窯址還沒發掘,他已經做完了工藝技術的探源和演進,甚至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關鍵的是:從前到後,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找到了四座窯? 哦不……五座,還有一座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遺址,其中不但包括兩座陶窯,更發掘出兩枚國內首次發現的陶雕蠶蛹。

再看屏幕上的勘探報告:五座窯址均埋藏於文化層之下,地表無任何明顯標識。等於每一次的勘探發現,就是運氣使然? 扯寄吧蛋:一次是運氣,五次都是運氣? 沒人說話,會場裡的氣氛越來越詭異。

林思成憑的當然不是運氣,而是科學。說簡單點:以土找土,以河找窯,獨屬於中國的考古科學。

找城找夯土,找墓找五花土,找房找黃土(黏土),找古早遺址則找灰土……

其實各考古院校的教材中就有,不過很零散,至今還沒有歸納出成體系的理論。

林思成解釋過很多次:向自己人解釋過,向當地部門解釋過,更向孫處長、吳司長、張院長解釋過。

而且相關資料已經遞交到了考古司,之後肯定會下發,沒必要在這裡浪費時間。

轉念間,林思成點了一下話筒:“既然說到了影青瓷,那有幾組數據,請各位老師們再看一下!”

“這是我們對兩千多份湖田窯影青影瓷標樣,進行檢測、化驗、分析後得出的結果……”

說着,他滾動鼠標,屏幕一閃,又出現三組表格: 專家們瞅了一下:湖田窯北宋VS南宋影青瓷分析對比! 不懂行的莫明其妙:分析就分析,化驗就化驗,好好的報告,你打碼做什麼? 懂行的則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該說點什麼。

你當他爲什麼打碼? 他如果不打碼,就得吃官司。

不信?看錶。

與北宋影青瓷相比,南宋影青瓷的主元素硅含量顯著提高,鋁、鐵、鈦、鉀、鈉含量顯著下降,從而導致硬度降低,胎體更厚,燒成溫度大幅度降低。

稀土元素中,Rb(銣)、Sr(鍶)、Cs(銫)、Sc(鈧)等元素含量下降,Zr(鋯)元素含量提高,必然導致胎質更白,更潤,也就是南宋景德鎮瓷器特有的糯米胎。

但有一點:這種瓷器基本不透光。

所以,打了碼的那些,肯定是胎厚、硬度、透光率等數據。

說簡單點,既不青,也不薄,更不透,還脆,那你叫什麼影青瓷?

再說直白點:林思成把湖田窯影青瓷的工藝技術斷層年代從元代初,推進到了南宋初。

等於影青瓷在北宋末就失傳了,壓根就沒流傳到南宋。

但話說回來:景德鎮研究了二十多年,難道不知道?

當然不可能。

所以,如果知道他會研究這個,打死景德鎮也不會把影青瓷標樣換給他。如果見了這份報告,不找他麻煩纔怪。

但這些都是其次,專家門奇怪的是:你研究的是河津瓷和北宋影青瓷的繼承關係,何必證實南宋有沒有繼承影青瓷工藝?

感覺,兩者關係並不是很大?

正狐疑着,屏幕又一閃,出現新的圖表。

北宋影青瓷VS霍州金、元時期細白瓷主體/微量元素對比。

河津宋代細白瓷VS霍州金、元時期細白瓷主體/微量元素對比。

霍州窯,這又是從哪冒出來的? 再看數據……咦?

這三種瓷器的化學組成,怎麼這麼像? 再看硬度、結晶成相、透光率,專家們頓時瞭然:這三種瓷器工藝是繼承且遞進演變的關係。

不過霍州窯沒有繼承完整的工藝技術,沒辦法達到足夠的燒成溫度,繼而導致胎質極脆。

嚴格來說,這種瓷器,已和影青瓷沒關係了。

但這不是重點,而是這三個月內,這小孩勘探到的窯址不止是四座,而是五座?

轉念間,林思成拿起話筒:“勘探完河津四處窯址,因細白瓷標樣估量過少,不足以支撐系統性的分析研究和工藝溯源。所以,我們計劃尋找工藝繼承疑似窯口……然後經過團隊的不懈努力,最終確實霍州窯……”

“等等!”話還沒說完,考古司的一位專家舉了一下手,“你這個‘不懈努力’是多久?”

林思成頓住,沉吟了好久:“不是很久!”

不然怎麼回答:團隊基本沒出什麼力,全程打醬油?

而且也沒用多長時間……

怕他繼續追問,林思成忙岔開話題,滾動鼠標: “至此,我們基本解決了標樣量缺乏的問題,爲後來的實驗分析夯實基礎……也由此,確定了影青瓷在元代官窯體系中的比重和影響力!”

啥東西? 元代哪來的影青瓷?

正怔愣着,屏幕上的圖表又一彎。

咦,這是什麼:北宋影青瓷VS元代卵白釉主體/微量元素對比?

元代卵白釉VS河津宋代細白瓷主/微量元素對比?

霍州金、元時期細白瓷VS元代卵白釉主體/微量元素對比?

呂所長瞪圓了眼睛,後排的兩位陶瓷專家止不住的吸了口涼氣。

從這兩張表上明顯的能看的出來:北宋影青瓷、河津細白瓷、霍州窯金、元時期細白瓷,並元代卵白釉,這四種瓷器的工藝技術同樣是繼承且遞進演變的關係。

北宋影青瓷鋁含量低,硅、鐵含量高,所以燒成溫度較低,硬度稍低,顏色更青。

河細白瓷鋁含量高,硅含量低,所以燒成溫度高,硬度也更高。其次,鐵元素較低,所以更白。

霍州窯細白瓷同樣高鋁低硅,但爐溫不足,所以胎質極脆。

到元代卵白釉,同樣高鋁低硅,但做爲助熔劑的鈣含量提升了好幾倍。同時增加胎體厚度,彌補了霍州窯的缺點。

嚴格來說,卵白釉同樣和“影青”兩個字不沾邊,但不影響兩種瓷器用的是同一種燒製工藝……

看了好久,呂所長從屏幕上收回目光,落在了林思成的臉上。

他終於知道:林思成爲什麼要證實影青瓷失傳於南宋,而非更晚的元?

因爲只有證實了這一點,他才能證實元代卵白釉和河津窯的繼承關係。

想也能知道:既然同時期,同地域的景德鎮就有更完善的技術,元代官窯不可能繞道跑到隔幾千裡外的山西繼承什麼技術……

嘖,厲害了,林思成?

以前,都說是元代卵白釉是浮樑磁局(元代官窯,在景德德浮樑縣)借鑑宋代定窯白瓷創燒的新瓷,壓根沒人想過,竟然源自於湖田窯影青瓷?

等於轉了一圈,又回到了景德鎮? 關鍵在於,卵白釉在元代的地位和影響力:

元史:國俗尚白,太禧宗禋院(元代掌皇室神御殿祭祀及藏傳佛教寺院)詔浮樑磁局(元代官窯)燒卵白釉,以祭。

都說青花是元代的國瓷,其實卵白釉纔是。

只此一點,哪怕之前那些數據沒打碼,景德鎮也絕不會在意:因爲又多了一項貢瓷體系。

暗暗感慨,呂所長突地一頓:元代的卵白釉,好像也失傳了? 但直覺沒這麼簡單,他留了個心眼,舉了一下手:“之後呢,卵白釉的工藝再有沒有演進?”

林思成點頭:“有的呂所長!”

話音未落,屏幕又閃了一下。

呂呈龍怔住,眼睛一點一點的睜大。

元代卵白釉VS明代甜白釉……

VS明代蛋殼杯……

VS成化鬥彩……

VS明代德化白脫胎瓷……

VS清代薄胎瓷……

VS清代瓷胎畫琺琅……

一張張表格,一項項數據,有胎、釉成分分析,有化學組成均值,也有主量元素關係散點,更有主體元素和微量元素對比。

一時間,專家們的眼睛像是瞎了一樣。

這是多少種名瓷? 能數得上的明代御器,幾乎被一網打盡了,竟然全部源自於宋代影青瓷? 爲什麼之前從來不知道,也沒有人想過,更沒有人研究過? 因爲技術不過關,更因爲沒有足夠的標樣。

所以,這數據不對。

化學構成和均值好說,大點的實驗室都能做。但後兩項,國內能做的考古機構不超過兩巴掌。

少還是其次。

像元素散點關係圖,需要應用到X射線熒光光譜(XRF)系統化分析技術:圖上的每一個點或圓,就代表着一次的分析結果。再數數,這十幾張圖上,總共有多少個元素符號?

四五百都打不住。

一次檢測標樣並計算參數,再製作標準曲線,需要六到八小時,所以一天頂多能做四組。等於一臺機器在四五個月的時間裡,一分鐘沒停過? 早乾冒煙了。

再說費用:上海硅研所最高,一次三萬。北大最低,一次一萬五,五百次是多少? 然後再說標樣:卵白釉和德化白稍低點,一件小器形也就幾萬十幾萬,而且存世量相對較多,運氣好能找到殘器也說不定。

但剩下那五種,一個比一個少,從來沒聽說過有過什麼殘器。

如果用完整器,哪個不在二三、三五百萬? 拋開這些全不談,就說第二項。

雖然打了好多碼,但在場的都是幹這個的,一看單位“PPm(佔比百萬分之一)”就知道:這就是INAA檢測數據。

說簡單點,這是核物理檢測技術:即通過中子照射樣品,使待測元素髮生核反應,生成放射性核素。隨後通過測量這些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射線種類及能量等特徵,定量分析樣品中的元素含量。

檢測週期八到十週:中子輻照一週,目標元素放射性衰變四到六週,γ譜儀測量一週,數據分析一週或以上。

把這幾張表格中的數據做全,需要的時間單位是“年”。

但林思成說的很清楚:從計劃考察到現在,將將四個月。

那他的這些數據是從哪來的?

手填的? 一看專家們的表情,林思成就知道,他們在想什麼。

其實他在表格上打碼,和景德鎮沒任何關係,而是檢測所用的新技術:核技術聯合應用分析。

即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XRF)、中子活化分析(NAA)、質子激發X熒光分析(PIXE)聯合檢測。

不需要八週,三臺機器一起做,一週就夠。

這三項技術都引進的早,七十年代就有,國內機構已能獨自研發。前兩種已在文物考古、法證調查中聯合應用,唯有第三種還是單獨應用。

不過快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與倫敦大學合作研究,到2010年就會發布古陶瓷化學組成無損檢測核技術報告,即XRF、NAA、PIXE聯合檢測。

總不能真的在甜白釉、蛋殼杯,乃至雞缸杯上鑽窟窿吧? 沒辦法,林思成只能提前用一下。

要說多先進,其實也一般,約等於隔着一層窗戶紙,懂的一點就透,不懂的打死也想不到。

所以,並非不能講,而是太費時間:就在場的這些專家,以及所代表的機構,哪個沒有過因爲檢測速度太慢,恨不得把機器砸了的經歷?

只要他一提,搞不好會被押到文研所或國博做示範。

但數據肯定是真的,而且是吳司長親眼看着他做出來的,沒摻半點水份……

大致就這麼多,林思成看了看錶,又拿起了話筒,另一隻手裡點動鼠標,屏幕上的圖片一張一張的消失。

“經驗不足,只是瓷器工藝分析,就講了兩個多小時?老師們時間寶貴,下一個課題就不講了。”

“哪位老師如果有興趣,可以在吳司長那裡領取資料,兩個課題的資料都有。不過鐵質文物技術只是部分數據,核心數據要等論文發表……”

沒錯,是過了兩個多小時,但你纔講了幾句? 盡給我們放圖了……

咦,等等,你說啥技術? 愕然間,屏幕上閃過一行新的標題:鐵質文物保護:BTA緩釋復配體系。

主講單位:西北大學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

馬青林瞳孔一縮,“騰”的站了起來……

第204章 翻不了天第83章 步入職場的第一課第56章 誰說不能用測輻射的方法鑑定古董?第17章 匪夷所思第17章 匪夷所思第176章 連泡熱的都趕不上第199章 仿作第217章 帝璽第261章 專家也有錯的時候第222章 得不償失第124章 誰敢說這是補的?第108章 一個都跑不掉第180章 白勸了第114章 跨時代的工藝結合第218章 不值一提第104章 我姓林(月票加更23)第32章 我這就滾!第114章 跨時代的工藝結合第271章 我見過第175章 這些案子,全都犯過?第230章 詩文瓷枕第151章 倒脫靴第47章 書上學的第264章 陽謀第229章 慢慢來第77章 完了第99章 好男不跟女鬥第66章 孽徒第69章 鋦金第213章 海地祥雲雙鶴爐第244章 一拍即合第105章 臉上貼金第246章 綽綽有餘第156章 五世襲爵,皆祔葬園第192章 雄關漫道,從頭邁步第120章 嘴都笑歪了第15章 我可樂呢?第271章 我見過第177章 見縫插針第11章 家學淵源第114章 跨時代的工藝結合第43章 他竟然沒說謊?第117章 這人挺厲害第111章 什麼都敢買?第29章 八萬!第153章 更親近第186章 林老師?第178章 不辛苦第222章 得不償失第161章 就這麼輕鬆的?(二合一,四千月票加更)第146章 一份提綱第184章 道歉第60章 漏上漏第201章 何止是三百萬第123章 要開始了(月票加更88)第138章 萬一不行,就自己來!第189章 假在哪第142章 東園溫明第253章 半天發掘一座墓第147章 天才不需要理由第166章 開始第39章 我還是雜項專家?第39章 我還是雜項專家?第243章 言之尚早第107章 劉海粟(月票加更33)第271章 我見過第36章 就是這麼不巧第143章 找墓去了(月票加更34)第77章 完了第28章 窯變瓷第170章 你也真捨得?(月票5000加更)第54章 不會說話,以後就少張嘴第113章 絕技重現第244章 一拍即合第50章 都是爲了最後一句第47章 書上學的第268章 全是運氣第144章 提個醒第211章 燈會第149章 玉豬龍第158章 翻不翻臉?第216章 眼瞎了一樣?第181章 試試手請假一天第169章 總得要乾點什麼第119章 貴姓?第17章 匪夷所思第213章 海地祥雲雙鶴爐第74章 開山大弟子,宗門大師兄第87章 都剛樓第71章 沒辦法講道理第18章 核輻射第175章 這些案子,全都犯過?第123章 要開始了(月票加更88)第139章 他在發光(加更14:上月末發錯章節,說聲抱歉!)第227章 這就是差距第36章 就是這麼不巧第158章 翻不翻臉?第37章 考都不用考
第204章 翻不了天第83章 步入職場的第一課第56章 誰說不能用測輻射的方法鑑定古董?第17章 匪夷所思第17章 匪夷所思第176章 連泡熱的都趕不上第199章 仿作第217章 帝璽第261章 專家也有錯的時候第222章 得不償失第124章 誰敢說這是補的?第108章 一個都跑不掉第180章 白勸了第114章 跨時代的工藝結合第218章 不值一提第104章 我姓林(月票加更23)第32章 我這就滾!第114章 跨時代的工藝結合第271章 我見過第175章 這些案子,全都犯過?第230章 詩文瓷枕第151章 倒脫靴第47章 書上學的第264章 陽謀第229章 慢慢來第77章 完了第99章 好男不跟女鬥第66章 孽徒第69章 鋦金第213章 海地祥雲雙鶴爐第244章 一拍即合第105章 臉上貼金第246章 綽綽有餘第156章 五世襲爵,皆祔葬園第192章 雄關漫道,從頭邁步第120章 嘴都笑歪了第15章 我可樂呢?第271章 我見過第177章 見縫插針第11章 家學淵源第114章 跨時代的工藝結合第43章 他竟然沒說謊?第117章 這人挺厲害第111章 什麼都敢買?第29章 八萬!第153章 更親近第186章 林老師?第178章 不辛苦第222章 得不償失第161章 就這麼輕鬆的?(二合一,四千月票加更)第146章 一份提綱第184章 道歉第60章 漏上漏第201章 何止是三百萬第123章 要開始了(月票加更88)第138章 萬一不行,就自己來!第189章 假在哪第142章 東園溫明第253章 半天發掘一座墓第147章 天才不需要理由第166章 開始第39章 我還是雜項專家?第39章 我還是雜項專家?第243章 言之尚早第107章 劉海粟(月票加更33)第271章 我見過第36章 就是這麼不巧第143章 找墓去了(月票加更34)第77章 完了第28章 窯變瓷第170章 你也真捨得?(月票5000加更)第54章 不會說話,以後就少張嘴第113章 絕技重現第244章 一拍即合第50章 都是爲了最後一句第47章 書上學的第268章 全是運氣第144章 提個醒第211章 燈會第149章 玉豬龍第158章 翻不翻臉?第216章 眼瞎了一樣?第181章 試試手請假一天第169章 總得要乾點什麼第119章 貴姓?第17章 匪夷所思第213章 海地祥雲雙鶴爐第74章 開山大弟子,宗門大師兄第87章 都剛樓第71章 沒辦法講道理第18章 核輻射第175章 這些案子,全都犯過?第123章 要開始了(月票加更88)第139章 他在發光(加更14:上月末發錯章節,說聲抱歉!)第227章 這就是差距第36章 就是這麼不巧第158章 翻不翻臉?第37章 考都不用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