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宮闈之事

天啓十四年秋,在夏熱未盡時,朱由校就正式承內閣次輔李明睿所請下達聖旨將禮部一分爲三,即禮部正式分爲禮、學、外交三部。

李明睿繼續兼任禮部尚書,而原禮部左侍郎溫體仁則爲外交部尚書,而學部尚書因禮部右侍郎李標被罷職,經廷推便將漠南巡撫楊廷麟聲調回京擔任學部尚書一職。

楊廷麟在漠南擔任巡撫的幾年裡主要做的就是改土歸流和建立基礎教育,而且做的很好,到如今基本上實現了每一個漠南人都開始了漢文化的學習,幾乎每五十戶牧民就有一所由朝廷指派童生或生員負責的社學。甚至因爲考慮到漠南蒙古牧民會經常遷徙的緣故而創造了流動性社學。

再加上這楊廷麟本身就是禁衛軍體系出身,是年輕官員裡率先接受朱由校新思想的佼佼者,大有徐光啓之風。

所以朱由校相信楊廷麟能夠勝任這學部尚書之職,並能將自己所計劃的一套新的大明教育方案和科舉方案以及人才選拔方案執行下去。

不過,事實上,此時的楊廷麟還沒到不惑之年,但官階卻是跨越得很快,不過三五年就成爲一省巡撫,如今又直接升任尚書,可以說也算是繼李明睿之後天啓朝又一顆新星。

禮部的改革開始如火如荼的進行,但對於百官們而言,似乎並不是對他們的政治生活有多大的干擾,內閣的幾個閣臣依舊票擬奏疏,司禮監依舊進行批紅,其他部院依舊做着自己的事,就只有地方各省督撫與巡按御史以及提學副使和州府正堂接到一旨詔令,命其全面配合禮部改革而已。

可以說,在悄然間,大明在某一方面的改革已經完全可以獨立進行而不會牽連到其他行政部門,即便是地方上,也因爲本來就有了主管學政的提學官而使得學政改革更爲容易,而禮部也不過是再在地方設立一機構耳。

這也跟大明本來的政治制度已經在整個數千年的發展中相對較爲完善的原因有關,而朱由校的行政改革可以說只是一種微創新,將以往的政治制度進一步細化而已。

楊廷麟一抵達京城,朱由校便立即召見了他,看着這個從禁衛軍轉到民政的第一個轉業官員,朱由校倒是不由得產生頗多感慨,雖說自己爲掌控朝政並驅除東林黨而創建了保皇黨,但因爲利益和階層的重新劃分,導致短期內急劇擴張的保皇黨已經是名存實亡,而自己真正的嫡系卻只有禁衛軍,而楊廷麟纔算是自己真正的嫡系中的一員。

而廷麟同他在原本歷史上便就與盧象升走得近,切自己帶兵抗清救過最後直接跳水殉國一樣,這一世的楊廷麟也依舊是一個提倡武與文並重,提倡除舊革新的理想主義者。

從小便以王守仁爲偶像的他在高中進士後便選擇進入了皇家軍事學堂,並得以接受到大量超越這個時代的理論知識,使得楊廷麟從一個嚮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社會轉向爲嚮往一個世界皆是漢家之天下的霸權宏圖社會。

楊廷麟明白當今陛下要創建學部並改革教育體系的用意是什麼,因而當朱由校問及他可知道自己這個學部尚書擔當什麼職責時,楊廷麟便只是說出了四個字:科教興國!

朱由校見楊廷麟提出這個四個字後,倒是不由得龍軀一震,他可沒想到這四個字居然會被一個明朝官員提出,但當他想到自己確實把太祖太宗的一些言論搬到了皇家軍事學堂和皇家科學院等機構,如今這楊廷麟能直接說出來,只怕也是跟他看了這東西有關。

如此一想,朱由校便也就釋然,並故作不解地問道:“額,你倒是仔細說說,讓朕聽聽你這幾年的心得。”

“微臣雖不及陛下之睿智千分之一,但在皇家軍事學堂聆聽聖訓和讀了陛下之聖書幾年後,再加上出征在外與韃子作戰,又做了幾年的漠南巡撫,如今也算是懂得了一二分陛下之遠見,國家之間如同叢林捕食與被捕食者的關係,是不會有任何溫和而言,所謂仁義禮智信倒是說說即可,維持倫理秩序很好,但不可因此而讓我華夏男兒之血性因此而消磨,變得蠅營狗苟,中庸而麻不不仁!”

“微臣主政漠南這些年,在遵照陛下指示解放這些充當部落酋長奴隸身份的普通牧民使其習慣自由畜牧之方式並以易服蓄髮束冠爲措施來達到漢化目的之外還刻意命微臣的一幫幕僚編纂了一部簡易史綱,以春秋筆法證明他們本爲漢人,本也是炎黃子孫,然後將華夏之榮耀代替他們所信奉之長生天,揭示長生天之罪惡,宣揚黃帝之子孫之優良,並將其思想以文字方式現於課本上,教於孩童、青年,如今幾年後,很多年輕的漠南人開始認同了我大明之正統,以華夏自居,並有很多自願加入禁衛軍,據下官統計,在此次剿除建奴的戰爭中,有三千名漠南人蔘戰,且犧牲了三百四十餘人。”

楊廷麟的一番激昂的言辭讓朱由校聽了很是受用,朱由校有一種遇到知己之感,甚至不禁暗想縱觀整個大明朝,上億的人中也不是沒有一個睜眼看未來的人,當然,朱由校也不知道這楊廷麟是不是故作先知的來運用資料上的話來接近自己以達到自己獲得聖眷的目的,畢竟李明睿等人之前也是如此,所以朱由校沒有立即表態,但也做了肯定:

“很好,看來讓你做學部尚書倒是對了,經費方面朕會讓皇家銀行給你優先撥款,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這些言官,你也不必擔心,即便是有人告你密謀造反,朕也給你擔着,當然朕也不怕你真的造反,地方官自督撫以下朕也會派人打招呼,讓他們全面配合你,朕也會給你密奏權,會讓駐紮當地的禁衛軍協助你,你自然是不能一直待在就京城改革的,多去地方上走一走,朕給你五年的時間,五年之後,大明十四歲以下的孩童毛入學率必須達到百分之九十,即十個裡有九個要上夠過五年學,識字率也得有較大的提升才行,朕不會實行愚民政策,相反,朕希望大明的子民能人人聰慧而又明達事理。”

朱由校說後便讓楊廷麟退了下去,他本意再見一見溫體仁,如今成立了外交部後,溫體仁便遇到了第一件需要外交部處理之事,那就是去蒙古林丹汗部索要多爾袞。

不過,眼見外面已經響了三梆子響,涼風已經吹散了白晝的酷熱,正是入睡養氣的最好時辰,若不然等到幾個時辰後天色一大亮,便又是熱烘烘的天,讓人無法睡眠。

“王承恩,回坤寧宮!”

朱由校喚了一聲就起身揉了揉太陽穴,疲倦的身子倒是提神了不少,待王承恩這邊將厚重的宮門一打開,一股勁烈的晚風就直接吹得他的翼善冠險些掉了出去,朱由校乾脆直接將帽子取了下來,如今已是深夜,且也是在深宮禁苑倒也不會有什麼御史來彈劾自己的行爲。不過,這時候,外面紅彤彤的一片倒引起了朱由校的興趣。朱由校不由得問王承恩:“火紅一片那邊可是大明門一帶?”

“是的,陛下,如今京城夜市比幾年前要熱鬧了不少,尤其是大明門一帶,別說是這個時辰,即便是再晚些,很多店鋪都是通宵達旦的開着,夜間閒逛吃酒娛樂的人是絡繹不絕,辛棄疾那句寶馬香車雕滿路形容京城夜景是最爲恰當的。”

王承恩這麼一說,朱由校倒是不由得道:“抽個時間,朕也去看看,到時候叫上順天府尹,這京城人口已經達到了數百萬之巨,治安、衛生、水和糧食等供應等每一項工作都很重要,這夜市更是如此。”

朱由校這麼一說,王承恩倒是不由得訕笑了笑,點頭稱是後就提着燈籠跟着朱由校進了乾清門。

雖說,現在朱由校的內帑收入已經不少,財富積累已經遠遠高於大明曆代皇帝,也沒必要再在紫禁城實行節儉,再緊巴巴的過日子,但因爲電燈還沒有出現,使得此時的紫禁城到了晚間依舊顯得有些黑漆漆。

即便是進入乾清門併到達自己這個帝王的生活區後,依舊是這樣,不過朱由校倒也不相信鬼神,也沒什麼畏懼,反而覺得這種環境顯得很是靜謐,能讓人的心一下子歸於寧靜,不過,這時候前方六宮之中的某個位置卻傳來了一陣琴聲,硬是刺破這寂靜的夜空,飄進了朱由校的耳朵。

朱由校是不懂的琴的,但也知道好聽不好聽,而此時飄來的這一陣琴音卻是極好聽,一下子就抓住了朱由校的耳朵,並讓朱由校的心頓時就被其暖化了一般。

但朱由校還是不由得看了王承恩一眼:“宮禁之內,三更之後便不準再有任何聲音以擾清靜,是何人如此大膽竟敢在這個時辰還彈琴,各直殿監是怎麼辦事的,不會在這個點都睡熟了吧。”

“聽聲音應該是海貴人所住之體和殿方向傳來的”,王承恩的話剛一說出口,朱由校就猜到了這王承恩是要表達什麼意思,明顯是這王承恩刻意在把自己往海蘭珠那邊引。

這當了皇帝有時候不但要應付大明對外諸事和朝廷諸事,即便這種身心俱疲時還得應付後宮之事,如同在朝廷會一不小心被文官們利用一樣,在這後宮也會不一小心被宦官妃嬪利用。

只是朱由校沒想到的是,這王承恩什麼時候和海蘭珠有了關係,還有這海蘭珠才被自己收了幾天,就開始知道交結內侍了,還居然交結的是司禮監掌印。

“王承恩,你是司禮監掌印,大家都喊你老祖宗,不過你也要明白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朕的後宮可不是你來操控的,朕的女人你也最好保持距離,否則讓朕知道你和某個妃嬪走得近,即便你沒帶把朕也會讓你死得很慘!”

朱由校這麼一說,王承恩不由得嚇得臉色煞白,慌忙跪了下來,忙道:“奴婢冤枉,奴婢哪敢揹着陛下私下交結諸位娘娘,陛下若是不信,大可明察!”

王承恩心裡很是忐忑的說後就等待着朱由校的迴應,其實也由不得他害怕,因爲前任司設監都監就因爲傳達陛下行程給惠嬪而被陛下直接梟首。

“那你給朕老實交待,你和海貴人到底有沒有私下結交,快說!說實話的話,朕或可饒你無罪!”

朱由校一聲頓喝讓王承恩忙不由得哆嗦一下,立即回道:

“陛下明察,跟海貴人真沒關係,是一個新進從關外來的一個叫若蘭的女子,這人是海貴人之姑母布木布泰之貼身侍女,因布木布泰得到陛下準允暫住於海貴人之宮內,所以這若蘭也跟了進來,因上次陛下讓微臣傳旨意去體和殿命布木布泰不擅自離開體和殿而聽見她唱起了稼軒先生的詞,奴婢便因此和她有了詩詞之交,有了些情緣,便承她所請,說服直殿監允許她夜間彈琴。”

“奴婢有罪,請陛下責罰!”王承恩又向朱由校磕起了頭。

朱由校倒是頗感無語,他知道這皇宮之內肯定不會純粹到哪裡去,宦官宮女吃對食之事肯定有,他也不好過問也根本管不了,畢竟人人都有感情需要,但他是絕對不允許自己的女人以及貼身侍女和高品階的太監在宮禁內去做這些蠅營狗苟之事的,畢竟這也是爲了自己的統治一直保持合法性和正統性,而這些內臣要想掌握更大的權力和更高地位也必須有所犧牲。

但朱由校沒有打算因此治罪王承恩,畢竟這個叫若蘭只不過是新進來的宮娥,只是讓朱由校驚訝的是,這個從關外剛來的若蘭怎麼就喜愛詩詞還偏偏也和王承恩一樣也喜歡辛棄疾,這實在是太巧合了。

“朕這次就饒過你,念在你也爲朕辦了幾年事的份上,那個若蘭你直接帶出宮去,不准她再進來!另外,非朕旨意,你日後也不準再踏進內廷半步,退回去吧”,朱由校說着就招了個小內宦過來:“你給朕打着燈籠,帶朕去坤寧宮。”

可誰知,等到第二日,當朱由校卻得知一個叫若蘭的宮娥居然撞柱而死,當朱由校召問海蘭珠時,卻說是不肯背離主子布木布泰。

這讓朱由校不由得對布木布泰好奇起來,這傢伙纔來紫禁城幾天,竟然就把自己一個司禮監掌印拉下了水,如今還鬧出了人命。

第五百一十六章 悄然改變經濟活動方式的統治階級 (第四更)第兩百七十一章 處置王文奎第三百八十章 治外法權第三百九十二章 震怒第三百一十三章 楊嗣昌的意見第四百三十六章 皇太極來京城第三百一十三章 楊嗣昌的意見第四百二十三章 只有擴張纔是最符合帝國利益(第二更)第六十八章 皇家工程院的爆炸第五百八十九章 團滅威尼斯共和國陸軍第四百三十七章 被虐的不輕的皇太極第四百七十一章 劍指布木布泰第一百六十章 招兵要求與成立軍事學堂第五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七十章 只能當一小卒第四百零五章 全殲哥薩克騎兵和處理戰俘第三百五十四章 鄭芝虎面聖第五百九十八章 統一歐亞第四百六十一章 皇帝龍威第五百二十六章 體驗澳門城市生活第三百七十八章 不自信的君王和自信的臣僚第五百三十五章 大明最大的風塵地第五百八十二章 大明帝國擴張到奧斯曼附近第兩百零三章 判處凌遲第四百七十七章 京城突發事件第四百四十一章 焦璉對戰多鐸第三百四十六章 李閣老指導都御史第四百五十九章 伽利略感嘆華夏古人的偉大第四百六十三章 宮闈之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請先生救我第三百零一章 因材施教第四百零二章 當古典軍隊遇上近代化步兵第十章 孫之獬獻寶第三百九十八章 從皇家科學院的書辦開始第五百三十六章 紅葉塢見顧橫波第一百四十五章 朕要送你一場大富貴第三百零六章 大明變了第十七章 結黨第一百九十四章 骯髒的孔府第五百四十一章 威風八面的南京禮部尚書第四百六十四章 去看看朕的妃子第六十六章 軟禁與威逼第兩百一十章 魚死網破第一百二十九章 青絲明志第五十七章 朕的好兒郎第兩百八十六章 皇太極惱羞成怒與東廠來武昌第七十五章 變色龍第五百六十八章 英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第五百九十章 進擊羅馬教皇國第一百八十章 這是好事呀第五百三十章 全殲西洋聯合艦隊第七十九章 大事第四百八十四章 滅林丹汗部第兩百九十章 山呼萬歲第二十七章 敢要挾朕,那朕就抄了你的家第四百一十二章 會表演的李閣老第三百八十六章 直接槍斃第三百四十八章 程行人壯膽吶喊第一百八十九章 御舟上的密議第四百六十五章 當有帝王的富貴風流第三百三十五章 吳三桂被押解進京第五百三十八章 要販煙先禁菸第三百五十四章 鄭芝虎面聖第四百一十六章 兩閣老斗法第兩百八十章 瞻仰徐達與楚王改變主意第五百九十四章 攻擊法蘭西馬賽港第三百八十九章 與鄭氏海盜集團決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朕要送你一場大富貴第一百八十二章 東出山海關第兩百三十四章 騷亂第三百六十七章 大學士與兵部左侍郎視察津門第四百二十八章 海軍陸戰隊對戰五萬土著第一百八十章 這是好事呀第五百零四章 大開殺戒第兩百四十九章 衝突第六百零一章 不知道巴結朕第三百二十二章 宣傳動員韃子普通民衆第三百八十章 治外法權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回澳門居住權第四百四十一章 焦璉對戰多鐸第四百章 朱由校要當好皇帝第兩百一十六章 自裁第三十三章 拆東林書院第四百七十五章 布木布泰的掙扎第一百五十六章 閣老身敗名裂與大明致富故事第一百零二章 採取強制措施第四百二十章 緝拿爪哇國王儲第一百零六章 信心滿滿的韃子第七十六章 我只是陛下走狗第八十八章 袁崇煥第五百七十四章 第一條鐵路幹線通車第四百三十章 剿滅土著第二十九章 抄家(二)第七十二章 怪物第五百六十二章 李定國帶兵英國全境遊第一百六十六章 打擊盜用商標者第三百七十三章 兵鋒直指澳門第一百五十三章 憋不住的朱由校第一百五十八章 徐佛鋤奸第一百六十八章 大明版蒸汽動力紡紗機與文化產業興起
第五百一十六章 悄然改變經濟活動方式的統治階級 (第四更)第兩百七十一章 處置王文奎第三百八十章 治外法權第三百九十二章 震怒第三百一十三章 楊嗣昌的意見第四百三十六章 皇太極來京城第三百一十三章 楊嗣昌的意見第四百二十三章 只有擴張纔是最符合帝國利益(第二更)第六十八章 皇家工程院的爆炸第五百八十九章 團滅威尼斯共和國陸軍第四百三十七章 被虐的不輕的皇太極第四百七十一章 劍指布木布泰第一百六十章 招兵要求與成立軍事學堂第五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七十章 只能當一小卒第四百零五章 全殲哥薩克騎兵和處理戰俘第三百五十四章 鄭芝虎面聖第五百九十八章 統一歐亞第四百六十一章 皇帝龍威第五百二十六章 體驗澳門城市生活第三百七十八章 不自信的君王和自信的臣僚第五百三十五章 大明最大的風塵地第五百八十二章 大明帝國擴張到奧斯曼附近第兩百零三章 判處凌遲第四百七十七章 京城突發事件第四百四十一章 焦璉對戰多鐸第三百四十六章 李閣老指導都御史第四百五十九章 伽利略感嘆華夏古人的偉大第四百六十三章 宮闈之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請先生救我第三百零一章 因材施教第四百零二章 當古典軍隊遇上近代化步兵第十章 孫之獬獻寶第三百九十八章 從皇家科學院的書辦開始第五百三十六章 紅葉塢見顧橫波第一百四十五章 朕要送你一場大富貴第三百零六章 大明變了第十七章 結黨第一百九十四章 骯髒的孔府第五百四十一章 威風八面的南京禮部尚書第四百六十四章 去看看朕的妃子第六十六章 軟禁與威逼第兩百一十章 魚死網破第一百二十九章 青絲明志第五十七章 朕的好兒郎第兩百八十六章 皇太極惱羞成怒與東廠來武昌第七十五章 變色龍第五百六十八章 英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第五百九十章 進擊羅馬教皇國第一百八十章 這是好事呀第五百三十章 全殲西洋聯合艦隊第七十九章 大事第四百八十四章 滅林丹汗部第兩百九十章 山呼萬歲第二十七章 敢要挾朕,那朕就抄了你的家第四百一十二章 會表演的李閣老第三百八十六章 直接槍斃第三百四十八章 程行人壯膽吶喊第一百八十九章 御舟上的密議第四百六十五章 當有帝王的富貴風流第三百三十五章 吳三桂被押解進京第五百三十八章 要販煙先禁菸第三百五十四章 鄭芝虎面聖第四百一十六章 兩閣老斗法第兩百八十章 瞻仰徐達與楚王改變主意第五百九十四章 攻擊法蘭西馬賽港第三百八十九章 與鄭氏海盜集團決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朕要送你一場大富貴第一百八十二章 東出山海關第兩百三十四章 騷亂第三百六十七章 大學士與兵部左侍郎視察津門第四百二十八章 海軍陸戰隊對戰五萬土著第一百八十章 這是好事呀第五百零四章 大開殺戒第兩百四十九章 衝突第六百零一章 不知道巴結朕第三百二十二章 宣傳動員韃子普通民衆第三百八十章 治外法權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回澳門居住權第四百四十一章 焦璉對戰多鐸第四百章 朱由校要當好皇帝第兩百一十六章 自裁第三十三章 拆東林書院第四百七十五章 布木布泰的掙扎第一百五十六章 閣老身敗名裂與大明致富故事第一百零二章 採取強制措施第四百二十章 緝拿爪哇國王儲第一百零六章 信心滿滿的韃子第七十六章 我只是陛下走狗第八十八章 袁崇煥第五百七十四章 第一條鐵路幹線通車第四百三十章 剿滅土著第二十九章 抄家(二)第七十二章 怪物第五百六十二章 李定國帶兵英國全境遊第一百六十六章 打擊盜用商標者第三百七十三章 兵鋒直指澳門第一百五十三章 憋不住的朱由校第一百五十八章 徐佛鋤奸第一百六十八章 大明版蒸汽動力紡紗機與文化產業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