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非一百白甲兵不能全殲

朱由校深知,自己要想重新建立自己在親軍中的威望,就不能單單靠自己皇帝的身份。

自己這個身份現在只會讓他們敬畏,而不能讓他們折服於自己,併到危急時刻願意爲自己這個皇帝奉獻生命。

自己只有和這些官兵融合在一起,並讓他們實實在在的感受到自己這個皇帝陛下的存在,成爲他們真正敬仰和膜拜的領袖,才能真正掌控這支軍隊。

並且,即便以後無論換多少統帥,這支軍隊都聽命於自己,在他們的世界裡,只有自己這個皇帝陛下才是唯一的效忠對象,是他們的信仰,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

如今皇帝陛下帶頭向前方山頂跑去,再加上還有兵部左侍郎提督京營盧象升和御馬監掌印太監劉汝愚都跟在朱由校身後奔跑,其餘官兵們也只得跟隨。

王承恩和樑福沒有湊個趣,他們自知陛下這是要重塑君威,他們不是御馬監掌印也不是兵部官員,不能染指軍事系統,否則明天他們就會同東林黨那些亂臣賊子一樣被關進大獄,等候問斬。

朱由校的體魄早已不是初始時那麼羸弱,已有了腱子肉的他對於這種北方嚴寒已能抵禦,跑了四五里後,身體已經汗,但呼吸依舊平穩有度。

他身後的盧象升和劉汝愚也是常年習武,也是呼吸均勻,腳下如風。

倒是有不少官員此時就已是氣喘吁吁,上氣不接下氣,跑了沒多久,就不得不停下來吐着口水,喘着粗氣。

而這時候,錦衣衛已按照朱由校的吩咐悉數出動,他們作爲天子親軍,自然是不給這些紈絝面子,直接衝進樹林,一旦看見有人偷奸耍滑或者偷懶不跑又不肯離開,直接就棍棒相加。

靠着魏國公的幫助好不容易在京營裡謀得個指揮僉事之職的覃博桐很慶幸自己今日沒有跟着駙馬都尉朱純臣離開,要不然他花了三千兩白銀買來的官職就只能打水漂了。

不過,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位皇帝陛下來就讓他們一直往山上跑,而且皇帝陛下還親自帶路,爲了不被罷免官職,他也只得跟着跑。

可素來不怎麼鍛鍊的他沒多久就已是心跳如打雷,腳軟無力,見前面有處林子可以抄近路,他想也沒想就跑了過去。

但現在是冬季,樹已沒了葉子,整個山巒的視野顯得尤爲開闊,還沒等到他跑進林子裡多久,一根殺威棒就打在了他後背上。

這覃博桐一個趔趄,就倒在雪地上,吃了一口的雪。

一錦衣衛還要來打,他也只得忙起身轉身往回跑:“別,別,別打,我回去,我回去,總行嗎?”

覃博桐選擇迴歸大隊伍繼續跑,但同樣捱了一棒的忠肅侯之侄孫士承在捱了一棒就直接選擇了離開。

而且,沒到十里,就有將近兩千人選擇了離開,他們寧願不要京營的官職,也不願意跟着朱由校繼續這樣沒命的跑。

開國大將常遇春之後,懷遠侯常玄振之子常延齡算是少有的幾個依舊能快如風的繼續堅持着的勳貴子弟,而且他現在就跟在盧象升和劉汝愚的背後,看着在前方奔跑着的皇帝陛下朱由校。

完全可以呆在家中做逍遙公子,將來等着承繼侯爵的常延齡之所以會進入京營做一個小小的千戶,其目的就是爲了實現自己振興大明的抱負,重建當年祖上的功勳。

如今看見皇帝陛下親自帶領軍隊操練,他彷彿已經看到了大明中興的希望,臉上也不由得露出了激動之色。

誰說陛下是一好木匠好奇技淫巧的昏君,正如《大明日報》所言,陛下真正有太祖洪武帝之遺風,也許這積重難返的大明江山真的只需他來拯救。

等到了山頂之上,朱由校已是滿頭大汗,心跳如雷,看着下面雪地上還堅持跟着自己一起跑的官兵們,不由得面露出一絲笑容。

”雖說是簡單的跑了一下,但能堅持到現在的無論在毅力和體力上已足可以打造成一支精兵了,鰲拜你認爲呢?“

朱由校說着就看向了一旁跟隨在自己身邊當隨身護衛的鰲拜。

鰲拜拱手道:“陛下所言甚是,不過這對於我滿洲男兒而言,這並不算什麼,常年在深山裡追逐野獸已成習慣。”

“胡虜茹毛飲血之輩,與野獸爲伍,自然要比我中原子民彪悍”,盧象升走上來跟着說了一句,又道:“但再剽悍的人也怕火器。”

“嗯,建鬥所以極是,日後戰爭必是以火器爲主,再強悍的壯士也擋不住一顆小小鐵丸,正如當初阿濟格雖猛,欲取朕的性命,朕只需扣動一下,他就能當場斃命!”

朱由校說着就當今命人將皇家軍械司(遵從書友建議,軍械所改爲軍械司)最新制造的“天啓一式”燧槍拿來。

不時,一早已有準備的錦衣衛立即將燧槍奉了上來,朱由校接過後立即就開始裝彈,然後對準前方三百步以外的野兔就是一槍。

野兔中了一槍後,一錦衣衛忙跑過去提了起來:“陛下打中啦。”

朱由校只是微微一笑,而一旁的盧象升則是愕然道:“陛下,此等火器竟能射擊如此之遠,操作如此便利!“

“鰲拜,你以爲如何?”朱由校沒有回盧象升的話,又問了問鰲拜。

鰲拜忙回過神來:“若有三十人持此火器,非一百白甲兵不能全殲。”

鰲拜驚罕是驚罕,但對他的滿洲八旗的戰鬥力依舊充滿信心,不過能讓鰲拜說出這番話,朱由校倒也滿足了。

他後金白甲兵最多不過數萬,但他朱由校卻完全可以打造出數十萬的士兵熟練操作這樣的火器。

眼見大多數堅持跟着跑來的官兵都已聚集到山頂上,朱由校便讓盧象升點名,點名之後現剩餘的官兵已不足萬人,共有八千之數。

“八千就八千,三年之後,朕必會讓這八千精兵變成八萬,八十萬!”

朱由校說着就又道:“傳朕旨意,明日平臺召見兵部、御馬監、五軍都督府等二品以上文武官員,商討改編成立禁衛軍事宜。”

第三百三十章 兵圍盛京以脅皇太極第七十七章 自以爲是第三百五十三章 李閣老見鄭芝龍第七十九章 大事第五百九十九章 帝國公民分三等第三十九章 陛下是好皇帝第三百三十一章 漠南蒙古改土歸流第三百一十六章 暴怒的皇太極第四百六十三章 宮闈之事第三百一十三章 楊嗣昌的意見第五百一十五章 突然行帝王權 (第二更)第兩百七十一章 處置王文奎第三百五十九章 別忘了薩爾滸第四百四十六章 皇太極中毒氣彈第一百五十三章 憋不住的朱由校第五百八十五章 盧象升與楊嗣昌第一百五十章 閣老納小妾(二) 求訂閱,還差三百第二十六章 抓捕第三百四十八章 程行人壯膽吶喊第三百六十一章 惶惶不可終日的漢奸們第五百二十三章 直接槍殺西洋番第五百一十章 讓祁彪佳去西伯利亞第五百一十九章 改造的如何第五百一十三章 巡視貴州與陳眉公第三百五十九章 別忘了薩爾滸第六十八章 皇家工程院的爆炸第一百三十二章 不懷好意與嚴懲不貸第四百七十一章 劍指布木布泰第一百一十七章 韃子來了第三百五十三章 李閣老見鄭芝龍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洋漢人齊呼王師已到第三十五章 處處花錢第三百八十章 治外法權第五百二十六章 體驗澳門城市生活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回澳門居住權第三百零五章 罷免兩位內閣閣臣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局已穩第兩百六十一章 詔令各地藩王進京參祭第九十七章 迷茫第十七章 結黨第四百一十五章 李明睿的多疑與錢謙益的不淡定第五百一十九章 改造的如何第兩百五十六章 收穫民心第八十八章 袁崇煥第兩百六十八章 活捉范文程第四百七十七章 京城突發事件第四百六十六章 夜訪景仁宮第五百零五章 準備讓倭國消失第三百一十二章 封疆大吏們第三百九十一章 鄭芝龍慘敗第三百二十八章 寧遠城外築京觀第兩百四十九章 衝突第二十五章 活捉韃子第一百零七章 大風起,胡亂始第五百三十四章 船舶運輸業的興起與懷念第三十章 抄家(三)第五百章 不平等條約第五百一十四章 冷漠的朱由校(第一更)第兩百三十八章 作威作福第一百九十九章 提審衍聖公孔胤植第兩百二十九章 留都官員對國家資本的抵制第一百三十八章 回京第四百七十六章 多爾袞氣得吐血第五百三十二章 帝王要開宴會第四百五十八章 克倫威爾照會錦衣衛第三百一十八章 喀爾喀部的反應第一百九十九章 提審衍聖公孔胤植第一百五十四章 原來是這位大能第四百零五章 全殲哥薩克騎兵和處理戰俘第兩百八十八章 平叛第兩百三十五章 有眼不識泰山第兩百八十三章 陛下要去湖廣第三百五十五章 在大明建立公共衛生和醫療體系第三百九十九章 伽利略想當外籍院士第一百五十四章 原來是這位大能第四百七十八章 霍亂引發的經濟波動第三百二十章 白磷彈發射與路障第四百六十五章 當有帝王的富貴風流第四百四十九章 攻佔赫圖阿拉城上架感言第一百一十九章 代善打了退堂鼓第兩百零一章 孔聞詩受審第三百四十四章 別開生面的經筵第三百一十五章 宣旨(二)第兩百五十六章 收穫民心第五十七章 朕的好兒郎第十九章 皇帝的日常生活第五百二十六章 體驗澳門城市生活第四百六十一章 皇帝龍威第兩百一十六章 自裁第四百二十章 緝拿爪哇國王儲第五十八章 朕的盼頭第五百零八章 攻進京都第四百五十六章 大明政治與基礎教育改革設想第二百二十五章 盧象升對吳三桂的羞辱第七十八章 世叔第四百三十九章 大戰在即第四百三十二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兩百八十章 瞻仰徐達與楚王改變主意第五百七十三章 擴大戰爭與拉動經濟
第三百三十章 兵圍盛京以脅皇太極第七十七章 自以爲是第三百五十三章 李閣老見鄭芝龍第七十九章 大事第五百九十九章 帝國公民分三等第三十九章 陛下是好皇帝第三百三十一章 漠南蒙古改土歸流第三百一十六章 暴怒的皇太極第四百六十三章 宮闈之事第三百一十三章 楊嗣昌的意見第五百一十五章 突然行帝王權 (第二更)第兩百七十一章 處置王文奎第三百五十九章 別忘了薩爾滸第四百四十六章 皇太極中毒氣彈第一百五十三章 憋不住的朱由校第五百八十五章 盧象升與楊嗣昌第一百五十章 閣老納小妾(二) 求訂閱,還差三百第二十六章 抓捕第三百四十八章 程行人壯膽吶喊第三百六十一章 惶惶不可終日的漢奸們第五百二十三章 直接槍殺西洋番第五百一十章 讓祁彪佳去西伯利亞第五百一十九章 改造的如何第五百一十三章 巡視貴州與陳眉公第三百五十九章 別忘了薩爾滸第六十八章 皇家工程院的爆炸第一百三十二章 不懷好意與嚴懲不貸第四百七十一章 劍指布木布泰第一百一十七章 韃子來了第三百五十三章 李閣老見鄭芝龍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洋漢人齊呼王師已到第三十五章 處處花錢第三百八十章 治外法權第五百二十六章 體驗澳門城市生活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回澳門居住權第三百零五章 罷免兩位內閣閣臣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局已穩第兩百六十一章 詔令各地藩王進京參祭第九十七章 迷茫第十七章 結黨第四百一十五章 李明睿的多疑與錢謙益的不淡定第五百一十九章 改造的如何第兩百五十六章 收穫民心第八十八章 袁崇煥第兩百六十八章 活捉范文程第四百七十七章 京城突發事件第四百六十六章 夜訪景仁宮第五百零五章 準備讓倭國消失第三百一十二章 封疆大吏們第三百九十一章 鄭芝龍慘敗第三百二十八章 寧遠城外築京觀第兩百四十九章 衝突第二十五章 活捉韃子第一百零七章 大風起,胡亂始第五百三十四章 船舶運輸業的興起與懷念第三十章 抄家(三)第五百章 不平等條約第五百一十四章 冷漠的朱由校(第一更)第兩百三十八章 作威作福第一百九十九章 提審衍聖公孔胤植第兩百二十九章 留都官員對國家資本的抵制第一百三十八章 回京第四百七十六章 多爾袞氣得吐血第五百三十二章 帝王要開宴會第四百五十八章 克倫威爾照會錦衣衛第三百一十八章 喀爾喀部的反應第一百九十九章 提審衍聖公孔胤植第一百五十四章 原來是這位大能第四百零五章 全殲哥薩克騎兵和處理戰俘第兩百八十八章 平叛第兩百三十五章 有眼不識泰山第兩百八十三章 陛下要去湖廣第三百五十五章 在大明建立公共衛生和醫療體系第三百九十九章 伽利略想當外籍院士第一百五十四章 原來是這位大能第四百七十八章 霍亂引發的經濟波動第三百二十章 白磷彈發射與路障第四百六十五章 當有帝王的富貴風流第四百四十九章 攻佔赫圖阿拉城上架感言第一百一十九章 代善打了退堂鼓第兩百零一章 孔聞詩受審第三百四十四章 別開生面的經筵第三百一十五章 宣旨(二)第兩百五十六章 收穫民心第五十七章 朕的好兒郎第十九章 皇帝的日常生活第五百二十六章 體驗澳門城市生活第四百六十一章 皇帝龍威第兩百一十六章 自裁第四百二十章 緝拿爪哇國王儲第五十八章 朕的盼頭第五百零八章 攻進京都第四百五十六章 大明政治與基礎教育改革設想第二百二十五章 盧象升對吳三桂的羞辱第七十八章 世叔第四百三十九章 大戰在即第四百三十二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兩百八十章 瞻仰徐達與楚王改變主意第五百七十三章 擴大戰爭與拉動經濟